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的起源、发展和习练方法(之四)

三,丹道之术--------心肝脾肺肾生成的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五行能量蓄发

古人生产力低下,劳作辛苦,战乱频繁,医药不全,食物不丰,故短寿,平均寿命30多岁,长寿之愿望则成为人们普遍的追求。

有些人看出端倪,则反其道而行,向静、向清心寡欲求索长寿之道。此为道教的滥觞。

人体一旦入静,不使用肌肉紧张发力了,则身体开始能够感知到心肝脾肺肾的能量。

肺能呼吸、心能跳、胃肠能蠕动等,都是能量使然。其他脏腑器官虽然不能被我们感知到其动,但也必然是能量使其完成生理机能的。所以,五脏六腑具有能量,不用怀疑。

但是道家为什么要追求心肝脾肺肾的能量?

大家看到胎儿、婴儿的状态了吗?

胎儿婴儿(尤其是胎儿)的肌肉没有长成,是不能使用肌肉紧张发力的,但是胎儿婴儿都能动。并且,婴儿在胳膊腿动的时候,胳膊腿的肌肉都是松弛的。也就是说胎儿婴儿能够在肌肉不紧张收缩的状态下生成动!

最重要的是,婴儿几乎不会得什么病,除了瘟疫等灾难,婴儿几乎都会顺利地成长为少年。即婴儿的死亡率要远远低于成人的死亡率。

但是人一旦长大,学会了使用肌肉紧张发力,就容易得病了。

所以道家认为,人体的后天之气与先天之气不合,所以要长寿,就得练回先天状态,返璞归真。

何为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

人体在离开母体之后,开始呼吸空气,这就是后天之气。

胎儿在母体里的呼吸,就是先天之气。先天之气就是息,胎息。

不要用现代科学和医学的观点去看古人。古人就是这么理解的。

但是古人也不是什么也不懂的,因为古人至少知道胎儿呼吸的不是空气,而是息。

气息,这是两个不可分开的词语。

息是什么?

息是通心之气。即胎儿用心呼吸。息,就是心的能量。

心脏这个器官,通过输送血液而向全身输送“化学物质”的能量,并且心脏的跳动是能够体现到浑身每个部位的,只要有血管的地方就能够感知到心跳--------即心脏本身就在通过血管向周身传送它的能量,这个能量是实实在在能够感知到的能量,不是“化学物质”的能量。就是说心脏在向周身输送着两个能量,一个是以血液为载体的“化学物质”的能量,一个是心脏本身的能量---------这个能量运行就是胎息,胎儿就依靠这个能量运行活着。

于是,道家就要习练出“息”这个先天一气,就是心脏的能量,然后使用心脏的能量生活、劳动,抛弃血气之力(肌肉紧张发力)----------这就是道家追求的返璞归真。

现在来说,很难说道家是先习练出心肾交合的能量后再发明出道家的修行体系,还是先以胎儿的先天状态为体系指导而后再练出心肾交合的,但是无所谓,因为道家确实破天荒地发现了心肾交合的能量,并且以此创造出一个人类独特的能量蓄发之术,即丹道之术。

丹道之术,习练的就是人体的先天一气,胎息,用先天一气支撑生命活动,返璞归真。

丹道之术要从静中习练出息。人体入静久了,就会感知到心肝脾肺肾的能量,则欲进而控制这个能量,这是人的正常发展进化行为。

在心肝脾肺肾这五脏之中,人体能够控制的只有肺部的呼吸。于是,利用呼吸引带出息,进而控制心肝脾肺肾的能量蓄发,则是自然而然的。

入静久了,浑身肌肉松弛,则自然周身肌肉、骨骼向下堆积、压缩,自然会含胸。

而含胸吸气时,首先实现了两肺抱心。

两肺抱心后,由于含胸使得吸入肺部的气体不能扩张胸部,就只能向下压缩胸膈膜,再向下压缩肝脾、两肾,于是,这一切的自然而然生成的含胸呼吸的过程,就在无意之间将心肺的能量通过对肝脾、两肾的逐节压缩,运行到了体腔的最下部,会阴。此为五行相抱,即五脏的压缩。

心的能量在会阴部位呆久了,会发热,所以此处就被称之为人体的丹炉。具体位置在会阴以上一寸左右之处。

再练久了,就会发生一个奇妙的现象,即心的能量在丹炉不断与肾的能量发生反应(心肾交合水火相济),肾的能量开始显现,肾的能量会沿着督脉脊柱上行到头顶。肾的上行能量在头顶还能够从任脉下行回到中宫(心脏),与心的能量合一,然后继续进行下一轮的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能量蓄发。

这样,在入静的无意之中,就蓄发出来心力(心脏的能量,即息)下行肾力(肾的能量)上行的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能量蓄发。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能量蓄发为五行能量蓄发的基础,五行能量蓄发也是以压缩旋转的方式形成的,即心肝脾肺肾五脏压缩旋转、折叠拧裹。

在丹道之术中,将心肝脾肺肾列为身体的五行,故心肝脾肺肾生成的能量蓄发被称之为五行能量蓄发。心属火,有炎上之能,故心力需要下行以炎上;肾属水,有润下之功,故肾力要上行以润下。心肾交合,就是水火交融相济而达人体平衡。

心肾能量在任督二脉的颠倒运行,就形成了五行能量在任督二脉、小周天的能量运行。这个位于上面的心力下行,位于下面的肾力上行的能量运行,就叫做天地交合、扭转乾坤之道(这是内家拳中最大的道行)。

并且,让心力继续下行,可以运行到脚底涌泉,此即庄子所说的呼吸以踵。心力的下行导致地面给予身体一个上行反作用力,这个上行能量运行到命门附近时,会与下行的心力和上行的肾力合一,此为人体的真气。

真气继续上行到头顶,再从任脉下行回归心脏,再开始下一轮的大周天的能量运行。

即人体大周天的能量运行是由小周天生成的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能量蓄发与大周天生成的呼吸以踵的能量蓄发合一生成的。

我们从控制肺部的呼吸实现了五行相抱,即心肺压缩肝脾、两肾将心力运行到会阴,此时心肝脾肺肾只能压缩,还没有旋转。待心肾交合后,肾力上行,则会催动五脏旋转,即五行能量蓄发也是由心肝脾肺肾的压缩旋转、折叠拧裹生成的。(所以说内家拳就是周身整体上下内外压缩旋转、折叠拧裹的能量蓄发)。

并且,最奇特的是,这个在大周天的经络中运行的五行能量,能够让人体在静的状态下(即肌肉不进行紧张收缩的能量蓄发的状态下)生成动----------即人体内里心肝脾肺肾生成的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能量蓄发能够驱动身体在肌肉不紧张收缩的状态下生成动!

此为静极生动。

对于丹道之术和内家拳来说,动、静都是能量蓄发,不要用寻常的观点去理解动、静这两个字。静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能量蓄发;动是指外形动作的周身整体折叠拧裹、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

静极,就是将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五行能量蓄发习练到极致;生动,就是五行能量在周身经络中运行就能够拉动周身每个能动的部位产生运动。

以上就是道家的丹道之术。道家的丹道之术破天荒地发现了人体心肝脾肺肾生成的五行能量蓄发以及静极生动这个生理现象!

五行能量蓄发对身体是有极大的好处的,它调动起来心肝脾肺肾的能量,由心力通过阴阳转换生成肾力,肾力又能够返回心力,实现心肾能量合一互补,返璞归真,专门锻炼五脏六腑。

正是由于心肝脾肺肾生成的五行能量蓄发能够让周身肌肉在不紧张收缩的状态下生成动,所以,我们武学的前辈大师才敢于毅然抛弃肌肉紧张发力,而使用五行能量蓄发来驱动身体作出折叠拧裹、压缩旋转的外部能量蓄发,这样就彻底抛弃了肌肉紧张发力的能量蓄发!

由于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五行能量蓄发中最主要的是心的能量,所以我们把内家拳内里的五行能量蓄发简称为心力。用心力驱动周身肌肉作出折叠拧裹、压缩旋转的外形动作的能量蓄发,从而形成内家拳特有的内外合一的能量蓄发,这个过程就是内家拳论中描述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心为君骨肉为臣。

五行能量在周身中的运行通道就是经络。《易筋经》中明确说明:然筋者,周身之经络也,通行血脉,联络周身。就是说心力是通过周身经络来在周身运行的。我们的身体中,只有两个器官能够与周身相通,一个是大脑通过神经与周身相通,一个是心脏通过血管与周身相通。而心,就是周身能量蓄发的主宰!

当五行能量运行于周身经络时,就是李洛能先生在其形意拳论中描述的“六脉溶下二气”(二气指由呼吸之气引带出来的通心之气,即息,本质上就是五行能量蓄发),五行能量会在经络中形成一根能量筋,此时身体就能够被这根能量筋抽动而生成动---------这个过程就叫易筋换力,即以经络中运行的五行能量形成的能量筋驱使身体作出折叠拧裹、压缩旋转的动作来替换肌肉紧张发力。

李洛能先生在形意拳论中描述的呼吸的三层功夫:调息、息调、心肾交合水火相济,说的就是心肝脾肺肾生成的五行能量蓄发。习练方法就是以呼吸之气引带出通心之气的息,然后用息在经络中运行而生成的能量筋运动身体,最后达到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胎息。

息,通心之气也,就是心力。呼吸之气为气,肺部的呼吸之气是不能出于肺部的,但是心力能够周身运行,并且呼吸之气是能够自然与通心之气的息合拍的,其结果就是心力在周身的运行时被身体感知为呼吸之气在周身的运行,即呼吸以踵,即以心行气!

所以练形意拳时,第一个阶段的打明劲阶段,习练的是通心之气,练出息,即调息;第二阶段的暗劲,则是用通心之气的息驱动身体打拳,此为息调;第三阶段的化劲,则是实现了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五行能量蓄发,打出的拳已经无形无式,不思而得,不显而彰,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化己之形,化敌之力了。

陈氏太极拳的陈长兴先生(杨露禅师父)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说: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此既是在说由五脏生成的五行能量蓄发,内家拳内里的功夫和能量(气)是由心肝脾肺肾这五脏生成的。

易筋经中说: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养其肝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周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这描述的过程就是静极生动,就是易筋易髓,涨筋腾膜,就是说内家拳内里的能量(气),是由心肝脾肺肾这五脏生成的。

那么五行能量(心力)是怎么驱使周身动以实现以心行气的呢?

这就又牵涉出来内家拳的另外两个重要概念:三节、四梢。

(对于心肝脾肺肾生成的五行能量蓄发,是一个自然的存在,是练了就有的功夫。但是其中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科学道理,则需要人体科学界去研究)

(0)

相关推荐

  • 5色养5脏,心肝脾肺肾,全都照顾到

    [5色养5脏,心肝脾肺肾,全都照顾到] 1.红色入心 西红柿.枸杞.红枣.草莓.樱桃.山楂 2.绿色入肝 芹菜.菠菜.空心菜.西兰花.韭菜.黄瓜 3.黄色入脾 南瓜.玉米.土豆.小米.芒果.胡萝卜 4 ...

  • 内家拳的起源、发展及习练方法(之三)

    二,外三合 现在流行的内家拳对于外三合的理解是:手足膝肘肩胯的动作要整齐划一. 这是错误的! 正是由于对内家拳的外三合这个最基础最根本的概念的谬传,才导致了内家拳沦为现在的花架子! 走路.走正步.跑步 ...

  • 内家拳的起源、发展及习练方法

    目录 前言 一,肌肉紧张发力的弊端 二,对肌肉紧张发力弊端的改进--------外三合 三,丹道之术--------心肝脾肺肾生成的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五行能量蓄发 四,三节.四梢 五,形意拳.心意把, ...

  • 内家拳的起源、发展及习练方法(之二)

    一,肌肉紧张发力的弊端 我们要想全面了解内家拳的起源与原理,就必须要从人体正常的能量蓄发方式,即肌肉紧张发力谈起. 人体正常的发力方式为肌肉紧张发力,即肌肉在与骨骼连接的两端之间以紧张收缩的方式蓄积能 ...

  • 内家拳的起源、发展及习练方法(之五)

    四,三节.四梢 有了心肝脾肺肾生成的五行能量蓄发在周身经络中运行,就将周身各部位的能量蓄发内在地连接成为一体,不会产生肌肉紧张发力那样的各自为战和相互牵制.抵消的现象,周身各部位的能量蓄发被建立起相互 ...

  • 内家拳的起源、发展及习练方法(之六)

    五,形意拳.心意把的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 好,明白了以上内家拳内外合一的能量蓄发后,我们就明白了内家拳最基本的能量蓄发方式,即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 当我们通过习练肺部的呼吸之气(二气)习练出心力(通 ...

  • 谈尾闾在太极拳行拳中的作用和习练方法

    尾闾在太极拳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在习练太极拳时,经常出现弯腰.翘臀.起伏或重心转换时用脚蹬地或拖地的现象.这主要是不了解尾闾的作用或不会应用的原因造成的.身体如何保持中正离不开尾 ...

  • 习拳基本方法连载 | 陈式太极拳习练方法之二

    自己为自己打一套拳 你的生命将与众不同 B 练好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方法之二 练好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方法5:练拳似练丹田功  练拳的过程也是练丹田的过程.太极拳是内功拳,全在于丹田之功,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 ...

  • 习拳基本方法连载 | 陈式太极拳习练方法之一

    自己为自己打一套拳 你的生命将与众不同 A 练好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方法之一 陈式太极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其上乘的技击作用及独特的演练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练好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方法1:练拳须从无极 ...

  • 民族英雄戚继光 戚家拳 明末戚家军习练此拳曾打得倭寇落花流水

    民族英雄戚继光 戚家拳 明末戚家军习练此拳曾打得倭寇落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