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字

蠻。

䜌 :丝,用绳子系扎;言,训话。表示系绑宠物,驯化它听话。

造字本义:被系绑起来驯化的野生动物。

䜌 字成为单纯字件后,篆文蠻加“虫(代表野生动物)”。

蠻,金文

(丝,用绳系扎)

(言,训话),表示系绑宠物,驯化它听话。当

成为单纯字件后,篆文

加“虫”

(代表大蛇、猛兽),另造“蠻”代替。造字本义:动词,系绑野生动物加以驯化。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蛮”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蛮”

简化成“亦”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蠻,南蠻,蛇穜。从虫,䜌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蛮,南蛮,好蛇的部族。字形采用“虫”作边旁,采用“䜌”作声旁。

“蛮文”究竟是什么文

关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传说中,他醉草吓蛮书这一段流传最广。《警世通言》中《李谪仙醉草吓蛮书》这篇虽把李白的其他轶事都写到了,但重点还是放在关于他能读能写“蛮文”这件事上。

蛮文,是对当时落后于大唐文明的,还处在蒙昧状态的部落文字的贬称。按故事中的说法,使用这种文字的蛮邦,是渤海国。渤海国的使臣送来他们国王写给唐明皇的国书,是用蛮文写成的,满朝文武无人能识。有人推荐李白,说他能识且能写。李白上朝前,提出要求,他读完蛮文,如需他起草回复,则要让他喝足美酒,且要宰相杨国忠给他研墨,大太监高力士给他脱靴。唐明皇答应了,他才进殿。结果,他不但读出了蛮文来书,还于醉中起草了回书。渤海国大使在他流利地读出其国书时,已惊讶万分。接下来,他一挥而就写出回书,并且念给大家听,把来书的无礼,以及渤海国王的狂傲颟顸,怼得淋漓尽致,更将大唐的威严强盛,凛然不可冒犯,表达得清清楚楚。当场吓得渤海国来使战战兢兢,只能回去上报国君,建议臣服大唐,纳贡交好。而杨国忠在这过程中不得不为李白研墨,高力士不得不为李白脱靴,令李白心中大快。李白这样做不是无缘无故的。此前杨国忠、高力士在科举考试中,嫉才妒能,刻意排斥李白,说李白只配给他们研墨脱靴。李白的报复,实在不算过分。

李白掌握外文,应是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但他能读能写的蛮文,究竟是什么文字呢?故事里设定为渤海国文字,历史学家告诉我们,渤海国的位置,大体在今朝鲜东北方向以外。当时朝鲜半岛上有新罗国,渤海国一度附属于新罗国。唐朝时候的渤海国人说一种渤海语,但没有证据显示他们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当时的官方文书,还是汉字。我们现在看到的朝鲜文,是15世纪才有的。因此如果大唐时期渤海国国王致书唐明皇,应该写的是汉文,回复时,写汉文也就可以,不存在使用“蛮文”的情况。

那么如果李白通外文,那是哪一种外文呢?历史上的李白出生于701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新唐书·李白传》中明确写道:“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由此推断,李白可能是出生于西域碎叶,童年在那里度过,学会了那里的语言文字,且能读能写,回到大唐后仍可熟练读写。他醉草的“吓蛮书”,应该就是写的碎叶文。碎叶城于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建置,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割让于突骑施汗国。碎叶镇与龟兹、疏勒、于阗并称为唐代“安西四镇”,曾经多次修筑城墙。唐代,碎叶城就是仿长安城而建,位于今天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楚河流域的托克马克市附近。碎叶文,应该相当于今天的柯尔克孜文或吉尔吉斯文,是一种表音文字。

所以,如果把李白醉写“吓蛮书”故事里的渤海国改为碎叶国,则更合理一些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