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声”专栏| 第二期:艺术只是关乎自我

为了更一步加强培养优秀青年科幻作家,促进更多优秀科幻作品的产生,高校科幻平台特从第二期星火学院科幻创作培训工程中选拔出20位同学尝试小说创作与作品评价结合锻炼模式,通过开设“希声”专栏展示他们对于创作与解读的思考。

评论者说:

阿拉斯泰尔·雷诺兹,英国科幻作家,被誉为“太空歌剧大师”。具有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曾长期从事欧洲航天局科研工作。他的作品兼顾科技现实与科幻想象,既有跨银河的太空歌剧,又有近地球未来的“软科幻”故事。其创作的短篇小说《齐马蓝》更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深邃厚重的思想内涵征服了无数读者,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文指路

《齐马蓝》

原文:https://m.douban.com/group/topic/230677879/(中文版)

https://mip.book118.com/html/2019/0212/5004124022002011.shtm(英文版)

More

《齐马蓝赏析》

烬雨

▶▶▶先赏析技巧再赏析主旨。
技巧嘛,就先赏析共通的可以提炼成经验被模仿的技巧,再结合主旨说难以复制或者复制场景有限的技巧。
首先通过火星报社和记忆备忘录的闲笔引入了与主题息息相关的事物,让后面倒序时的黄昏对话非常自然,不会因对记忆的探讨而让读者感到突兀。
剧情设置方面,齐马本质是个机器人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前面严苛的改造对于机器人来说也不是那么不可接受。
然后到主旨,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先概括地说一句:艺术(境界)是私人的、个人的,是和记忆高度相关的,而记忆本身并不需要精确完整,时间洗礼后被加工过的记忆同样能成为意境优美的艺术的灵感来源。
暂且把主旨理解成这个。然后我们应该注意到齐马是这个理念的践行者或者体现者。
然后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齐马仅仅只是这个理念的一个践行者,虽然他是个宇宙闻名的艺术家,也仅仅是一个作者虚构的机器人,不是言语间能颠覆规律的真神或者被作者认定宇宙中最有智慧之人(比如文中“我”一直对他之前在艺术领域的表现颇有微词),他毕竟只是一个个体,还是个机器人。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看待这个个体的选择,应该把他和“透明的风吹过让星空与花朵的色彩鲜艳起来”等艺术境界佳品一起放进意境收藏夹,还是应该把他的选择、他的艺术观视为“从小被带到麻将馆喂奶的小孩长大后天天只喜欢网吧麻将馆”的类似物。
这是现在思考的问题,应该如何评判齐马的行为。
比如有人可以说,机器人的艺术观人类不参考不要紧吧,可问题是齐玛是机器人啊,也许作者眼里机器人就是只配做出齐玛选择的物种,也可能作者眼里那些所谓返璞归真的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的第三重境界的人类艺术家其实和这个机器人一样蠢,也可能作者觉得那些艺术家和这个机器一样伟大,领悟了艺术的本质与真谛。
并没有什么证据能证明或者推翻以上揣测。齐马是个机器人也许只是剧情需要,因为不会有人类为了追求童年而变成泳池游泳机器,也许齐马是个机器人在他做出选择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也许作者想用齐马的选择说明机器人就是这么蠢,领略了星空后还是选择像那些被多巴胺分泌反射套牢的网瘾少年一样回归了游泳池;也可能作者想说齐马喜欢游泳池和人类喜欢星空壁画一样是个人的、私人的选择,有些人喜欢星空壁画也是因为对浪漫星空的想象是童年最早给他美好意境的情景之一。在这个思路里,星空和齐马蓝是艺术境界可能性平等的意象,有的人喜欢齐马蓝有的人喜欢星空,没有高下之分,做出的选择是私人的,不需要他人的理解和赞扬,也不一定需要和童年回忆绑定。一个机器人可以因为幼年被创造的初衷喜欢齐马蓝,一个人也可以因为幼年喜欢星空而选择星空,也可以是一个机器更喜欢星空,也可以是一个幼年喜欢星空的人长大后被齐马蓝的故事打动而喜欢上纯蓝色,所有这些选择都是个人的。
还有一种解读就比较常见了,也比较矮版,就是齐马蓝的选择透露出艺术的真谛或者宇宙的真谛,只有返璞归真才是王道。这种解读和上一种解读的区别是:上一种解读里,听凭内心的声音做出返璞归真或者不返璞归真的选择,都是自由的选择,都是广义的返璞归真,一个人就是真正讨厌返璞归真也是他自己的自由,而返璞归真的选择是不分高下的,或者本身就没有高下之分,艺术是用来让自己舒服的不是用来分高下的,而在现在这种解读里,所有不狭义的返璞归真都是愚蠢的,和《齐马蓝》里跟风追逐赞助齐马的人们一样愚蠢,只要不返璞归真就比齐马这个机器人低一档。
第一种解读,也就是齐马很愚蠢,他愚蠢到见识了火山太阳河系后还是喜欢游泳池,这是机器人的选择我们人类可以这样也可以不这样,有的人类和机器人一样蠢,有的人类和这个机器人不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解读和第二种解读可以通融。
把机器人蠢去掉就可以了,有的人可以和这个机器人一样,有的人选择和这个机器人不一样,怎么选都是自己的自由,这就是第二种解读。
我个人的艺术观比较认同第一种解读,我认为有部分美景是可以让从小在麻将馆网吧长大的孩子也被吸引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世间多么美好的存在的。但我觉得作者很可能不这样想。
好,想到这里我悟了,对这篇文章的解读也是自己的自由,自己觉得哪种信条更契合自己的心灵就可以选择相信哪种,再蠢不会比文中人物蠢,所以其实无所谓——解读时在意作者怎么想并且为了揣测作者而苦恼,本身就没有必要。
从这个意义来说,这篇文章作为一个整体,说明了一个和文中机器人践行的理念相同的的理念,这是难以复制的结构,也是文章高妙的地方,可能不是刻意为之,但不可否认很成功。
说起来文中“我”是个记忆混乱并且放弃记忆备忘录的人,我还担心读到“他一定留下了别的什么”的时候会反转成他留下了“我”这个记忆被虚构的人,怕结尾在火星报社发现了报社订购机器人的简体编号或者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在报社工作过报社档案里没有自己。发现并没有这样的反转,“我”在火星报社对齐马蓝的报道并不是齐马留给世间的艺术,他不需要世间也懒得管世间,他只需要游泳池,见识过太阳核心宇宙壁画后还是更喜欢游泳池,真是和那些网瘾少年一样呢。

《齐马蓝》:何以为人

赵晓宇

▶▶▶《齐马蓝》的主题其实并无特殊之处:记忆,自我,自由意志,缸中脑,人到机械的跨越……每一位科幻爱好者都接触过类似题材的作品。它的特殊之处,也是串联起这些题材的线索,便是“齐马蓝”。

首先,我得说这是个没那么刺激的故事。它抖了一个慢节奏的包袱。一位记者被一位艺术家选中采访自己,记者的视角不断讲述艺术家的故事,铺垫起他的成就与独特。勾起读者好奇的不只是艺术家的真面目,还有与之挂钩的记者本人被选中的理由。前半段设疑问局,后半段慢腾腾地论道解答,开头的结局在结尾又悠悠浮现——真的是浮现,慢悠悠地,文章的终结一如主角自我升华的另类死亡。

文中令我观感超绝之处倒与主题关系不大。作者对未来艺术的创作场景可谓前卫又大胆,星际尺度的巨画,以星河为画布和染料挥洒艺术,于我而言这是本次阅读收获的最大灵感。恰到好处的未来生活细节描摹,既需要背景知识也需要积累和思考。我不是不能做到,别人的成功也是催促我多想。

不过技术都是为灵魂服务的,主角也是这个立场。本文故事核心就是“寻根”,主旨则是“寻我”。“根源”不一定要完全囊括“灵魂”,但忘记根本终究是件值得深思的事。塑造了灵魂的是记忆,上溯记忆的河流,从模糊不清的地方开始跋涉。于是艺术家找到了曾经的自己,机器与人的界限老生常谈地模糊着,机体与肉体杂糅中,涌现的自我意识开始了日久弥深的反思。

没太多新意的历程是顺序的,所以倒着讲就好看那么一点,主角与主视角玩二人转也是常见又好用的套路。步步前进的采访与追根溯源纠缠于哲思和对话,别样的双线并行照样是要在结尾交融为高潮的——于是“齐马”选择融化在“故乡”的“蓝”里,像极了孤独的孩子回到母胎温暖的羊水里。

从根源出发,记忆塑造了灵魂,灵魂又总是渴望回归。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答案,找到的也不一定能看透和舍下层层过往直奔创生之所。这关乎勇气,更关乎智慧,以及“何以为人”的终极质问。

不得不说生命是个奇妙的矛盾。它诞生于误差与偶然,又塑造着正确与必然。当一切丝毫不乱、井然有条,例外才更彰显自由与本质。也许是因为生存的恐惧或社会的规训,很少有灵魂愿意大胆拥抱飘忽不定的根源。

但是“齐马”做到了。他“齐马”以最后一场行为艺术谢幕了生死,回到了看似独创其实寻根的“蓝”里。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如此,但每一条道路都需要楷模。

“齐马”便是如此,一个“何以为人”的解答,一座“蓝色”之路的丰碑。

齐马蓝读后感

陈凯誉

▶▶▶“没有误差,就没有艺术。没有艺术,就没有真相。”我认为,《齐马蓝》一文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对于自我价值的探索与追求,还有对记忆的分析以及对执念和真相的展示与探知。人类能够存活数百年,科技在迅猛革新,但艺术却依然是如此抽象与神秘。齐马在不断地绘制,在不断剥离现实的具象,用一抹蓝色探知自我,表达世界,最终向世人展示那一抹蓝色是自己的起源——清洁机器人所能见到与理解的第一抹颜色。虽然已经变成了“人”,但依旧有着简单机器时对蓝色的执念,而真正的世人却在迷蒙中认为,齐马所展示的是人类感受世界、表达情感的抽象极限。人类在认知,齐马在创作,一方迷惑而狂热,一方全知但平静。

从乐子人的角度看齐马蓝

尹俊杰

▶▶▶齐马蓝》够经典就不用说了,这是第n次看了也肯定没之前那种震撼感,但是震撼还是有的。看下来来分析分析,感觉文章主要妙在两处,一处是这个主题和设定之前的衬托,构思上就胜我们很多。咱一般也就像一个机器人成为艺术家的故事,最多按照文章的故事走向差不多写出来,但这篇文章却把这样一个概括起来很简单的故事和艺术的本质建立了联系,这科幻内核直接就升华了。相同的应用还有小刘的《迦太基玫瑰》和特德姜的《领悟》,也顺便推一下这两篇()还有一点比较喜欢的就是文章的写作技巧,前面很大段的语言在描述背景但是对读者来说没有丝毫的倦意,这还是作者的写作功底和知识面比较丰富,别说那种阅历或者是艺术相关的东西了,咱现在新手能不能做到文章的世界观背景信手拈来都是问题啊,对于后者我感觉我写某些题材还行,但是整体上还是有很多欠缺的,解决方法多看多写但就是懒()还是希望以后能少刷贴吧多看科幻吧

齐马蓝评论

郑骧羊

▶▶▶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在寻找自我认同和塑造当前认同的自我,然而这些认同都是认知不足所造成的偏执定论,本就没有对错之分,怎么能区分什么才是真正正确的认同即真正完美的自我呢?无非是在根据参考系的变化(生活环境和经验的变化)去改变是非观(自我认同的标准)而已。齐玛蓝在小说中被设定为一个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全知全能的、拥有无法理解和想象的认知宽度的存在,他失去了探索的目标、厌倦了声色犬马,方才意识到,印象记忆看似粗糙又有害的错误,才是身为有生命的个体所能感受到的永不褪色的纯粹的美好。齐玛蓝是比所有人类更像人类的机器,是最浪漫的浪漫主义者。

齐马蓝与精神阉割

柯昊纯

▶▶▶《齐马蓝》是阿拉斯泰尔·雷诺兹的中短篇作品,于2019年被Netflix可视化改编为动画短片剧集《爱,死亡与机器人》第十四集,基本完全忠于原著,只是删减了一部分。最重要的删减是关于人类记忆的思考,原著中,主人公的外置记忆AI——随身备忘录,是一个重要的意象,齐马禁止主人公带着它来采访,由此主人公和齐马展开了关于人类记忆的谈话和思考。这也是动画短片所没有表现出的一层主旨,在我看来也是更加重要的主旨。

动画所塑造的齐马形象,是一个比较纯粹的艺术家形象。它一生都在追求艺术,先是从他人处,然后从自然中,最后回归了自我——也就是那一抹泳池的蓝色,齐马蓝。这里雷诺兹极有可能是在致敬克莱因蓝,包括这段心路历程也是一样。兜兜转转,最后发现艺术其实只关乎自我而已。于是齐马将自己还原为最初的泳池机器人,回归了一开始的自我,从而完成了它生命中的最后一件艺术作品,也就是它自己的一生。

但在原著里,主人公这样描述齐马的结局:

“……齐玛永远不会厌倦他的任务。在他的心中已经没有了厌倦的概念。他已经变成了纯粹经验。  

如果他在游泳池里游泳的时候体会到了某种快乐,那只能是一种几乎没有思维的快乐,就像是蜜蜂或者蝴蝶的快乐。但是对他来说,这样的快乐已经足够。对于当初在加利福利亚那个游泳池里的他来说已经足够了,对于一千年后在同一个游泳池里的他来说也已经足够了。只不过这个游泳池已经搬到了银河系中另外一个遥远的世界,这个世界绕着另外一个太阳转动。 

对我来说也足够了……”

这一部分在动画改编中没有出现,我认为是非常明智的。如果这一部分主旨也被纳入《爱,死亡与机器人》,第十四集可能就不再是第一季中评价最高的短片之一了。

这一段,说实话,看得我毛骨悚然。

著名的七岁以上限制级P社游戏《群星》中,有一个可以通过基因改造给某个种族添加的特性:精神阉割。它的描述是这样的:

切断自我防护和自由意志这类无关紧要的神经,创造一个温顺、驯化的种族。

从效果上看,它会把整个种族变成勤劳的弱智。

创造奴隶种族的上佳之选。

齐马对自己做的事情。

人类的记忆当然是破碎而失真的,我们在不断的遗忘中强化最鲜明的感受,将过去扭曲成了我们一厢情愿的样子。这是人类的特性。

但正因此我们才需要工具来帮助我们。从前是绳结,后来是文字,现在有了硬盘,以后也许就是“随身备忘录”——他们的职责就是借助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帮我们记住曾经发生的事情。

所有事情都听AI的确实不对,所以就要扔掉AI吗?

这就好像游戏会造成沉迷,所以就应该禁止游戏吗?

我知道现代社会很垃圾,有太多太多的问题,所以就要退回原始社会吗?

那名硅谷的工程师,一代又一代地提升齐马的智能,终于让它以一个机器人的身份获得了完整的公民权,让他被社会认可为“人”——然后齐马把自己拆回了泳池清洁机器人,彻底地否定了自己作为“人”的存在,完成了一次伟大的精神阉割,向全宇宙证明了即使给机器人完整的公民权,他们其实还是想当不用思考的机器,想当一个纯粹的工具,想当奴隶。

甚至乐在其中。

其实是作者觉得,机器就不应该成为人。

网飞是真的强。

选文提供:谭淞元
本场主持:柯昊纯
内容供稿:烬雨 赵晓宇 陈凯誉 尹俊杰 郑骧羊 柯昊纯
少侠且慢,点个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