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着“楚河汉界”的中国象棋,为何却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很喜欢宋代赵师秀的两句诗:“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种心情我理解,我高中时也是个妥妥的象棋棋迷,棋瘾发作时,连邻居的小学生也被我拉来过。
说起来不可思议,中国象棋上刻着汉字,棋盘上写着“楚河”“汉界”,“马走日,象走田”的口诀也与中国文化相合,怎么中国象棋就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了?
没啥可奇怪的,中国象棋还真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口说无凭,来看看专家们怎么说。
围棋作家马诤在《话说围棋》一书中提到,很多学者认为,中国象棋是由印度传入并演化而成。
英国东方学家威廉·琼斯说,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区别不大,可能同源。而且,中国古代不产象,印度却是产象国;既然叫中国象棋,而且里面有象,所以,中国象棋有很大概率是由印度传入。
前苏联和法国也有学者指出,中国象棋在唐朝称为“象戏”,而“象戏”的叫法始于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年),象棋极有可能是这个时间从印度传入中国。
中国象棋特级大师梁妍婷
如果说以上说法只是猜测,那有一点或许可以说明象棋并非中国本土发明,即象棋是“突然”出现在北周朝廷,并引起不小的轰动;而在天和四年(569年)之前,我国并没有象戏的相关文字记载。
有人认为,那象棋会不会是北周武帝发明的呢?
也不可能。据《周书·本纪》记载:“天和四年,五月乙丑,帝制《象经》成,集百寮讲说。”看来,周武帝看到象戏很重视也很兴奋,亲自写了《象经》——估计是象棋的基本走法,召集文武百官为他们讲说。大臣王褒为《象经》写了序,文学家庾信也写了篇《象戏经赋》献给周武帝,并说:“臣伏读圣制《象经》,并观象戏,私心踊跃,不胜忭[biàn]舞。”
忭舞,高兴得手舞足蹈的样子。庾信这马屁拍得忒响,却也说明他以前没见过象戏。
中国象棋特级大师时凤兰
另外,从唐太宗对象戏的陌生,也可以证明象戏在我国是新出现的棋类游戏。
《旧唐书·吕才传》记载,“太宗尝览周武帝所撰之局《象经》,不晓其旨。太子洗[xiǎn]马(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蔡元恭年少时尝为此戏,太宗召问,亦废而不通。”
太宗看不懂《象经》,找来据称玩过象戏的太子洗马,问过之后,发现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从周武帝天和四年到唐太宗贞观年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象戏还没有真正流传开,说明它与中国传统的围棋、六博有很大不同,当时人玩不习惯。
史料没有《象戏》的相关文字记载,很多人认为,北周武帝时期的象戏,可能就是唐代流行的八八象棋(又称宝应象棋)。
隋唐时期陶制棋子
八八象棋,因棋盘有六十四格而得名。唐代传奇小说《玄怪录》所描写的八八象棋的形制、排列及走法,与今天的国际象棋非常相似。
与象戏同源的还有一种棋,“沙特朗兹”象棋。在我国北周、唐初,“沙特朗兹”流行于阿拉伯国家,其棋子与传入我国的象戏完全一样,走法也与国际象棋相近。学者认为,“沙特朗兹”正是现代国际象棋的前身,而它则来源于古代印度的“恰图兰格”象棋。
这样就比较清楚了,公元7世纪左右,阿拉伯人与中国人同时玩起了两种很相似的象棋:“沙特朗兹”象棋和八八象棋。二者棋子相同,玩法相近,应该为同宗同源两种棋。
中国象棋特级大师王天一
从象戏到现在的中国象棋,经历了很漫长的一个过程。
前面说过,八八象棋又叫宝应象棋,当时已有将、车、马、卒,没有炮、士、象。棋盘与国际象棋一样有64个方格,后来又参照围棋,把棋盘由64个方格变为90个点。因这种改制发生在宝应年间,因此又称“宝应象棋”。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对中国象棋的这个叫法。
宋代发明了火药,聪明的宋人就在象棋上又增加了“炮”,同时还增加了“士”和“象”。到了明代,人们为便于区分,把一方的“将”改为“帅”。
明朝涌现了不少象棋专著,如《橘中秘》《金鹏十八变》《梦入神机》等。《适情雅趣》则是最完整、系统和实用的一本象棋古谱。
中国象棋在清代进入全盛时期,不仅名家辈出,名谱众多,还出现了著名的四大排局:七星聚会、野马操田、千里独行以及蚯蚓降龙。这是迄今为止公认的难度最高的几个排局,解法多变,极为复杂。
相信能把文章看到这里的你也尝试着解过吧?你能解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