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队长

在浠水,好多人都认得三队长。因为三队长在好多地方待过,在农忙需要人手帮忙时,他就来了;一俟农闲,他看看没啥活儿要他干了,他就离去了。那位看官要问了:三队长是谁?

据说,三队长原来是某剧团里的(或者是某个草台班子的),因为五大三粗,因为嗓子坏了,因为......反正因故呆不下去了,又不会干什么,就流落街头了。据谁说的?据人说,人据人说,人据人说,最后落脚点是,据三队长自己说的。可信不可信,无从考证。

为什么叫三队长?他这个“队长”既不是上头正式任命的,也不是群众公开选举的,是他自己讨来的(确切地说,是他自封的):因为生产队里有一正一副两个队长,这个据说是剧团里的失落汉子来到生产队里后,就自告奋勇地要给村民当“三队长”,不计工分,只要有口饭吃就行。

三队长,虽然啥都不会,但是优点有两个:一是舍得花气力,二是虚心肯学。在村里呆了个把月,竟然学会了很多生产活计。人们喜欢这样的壮劳力,在分组干活的时候,都愿意跟他一组。三队长见人如此“器重”自己,得意忘形之际,就会情不自禁唱上几句。乡下人不懂什么戏啊剧啊,只觉得三队长的喉咙似乎是在戏班子里头“浸”过的。但是又觉得那腔调,楚不楚汉不汉的,又带点花鼓戏的味道,听得人云里雾里的;没人懂得其中的门道,也就没人去深究。老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看不透门道的人们就图个热闹,眼前一个牛高马大的男人,捏着嗓子咿咿呀呀,端着架子在田地里扭来扭去,逗得人们前俯后仰,劳作的艰辛顿时消减了一半。

三队长好像在我们村里干了快一年才离开的。那时候正处在从大集体到分田到户的过渡期,上半年三队长还能跑到队长那里要任务,“带领”社员们战天斗地,到了下半年,各人干各人的,队长都不用给谁派任务了。三队长一下子变得无所事事起来了。三队长似乎不是那种游手好闲的人,谁家人手不够,他就给谁家出力干活儿——可能就是这番好心让他陷入了尴尬:那些家大口阔劳力齐整的人家,是不会要他帮忙的;需要帮忙的大都是些“半边户”,男人不在家,女人干不动的重活儿,比如耕田犁地套牛赶碾正好用得上有力气的三队长;三队长就去帮忙了,于是有人故意起哄,“三队长,二人转会不?唱一段'王二姐思夫’好不好?”三队长不知究竟,以为有人喜欢听他唱戏,就开腔放唱;这一唱,村里的“半边户”谁还敢叫他帮忙干活儿啊?!

没活儿可干的三队长选择了自动消失。去哪儿他不曾告诉过任何人,连他最尊敬的一队长二队长都不知道他是啥时候离开的。我读高中时候,跟同学说起这个神经兮兮的三队长的事,同学中也有人说,三队长在他们那里也干过。看来,他的确是个飘零在外的人。

后来又据说,三队长被他老家的兄弟们找回去了,回到老家过起了本分的农民日子。据谁说的?还真不知道。我一直以来这样猜想:漂泊在外讨生活,不是他的本意,事业无成,他无颜见江东父老。当他学会了生存的本领之后,他也就自然回归了。

但愿如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