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肖旭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史记》中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达八、九十个,所以我们说《史记》人物传记在描写人物上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史记》在刻画人物时使用的手法有这样三个方面:
﹝1﹞善于抓住历史人物一生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
征。
首先,作者注意选择那些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语言和事件来表现人物特点,十分精心地对材料取舍和选择。如《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描写就是如此。项羽是反秦中的英雄人物,他在从起义到失败的发展中,经过了七十余次大小战争,他勇武过人,所向无敌,为人直率磊落,不善于也不屑于使用计谋。同时又刚愎自用,残酷暴烈,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对于这样一个经历丰富,性格复杂的人物,该写的事件很多,司马迁则选择了项羽生平中的三件大事来突出他的形象。这三件大事即“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项羽一生兴于“钜鹿之战”,在钜鹿之战中他叱咤风云,勇冠三军,破釜沉舟,摧毁秦军主力,成为反秦的英雄。这件事表现了项羽的军事天才,勇力过人,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鸿门之宴”是项羽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正当他在军势、政治上都占绝对优势的时候,以“不忍”之心轻易地放过了重要敌手刘邦,以至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了后患和悲剧的种子。宴会上的项羽坦率、天真、有不忍之心,又不善于听取意见,放走了对手刘邦,结果使对手有了反击的机会。这充分表现了项羽在政治上幼稚和缺少智谋的性格特征。“垓下之围”是写英雄末路时的行为。这时项羽“四面楚歌”,身已陷入重围,他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他退到乌江边上,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不肯东渡,自刎而死。至到这时他还没有认识到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认为是“天之亡我”,说自己的失败是由于天意。这件事表现了项羽不愿忍辱偷生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他的执迷不悟,不能清醒地认识客观世界。“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这三件事,概括了项羽一生的主要经历,写出了他成功与失败的客观因素,深刻地表现了项羽这一英雄的主要性格特征,也表现司马迁对项羽的同情和批判。又如在《李将军列传》中,选取“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突围战”、“卫青出击匈奴战”等四次惊险战斗来表现李广的精湛的武艺、智谋、超人的胆识,充满了英雄主义传奇色彩,也体现了作者选取材料的艺术匠心。
其次,为了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史记》作者坯常用“互见法”。所谓“互见法”,就是把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写,而移置到其他人物传记中去写。这样做,一方面避免了重复,另一方面也避免损害篇中的某一人物形象,从而突出了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保持了这一历史人物的完整性。如在《项羽本纪》中,作者集中了一切有关重要事件,突出了项羽的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英雄气概,塑造了项羽的正面形象,为了不损害这一英雄形象,作者把项羽许多政治上、军事上的错误放在《淮阴侯列传》中写,揭示了项羽对韩信言不听、话不用,使韩信被迫背叛是酿成项羽悲剧的重要原因。为了不损害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又把人物性格表现得很拘谨。
此外,司马迁还有选择地描写了一些似乎离主要事件较远的琐事,通过一些细节来刻画某些人物的思想性格,脉络清晰地显示了人物的性格。如《项羽本纪》的开头,写项羽少年时代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却喜欢“学万人敌”的兵法,以及他观看“秦始皇游会稽”发出“彼可取而代之”的叹语,表现项羽粗犷不驯的性格及少年时即已具有的奇异不凡的抱负。同样在《李将军列传》中写“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显示出李广的神武和善射。再如《陈涉世家》一开头,写陈胜为人佣耕时与同伴们一块“言志”的小故事,这里所叙的故事,一方面表现陈胜自己与伙伴们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深感不平,有奋起反抗的大志。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尚未觉悟的伙伴们的轻蔑态度。前者决定了他做出大泽乡起义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而后者决定了他起义为王之后,背弃旧友脱离群众导致失败的原因。这不但表现陈胜心灵个性特征,也预示着他思想性格的发展。《淮阴侯列传》中,写韩信忍受胯下之辱,也突出了他忍小辱而图大谋的主要性格。
总之,司马迁运用突出主要事件、互见法和描写琐事、细节相结合的方法,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既性格鲜明,又有血有肉。
﹝2﹞善于把人物事迹、历史事件故事化。
《史记》写人物的生平,既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梗概,也不是静止地介绍人物的言行,而是具体地写出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冲突,构成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一节就是典型的例子。《鸿门宴》写项羽、刘邦两大集团面对面的斗争,作者把这场宴会上的生死斗争作了故事化的处理,结构完整,惊险曲折,富有戏剧性。作者通过紧张复杂的情节描写,成功地揭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把故事情节写的波澜起伏,奇绝动人。故事由刘邦手下的曹无伤派人向项羽告密写起,项羽盛怒之下作了军事部署,要一举击退沛公部队。文章陡起波澜,造成了紧张的气氛。但是敌中有我,我中有敌,项羽的叔叔项伯,又通过好友张良向刘邦通风报信,导致刘邦假义前来赔罪,于是鸿门宴开始,使这一场迫在眉睫的斗争缓和下来,但其仍然潜藏着危机。在宴会上范增示意项羽下决心杀死刘邦,使故事出现新的波澜,但项羽不忍心下这个命令。范增的计谋有落空的危险,于是范增召来项庄舞剑,欲想杀死沛公,这时项伯也起身舞剑,双方的矛盾已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构成故事的又一波澜。这时鲁莽的樊哙跑进帐来,反而受到项羽的赏识,使矛盾又缓和下来。刘邦的处境也化险为夷,他不辞而别,脱身离去。回营后速杀了曹无伤,斗争到此结束。这场宴会斗争时而剑拨弩张,时而波平浪静,大起大落,有头有尾,曲折动人,在戏剧般的情节冲突中,成功地展示了人物的个性。如项羽在宴会上被刘邦的花言巧语所动,非但不杀刘邦,还把曹无伤告密的事和盘告诉刘邦,这种过于天真的举动,说明项羽缺乏智谋,轻信人言,性格莽撞。樊哙闯帐目的很明确,是为了保护刘邦,但项羽在这十分紧迫的形势下,没看到斗争的尖锐性,而称赞樊哙,见樊哙对自己的指责不加驳斥,反有惭愧、内疚之情。项羽在宴会上暴露了他豪爽、无谋、简单、轻敌、缺乏政治头脑的特点。刘邦的个性特征也在宴会上得到了充分展示,他知道项羽要对他实行攻击,详细地询问了张良、项伯,并想出了订立婚约的办法,在这关键时刻拉拢项伯,表现了刘邦精细、老练,会拉拢人、利用人,机智、会用权术的特点。
﹝3﹞对话语言符合人物个性,生动传神,抒情、叙事极富表现力。
首先,《史记》里面的人物对话语言都力求表现人物的性格,作到人物所说的话与其性情、身份以及心理状态相一致,口吻逼真。如《鸿门宴》一节中,刘、项本来已经成为争夺天下的对立面,刘邦也暴露了他称王野心,但是刘邦还是到鸿门向项羽去谢罪作了一番自我表白,说自己是要和项羽共同抗秦,企图从感情上打动项羽。这明明是故作谦恭之态,刘邦又用小人离间的话来掩示自己先入关的野心,并且嫁祸于人,表现了刘邦的善用权术,巧于辞令。而项羽对此却毫不理会,他直接说出是曹无伤泄的密,一句话就送了曹无伤的命,割断了自己伸向内部的连线。这种直率的语言,脱口而出的语气,而把项羽坦率到幼稚的性格表现出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其次,《史记》的叙述语言也是感情充沛和极富表现力的。作者在叙述屈原等人物生平、遭遇的时候,往往夹叙夹议,并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显示出作者的爱憎。在描写人物动作情态的时候,《史记》特别显现了简洁、精练的特点。它往往使用一、二句话甚至几个字,能生动的渲染气氛,描绘人物的情感、心理。如《鸿门宴》中范增知道刘邦不辞而别后,“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这些动作充分表现范增看到猛虎已归山,自己坐失良机的恼怒、焦急,也表现了对项羽不听劝告的怨愤之情。再如樊哙闯帐时,“披帷西而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一幅人物浮雕像,通过夸张饱满的笔墨,重重几笔描绘出了壮士的怒态,把当时白热化的斗争气氛渲染得更加激动人心。另外,《史记》在叙事、记言中,常常引用民谣、谚语、俗语使《史记》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更富于表现力。
总的来说《史记》语言,简洁、精练、明白、畅晓,而成为后代我国散文中的典范。
文/肖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