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云舍
研究自然生态的人,长年累月的在外跑,对住宿和饮食似乎已经没有了太多要求,只要有一个容身之所就能呼呼入睡,有些粗茶淡饭也就心满意足。毕竟在野外工作时时常忍饥挨饿,风餐露宿,有总比没有好。也许是因为把所有的精力和思想都集中在了工作上,兴奋于考察中的所见所闻,似乎真就演绎了“苦并快乐着”,但这种感觉对于热爱自然的人来说非常惬意。
梵净山作为贵州省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之一。在保护区管理机构和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其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算是较深入了,出版了专著,也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但对于梵净山的标志性物种——黔金丝猴的监测研究尚存在一些漏洞,去年以来就一直在关注黔金丝猴的问题,希望能把一些迷惑解开,经常跑跑梵净山也就成了常态。
2018年梵净山申报成功世界自然遗产,自然遗产区范围在原保护区范围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扩张,增加了周边3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而这部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并不很清楚。为了弄清梵净山遗产地范围内生物多样性,贵州师范大学组织深圳仙湖植物园、上海辰山植物园、四川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科学院、贵州林科院、茅台学院、铜仁学院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到梵净山考察。而这些考察专家中有不少是老朋友,有些还是十多年未见面了的旧友,于是参加考察的欲望非常强烈。
由于在贵阳开会的会议时间与科考活动时间冲突,只能选择会后利用晚上的时间赶路,一路上都在畅想见到老友的情景。半夜终于到达梵净山所在地的江口。我们住的地方被安排在离江口县城有几公里距离一个叫“云舍”的地方的民宿。云舍,光听这名字就有几分神秘,联想到的是白云居住的地方。
夜色中的村庄异常宁静,没有犬吠鸡鸣,只偶尔从水塘处传来依稀蛙声虫鸣。那昏暗的小路灯散发出温和的光,仅仅能供行路者看清脚下,看清眼前,甚至连村庄的轮廓也不能看清。这是真正村庄的色彩,真正自然的春夜。想想住在这样的民宿里,一定美梦连连。
之前也曾住过民宿,在加拿大南部的小镇,在台湾的一个温泉村庄,还有在夏威夷的海滨。曾经也为民宿的那种情调而感动,反而觉得民宿其实才是小资。近年来国内许多地方也做民宿,在云南洱海边的民宿体验也很不错,只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有认真去琢磨。
因为晚上到达时太晚,除了灰暗的灯光对环境没有太多的感觉。房间内的设施倒是有些感触,看上去简简单单,却一应俱全,既干净实用又体贴温馨。心里总是欠欠的,早上不容等天亮,噪鹃呀,竹鸡呀就已开始叫个不停,于是我也决定早起。其实从醒那一秒起,早就没了睡意,倒不如起来呼吸一下清鲜空气,欣赏一下乡村美景。
听到鸟儿不停的鸣叫,还有那流动的水声,几股晓风,顺便洒下些许雨滴,那些翠绿的树叶上顿时多了些露珠。或堆在绿叶的表面,或挂在叶的边缘,越来越饱满,晶莹欲滴。打在水面的雨滴也会激起朵朵水花,只不过没等回过神来就已经消失。
在这民宿的旁边有一个水潭,有水从水潭中同涌出,使潭水会向小河流动。当地人叫这潭为“神龙潭”,还编出了一些故事。有一牌匾介绍:神龙潭俗名龙塘、犀牛塘、封神潭,属喀斯特下降泉类。为一暗河出口,不可知其源在何方。水塘状如圆形,径约20丈余。底是漏斗,不可知其深。泉水外涌形成河流,名曰“龙潭河”,梵净山之地百里内最短的河流,流程不出半里就注入了太平河。潭水冬暖夏凉,潭中鱼类多不可数,静则怡然不动,形似卧龙。时而深来浅伏,灵光闪烁,潭水翻腾,犹如龙腾。故土家人奉为神,名为“封神潭”或“神龙潭”。
神龙潭旁的垂柳以及秋枫的果实垂下来,一只翠鸟一动不动地停在树桩上,与潭水交相辉映。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难怪那红尾水鸲和白顶溪鸲早就守在那里,还有那白鹡鸰、红嘴蓝鹊、麻雀、燕子、斑鸠等也在潭的上空飞来飞去。不经意间,一条大鱼猛然跃出水面,再砸向水面,砸得潭水咚咚作响。早起的人们已在水边清洗着蔬菜和土豆之类的东西,也许正是要为远方的来客准备某种食物。
在这个安静的村庄里,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有趣,连远处的山与晨雾都是那么井然有序。于是忍不住拿出手机,卡卡地照上几张,权当补充记忆。再诌上几句小诗,抒发激动的情绪。
梵净科考聚英华,
切切欲见趁夜发。
不计枯骨无将息,
只待明晨共朝霞。
晓雾薄隐山如画,
闲村少语静人家。
风摆垂丝芊芊影,
雨落荷塘点点花。
小栈临龙潭,
静卧听水声。
忘却尘世苦,
愿作野散人。
贫枝吐新芽,
瘦藤初放花。
无意寻春色,
春已满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