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 一代妇科大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讲师 杨必安
傅山(1607~1684年)是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山西太原阳曲人。他出身官宦书香之家,家学渊源。据《清史稿》记载,傅青主少时便博闻强记,读书过目成诵。15岁补博士弟子员(明清对县学生员的称谓),后就读于三立书院,受教于山西提学(掌管地方教育行政官职)袁继咸,成为袁氏颇为青睐的弟子之一。后来袁继咸因为官清廉耿直,得罪了权贵魏忠贤之流,被陷于京师狱中,在傅青主等人的奔走营救之下,最终成功昭雪。也正是由于这次斗争的胜利,傅山得到了世人的尊敬和爱戴,至此名扬天下。
袁案结束后,傅青主返回了太原。他无意官场仕途,便在一所寺庙中设书斋,潜心钻研群书。明朝灭亡后,傅山闻讯写下“哭国书难著,依亲命苟逃”的悲痛诗句。为表示对清廷剃发的反抗,他拜寿阳五峰山道士郭静中为师,出家为道,道号“真山”。从事秘密反清活动20余年,49岁时被捕下狱,期间一年有余,几经严讯,却始终不屈,抱必死的决心,绝食9日。经过不懈地坚持斗争得以获释。晚年,傅青主主要从事著述,成为在野思想文化界的领袖和代表之一。自始至终,傅青主自称为民,避居乡间,不与官府往来,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
除了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傅山在医学上也有着巨大成就。明末清初,天下纷争不休,大疫不断,战乱连年。目睹了百姓的惨状,傅青主决定学医济世。经过几年的研读和实践,本就有深厚学养的傅青主很快成为一名杏林圣手。外出游历时,傅青主经常向许多医家和懂医的道士学习,广泛收集药方。傅山极重医德,对待病人不讲贫富,一视同仁,在相同情况下,优先贫民。对于那些前来求医名声不好的官吏,则是婉言谢绝。
傅青主在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均有很高造诣,尤以妇科为最,其《傅青主女科》便是代表作。关于《傅青主女科》一书的形成,还有一段流传已久的故事。22岁那年,傅青主与同样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张静君结婚。二人一个才华横溢,一个聪慧贤淑,举案齐眉,琴瑟和鸣。可惜天不遂人愿,没过几年,张静君便生了疾病。此时的傅青主还未学医,虽然心急如焚,但束手无策。即便是请了医生前来就诊,妻子的病情也没有缓解,不久便去世了。那一年,傅青主不过27岁。原本的温馨美好也在张静君香消玉殒的顷刻间被击碎。
后来到了知天命(50岁)的年纪,傅青主搬到了太原东山脚下的松庄居住。临床中,他逐渐发现妇女患病就诊存在诸多困难,尤其是一些妇科疾病,很多妇人羞于启齿,等到病情严重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病时间。一想到此,傅青主就非常难过,因为这让他想到了早逝的妻子,如果当时有好的治疗妇科的方法,或许妻子就不会那么早离世了。
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傅青主博采众长,终于撰写出了影响后世的妇科专著——《傅青主女科》。书中论述了经、带、胎、产四方面多种病证,继承并发展了清朝以前历代医学家关于妇产科学的学说。更为可贵的是,傅青主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很多独特的学术见解。比如,他把所有妇产科疾病,分列在调经、种子、崩漏、带下、妊娠、小产及临产等九门项下,内容涉及整个妇产科领域。在他看来,妇产的辨证以肝、脾、肾之脏立论,处方以培补血气、调理脾胃、冲任为主。事实上,他的这些见解,至今还在指导着中医妇科学的临床实践,其所创最有名的方剂如“生化汤”“完带汤”“逐瘀止血汤”“清经汤”等,至今仍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