魔都老城厢,聚起是烟火,摊开是阿拉的欢喜
上海老城厢的新面孔
老城厢,是上海历史的起点,海派文化的源头。
除了众所周知的城隍庙和豫园,这里还有哪些吸引人之处,还有哪些值得回忆的过去?
元代上海建县时本无城墙,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抵御倭寇侵扰修建了环绕老城的城墙,历经明清两代历时三百多年,面貌基本不变。与我国传统的方形城墙不同,上海的城墙呈圆形,可谓独具一格。城墙以内和墙外附近繁华地带是上海开埠前的主要城区,即所谓老城厢。民国初年为便利交通,将城墙拆除辟路,就是今天的人民路和中华路,原先的城门也一起拆除。
作为上海城市的根基和曾经的中心地段,老城厢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许多文物古迹、名宅公所、著名园林坐落于此。时代变迁,有一些故物消失了,另一些则得到保护或重修。
如今老城厢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们仍然可以在这里寻觅城市脉络,找到上海的根。
城隍庙和豫园商城
上海人平常说的城隍庙,其实不限于一座600多年历史的道教宫观,还包括周边的豫园以及起源于清同治年间的老城隍庙市场,即现在的豫园商城。这里集邑庙、园林、建筑、商铺、美食为一体,林林总总,是沪上重要的旅游胜地。
豫园商城
这一带离黄浦江不远,登上高些的房屋就能清楚地看到浦东。20世纪80年代以前江对面的陆家嘴还在洪荒之中,经过短短三十几年的开发已经高楼林立,成为举世瞩目的金融和经贸中心。从城隍庙的一片中式黑瓦屋顶上看去,面目一新的陆家嘴仿佛近在咫尺。
从豫园商城看浦东
老城厢东北商圈有待扩建
老城厢新貌和历史遗迹
明嘉靖年间兴建的私家花园——露香园,曾和豫园一起跻身上海三大名园。如今老城厢的露香园路、青莲街、阜春街、万竹街等都是以露香园内景点命名的。园主顾名世家眷创造的顾绣是著名的上海民间传统艺术,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鸦片战争时为加强防务设立火药局,园内成了火药库,1842年4月仓库爆炸,将露香园夷为平地。现在仅剩下“露香园”三字,附近建起了现代高层楼宇和仿旧风格的住宅。
露香园路
沿露香园路走到人民路口,就可看到高层住宅楼包围下遗留的一小段城墙。
新建住宅下的城墙残迹
顺人民路向西南走,对面是四明公所旧址。四明公所又称宁波公馆,由宁波同乡购地于1803年建成,同时成立宁波同乡会。公所占地30多亩,作为供奉关帝、寄放灵柩和义冢之处。因位于城墙以外,后来被划入法租界。租界公董局以筑路为由欲强占冢地,实施了两次暴行,遭到宁波同乡奋力反抗,上海各界也发起罢工罢市力挺,迫使法国人放弃侵占四明公所的企图。
现在仅存的红砖门楼属上海市保护文物和上海市纪念地点,“四明公所”四个字为浙江定海书法家贺师章所书。
四明公所
在四明公所斜对面,人民路大境路口有一段长约50米的保留城墙,古城墙上建有大境阁。明嘉靖年间筑城墙9里,后来又建造了敌楼和箭台。万历年间倭患平息,在4座箭台上修建楼阁,大境阁是其中之一,起先称为关帝殿,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改建成今天看到的三层楼阁。
保留的大境阁城墙
大境阁
紧邻大境阁东侧的白云观是道教名观。清末嘉定道士徐至诚在东星桥建雷祖殿,光绪八年(1882年)在现址重建,成为白云观的主建筑。观内的七尊明代铜像为全国道观所独有,镇观之宝明版《道藏》现在珍藏于上海图书馆。
白云观
今日文庙
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建筑群。孔子被尊为圣人,受到历代推崇。文庙或称孔庙、夫子庙等,上海文庙建于元朝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清咸丰五年(1855年)移建于现址。
从大境阁到文庙路步行约一公里,沿人民路向南穿过方浜中路来到中华路,不远处就是文庙路口,路口牌坊正面有“上海文庙”四字。文庙建筑包括“文庙”和“学宫”两条轴线,以及东部园林。西侧的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构成文庙祭祀线;东侧的学门、仪门、明伦堂、尊经阁一线为学宫。东园是一个小型江南园林,有魁星阁、天光云影池、儒学署。
从棂星门进入,就可以浏览庙祭祀线。
棂星门
与曲阜孔庙、南京夫子庙等地一样,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正殿。清嘉庆皇帝在登基大典后到孔庙祭拜,题书“圣集大成”四字,源自《孟子·万章》,说孔子乃“集大成也者”,原件现存放北京孔庙国子监博物馆。
上海文庙大成殿正上方仿照此例悬挂“圣集大成”匾。大成殿后面的崇圣祠也是各地文庙的标配,是祭祀孔子父亲的殿堂,目前未开放。
大成殿
文庙祭祀线和学宫线之间有矮墙,可看到墙东部园林区树丛后面露出魁星阁顶部一角。穿过一道门进入学宫线,最南面的学门面向文庙路,与棂星门并列,不对外部开放。
通向学宫线的门
学门里面的仪门就是礼仪之门,是明清官署邸宅大门内的第二重正门。穿过仪门,正前方是学宫的正殿明伦堂,孔庙内读书、讲学、弘道之所。从宋代开始,文庙便以明伦堂命名讲堂,意为“明人伦”。学子们在明伦堂听讲、攻读,从这里走进科举试场。
仪门
明伦堂
学宫线最北面的尊经阁就是藏书楼,始建于明成化二十年(1487年),为二层楼阁式重檐歇山顶建筑。民国二十年(1931年)成为上海最早的市立图书馆。
尊经阁内
东部园林区为文庙增添了色彩。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魁星阁又称奎星阁,供奉奎星神,共三层高20米。过去它可是老城厢的制高点,登上楼阁可以俯瞰老城厢全貌。天光云影池正面的儒学署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教育行政机构。
天光云影池和儒学署
从文庙出来在棂星门外向东望去,魔都之巅又映入眼帘,新老上海汇合于此。返回文庙路口,牌坊反面“文昌物华”四个字,不正是老城厢作为近代上海文化经济发展之源的确切表达吗?
保留着历史遗迹的老城厢作为上海城市之源,面目已经焕然一新。在紧挨着的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刻画着一个时代的故事。跨过浦江,则是改革开放以来拔地而起的辉煌标志。相距不远的几个地区,贯穿了上海人民不断奋斗、加速向前迈进的轨迹。
浦江东岸高耸的大楼
本文内容摘编自《现代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