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军长征——浙大西迁简述

红军长征历来被众多人所称道,可曾想过历史上还有文军长征这一说法,而且和浙江大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是浙大西迁。由于浙大西迁的路线与红军长征时期前半段路线基本吻合,而落脚点又都是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因此人们称它为“文军的长征”。

西迁路线示意图

1937年8月,日寇进攻上海,逼近杭州。9月,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带领师生离开杭州,横穿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6省,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半,最终将校址迁到贵州省遵义、湄潭,并在当地办学7年。

初迁浙江建德。1937年11月5日,敌寇在浙江、江苏二省间的金山卫全公亭登陆,离杭州不远,浙大决定迁校建德县。建德在杭州西南约240公里,古称严州。从11月11日开始,浙大教师学生分三批出发,在江干码头乘船,于15日全部到达建德。11月下旬,因浙西形势危急,一年级新生也迁往建德,与校本部汇合。同时,凡是可以搬运的图书仪器,几乎全部搬离杭州,用汽车或船只运至建德。为抢救保存杭州的文澜阁藏四库全书,浙大在西迁伊始就协助浙江省图书馆搬运四库全书至建德。

教育部委托浙江大学协同浙江省政府运输四库全书的电邮(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浙大档案馆”)

二迁江西吉安、泰和。从1937年12月24日到次年1月20日,浙大师生从浙江建德出发,经金华、玉山、樟树,转抵江西吉安,行程752公里,平均每天前进30公里,饱受了惊吓和风霜之苦,经受了考验和锻炼,幸而人员、物资都无损失,平安到达目的地。西迁办学途中,医药条件极差,师生一旦生病便面临缺医少药的困难。竺可桢校长的夫人与次子因感染疾病相继病逝,令师生悲痛不已。

张侠魂女士哀悼会现场(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浙大档案馆”)

三迁广西宜山。时局多变,6月下旬、7月初,江西北部的马当、彭泽相继失守,泰和已不是安全之地。因此,浙大不得不再次筹划西迁。8个月后,浙大再度西迁,经过40多天艰难跋涉,于1938年10月底到达广西宜山。尽管浙江大学在宜山只有十分短暂的一年零四个月的日子,却让古城宜山为之一振,耳目一新。在宜山,浙江大学确立了“求是”校训,谱定了校歌,还经受住了疟疾横肆和日军轰炸的洗礼,实现了精神上的浴火重生。从此,求是精神成为浙江大学攀登科学与教育高峰的不竭动力。

竺可桢题《求是精神》(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浙大档案馆”)

四迁贵州遵义、湄潭。1939年2月15日,18架敌机轰炸宜山,落在浙大校舍的炸弹就有100多枚,造成10多间房舍被毁,有100多名学生的衣物用品遭劫。此间环境已不安定,1940年1月9日,浙大第四次打起行装继续往贵州搬迁,在第二故乡写下了7年办学史。至此,浙江大学结束了两年多颠沛流离的西迁之路,在贵州黔北找到了一方适于教学科研的净土,并在这里扎根成长、开花、结果。

1945年8月抗战胜利。1946年5月,湄潭、永兴师生集中遵义,后取道贵阳、长沙、汉口、上海回到杭州。浙江大学这支'文军',在大江以南的浙西、赣中、桂北、黔北农村和山区,既坚持了教学和科学研究,又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开发。同时,浙江大学的学生来源地也从原来以东南地区,即苏、浙、皖、赣为主,扩大到苏、浙、皖、赣、闽、湘、粤、桂、黔、蜀诸省,以至招收全国各地(包括东北各省)的流亡学生,发展成为一所全国性的大学。

浙大这支'文军'的长征是播种机,在大西南半壁江山播下了科学文化的种子;浙大这支'文军'的长征是宣传队,传播了现代科学知识,弘扬了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精神。

(信息参考:浙大校史馆,网址为http://www.acv.zju.edu.cn/historyzju/index.html)

(0)

相关推荐

  • 李大奎:校地情——浙大西迁湄潭散记|纪实

    王辉明:口罩|随笔 文/李大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浙大西迁,是民国时期一所重要的国立大学为了不受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影响而始终秉承高校办学理念的一次伟大的壮举,谱写了竺可桢校长在战乱岁月带领浙大师 ...

  • 文军长征在遵义一一浙大西迁遵义办学老照片集锦

    一九八二年二月八号,遵义市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二十四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一九四九年的遵义城图 校舍分布图 子弹库(现十一中)校本部大门(校长办公室.总务处.文学院办公室.师范学院办公室.心理学实验 ...

  • 文军西征砺求是,遵湄故土续深情 ―浙大西迁旧址寻访记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杭州告急,浙江大学全体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率领下,踏上西迁流亡办学的艰苦历程.从1937年9月至1940年2月,浙大一迁浙江西天目.建德:二迁江西吉安.泰和:三迁广 ...

  • 浙大西迁遵义 炮火中的历史记忆

    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内,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青年教授杨坤站在一幅幅老照片前,深有感触:"看到浙大老一辈教育家在艰苦条件下获得的卓越成就,我对'求是'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 浙大西迁文化

    浙大西迁文化 时间:责任编辑:陈娟  日期:2018-07-26 来源:本站  (1330点击) 1940初,在抗日战争的炮火硝烟中,浙江大学师生秉承科教救国和求是创新精神,随竺可桢校长辗转西迁,四易 ...

  • 【直播回放】天目新闻走进贵州遵义 重温浙大西迁历史

    1937年,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为了躲避日寇的炮火,当年11月11日,国立浙江大学师生在校长竺可桢的带领下,被迫开始了西迁.1939年6月,竺可桢带领浙大师生涉水跋山.苦渡难关,最终迁校至湄潭县. ...

  • 重走浙大西迁路,青岩古镇志愿行 ——记浙江大学环资学院贵州民族大学校友走访暑期社会实践团赴青岩古镇参...

    2019年7月28日清晨,我们在丁小行校友的带领下来到了古镇,准备与当地的准大学生一起,在青岩古镇开展售票检票.文明引导.旅游宣传册发放等志愿服务活动.本次活动是我们浙大环资学子在贵州社会实践的一部分 ...

  • 走进浙大西迁旧址

    永兴浙大分校教授住处,已立碑保护.          母亲90岁了,"整天都在想永兴".听说我要去遵义,嘱我替她去寻访故地.          抗日战争的岁月里,浙江大学西迁到贵州 ...

  • 浙大西迁与湄潭情缘

    浙大给贵州培养和留下了一批优秀专门人才,他们活跃在工业.农业.经济等各部门:黔北一带的求学之风甚浓,一个偏僻的小山寨马家寨,因为受到当年浙大的影响,20多年来已经走出8个博士.8个硕士.        ...

  • 浙大西迁二代赴遵、湄寻访纪实之十一:可桢大桥、子弹库和杨柳街

    可桢桥位于闹市.横跨湘江.东西走向连接着新老二城,西面穿过碧云路(过去的水硐衔)和坐落于官井路口的浙大西迁遵义的行政中心子弹库(现遵义十一中)相连,桥东过新华路是沙盐路口.飞天花园内的何家巷3一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