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刘虞篇(上)

汉末群雄系列之刘虞(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在烽火连天、尔虞我诈的乱世中,大小诸侯们忙着争夺互相攻伐,争夺地盘,这些人都以匡扶汉室为口号,实际做着蚕食鲸吞汉室江山的事情。然而有一人身为皇室宗亲,官居要职,却以保境安民为己任,努力发展农耕与贸易,深得民心,以仁德之名享有盛誉。这个人便是刘虞。

刘虞(?-193),字伯安。徐州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人。既然姓刘,在汉朝基本都能跟皇室扯上点关系。但与刘备那类八竿子打不着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人不同,刘虞可是根正苗红的东汉光武帝刘秀废太子东海恭王刘强的后代。废太子也曾经是太子,地位仍然很高,所以后人还能世代为官。

刘虞的祖父刘嘉曾做过九卿之一的光禄勋,父亲刘舒曾任丹阳太守。刘虞起初在本县做曹吏,后来到郡里做郡吏,积累基层工作经验。以刘虞的家庭背景,在察举制的汉朝自然毫不费力地被举为孝廉,从此正式走上仕途,没多久就被任命为幽州刺史。

这里多说两句,刺史制度在两汉四百年间经历过数次变化,西汉设立刺史时,《汉旧仪》这样介绍,“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百石,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刺史以六百石级别监察地方二千石的官员。但西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罢部刺史,更置州牧”,俸禄也提高到二千石。再到东汉“刺史、二千石”,实际上刺史已经成为一州的行政长官。

很多人都对汉朝的刺史制度称赞不已,认为以六百石刺史监察二千石太守很有道理。实际上这种制度在汉朝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刺史的权力不断扩大,到汉末刘焉提议改州牧制之前,刺史已经成为“有实无名”的一州行政长官,州作为行政区划已经成为趋势。

所以刘虞这个刺史不仅仅是监察官,还是有行政权力的地方长官。刘虞提拔迅速,其家族背景自然占很大因素,不过刘虞很快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绝不是眼高手低的贵族子弟。

刘虞重大事件之一——初到幽州,深得民望

刘虞在做幽州刺史前为兖州博平县令,《英雄记》载其“治正推平,高尚纯朴”,在他治下境内没人做盗贼,也没有发生灾害,一片祥和。《英雄记》还称当时临近的县发生蝗灾,飞到博平县竟然直接没有停留就飞走了。当然现在看来如果不是侥幸,便是有所夸张,古人这种记事手法还需要客观看待,总之刘虞确实是位好官。

刘虞在幽州推行仁政,《后汉书·刘虞传》载“民夷感其德化,自鲜卑、乌桓、夫馀、秽貊之辈,皆随时朝贡,无敢扰边者,百姓歌悦之。”刘虞政绩非常好,在他主政时期与游牧民族的关系很和睦,百姓安居乐业,都称赞刘虞。刘虞本人也非常勤俭节约,本着与民清净的原则,不给百姓增加负担。

但不知刘虞得罪何人,在深得民心的情况下竟然被免职,《刘虞传》仅载“公事去官”四字,并未写明原因。也许是朝廷中的政治斗争波及到幽州,或者刘虞没有给把持权柄的宦官送礼,因为没有记载,笔者无法确定。

据《后汉书·灵帝纪》载“二月,南宫平城门及武库东垣屋自坏。”这里的二月即汉灵帝熹平六年(177),南宫平城门等处出现损坏。根据裴松之注引《魏书》中记载,凡担任州郡长官者,皆需“助治宫钱,或一千万,或二千万”。汉灵帝直接向地方官索要钱财,官员们没办法,有钱的用私产缴纳,没钱的只能向百姓征收;有些没钱而有气节的官员不肯摊派给百姓,甚至选择自杀。

刘虞也拿不出这么多钱,汉灵帝还比较特殊照顾,没有让刘虞出钱。不知是否因为拿不出钱的缘故导致刘虞虽然没有受处罚,却还是丢了幽州刺史的位置。

汉灵帝如此敛财无度,注定要酿成恶果。

刘虞重大事件之二——两任甘陵相

中平元年(184),黄巾之乱爆发,冀州各郡县纷纷被黄巾军攻占。国难当头,刘虞再次被启用,朝廷拜其为甘陵相。甘陵是冀州清河国治所,受黄巾军破坏严重。刘虞接手后积极安抚灾民,恢复秩序,以勤俭节约为表率。

也许持续操劳使刘虞积劳成疾,于是刘虞又一次告别官场回到家中。刘虞在家乡虽然已经很有名气,但对人和善,与原来的朋友照常相处,从来不因自己的名望而高人一头。刘虞越是平易近人,声望就越高,乡亲们都自发地听从刘虞。到后来,百姓之间发生诉讼,都不去找官府,而是找刘虞来评判,刘虞评判的结果大家都认同,绝不会反悔。

刘虞的声望绝非虚名,以下一件事可算佐证。据《吴书》记载,有个人丢了一头牛,寻找的时候发现刘虞家有一头体型毛色非常相似的牛。这个人以为就是自己的牛,于是向刘虞索要。刘虞也没辩解,直接把牛让给了那人。后来失主在别处找到了自己的牛,才知道是误会,赶紧把牛送还给刘虞,登门道歉。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虞确实德行高尚,得到百姓拥戴顺理成章。

后来甘陵又发生动乱,当地官员百姓纷纷要求刘虞回来,当时刘虞的病也已经康复,于是再次被任命为甘陵相。刘虞到任,史料原文“甘陵大治”。

这么有才能的人,又是皇室宗亲,怎么能一直在地方郡县做官呢?刚经历黄巾之乱,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于是汉灵帝拜刘虞为尚书令、光禄勋,位列九卿。后来因为皇族身份,刘虞又改任宗正,同为九卿之一,主管皇室宗亲事务。

刘虞重大事件之三——临危受命,重返幽州

中平二年(185),车骑将军张温奉旨讨伐凉州叛军边章、韩遂,朝廷从幽州征调三千乌桓突骑兵。由于军饷迟迟未能发放,这些乌桓骑兵叛逃回北方。

曾担任中山国相、赋闲在家的渔阳人张纯找到前泰山郡太守、同样赋闲在家的张举,密谋造反。张纯对张举说:“现在乌桓人已经反叛,响应者为数不少;凉州那边叛军势头更大,朝廷根本无能为力。我还听说,洛阳有妇人剩下个怪胎,一个身子两颗头,这正是汉祚将尽、天下将有两个皇帝的征兆啊!咱们如果联合乌桓之众共同起兵,一定能成就大业。”两个官场失意者一拍即合,决定起兵。

中平四年(187),经过周密准备的张纯、张举联合乌桓首领“大人”丘力居进攻广阳郡治所蓟城,烧毁城池、掳掠百姓,而且连续杀死护乌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朝廷命官。叛军很快发展至十余万人,驻扎在辽西肥如县。

张举迫不及待地称帝,张纯则称弥天将军、安定王。只不过在幽州边境地区刚刚起步,就敢称帝、“弥天”,就知这两人不会有什么大作为。更夸张的是,他们竟然向各州郡发出文书,说张举乃代汉之人,当今天子应当让出位置,公顷百官要做好迎接张举皇帝的准备。

与此同时,张纯又派乌桓峭王率五万兵马南下冀、青二州,攻破清河、平原等地,以炫耀武力。

凉州还未平定,幽州又告急,汉灵帝赶紧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家纷纷表示,刘虞之前幽州刺史做得非常好,“恩信流著,戎狄附之”,派他去镇抚必能不战而胜。

虽然刘虞的幽州刺史实际是被罢免的,再启用有些打汉灵帝的脸,但朝廷已经无力派军队出征,没办法汉灵帝只能让刘虞去救火。

中平五年(188),幽州牧刘虞走马上任。

幽州叛乱地区

刘虞到蓟城,马上派出使者到乌桓部落,晓以利害,告诉峭王等人朝廷天恩浩荡,只要不造反一切都好商量。同时责成乌桓人将叛军主谋张纯首级送上,重重有赏。丘力居听说刘虞回来了,喜出望外,立即决定军队解散回家,不跟张纯玩了。

没有乌桓人帮助,张举、张纯顿时垮台,连忙收拾细软出逃塞外,其余乌合之众瞬纷纷作鸟兽散。后来张纯被其宾客王政所杀,首级被送给刘虞,张举不知所踪。刘虞上表朝廷,封王政为列侯。

刘虞不费一兵一卒,凭借仁德、信义之名便让乌桓退军,足见刘虞声望之高,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就是圣贤在世。如此奇功汉灵帝当然要封赏,拜刘虞为太尉,封容丘侯。刘虞推辞不受,连续举荐卫尉赵谟、益州牧刘焉、豫州牧黄琬、南阳太守羊续,称这些人比自己更合适,不过汉灵帝还是坚持让刘虞担任太尉。

刘虞在兵荒马乱的时局中能依靠仁德信义在幽州立足,如果是王朝中前期,必定是不世出的治世能臣,国之栋梁。可惜大厦将倾,愈来愈乱的汉末只有强者才能立足,不仅要有名望,更要在尔虞我诈的竞争中不怕弄脏自己的手。可惜刘虞并非这样的人,他的人格太过清高,思维太过理想化。

讲这么多,刘虞最大的威胁还未登场。没错您一定猜到了,接下来让我们把时间稍微往前回溯一点,到乌桓骑兵叛乱之初。

前文提过准备征讨凉州叛军的乌桓骑兵,因为被拖欠军饷而叛乱,而原本要带领这支骑兵的人正是公孙瓒。公孙瓒又征集三千骑兵平叛,跟张纯以及乌桓人打得有来有回。简而言之,在刘虞到达幽州之前,正是公孙瓒的支撑下幽州才没有沦陷。依靠军功,公孙瓒官至中郎将,封都亭侯,是幽州最具实力的将领。

公孙瓒常年与乌桓作战,对乌桓人的敌视情绪深入骨髓。刘虞的到来竟然瞬间使双方罢兵言和,坚决主战的公孙瓒无法接受。公孙瓒觉得:“自己卖命与乌桓打仗,打了这么久也没分出胜负,你刘虞一张嘴就不打了,不仅得到好名声还有朝廷封赏,名利双收。凭什么?”

乌桓首领,丘力居

愤愤不平的公孙瓒竟然暗中派人截杀了乌桓派来的使者。乌桓人知道是公孙瓒使坏,没有中计,而是偷偷派人报告给刘虞。刘虞非常生气,将前线士兵全部撤回,大幅削减公孙瓒军权,只给公孙瓒留下一万人驻扎在右北平。刘虞没有进一步惩罚公孙瓒,应该是考虑到其军权在握,自己上任不久,不想激化矛盾。

也就是说,自刘虞重返幽州担任州牧起,与公孙瓒便已经产生矛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刘虞将采取哪些措施治理幽州?下一期笔者将继续为您讲述,汉末大贤刘虞的故事。

(0)

相关推荐

  • 明明派三个刺史抢地盘,咋就差点被刘虞翻盘!公孙瓒为何输了?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李从嘉 东汉末年的乱世一开始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战争,太守.刺史.州牧之间可不是一开始就是上下级关系,这些官职之间有着复杂的博弈. 比如孙坚孙权父子就专门给刺史过不去,孙坚宰了荆州刺史 ...

  • 公孙瓒解析,被黎东方教授称之为蠢材的汉末割据群雄

    "三国时代的人才多,蠢材也不少." 这句话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黎东方教授说的,他把吕布.袁术以及今天要讲的这个公孙瓒称之为汉末割据群雄中的三大蠢材.不过这个公孙瓒,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

  • 幽州内斗:幽州牧刘虞为何非要弄死猛将公孙瓒?

    众所周知,在汉末三国时代的诸多军阀中,刘虞是颇为仁厚的一位.<后汉书·刘虞传>中称刘虞"虽为上公,天性节约,敝衣绳履,食无兼肉",可见他是当时一位颇有人格魅力的军阀. ...

  • 《真.三国志》| 刘虞传——公孙老贼,我与你势不两立!

    这是<真.三国志>第 17 篇文章 今天来说 刘虞 录制:默凉少年 刘虞,字伯安,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刘强的后人,祖父刘嘉曾任光禄勋,父亲刘舒曾任丹阳太守,是响当当的汉室宗亲,比起刘备来,血统 ...

  • 079卷73 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

    刘虞字伯安,东海郯人也.<谢承书>曰:"虞父舒,丹阳太守.虞通<五经>,东海恭王之后."祖父嘉,光禄勋.虞初举孝廉,稍迁幽州刺史,民夷感其德化,自鲜卑.乌桓 ...

  • 浅论汉末渔阳贼张纯生平事迹与作乱动机

    一输一失关下兵,朝降夕叛幽蓟城.汉末天下动荡不已,这里有着各势力兵戈相向,有着百姓颠沛流离,也有着贼寇蜂拥四起.本篇就来聊聊张纯,渔阳人. 首先强调一下接下来要谈及的"张纯"不是吴 ...

  •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刘虞篇(下)

    汉末群雄系列之刘虞(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刘虞重大事件之四--幽州边地,风气一新 中平六年(189),汉灵帝驾崩,董卓入京.董卓为拉拢人心提拔了一大批名士,包括韩馥.袁绍等后来的大多数讨董 ...

  •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袁绍篇(特别篇)——董卓进京与袁绍失策

    汉末群雄系列之袁绍(特别篇)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上期讲到袁绍为何进出谋划策铲除宦官集团,但何进屡屡坐失良机优柔寡断,最后把性命断送,引发十常侍之乱,洛阳城血雨腥风,董卓趁机携凉州精兵进入都城 ...

  •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吕布篇(尾声,其二)

    汉末群雄系列之吕布(尾声,其二)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吕布重大事件之十五--反客为主,袭取徐州 在往期文章里,笔者已经用多篇文章介绍了吕布自出道以来至争夺兖州期间的主要历史事迹,本期咱们来聊聊 ...

  •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吕布篇(尾声,其一)

    汉末群雄系列之吕布(尾声,其一)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吕布重大事件之十二--兵力来源 吕布入主兖州,是一次突然袭击,在曹操全力向徐州陶谦倾泻复仇怒火时,吕布被张邈.陈宫为首的反曹势力迎接到兖州 ...

  •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吕布篇(特别篇)

    汉末群雄系列之吕布(特别篇)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吕布重大事件之九--出逃武关,投奔袁术 吕布在历史上的人生轨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刺杀丁原投奔董卓以前的时期:第二阶段为效命董卓时 ...

  •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吕布篇(下)

    汉末群雄系列之吕布(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吕布重大事件之六--合谋王允,诛杀董卓 吕布与董卓之间最直接的矛盾,就是董卓因为一点小事拿手戟扔吕布,由此吕布认清了所谓义父子,不过是利益的结合, ...

  •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吕布篇(中)

    汉末群雄系列之吕布(中)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吕布重大事件之三--盗掘皇陵 本期文章我们接着讲吕布,主要为您介绍吕布投靠董卓期间的历史事件. 初平元年(190),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军讨伐董卓 ...

  •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吕布篇(上)

    汉末群雄系列之吕布(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本期开始,将用数篇文章跟大家聊聊吕布.作为汉末三国时期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吕布的身上拥有不少标签,诸如:三国第一猛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飞将.乱 ...

  •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张杨篇(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本文除讲述汉末群雄之一.河内太守张杨的相关历史事件外,还将介绍相关历史人物的结局,全文较长,在保持耐心的情况下如果有兴趣,不妨结合笔者之前的文章一起来读,有助于理解相关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