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通万法通:武禹襄《器械论》集解(三)
武禹襄祖师
一法通万法通
一一武禹襄《器械论》集解(三)
李新方
【原文】十三刀:按刀。青龙出水。风卷残花。白云盖顶。背刀。迎坟鬼迷。振脚提刀。拨云望日。避刀。霸王举鼎。朝天一柱香。拖刀败势。手挥琵琶势。
十三杆:掤一杆。青龙出水。童子拜观音。饿虎扑食。拦路虎。拗步。斜劈。风扫梅花。中军出队。宿鸟入巢。拖杆败势。灵猫捕鼠。手挥琵琶势。
四刀法:里剪腕。外剪腕。挫腕。撩腕。
四杆法:平刺心窝。斜刺膀尖。下刺脚面。上刺锁项。
四枪法:与四杆同。
以上刀法、枪法,务要身法不散,讲究跟劲。
李亦畬书武禹襄《器械论》
【解曰】我们学武术,特别是学器械,为的是什么?戚继光讲过:“凡武艺,不是当应官府的公事,是你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你武艺高,决杀得了贼,贼如何又会杀了你。你武艺不如他,他决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纪效新书·论兵紧要禁令篇》)!是说学武术就是为了实战,而要提高实战本领,就离不开实战训练,“既学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
但器械的实战训练似乎又是最难的事情,武术门派众多,各种器械异彩纷呈,夙有十八般兵器之称,而且十八之外还有许多奇门兵器,“诸法颇属烦杂……岂能一一皆习”(《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篇》),但如果按照太极的分类方法,无非是长短、锐钝、软硬、单双、持射而已,其中最重要的是长短,这是器械分类的总纲,因为实战中最重要的是距离问题,故祖师此篇《器械论》只论述了四刀法、四杆法,熟练后可以应对一切器械而游刃有馀,使用其他器械或随手可得之物也无不得心应手。
对刀
“刀走黑,剑走红”,刀法可以大劈大砍,而剑走轻灵,故剑法可以用于刀术,刀法不可以用于剑术,观此“四刀法:里剪腕。外剪腕。挫腕。撩腕”,与大劈大砍的刀法明显不同,实乃以剑法为刀法,方为上乘刀法,更为使用和应对一切短器械的实战训练方法,再看原文没有著录的十三剑,就更加明白其中的奥妙了:挫腕。青龙出水。力劈华山。怀中抱月。白云盖顶。顺水推舟。倒撵猴。如封似闭。撩袍端带。犀牛望月。撩腕。上步外剪腕。里剪腕。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凡短器械相对,先伤其腕,再攻其要害不难矣。
现在流传较广的武式太极剑中,也仍保留着四剑法,名称与四刀法完全相同:1.太极起势。2.登门访友。3.拨云摘星。4.打草惊蛇。5.声东击西。6.灵猫捕鼠。7.里剪腕。8.灵猫捕鼠。9.撩腕。10.挫腕。11.撩腕。12.乌龙摆尾。13.怀中抱月。14.灵猫捕鼠。15.外剪腕。16.灵猫捕鼠。17.犀牛望月。18.撩腕。19.乌龙摆尾。20.犀牛望月。21.童子拜观音。22.倒撵猴。23.雄鹰扑兔。24.专诸刺僚。25.陈仓飞渡。28.撩袍端带。27.牧童吹笛。28.朝天一炷香。29.平旦鸣钟。30.拨草寻蛇。31.野马分鬃。32.落地锦。33.宿鸟投林。34.转身里剪腕。35.灵猫捕鼠。36.转身外剪腕。37.灵猫捕鼠。38.撩腕。39.挫腕。40.魁星七斗。41.乌龙摆尾。42.撩腕。43.乌龙摆尾。44.风扫梅花。45.青龙出水。46.白鹤亮翅。47.如封似闭。48.虎抱头。49.燕子入巢50.闻鸡起舞。51.左右拦扫。52.抱笏势。53.合太极。
枪术
正因为枪为百兵之王,杆子为王中之王,故“四杆法:平刺心窝。斜刺膀尖。下刺脚面。上刺锁项。四枪法:与四杆同”,是几千年来枪术实战经验的科学总结,集诸圣之大成而独出机杼,并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后人难以望其项背。枪术攻防的主要部位称为“枪眼”,上枪主要刺头面、咽喉,下枪主要刺膝、臁、脚,中平枪主要刺心、肋、腹、手等,四枪法尽之矣。由于“枪扎一条线”,故四枪法攻防的基本原则是“见肉分枪,贴杆深入”,只有当敌之枪尖正对着自己时才需要防,而攻时贴着敌之枪杆,则敌不易防。然而有正法必有变化,故四枪法又有四粘枪和四散枪两种变化,四粘枪是变而贴杆,是闪赚之法;四散枪是变而不贴杆,是颠提之法。
对杆
枪术之妙,在于“用我之枪根,以制我之枪头;乃用我之枪头,以制彼之枪根。千变万化,尽于此矣”(《手臂录·枪根说》),而要达到这个要求,首先要做到“三尖相照”,即上照鼻尖,中照枪尖,下照脚尖,但要做到三尖相照并不容易。而四枪法是三法一体,“以上刀法、枪法,务要身法不散,讲究跟劲”,不仅做到三尖相照非常容易,而且四粘枪、四散枪的步法尤为精妙,与打手法一样都是三步半,更有利于克服双重之病,进退转换无不得机得势,不仅很容易做到“用我之枪头,以制彼之枪根”,而且可以制敌全身。
大枪与花枪、棍等皆为长器械,枪只有戳革二法和行著,“戳革是正,行著是变,功夫缺一不可”(吴殳《手臂录·枪法微言》),戳是扎,革是防,故枪法指的是大枪,而花枪多是棍法,多是击打,“打人千下,不如一扎”(程宗猷《耕馀剩技·少林棍法阐宗·问答篇》),还有更多的舞花动作,即花法,“知棍而借棍已非,不知枪而以棍冒枪,其谬何所终极,法愈多而枪愈晦”(吴殳《手臂录·卷二·针度篇》)。棍中也有部分枪法,“少林三分棍法,七分枪法,兼枪带棒,此少林为棍中白眉也”(程宗猷《耕馀剩技·少林棍法阐宗·问答篇》),故枪法可以用于棍术,而棍法不可用于枪术。
《书经》
器械实战训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既要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实战,又要最大限度地避免误伤。毫无疑问,锐器的杀伤力最强,刀剑枪都属于锐器,特别是剑,几乎没有进攻死角,在短器械中杀伤力最强,也最容易发生误伤,“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见于《后汉书·马援传》),古代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办法是使用甲胄,《书经·说命中》云:“唯口起羞,惟甲胄起戎” ,至少在东周以前就广泛使用甲胄了,“现代搏击”所使用护具与几千年前的甲胄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如从事拳击,就要使用拳套、头盔、护齿、护裆等护具。
后来由于火器的大规模使用,甲胄的防护作用减弱,而且身体的灵活性受到限制,因而逐渐摆脱了甲胄的使用,而在攻防的技巧方面下大功夫,涌现了拳术和各种器械的许多对练方法,讲究“枪扎留一寸,拳打留一分”,能够较好地避免误伤,但也与实战拉开了距离,花法愈多而真法愈晦。而另一种方法就是用钝器进行锐器的实战训练,这个问题才真正得到解决,并逐渐发现任何技巧都只有在得机得势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祖师《器械论》中的四刀法、四杆法就是几千年来器械实战经验的科学总结。四刀法、四杆法与其他器械和拳术,都是身法、心法、势法三法一体,而身法和势法到了高级境界也都是意,都是心法,故曰太极一也,一法通万法通,要做到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也是完全可能的。(待续)
古代的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