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给野猪看病?

从2018年8月中国首次出现非洲猪瘟以来,已经在中国大地引起了不小的动静。一年时间来,已经发生了143起,涉及到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仅辽宁省就发生了18起,贵州省也发生了10起。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还分别发现了1起野猪发生非洲猪瘟的疫情病例。

虽然非洲猪瘟不感染人,但人却可以成为非洲猪瘟的扩散途径。为了严防非洲猪瘟在中国漫延和扎根,国家作出了很大的决心,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严防死守,在疫情得到控制的同时,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也带来了一些影响。

国家高度重视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召开了若干次专题会议,花费了数亿元防控资金,非洲猪瘟的漫延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并没有根本性解决问题,没有制作出有效的疫苗和找到较科学的治疗手段,还主要采取的是全面扑杀和隔离。今天,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充分说明中共中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高度重视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肯定了前一阶段在防控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同时也明确指出在防控环节还存在生猪调运环节管理不够严格,屠宰加工流通环节非洲猪瘟检测能力不足,基层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防疫能力仍然存在短板等问题。专门提出了加强养猪场(户)防疫监管、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规范生猪产地检疫管理、加强生猪及生猪产品调动管理、加强生猪屠宰监管、加强生猪产品加工经营环节监管、加强区域化和进出境管理、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强动物防疫责任落实、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等措施,是下一阶段生猪生产和非洲猪瘟防控的指导性文件。在文件中也提出了“强化野猪监测巡查,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严防野猪传播疫情。”

不要小看短短的几十个字提到了野猪非洲猪瘟的防控,说明国家对整个疫情的发展与防制的基本脉络是掌握的,也充分看到了野猪传播非洲猪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我们知道,家猪是通过野猪驯化而得来的。人工驯化后,为了得到更好的品质和更高的产出,对猪种进行了强化选育。这是生产的需要,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遗传多样性方面的问题。高度选育出来的高产出猪可能在疫病抵抗力方面反而下降。特别是高密度饲养条件下,更容易引起疾病的产生。为了保证猪种的抵抗力和肉质的口感,在中国很多地区都有从野外自然引种杂交的案例。事实证明,野外自然引种确实对家猪遗传多样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非洲猪瘟暴发后,从管理上已经严格禁止直接从野外引种野猪血缘,主要是害怕野猪与家猪之间交叉感染非洲猪瘟。因为野猪一旦感染漫延,后果不堪设想。

家猪发生了疫情,可以在一定的区域内通过灭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来杜绝漫延。毕竟家猪活动范围有限。但如果野猪感染,首先是不易发现,可能潜伏的时间会很长,传播面会很大。其次是不好处理,活动范围大,控制难度大,灭杀和消毒都难做到彻底。其三,野猪难以受人控制,传播给家猪的风险非常大。所以,虽然野猪发不发生非洲猪瘟好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不大,实则非常大。但目前各级政府更多的是重视了家猪非洲猪瘟的防控,各相关部门都在为防传播、守路口出力,林业部门的生态护林员也成了中坚力量。而对待野猪的非洲猪瘟风险问题就截然不同,觉得野猪的问题主要是林业部门的问题,影响不大,非洲猪瘟风险遥远。在防控中也只是轻描淡写,有些只是对野猪养殖场进行了监控,对野外的野猪活动情况监测严重不足,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要想真正彻底解决非洲猪瘟的问题,就必须将野猪与家猪一样地重视。不是发病后的重视,而是没发病时的重视。加强监测和科学研究,有可能找到抗非洲猪瘟的基因或因素,总结出经验,指导生猪的发展。发一场疫病的损失动辄就是几百上千万,而拿出几十几百万来做研究,防患于未然,也是工作的重要内容。

野猪疫病比家猪更可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