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大运河—通州仓廒
通州中仓路,现存中仓仓墙遗址即坐落于此。
在前面的寻访中,我们已经先后了解了位于北运河天津段的北仓和河西务的十四仓。通州作为漕运终点和重要的京都粮食贮备、支放重地,其仓储能力和粮仓建筑规模在当时都首屈一指。今天,就让我们回望历史,一探究竟。
中仓仓墙遗址所在位置图。
在古代,粮食的储藏和运输联系紧密。作为都城战略重地,通州在金朝时即为漕粮汇聚之地。金取得北部中国的统治权后,即利用直沽(今天津)、潞水(今北运河),将漕粮运到中都(今北京)。金天德三年(1151),正式设通州,并在通州建了丰备仓、通积仓和太仓三座粮仓,储粮100多万石。
元通州十三仓一览表。
元代漕仓的管理基本延续了金代的制度。中统元年(1260年)建立千斯仓时,便勘查借鉴了金代通州粮仓的规制。《元史· 百官志》记载,元代大都仓库都归京畿漕运使司管辖,各仓主要负责人为监收支一人,正七品。根据仓库重要程度分三类配置协理官员,一类设大使(从七品)、副使(正八品)各两名;一类设大使一名、副使两名;一类设大使、副使各一名。各仓派军士五人看守。元代,通州建有十三仓。《元史》中记载了十三仓的具体名称,还记录了各仓官员的品级和配置情况:“通州十三仓,秩正七品。有年仓、富有仓、广储仓、盈止仓、及秭仓、乃积仓、乐岁仓、庆丰仓、延丰仓,已(以)上九仓,各置监支纳一员,正七品;大使二员,从七品;副使二员,正八品。足食仓、富储仓、富衍仓、及衍仓,已(以)上四仓,各置监支纳一员,正七品;大使二员,从七品;副使一员,正八品。
明清通州粮仓分布示意图。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为保证朝廷和军队的供给,在京城及周边广置粮仓。明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下令建北京金吾左右、羽林前、常山左右中、燕山左右前、济阳、济川、大兴左、武成中左右前后、义勇中左右前后、神武左右前后、武功中、宽河、会州、大宁前中、富峪、蔚州等共三十七卫仓,又设通州卫仓。宣德以后,为增加储粮量,朝廷多次下令增置通州粮仓。如宣德六年(1431年),增置北京及通州仓。正统元年(1436年),定通州五卫仓名,在城中者为大运中仓,城内东者为大运东仓,城外西者为大运西仓,并令修通州等仓一百四十三间。大运东仓仅有神武中卫一个仓, 其后大运东仓取消,并入大运中仓。明张岱在《石匮书》(《漕运志》)中记载, 正统元年(1436年),“时岁运米五百万(石),京十之四,通十之六”。也就是说,通州粮仓年储运约三百万石。到隆庆初,“储通仓者三百三十余万石,而京仓仅二百余万石”。每月通州粮仓支出的粮食在三十万石左右。如“弘治之末, 仓场月支米二十八万石,至正德初年,至三十三万(石)矣”。
通州西仓旧影。
清康熙雍正年间,通州粮仓规模达到鼎盛。根据清代《漕运则例纂》记载,西仓、中仓、南仓的规模如下:西仓,原建廒一百九座,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添建五座,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添建十二座,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添建五十座,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添建十二座,雍正元年(1723年),添建十二座,新旧廒口共二百座。中仓,原建廒六十四座,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添建三座,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添建四座,康熙五十三年(1714 年)添建三十座,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添建十二座,雍正元年(1723年),添建六座,新旧廒口共一百一十九座。南仓,原建廒四十五座,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添建二座,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添建八座,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添建二十座,雍正元年(1723年),添建六座,新旧廒口共八十一座。乾隆十八年(1753年),将南仓归并中仓、西仓管理。
通州东仓旧影。
清代每年平均从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省征收米、麦、豆等粮食460多万石。漕粮先运到北运河西岸通州城外的石、土两坝(运河北端的两个码头),然后用驳船将石坝漕粮经通惠河各闸口运到东便门外大通桥附近停靠卸粮,再用车辆运到各京仓;土坝漕粮则经通州东门入储通州中、西两仓。
清光绪九年(1883年)通州城池图中所标示的中仓、南仓、西仓位置图。
廒座是官仓的主要建筑,每五间为一廒,每间七檩六椽,面阔一丈三尺,进深四丈五尺,柱高一丈二尺五寸,前后出檐,明间前接抱厦一间。廒的墙壁用大城砖砌成,厚约三尺以上。《大清会典事例》载:“每廒顶各开气楼一座,廒底砖砌,上铺木板。廒门及墙下均开窦穴,以减地气。”
清京通储粮仓廒表。
除仓廒外,官仓中还有许多附属建筑,龙门、官厅、科房、大堂是办公用房,其中大堂又称监督值班所,是官仓负责官员的办公室,科房又称官役值班所,是一般职员的办公室;警钟楼、更房为报警巡更人员所用;仓神庙、土地祠等为祭祀之用;激桶(又叫汲桶,古代用于救火的扬水器。)库和水井,供救火之用。
从禄米仓旧影中我们可一窥仓廒的建筑形制。
通州“取漕运通济”而得名,历史上担负着通济京城的使命。至清末漕运终结,通州的漕运史已书写了800余年。
中仓仓墙遗址介绍。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粮已归并到南新、旧太、富新、兴平四仓收储,通州的中仓和西仓被废弃。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漕运制度被彻底废止,征粮改为征银,繁华数百年的通州漕运码头和通州粮仓就此沉寂下来。如今,大片的仓廒已消失不见,只遗留下一段中仓仓墙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中仓仓墙遗址标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