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因为我没有给一位怕冷8年的患者,...
5年前,因为我没有给一位怕冷8年的患者,开滋补阳气的药,路过的老村医便骂我:“就你这医术,祖宗的东西怕是迟早要被你丢完?”然而听完我的解释后,老村医却羞愧不已。
5年前,因为有事,我被迫在老家待了一段时间,期间我寻思,自己也不是很忙,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抽空去街上给大家免费看看诊。
说做就做,找了个阴凉处,搬来一桌一椅,再拿上纸笔,脉枕,就开启了接诊模式。
有人说我应该收诊费,因为免费的东西大家往往都不会重视。但我觉得,治病如人之交,看的也是各类缘分,还是随缘的好。
期间,我接诊了一位怕冷8年的患者,她这病前前后后也做过不少检查,花了不少钱,但就是没治出个所以然来。
了解完情况,我给了她一个方子:黄芩、干姜、白术、大枣、半夏、炙甘草。
并嘱咐患者自己找地方抓药,五天后再来复诊。患者刚要走,旁边的一位老村医便开口对我说:“就你这医术,祖宗的东西怕是迟早要被你丢完?”
我问:“你为啥要说这种骂人的话呢?”
他说:“怕冷,不就是阳虚导致的吗?所以需要滋补阳气,但你开的这方子,却是个健脾化痰、散寒清热的方子。”
我说:“她这病不仅仅是单纯的怕冷那么简单。你看她口腔溃疡反反复复,还有牙龈肿痛、烦躁失眠等表现,同时脸上还长痘,这显然是体内有热。”
“但小腹、手脚摸上去却是凉凉的,她平时怕风怕冷不说,还容易出现腹泻,除了腰膝酸冷之外,她的经血中也常常夹杂着血块,这显然是体内有寒。”
“所以她这病属于上热下寒,不能一味地用补药,或者用清热泻火的药。”
他说:“那你说她这病该怎么治?”
我说:“既然不能用补药,也不能用泻药,那我们就只好用'南水北调'之法。”
什么意思呢?就是将上面的热引到下面去,将下面的寒引到上面来,让人体自身来个寒热平衡。那该怎么引呢?
不管是上面的热要下来,还是下面的寒要上来,都要经过中焦,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平时就是这冷热运行的通道。
所以患者目前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脾胃功能不好导致的,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中焦被堵塞,上面的热自然下不来,下面的寒自然也上不去。
所以要想解决患者的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得将中焦打通,让脾胃正常运转起来。
所以方中我先用白术来健脾。脾虚,就会内生痰湿,说到底还是这痰湿阻塞了中焦,所以我又用半夏来化痰。
干姜能散寒,为了防止热过头,我又用炙甘草来调和了一下它的药性,也就是兜了一下底。
痰湿以及寒的问题解决之后,我再用大枣,温补了一下患者受伤的脾胃。脾胃转起来了,寒热的问题也就基本上可以解决了。
但我们还得明白,患者病史久,上半身的郁热,单单通过脾胃自身的调节,还是很难解决的。所以这时我又用了一味黄芩来将患者上半身多余的热给清了一下。
我说:“我这方子说到底就是相互辅佐,又相互制约,适用于这种寒热错杂的患者。”
听完我的解释,老村医羞愧地说:“对不起呀老哥,刚没弄清楚,错怪你了,别见怪。”
俗话说,不打不相识,这件事之后,我俩反而成了好朋友,除了医术上的交流之外,我记得他还感叹道:“现在的好中医真的是越来越少了!”
其实这事我也挺惆怅的,因为现在好多中医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资质、创收、论文等上面,在实践中投入的精力实在是少之又少。
中医大学的学生,知道的,也多是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中医院呢,一进去也先是开各种检查单。现在一个县城,都很难找到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中医。除了医生,现在的中药,质量也堪忧。
但我知道我很难去改变这些,我真正能做的,也唯有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位到过我这的病人,对待每一位向我寻求帮助的病人,让他们少做些无用的检查,少花点钱,少受点磨难。我只能努力去做好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