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医心悟11--12

l         水入横膈中,柴桂、葶苈子。(肺水、胸水)。

l         好方:吴又可,达原饮

(槟榔9、朴3、追数目3、芍3、芩3、草果3、甘草1.5,除痰加青皮5、常山6,少用芍),此方调肚腹效。

l         闲证(高血压):

(1)人参、浙贝、莱菔子、羚羊角、法夏、(肾亏)萸肉、(热重)石膏、(利湿)车前子、桔梗升阳、柴胡升阳。火气痰之证。

(2)钩藤羚羊汤。

l         习惯性便秘(小便多,肠津枯):小陷胸汤+熟地

l         关寸脉大,土衰木盛之象。

l  胰肿:附子、芩、连(附子泻心汤)。

脾肿:桂枝加大黄汤。

l         治天阉方:

(1)生何首乌捣汁合人乳服用(王道);(2)猪苓生食之(霸道)

l         铁锈60重坠(镇),降气血,周先生治高血压方中,肠与生牡蛎15、紫石英30为伍。(铁锈外科治牛皮癣)。

l         《伤寒》、《道藏》、《串雅》、《刘河间医书》,周潜川先生主要方子之出处。

l         半夏秫米汤治失眠。

l         焦入心,炒入脾经。

l         羚羊角粉6包煎煮20分钟,治癃闭。

l         排石方(尿道):

(1)金钱草50、海金沙25、扁蓄25、瞿麦25、木通20、牛膝30、坤草50、丹皮15、内劲25、甘草10、琥珀5(冲);

(2)肾石-海金沙25、金钱草50、扁蓄15、瞿麦15、车前15、化石20、木通20、内金15、元胡15、栀子15、肉桂15、草15、竹叶15 (曲伟摘自辽宁阜新案)

l         李四光高血压240mmHg,周潜川先生用方:

磁石、铁锈、丹朱、赭石、龙齿、牡蛎,重镇之品,及调气理气之品,一剂而愈。

周先生常用药对:生牡蛎15、酒炒龟板15;

紫石英30、萸肉5;

铁锈60、牛膝30、丹皮10、生地15;山药30(脾)、女贞10(肾);

石斛10(胃阴)、麦冬15(肺阴)

l         寒呕-吴萸子,热呕-芩 连,左金丸-吴萸子1、川连6。

l         冰片、薄荷降低血白血球。

l         高热用三宝(牛黄安宫、至宫、紫雪)可有痴呆或小儿麻痹后遗症,且不彻底,有危险。千金散可用。

发烧时不用,投以滋阴类(元麦桔),过午夜后烧始退时,摸其足心热否,热则烧透了,吃半瓶,早上再半瓶。

l         犀角清血热(用水牛角代之);羚羊角熄肝风(山羊角之实者代之);牛黄除心火(用牛、猪胆汁代之)。

l         猪苓汤可清阳明热。

l         参附龙牡标准方:

参3、附6-10、龙牡各10-15、八珍、泽泻5、车前子10、陈皮3、酒军3-5、牛膝10、肉桂1-2.

l         治恶性肿瘤,一定要温化,不可以清火。

l         干姜兴脾阳,守中。

l         神经失养-脾胃湿热,

阻滞,孙真人温脾汤-扶阳攻下。

l         外伤洗擦:

(1)桂5、丹参10、当归10、乳5、没5、丹皮10、血竭5、酒精泡之火洗;

(2)荆10、防10、羌10、苍10、苏2、王不留10、刘寄奴10、豨签草10、透骨草20、硼砂5、自然铜5,用好酒一斤浸之,主一切外伤筋骨瘀血,风湿肝、脾、胰肿大者,外洗其肤上。也可内服半盏。透骨草、硼砂对艾滋病卡氏瘤有效。(国公酒类之)

l         精神病:

实多(火)心(牛黄安宫)-狂,武疯;

虚多(痰)脾(白虎承气)(越术,四君子、石膏)-颠,文疯;

或(防风通圣、越术加硝,逍遥散)-一般兼有脾、大肠二证;

虚亦多(风)肝-癎(惊风),或小儿客忤(脾胃阻滞,土反克木,多生肝风,木气不达,发呆)

(慢惊风:抽风、智力低、常客忤,健脾、四君子、石膏)。

l         心跳过速(太渊脉洪动),舌红:资生汤,党参20、元参20、沙参10、牛蒡子10、生地20、山药30、当归10.

l         透骨穿山丹合独活寄生(羌3、独3、芎3、藁本1.5、防风1.5):

湿气在表、头腰重,发汗升阳有异功。

l         感冒初起慎用地黄,易使阳证变阴证。血里热重者可用。

l         清阳不升,浊气在上,是湿热陷于阳明。

l         阿胶补心阴,长血脉,用黑驴皮,用东阿水煮。

一切肉皮皆有滋阴补心之功。

l         荨麻疹-(1)防风通圣丸;

(2)三三饮合灵参丸。

l         越脾加术加大青叶2-3,荆防银翘、桃仁红花。治血湿血热,风湿热。

桃红四物汤治皮肤病,少白头。

l         补阳还五汤(桃红四物加芪)治腿脚不利,风湿。

l         舌上如胎者,心中热火。

l         廖师治案:某男,五短身材,五官大,颓顶,心慌,血压高。西诊胃癌。方:

人参3、党参20、焦白术5、茯苓10、当归10、白芍10、熟地20、黄芩10、川连2、干姜(先)3、牛膝10、麦冬10、沙参10、藕节10、桃仁10、酒军3、灶心土20、生石膏(先)20、川附片(先)8、生龙牡各20.

l         四逆散主关格,精神病。

面红,手足冷,闹,脉实(热结),实为大柴胡汤加减。

l         夜晚睡前吃东西,饮水多,是心火,心气虚,早不欲食。天王补心丹,归脾汤主之。

l         孕妇生子前(临盆)-离经脉,太冲脉大。

l         厥阴消渴(老年人多见,有肝硬症状),无天河水。不宜用阴寒或补用参芪之类,

宜温化,柴桂、干姜。

l         心包炎可用普济消毒饮。羚羊角,(芩、连、鼠、玄、甘、桔、兰根、升、柴、马勃、翘、陈、蚕、薄荷)熄风解毒,化瘀除热。

l         脾胃寒用干姜,心里寒用桂枝,周身寒用附子通十二经。

l         麻黄升麻汤案:

(1)肝硬化,同房便血,脓秽物齐出不止,有痰桶多。二付而愈。

(2)子宫颈囊肿(西诊又转成肌肉瘤),大便血,本方加阿胶见好,未痊后用木香槟榔加川附片而愈。

l         肿瘤高热须用姜桂附。

l         西方贝尔药房从动物体中提取

滤泡素治子宫小,中药白头翁同功。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之

中将汤(柴桂之类)主月经量少,不孕,我们用之与参附龙牡同用。

周潜川常将菟丝子、巴戟天、女贞子、淫羊藿等补肾药同细辛、白头翁同用,补妇人。

l         肠套叠(证见寒),忽肚疼,真武汤加炒小茴。

丹医心悟(十二)

l 腹证之寒者,在上用砂半理中,在脐用附子理中,在下用真武汤加炒小茴。

l 释其前后解:如胸中大气亏-背痛,背痛从胸治。腰痛从腹治。又白胖子老太太腰痛,使其脉小,收敛之,其腰不痛也。(故为医不可死执,须临证识之)

l 厥阴(寒热),肝-肝瘀;血-阴亏血少或血寒(当归四逆)

l 大便数日一次,或稀或干,忽转好,此回光返照,将亡。俗曰导肠子。

l 小儿本不能食,今反能食,必发热,此为阳明直中。

l 抵挡汤证(伤寒257条)无名发热,此时脉浮者非外感。

l 正气:心正(思无邪),身正(元气充),邪不可侵。

l 蛔虫,人身之“灵物”,与人意识通。驱虫:使君子10、香榧子10、贯仲5、川栋皮(子)5、乌梅3、葱白三寸(用小葱)、焦槟榔5、冬瓜子10(此二物可麻痹虫神经,对绦虫效)、石榴皮、百部、鹤虱(此三对蛲虫效)加减为用。必空心服用,10分钟后以大葱煎蛋吃,早上不吃饭,午食,入晚同早上,如此循环。

l 下绦虫-先吃冬瓜子再吃槟榔片,最后用芒硝,见其头(三角形)则不繁殖。

l 太和丸:桂枝汤+银翘散+五子衍宗,萸泽车、生姜为引。

l 武当山玉枢丹主惊风(如白果中毒)。

l 厥阴病欲死者,上下牙床舌粘上不下,口难张,不可以寒凉之品,急温之。(宜寒热并行,阳中之阴以极之)。

l 附子、干姜守中(曾用六分散中,附子20、麻黄10而无汗,如是所见),六分散不可少之。

l 若肝瘀很重,则需乌头+芒硝才可,乌头力缓而深也。

l 吴萸子热而走窜,寒证用,麝香也走窜,但无热,寒证不用。

l 僵虫补之人蛋白酶,软坚化结。

l 单用党参、黄芪虚人不受。

l 使用通法时,五脏六腑均须照顾到。

l 中风初起时,热十分重时,安宫牛黄或可效,但慢性后必寒热并行之大复方才可,否则总不稳定。

l 升麻麻黄汤,治肝气下旋(形质上肠充血,痔血),用太和丸也十分好。(桂枝舒肝、缓肝,五子补肝)

l 临证先应明用什么法治什么病,而不是想以什么方治什么病。

l 越术、元麦桔甘治甲亢,此阳明消渴,其经循咽。

l 三阳经证或三阴经证均可致咽之干痛。

l 夏枯草-协调人身之钠、钾平衡。钾多人瘦,钠多人肿。

l 四立节气前后不能补脾,因脾旺于四时之末。

l 壮水之主(阴),以制阳光;益火之源(命),以消阴翳。

l 肾虚阳痿,用降金气法即可;妇女不孕,不降气不可。引经药:沉香。

l 某人便黑血,(1)柴5、桂2、芍10、玄10、虫5、芨10、藕10、桃10、军3、芩10、连2、地榆炭10;

(2)附10、归10、灶心黄土20、元20、麦10、桔10、芩10、炙草10.

l 湿气在夏至之后至。夏至之前为温病,热重湿轻,用辛凉解表。暑病为湿重,热轻,用清热除湿,六一散。夏天汗多尿少湿浊不出,致气亏,神疲倦怠。

阳暑:动而得之(因劳,汗多,伤津,气亏,齿干,口干,舌燥,心慌,面白,气短,脉数(100以上)),用:

人参白虎汤;清暑益气汤(参草芪、归、麦、五味、青皮、陈皮、神曲、柏、葛、苍、白术、升麻、泽、姜枣)。

阴暑:静而得之(夏日外感),表证多,发汗解肌,宣化湿邪。香薷饮主之。

l 阴阳暑中间状态者-四君子合猪苓汤,加芳香化浊药(藿香、厚朴、法夏、茯苓)及石膏。

l 夏季须用人参补气。

l 麦冬清肺胃之火,天冬补肺之阴。

l 胃部有结块者,可与小青龙汤。

l 湿热之为病,为症状最奇,越脾加术汤主治多端,皆内湿热立论,故多病可投。

l 脾病生湿,胃证生火,(热)亢进。

寒(除热)-甘寒:麦冬、生地;辛寒:石膏;

苦寒:黄连、黄芩;酸寒:白芍;

咸寒:龙牡、元参。

温(祛湿)-辛温:麻黄;甘温:桂枝、当归、川芎;

苦温:厚朴、法夏。

组方:麻黄3-5(驱寒、祛湿)、石膏(除阳明热)、白术(健脾)、苍术(燥湿)、枣、姜、草、加茯苓(利湿)、小承气(下气)、荆防(温性解毒)、银花、连翘(多用可降压1-2两,红面,上火)、生苡仁20、泽泻5、车前子(包)10(利尿补肾,降气补肾),加石膏20(先)。

又曰:人人皆有气分证(气不降),故时用小承气。应问病人气亏否,查其“体功” (周先生语)是足否?

气亏、体功差用人参(先)3-5、桂枝(与滑石同用利周身水)、泽泻(利肾水)。

l 附子8-10、细辛2-3加酒军5、枳壳5,可通气下便(阳虚之人,命门不足)。

l 史书记:周文王无嗣,食苡米饭而有子。

l 任何病,只要有湿,热均可治以佐土汤。

案:面黄黑,男,胖,山东人,舌红,唇外红里乌黑,(湿热体质),夜梦女人压之,以大牙(阳明属)咬女则无。

l 时令病:春黄汗用豌豆黄;

打谷黄(秋)用越术或加参附龙牡。

l 柴胡、白术、白芍、茯苓、当归、薄荷加丹皮、栀子5-10,平热定痛。

l 右脉小,左脉可-补血药少用。

右脉大,左脉小-肝气旺,以芍收之,可有血湿重。

l 中医只能讲半句话,余下的一半在自悟。是谓口传心授。悟性差,搞不好中医的。

l 逍遥散化裁可善治妇科证。由小柴胡变来,将调阴阳转为调气血,其理无异。

l 寒热不均,少阳主证,用柴桂;

大便秘者加小承气,结胸者加瓜蒌、焦三仙、黄芩、法夏,润燥止痉。

少阳者,半表半里之谓也,上下之关卡。柴胡加莱菔子亦治牡畜肚疼。

l 中医四大难证:风、痨、蛊、膈最难医。风有内中风等证。膈为咽堵,噎食,肿瘤。

l 高血压治法(病人平时亢奋,病时衰弱者)。立法:开窍[1]、熄风、下气、平热、祛痰。

-----------------------------------------------------------

[1] 羚羊角3,5,10g(或用蝉蜕代之5-10g),浙贝面(百合科,回复肌肉之弹力)

读心悟兼怀师有感

丹医心悟,为廖公平生教诲、点拨弟子所成门内笔记。书中阐发医理处不少,如咽炎之于肾炎,外感与肾炎,经期长与大肠湿热,胃为肾关口,胸与背,腹与腰,膀胱气化升降,气虚与湿重,不孕与清热,卵管堵塞与降气;湿热为病多,湿热比重不一,内热重者反畏寒,结肠病责之肝,肝升左循右通盲俞等等之说,无不合五行阴阳之理。用网友的话说,真是临床干货。更有心病少,胃病多,小肠病少大肠病多,引我深思。从简述之理推论开来,思己日前治卵巢囊肿案心得,应证己心,于医理上真有灌顶清凉之感。旁参无意子先生慢咽慢前,感冒高烧,结肠炎用妇科十味片,简单治法,果然:道为天下之公道。

心悟又指出药之五味与本脏及他脏的补泻关系,指出伤寒等经典论中的常见药的不同用法,更兼点出青城派之补泻观。思及“阴阳转化、不可想当然、当以智慧”之师语,使我顿悟:本草之中,多为*药,其类种种,其用奥妙,自此后当详审之。内经:百病由风始。此所以**能救逆,亦能致人于死之缘由。

学医当先知理,然后知药,然后能达。丹医心悟好比是梅花中的梅花易数。在求学中医的路上,有心的网友可从此而入,并与民奇贴并参,可少走弯路。愿得心悟者珍惜此书,流传此书,以慰廖公在天之灵。

《伤寒论》越婢汤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此为表象,廖老意见:越婢者,越脾也,发越脾气,俾脾气升散流转,则风水自消,尤当加入苍术/白术健脾起阴消水,为理脾要方,尤擅长治疗“不知饥”。原方组成:麻黄6两,甘草2两,石膏半斤,生姜3两,大枣15枚。廖老加减法则:热重加石膏;祛寒加桂枝甘草生姜;湿重加麻黄、苍术;泻脾加酒军;理脾加米仁;阴虚腰痛而热重,可加元参;解毒加荆防银翘;老人体弱加枸杞、山萸,更弱则佐五味、天冬。

廖氏治法四字诀

廖老以“田”、“甲”、“申”、“由”四字简要概括中医审机论治治法精华。“田”者,填补;“甲”者,下行;“由”者,升散;“申”者,升气降血。自学医至今,对教材奉为金科玉律的“辩证论治”从不感冒,除了对审机论治的学习与遵崇,廖老四字诀的启蒙也至为重要!前几日与某师兄谈及周潜川,师兄之师祖与周潜川有莫逆之交,且与周巢父等有所交往,他说其师祖曾论定周潜川医学上最擅长处在脾胃,并推为国内脾胃第一大家,则廖老“田”、“甲”、“申”、“由”四字诀或与之相关,且观廖老临床处方,虽重伤寒方,但其间蕴有对脾胃的独特见解,恐正是渊源有自。

日前因赵兄提议整理先师资料,得以发现手中藏有此卷。打字整理之余,深感丹医一脉不绝如缕,不欲其在当代而绝,故整理贴出。愿有志于医道者识而阅之。倘阅而有所得,则笔者之幸,先师之幸,丹医之幸,亦中国文化之幸,乃至人类之幸耳。贴出以来,阅者踊跃。因而心受鼓舞焉。今后将陆续将先师所遗著作之未克面世者,整理留存于山庄,俾有心者发见焉。是为记。

廖公厚泽述·伤寒金匮汇讲记(1)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东方文化的特征

东方的学问,略分为"象、数、理、气",是哲学、科学之综合体。西方的科学只是相似的、简单的。

科学的尖端是两个核:原子核、细胞核。又云三事:精神、物质、信息。科学认识事物是浅层的,因而比较确定;深层的则在有无之间,较不确定。

"象"者,形象义[1],象征义,抽象义,为哲学的高深境界。《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周书·洪范九畴》云:为君者当知九畴。其第一是五行。知是义来之久远,当早于周。夏书中已有之。近多有论曰古籍为秦汉时人所伪造。日人《医籍考》云:秦汉时人何与也[2]?如春季葶苈子多,则夏季雨水多;看槐之盛衰,知麦之好坏;湖广熟,天下足等,皆象学也。"数"者,数字之变,如今日之数学。亦甚复杂,但医学所用的简单。"理"者,物变之理,如生理、心理[3]等。宋明理学,论空之学也,今渐淘汰出医学。"气"者,道云"无火",即能量,分先天、后天。气与数合,称"气数",是一门极高深的学问,当深通阴阳五行之学方知。知之者,可以预言矣[4],人气数至,便见其异。若能合此四学,可有新的学问出现。

以上是纵向的分法。若横向分类,亦有四学:医、卜、星、相。

佛学中有三量论,性量、现量、比量。性为本有性质,现为现前之数量,比为比例(按:此说与正统佛学所述不同)。又有三际论:过去、现在、未来。

任何现象均有物质基础。例如,粉墙忽然出画,俗称"鬼洗墙",民间云主不吉利,其实为霉菌。潜川云:无论如何解释现象,能找到物质基础,才能得到知识。故一切鬼神附体等现象均应加以物质解释,如白布障、鬼打墙等。潜川云:虽幻犹真。找出物质基础,是医学的任务,决不可空言无物。又如做梦,潜川云:梦至少有三种。一云复现,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二云脏象反映;三云信息,天地之间种种信息所感。

儒家文化中亦有卫生知识。如子曰: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又云: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是一次大修养,专心方可。子曰:同姓相亲,其后不藩。但儒家没有专门发展的医学。

[1] 如石有二类:火成、水成,由象可知。

[2] 古人本能甚强,近代日失。此以格物之知日增故。今人之危机,在于微观、宏观之物质变化知道得多,而人本身则不知为何物。《道德经》云:动皆至死地。科学每进一步,便向死亡前进一步。欲学古人者,当模拟古人。古人生活简单,言简,息少,心宁,远官。如《书》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帝何有于我哉?《老子》云:其民曰朴。

[3] 列宁云:心理是不成熟的意识。

[4] 如周·邹衍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廖公厚泽述·伤寒金匮汇讲记(2)

第二节 中医学基础知识

一、概述

中医尽用此四学。象者,医用看相之学。因命运决定于性格,性格决定于生理,生理决定于五脏,五脏之气见于面。如脾气旺则鼻头园,肺气旺则耳美,等等。五脏依五行而生。

故学者必读经。经中多有隐语,如经中"少阳之上",是少阳经上行之义。又其中讹字者,当能正之。读经后应能治病,理而可用。

医有四门:生理、病理、医理、药理。

二、中医生理学

中医生理:分为经络论、气化论、标本论、逆从论、脏象论等。

(一)经络论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应自行整理、掌握之。中医治病靠经络,非神经路线也。

经络者,非止铜人所示。首先,经络非线状;其次,穴位亦有正误之处。潜公《针灸品》曾纠正许多错误。而经络内在之交会,则需打坐入定方知。古之气功与医学结合,有"内景"之谓。今之经络挂图均是经络表支,而里支则需"内景"功夫方可知之[1]。

《伤寒》论六经。《周易》谈四象: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六经中再加阳明、厥阴,以其实有其脏腑、经络、疾病。再以足经统摄手经,共十二经矣[2]。手经是足经的分支。如太阳篇,即是足太阳经。外行由额下足小趾,里支络于膀胱。手太阳自小指外侧起,内络小肠。其阴面是手少阴心经,一内一外,称相表里[3]。

表里者,两条经络在内部相通,外部彼此有络脉相通。表里之学的应用,则有肺病需治大肠,大肠有病需治肺之论[4]。中医之法,当计及表里之经,不可孤立。如肺与大肠为表里,故痔疮必治其肺。

手足经相统摄者,足经为主,足经粗大、气足,易刺、易得气(酸麻胀痛)。如足三里穴[5];又如列缺穴,用鹰咀劲(捏拇、食二指)扣之,则太阴、阳明两经俱麻。手穴浅,气弱,反应小,疗效少。

《灵枢》云:凡有"门"字之穴,皆体内外相通之门,气所往来也。"神乎,神客在门(灵枢)。"知神居门中也。故刺门字穴者,可补可泻。如刺期门可泻肝气,以手发气可补之[6]。

中医经络有子午流注学说。营气4:00出于肺,至2:00归于肝。故人早晨4点要翻个身,呻吟一声。尤其是犯人最为明显,古称狱啸(古人常用啸字,如松啸等),以心中苦闷也。12:00至心,故午时勿开玩笑打人,正午时出手易伤人。16:00至膀胱,不尿者此时多来尿。流注之时,非仅此一脏有气,实则它脏亦有气,至流注之时偏旺而已。

子午流注在按摩和点穴中有用。如点穴用剑指[7],若指正云门则手上气脉不通,肺经出病。又如针刺麻醉,在肺手术时,在肺经上需刺许多针。古时用马嚼铁制针,甚粗。若针麻用豪针,则须刺许多针方可定痛;用粗针则一两针可阻滞经络,从而止痛。

(二)气化论 如尿不出而治疗胰脏,即是气化之思路。

(三)脏象论脏象者,脏腑气脉在高级神经中枢的反射[8]。是脏腑功能之学。中医说脑是反射器,非神器。五脏方为官[9]。医云:五脏各有阴阳。关于脏象,中医有素问,道家有黄庭经。

(四)标本论 标本者,标为现见症状,本即脏腑之实变也。《灵枢》云:不知根结标本,不足以为工[10]。如肩痛多病在脾胃。

(五)逆从论逆从者,逆为正治,从为反治。如高热,凉药可解,热药亦可[11]。气功即修逆道。逆道生人,顺道生鬼。如引气下沉以养内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潜川先生云:内景二字,当受用一生。知内景方能治病。

[2] 正经者,人身左右对称之脉也,内连脏腑,共十二个;奇经者,谓无表里相配,或谓单行者。内经云:奇经无经可求。潜川云:正经如有线电,奇经如无线电。如武功打倒人,当干扰其奇经,扰其大脑方可。如在人面前,阳掌变阴掌,可令人一晕,即此义也。

[3] 如腕外侧痛,则捏起手肉,对穿两经之穴如后溪、神门等处即可治疗。又如合谷透鱼际亦是表里对穿。

[4] 如外科治疗痔疮之法,用桂枝二、三两久煎浓汁,喝后,坐一会儿再开刀,则可忍受手术而不觉痛矣。治愈后再吃两付补肺之药,则不复发痔疮。此法根据即肺与大肠相表里。

[5] 足三里在两条肌腱之间,按之则足背动脉消失,自觉酸痛者。

[6] 如肿瘤剧痛、胸水者,向门字穴发气则易见效。亦可炒热盐包以烫之,然不可久用。亦可利用红外线治疗仪。每日治疗十人者,不致伤身。

[7] 其法:将食、中二指伸直,拇指扣住无名指与小指,相互用力张紧,则可以发力矣。

[8] 如夜梦蛇缠、夜梦失火、夜梦红衣小儿(常梦此乃心神外逸)、梦或幻见小黑人(肾病)等。经云:心为婴儿,肾为姹女。

[9] 如神经衰弱,即胃气不降而致。

[10] 如膝盖痛者,实为胃病。偏头痛者,三焦经病,小柴胡汤加减可也。

[11] 前者如白虎汤,后者如白通汤。

(0)

相关推荐

  • 中医腧穴名称释义,最直接了当地帮你搞清经络和腧穴

    中医经络和腧穴是中医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一条经络还可弄清,几个腧穴还可了知,但人体有十二正经加上冲任督带.阴阳维脉,阴阳跷脉等二十多条经脉,且相互交叉联络,更添冗杂,然相比于这些经络,经络上的穴位更 ...

  • 难得的干货:丹医心悟

    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 艾御享堂 丹医心悟一 l         脉象沉弦细:心脏不好,厥阴病症. l         肾炎初起同外感之脉,宜表里同解之法(越脾加术汤),湿热两解.肾气 ...

  • 读心悟兼怀师有感   丹医心悟

    读心悟兼怀师有感 丹医心悟,为廖公平生教诲.点拨弟子所成门内笔记.书中阐发医理处不少,如咽炎之于肾炎,外感与肾炎,经期长与大肠湿热,胃为肾关口,胸与背,腹与腰,膀胱气化升降,气虚与湿重,不孕与清热,卵 ...

  • ​丹医心悟9--10

    ​丹医心悟(九) l         远志加桂枝可强心,合菖蒲开发心之气. l         有六经形证者,用经方<伤寒>:无六经形证者用时方. l         尿不下用强心之桂枝合 ...

  • 丹医心悟4--8

    丹医心悟(四) l 中医不能用死方,临床自己形成方.一病一方均是专利.表面看用阳药,经过配伍变成阴药,不以热药论,有引火归元之用.用药刺激不行,海马补肾使人亢进,不能见效,面黑囊肿,腹痛随之[1]. ...

  • 丹医心悟1--3

    ​注:此书是我从一位好友处所得,因感于其中真知灼见多多,对初学者裨益良多,故在此连载发表.网上暂时没有流传别的版本,诸位切不可浅目视之!当然,对于任何书本都要用心去读,思考明辨,此书论脉,论药,论症, ...

  • 难得的干货:丹医心悟六篇!(民间智慧)

    丹医心悟一 l         脉象沉弦细:心脏不好,厥阴病症. l         肾炎初起同外感之脉,宜表里同解之法(越脾加术汤),湿热两解.肾气亏面肿之象,身中呈无序状态十分危险.由喉扁桃体炎症 ...

  • 中医民间智慧:丹医心悟六篇

    徐小丽LittleLily2021-03-02 15:28:00 丹医心悟一 ※脉象沉弦细:心脏不好,厥阴病症. ※肾炎初起同外感之脉,宜表里同解之法(越脾加术汤),湿热两解.肾气亏面肿之象,身中呈无 ...

  • 【转】难得的干货:丹医心悟六篇!(民间智慧)

    丹医心悟一 l         脉象沉弦细:心脏不好,厥阴病症. l         肾炎初起同外感之脉,宜表里同解之法(越脾加术汤),湿热两解.肾气亏面肿之象,身中呈无序状态十分危险.由喉扁桃体炎症 ...

  • 难得的干货:丹医心悟上篇!(民间智慧)

    种树人种下的第484棵树 全文6500个字,阅读时间大约17分钟 ■ 丹医心悟一 脉象沉弦细:心脏不好,厥阴病症. 肾炎初起同外感之脉,宜表里同解之法(越脾加术汤),湿热两解.肾气亏面肿之象,身中呈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