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高考往事(上)
高考往事(上)
回望我的高考,一晃竟是三十年了。但是三十年前的高考往事,历历在目,时至今日,我还经常在梦里被高考落第的噩耗惊出一身冷汗!
1.
我是在1988年7月参加当年的高考。于我而言,高考的序幕其实早在1987年8月就拉开了。
大约是在1987年8月20日左右吧,按照放暑假前学校的通知,我们高三年级提前回校报到。可当我骑着自行车驮着行李到达学校的时候,才发现高三文科班的暑期补课似乎比学校通知的时间早了一周!据早我一周回校的同学说:从我们这一届开始,停考几年的排列、组合和统计初步等考点又将出现在高考文科数学试卷中。就在他们早到一周的时间里,他们已经将排列和组合这两部分的内容上完了。
——我居然不知道这些:既不知道返校时间提前了,也不知道考试的内容要增加了!而当时和我一样蒙在鼓里的应该不只我一人,不明白是老师有意落下我们几个的呢,还是另有原因。我只是隐隐感觉到了残酷的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已经人为地在我头顶的天空中飘着了。
为了不被他人甩得太远,我自己逼自己借来人家的教科书,把排列和组合两章的内容一字不落的抄写了一遍!时隔三十年,翻开高中数学,我还能对排列组合的知识点有所记忆,还能提笔解答几道书中的排列组合题目,全赖当年潜心抄写教材取得的功效。
2.
不知道是有幸还是不幸,我们这一届考生在高考中遭遇了标准化考试。
1987年的秋天,我们班除了历史学科还在赶《世界历史》的进度,其他学科已经开始全方位地做试卷、刷题目。偏偏那两年,高考命题官员们热衷于标准化考试,所以刷试卷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精力用在捏一支2B铅笔涂黑一个个椭圆形的小圈上了。做试卷有趣的事情大概也就在这些标准化的试卷里了,明知道某个答案拿不准,也要尽心尽力把那个黑色小椭圆涂圆满。要我说,标准化考题也有好处,即使遇到根本不懂的题目也有一定的概率答对,当然政治试卷上的多选题除外。
高考只有一次机会,所以在标准化试卷上答题要力求符合国考的标准,训练要落实在平时。不仅我们的复习用书上的答题框里有100道题目的ABCD四个待涂填的椭圆空框,我们平时做的小测验,也备用了不少标准化的答题纸。
我们班某老师阅卷不尽心,总喜欢叫成绩好的学生上他的房间里替他阅卷。我们掌握了他的这个特点,在做不出的题目下,就把ABCD四个答案的椭圆框框全涂填满了;阅卷学生用该老师烫好标准答案洞的纸模往试卷上一蒙,只顾着数在纸洞里正确答案,才不管谁作弊了呢。这位老师教的学科我学得并不用心,但是平时考试成绩并不难看。
回忆起这段经历,我并不念这位老师的好;今天我也做老师了,最看不起某些叫学生替自己阅卷的同事。
3.
1988年1月,调研考试来了。
调研考试是黄冈地区的传统:每届高三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一般是相邻的几个县联考,或者全地区统考,这样考后的数据统计下来,有助于县教委或者地区教委分析各地高中的教学质量,也有助于各高中提前在同类学校中站队排序,以便于做好下学期的模拟、挖潜、冲刺等工作的筹划。
调研考试前,我们的老师分批找人谈话,搞得班里人人自危,神经绷得紧紧的。我在班里庸庸碌碌,不上不下,以为老师不会注意到我的;所以老师找我谈话的时候,我是有点吃惊的:从一开学我就不属于老师扳过手指头的那一拨上游生,又不是那种喜欢招惹事情或者有一半学科严重拖后腿的“后进生”,找我谈话,有什么可谈的呢?
老师跟我谈话的大致内容我还记得两点:老师说我进入高三这半年学习不够紧张,有开小差行为;不管我调研考试成绩如何,家长是一定要来校一次的!而且家长要来校不是跟我商量,而是给我的通告,因为老师早前就跟我父亲约定好了的!
班里有个同学生日恰在调研考试前夕,他热情邀请了班里大部分同学到团陂街上的一家小吃店里聚餐,我也在其中。因为刚刚从老师那里谈完话出来,所以在同学的生日宴上,我生平头一回喝白酒,就把自己喝高了;晚自习没法参加了,次日早晨起床还感到头重脚轻。
很不幸,第二天开始的调研考试我理所当然地考砸了。
4.
高三下学期开学时,班里少了不少同学,原来70多人的大班,能坚持到毕业的只剩下五十几人了。提前走的同学中,一部分属于借读生,回原籍了;一部分因为有了好的就业岗位,直接上班去了;还有几个,是上学期期末被老师谈过话的,顶不住压力,只好走人。
我坚持着不走,虽然老师也找我谈过话。人生有许多事情可以错过,但是高考不可以随便放弃,何况只剩下最后几个月呢?!前面那么长的路都走过来了,都到高考的门槛了,叫我放弃,心有不甘呐!至少也要撑到筛选考试吧!
1988届的高三毕业生是黄冈地区最后一届经过筛考才参加高考的考生。何谓筛考?筛考也叫小高考,就是每年五月的高三毕业考试,兼有第一次选拔考试的职责,把一部分考生提前拦在正式的高考之外!
我参加的1988年的毕业考试,无疑是我高中生涯里最难的一次综合考试,六门总分才358分——这可是我在高中阶段的历次考试中最烂的成绩!大概验证了此前老师设想的:我是撑不到高考的,毕业考试结束,领了毕业证就走人!
然而我自认为最不理想的成绩,却过了筛考的门槛,获得了留在学校继续复习迎接高考的资格。很多成绩比我扎实的同学却错失了高考的机会:我们50余人的文科大班,经过一番筛考,最后留下来的不到20人!
十年寒窗换来这样的结局,对很多同学而言太残酷了。
链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