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影评精选10篇
《维特根斯坦》是一部由德里克·贾曼执导,卡尔·约翰逊 / 迈克尔·高夫 / 蒂尔达·斯文顿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 / 同性类型的电影,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维特根斯坦》影评(一)
他深深的触动了我
1)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天才,敢于揭穿哲学的谎言。
2)维特根斯坦式的孤独意味着,人们都想和他说话,他却不想理别人。这和罗素完全不一样,罗素就属于那种“闲扯谈的知识分子”(生活当中的罗素,学术上我也很敬佩罗素)。罗素一类的人追求的是生活的享受,他们很寂寞,永远体会不到维特根斯坦的孤独。当然,也有可能那是罗素偶然瞥见了这孤独之后的对待方式,毕竟罗素也算天才一样的人物。
3)维特根斯坦告诉他的学生,不要搞哲学,去干点别的吧。这句话我相信是很真诚的。哲学,学术就是知识分子的自我欺骗。骗了自己再骗别人。学习了一套JARGON就开始忽悠人了。哲学作为一种传统可能还会延续,但是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4)维特根斯坦可能瞥见了上帝之光,那晦暗的启示。就像哥德尔的证明一样。世界是由不同层次的事实组成的,哥德尔把两种不同的层次完美地表达了出来并且证明了总有我们人本身不能证明的真理,那真理的证明掌握在上帝手中。维特根斯坦用类似的方式证明了逻辑作为生活和世界的界限,它只能被显示,不能被证明。它自己看护自身。
5)他身上有深重的罪恶感,但是他不相信上帝。上帝只是一个隐喻而已。
《维特根斯坦》影评(二):
维特根斯坦
有一个年轻人,想把全世界都总结在一个理论里,头脑非常聪明的他,实现了这个梦想。
走一步就看到自己的成果了,非常漂亮,没有不完美不正确的世界,延续到地平线的闪闪发光的覆盖薄冰的原野,年轻人决定要探究自己的世界,刚刚迈出步子的他,就向后仰倒在了地上,他忘记了冰是纯洁无暇的,没有任何的污点,也没有摩擦,所以无法行走,年轻人坐在那里,哭了起来。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明白了,粗糙并不是缺点,正是粗糙使这个世界活动起来。
他想跳起来,散布在地面上的东西和语言,是肮脏的,没有定形的。
聪明的老人,领悟到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他的心中,某处还是迷恋着冰原,在那里,一切都是辉煌纯粹的,粗糙的地面虽然好,但是他却住不了,于是,他就在地面和冰原之间,在哪一边都住得不安稳,这就是他悲哀的根源。
......
另一版翻译
曾经有个年轻人,他想把世界简化到纯粹的逻辑里。因为他非常聪明,也确实做到了。他在完成时,回首看着、欣赏着。一个非常美丽,摒除了不完美和不确定的新世界,象闪耀的冰面无边无际地延伸到天边。那个聪明的年轻人环视他所创造的世界,决定探索它。可是当他向前迈出第一步,立即摔倒了。你看,他忘了摩擦力。冰面平坦光滑,洁净无瑕,但是人无法在上面行走。聪明的年轻人坐在那里不禁流下心碎的眼泪。
“当他成长为一个智慧的老人时,他开始理解粗糙和混沌并不是缺陷,世界就是因此而运转。他想奔跑舞蹈,顿时语言失去光泽,模糊不清;世界支离破碎,散落一地。智慧的老人知道这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但在他的内心依然怀念着那纯净的世界,那里的一切闪耀着纯粹的光芒。虽然他甚至已经日渐喜欢那坑坑洼洼的地面,但无法让自己在那里安顿下来。现在他在地面和冰面之间徘徊,哪里都不是他的归宿。这是他所有悲痛的来由。
《维特根斯坦》影评(三):
哲学终结者的舞台剧
本片拍摄方式很有趣,用舞台剧的方式来讲故事,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屏蔽掉不需要的背景和路人,让观影专注在人物本身。狗镇和夜巡中也用了这个技巧,但都没有维特根斯坦用的绝对。
片子的一大挑战就是如何讲好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富商的叛逆儿子,哲学的终结者,生生将一代天才罗素变成自己注脚的剑桥子弟。维特根斯坦的主要思想,就是交流这件事受到了人类沟通和认知手段的限制,致使认识他人这件事变得不可能。而本片却做到了,利用戏剧舞台上的比喻和反差效果,突破了文字的束缚,让人们用另一种方式认知。这件事本身太伟大了,足以证明电影艺术的重要性。同类型的电影还有阿涅斯的海滩等,但都不及本片的伟大。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维特根斯坦带着罗素夫妇假装银河系,绕着太阳跑,妄图“用石头的想法看石头”,这个行为太东方了
《维特根斯坦》影评(四):
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们”之间的情景爆笑喜剧
舞台背景和道具很简约的爆笑情景话剧,但是看似又没有舞台,真人版拼接的人物情景模拟效果加上精选的台词,喜剧效果十分浓厚,当然要在对维特根斯坦的故事有一定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才能感受到。此片导演把艰深的话题轻松简约而又相对通俗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对于舞台虚拟消失化的处理,以及简单道具的应用很到位,真是一次伟大的创作。看来庄重贵族绅士的英国人有着一流的讲故事的能力,而这样的优点也体现在今天的BBC的纪录片里面。
里面有个十分可爱且帅气的小正太扮演的童年版的维特根斯坦,会时不时的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有诙谐且点醒我们的效果。
维特根斯坦,在这个严肃的世界里,和谢耳朵一样可爱,但比谢耳朵更偏执却十足理性更具有真实感,当然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前者就是真实存在过的人吧。一个在思想上歇斯底里的凡人,一个竭力证明自己的存在的人,证明自己为何存在的人?而这个问题,是大部分人通过涌入人流的方式而终生不作考虑。直到将要逝去,他才对这个问题真正感到释然,我们之外没有疑惑,安心去吧。
只有天才才能容得下天才,傻子从来是看不起天才或者只知道膜拜天才。
《维特根斯坦》影评(五):
生命的价值!他认知欲望的激情和他那触手可及的自由!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年轻人,想把全世界都总结在一个理论里。头脑非常聪明的他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走一步就看到自己的成果了,真是非常漂亮!没有不完美不正确的世界,延续到地平线的闪闪发光的覆盖薄冰的原野。年青人决定要自己探究自己的世界,刚刚迈出步子的他就向后仰倒在了地上。忘记了冰面是纯洁无瑕的,没有任何污点,也没有摩擦,所以无法行走。
年青人坐在那里哭了起来,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明白了,粗糙并不是缺点,正是粗糙使这个世界活动起来。他想跳起来,散布在地面的东西和语言是肮脏的,没有定性的。聪明的老年人,领悟到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他心中某处还是迷恋着冰原,在那里一切都是辉煌纯粹的,粗造的地面虽然好,他却住不了。于是,他就在地面和冰原之间,在哪一边都住得不安稳,这就是他悲哀的根源。” ——选自电影《维特根斯坦》
如果真的存在一个上帝,创造了这一切,那么这位可爱的天才一定来自这样一个地方,那里的所有事物都具备与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事物绝对相反的本质,那里一丝一毫都必定完美并永恒。唯有如此,他才会因不满足那里而致力于对它的完全毁灭,而后创造出我们现在所置身的世界,完美以及永恒几乎已经是可以确定为是不存在的,若存在也只存在于上帝的记忆里。
为什么?
因为我们就是如此创造出上帝的。
欲望的毫无节制是人类最根本的无知,而欲望即是对自我和世界的永不满足,对生命的盲目反抗,对自身命运的畏惧和逃避。一面渴望着,一面堕落着,灵魂这最无助的漫游者,他从没有一个真正的目的,也不知自己的根源,时而沉默时而喧嚣,无从表达也因此不能被真正了解。一开始拥有自己,渐渐拥有整个世界但又失去了自己,他既不满足得到也不想失去,故此他的内心充满无尽的争斗。那些真正在追求真理的人,只有舍弃这种追求,即舍弃这无知的根源:欲望,才有可能在这荒诞的一生中确定自身存在的价值。他必须知道人的愚蠢是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重要,而且大多数人也不知这是人必须知道的。无聊的人类在欲望之力的推动下唯一明白的就是勇敢地去热爱自己没有以及失去的一切,无所谓任何代价,无所谓是非,人所没有的变成了人的理想,事实和真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没有的,因此人所拥有的就变成了不重要的。他可以死却不可以作为自己活着,因此生命的一切就只剩下对生命的毁灭直到造出一个极致对立与我们所在这个世界的另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没有的世界,或者说没有我们的世界!我们所没有的究竟是什么?就是没有我们。
该死,这样看起来上帝与人又有什么不同?几乎是同一种东西,或者说这种东西的极端表现。这也同时意味着 ,创造者无法创造出脱离自身特质的任何事物。而创造俨然只是生命的一种表达。
试想一下没有追求的生命,也不会再有任何可以限制住他的事物,他没有让一个鲜活的生命腐败在人类对人类的毁灭与无视之中,没有懦弱和欺骗,一切都是顽强和真实的。人生是一次体验却不是一次抢夺,不在于得到在于理解,征服心中那时刻觉醒的恶魔,哪怕穷尽身体里最后的能量,也要向上,决不耽溺或妥协于无知的深渊。
生命的价值!他认知欲望的激情和他那触手可及的自由!
《维特根斯坦》影评(六):
扁平化的戏剧表达
一开始看这电影的时候,虽然很喜欢小路德维希很萌啊,也很喜欢这种戏剧风格,但是同时感到遗憾:要是能做成舞台剧现场观看该多好啊。
一个老师曾经跟我们说,他说比起电影,他更喜欢话剧,因为电影限制住了你了视角,而话剧给了你更多的自主。
但是后来对于维特根斯坦电影,我不这么想了,因为电影的这种扁平无力感,正好契中了维特根斯坦,正如同《哲学研究》式的表面波澜不惊之下的激情和战栗。这种扁平的姿态是一种全新的戏剧姿态。
那些人,他们以为话剧比电影好,他们只是眷恋于旧时代。今天,屏幕给了我们太多的焦虑和虚无,但是同许多时代一样,今天的丑恶不见得比过去多,但是恶也可以重新成为审美的对象。从这一点上来说,这部90年代的作品是十分先锋的。
尽管维特根斯坦认为现代艺术是堕落的,我不知道他究竟指的哪些东西,因为我知道,在今天,许多打着“实验艺术”的幌子的东西也是十分恶俗。但是他怎么看,也不是很重要。
相对于马克思而言,维特根斯坦更具有弥散性,当他提出数学是一种发明的时候,当然这句话字面上是可以争论的,但却具有极深刻的洞见。其实在44年手稿中马克思就说过,即使一个人不与别人交流,进行纯自然科学的研究,他使用的语言和材料也是社会性的,维特根斯坦实际上将这一条推广了。我们可以看到,在马克思的哲学当中,有一个类比于狭义相对论中在各参考系中速度不变的光的东西,那就是人。因为我现在很久没有练习数学了,因此我的物理越来越不行了,我一直没有学习广义相对论。我有一个猜想,假如将马克思类比于狭义相对论,那么维特根斯坦大概可以类比于广义相对论。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他是一个放弃了救世的救世主。
The limit of language is the limit of the world. 这句话,太悲剧了。我想起了在战场上大喊amen的维特根斯坦。
我把这句话注成了:二律背反就是我们的有限性。它是我上个学期上西哲史下上康德的时候想出来的,现在觉得和维特根斯坦无比的契合。当然,从字面上看,the limit of language is the limit of the world 看起来很荒谬,因为这句话讲得太快了,因为这个 世界 ,不是世界本身(假如有那种东西的话),而是向我们展开的那个世界,你可以联想一下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是我们与他人共有的那个世界。
(更正:《逻辑哲学论》中的原话是 Die Grenzen meiner Sprache bedeuten die Grenzen meiner Welt. 这个bedeuten在此处用的极为恰当。)
曾经梦想当工程师的路德维克,曾经在高中教室最后一排拼命刷物理题目的我。我在少年时代已经明白了数学世界的无能为力,大概因为我是这个时代的人。仅仅是为了捋顺像我这样的强迫症炸开的毛。
他的逻辑世界的破灭,他最后说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特别喜欢他身上绑着某个类似于飞行器的画面和他在临终时那个身上绑满气球升天的小路德维克。曾经的人类的某些天真的梦想。
有人说小孩子不像小时候的维特根斯坦,我认为那只是他的一个内在形象,不一定要和历史一一对应。
再者,很明显,维特根斯坦的同性恋倾向和导演是同性恋这件事,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明显是有关联的,但这一点是十分隐晦不好言谈的。(因为一旦运用社会历史分析法就会滑向非常没有品位的境地)
另,我不知道是不是演员的原因,电影里的维特根斯坦在某些时候看起来有点像凡高。大概是那种圣徒式光芒。
《维特根斯坦》影评(七):
永远的维特根斯坦
就像维特根斯坦自己说的:“电影就像一个冲淋浴,把讲义冲走。”他喜欢看电影,讨厌研讨会。
我也可以说:“看一部歌剧形式的电影《维特根斯坦》比看他的著作有趣的多!”电影通常比较直观易懂。(另有一例是关于经济学家纳什的电影——《美丽心灵》,电影充满悬疑,帅哥美女,还很温情,但他博弈论应该不是那么好理解的。)
据说维特根斯坦是哲学界的爱因斯坦,没有几个人能理解他的思想,他却总被许多人津津乐道。他出生富裕,是罗素的学生,在战壕里写哲学著作,他是哲学家,同时也是工程师,他还是个gay。
他有个“洛克斯菲尔德”般富裕的家庭,爸爸是欧洲钢铁工业的巨头,妈妈是银行家的女儿。他的家教历史老师与希特勒是同一位。也许是某些“家族基因”在作怪(我猜的),他的两个同性恋哥哥都死于自杀,还有一个哥哥自愿参加战争失去了一只右手,成了独臂钢琴家,写过一本《左手钢琴协奏曲》。
据说维特根斯坦曾问一位老师,“我笨吗?不笨可以学哲学,笨则可以去当飞行员。”他师从罗素在剑桥学哲学,但他讨厌剑桥,称其为“吵吵闹闹的妓院”。于是一个人住在挪威一个小村庄的小木屋里,还声称“寂寞也是一种福气”。
他还去过乡下当小学教师。有时候他会发挥他工程师的才能,修好一些机械设备,令村民们惊叹不已。聪明的学生经常能感受到他温暖的目光,但他也会将头脑笨的学生打成重伤送进医院。他的脾气很暴躁,即使在剑桥和其他著名学者交流,没等对方说上几句,他就叫了起来:“哦,不,不。不是那样的……”,说上近半个小时,最后握着对方的手说:“我们刚才的谈话很有趣,谢谢。”然后转身离开。
回到剑桥,他受不了研讨,学生说开完会,就去看电影,他才答应。他喜欢西部片和音乐剧,通常坐在最前排,让自己淹没在电影的音像中。
他总是劝他的学生去从事体力劳动,他自己也极其想去苏联做个体力劳动者。当周围的学生不理解他甚至嘲笑他的怪异的时候,他怒气冲冲的说要去自杀。不过也有喜欢他的学生说:“他如上帝般英俊、纯洁,超凡脱俗。”
他是个gay,很多时候都陷于道德上的自责,虽然别人劝慰他说:“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得到满足的身体更温暖了。”可他事后依旧不安、羞愧,反省和自责。
他死于生理上的疾病,死的时候,他说了一句原创的名言:“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他也有遗憾,他想写一本完全由笑话组成的哲学书,可他流下了眼泪:“悲哀的是我毫无幽默感。”
第一次接触维特根斯坦,是在一次现代西方哲学课上,他的分析哲学还有语言学让人昏头转向,极其难理解。印象深刻的是,上课的老师把维的著作《逻辑哲学论》拿给班上的同学传阅,用罗素的话说“书太短,非常难懂,但很好。”那本近乎于用“数学”的方式写的书,让我们惊叹不已。
其次是上课的老师给我们看了维给他姐姐设计的房子的照片,简洁、净穆。叹为观止!
《维特根斯坦》影评(八):
被曲解语言的副产物
只是摘录 + 扭曲了的翻译. 这么短的电影居然看了三个小时.
不评论. 见第二条"扭曲". 不仅仅是艺术.
If people did not sometimes do silly things, nothing intelligent would ever get done.
- 不间歇性地干点傻×事的人, 通常也干不出什么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In art, it is hard to say anything, as good as saying nothing.
- 对艺术的最好的赞赏就是什么都不说.
Every morning, he begins his work with hope, and every evening he ends in despair. We both have the same feeling, one must understand or die.
- 他每天清晨都在希望中开始探索, 到了夜晚则停止于绝望. 我们[对于世界和真理?]有着相同的认知: 无法理解, 就去死.
Cambridge was miserable. There was no oxygen there.
- 大学校园是无趣的, 那里没有氧气.
The solitude is bliss. I can do more work here in a day than I can in a month around people. Cambridge was absolutely unbearable! A brothel.
- 孤独是种多么宝贵的财富. 在这儿一天可思考的东西比呆在人群里一个月的都多. 大学是一个多么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方. 简直是, 妓院.
Where two principles meet which cannot be reconciled with one another, then each calls the other a fool or a heretic.
- 当两种不相容的原则在同一处相遇的时候, 撕扯, 质疑就开始了.
I'm surrounded by people who hate me. The nearness of death brings me the light of life.
- 周遭都是仇视的目光. 死亡的逼近, 带给了我新生的光芒.
I know this world exists. But its meaning is problematic. Am I good or am I evil? When my conscience upsets my equilibrium, then I am not in agreement with something. What is it? Is it the world? Or is it God?
- 我知道这世界存在, 却无法领悟它存在的意义. 我是好的, 还是坏的? 当我的良心[?]动摇着我[认知的?]平衡, 我知道我不再认同某些东西. 不过那是什么? 是这个世界, 还是上帝?
Where I come from there are no adults, and so no doubts.
- 我的家乡没有大人, 所以也没有疑问. [这句要怎么翻译出原来的谐音效果捏.]
We must improve ourselves. That's all we can do to better the world.
- 我们必须要完善自我, 这是我们能为改进这世界所做的全部的/唯一的事情. - 要改变世界, 先让自己强大.
A philosopher is a citizen of no community.
- 一个哲学家是没有[不需要?]社交的.
It's what we do and who we are that gives meaning to our words. I can't understand the lion's language, because I don't know what his world is like. How can I know the world a lion inhabits? Do I fail to understand him because I can't peer into his mind?
- 我们语言的意义由[外在的]我们的行为/表现和[内在的]我们本身给予和确定. 我无法理解狮子的语言, 因为我无法知晓狮子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我怎么才能了解一只狮子所处的世界呢? 是因为无法触及它的意识本身所以才认为它无法/难以理解的么?
We imagine the meaning of what we say as something queer, mysterious, hidden from view. But nothing is hidden! Everything is open to view! It's just... it's just philosophers who muddy the waters.
- 我们总是想象着语言背后藏着什么谜一样复杂的奇异的东西. 但事实上没有被藏起来的东西, 一切都是清明可见的. 只是, 只是总有那么一帮总是多想的人[哲学家]搅混了那一池清澈的水.
hilosophy is just a by-product of misunderstanding language!
- 哲学只是被曲解的语言的副产物.
Is that what you're planning to d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 shall start by committing suicide.
- 你计划着怎么度过你的余生呢?
- 我打算先自杀看看...
[居然无耻地看出笑点= =]
I'm the woman. You are the philosopher.
- 我是个女的, 而你是哲学家...
You made me feel like a vegetable.
How could it possibly? It doesn't feel like anything to be a vegetable.
- 你让我有一种变成烂菜叶的赶脚.
- 这怎么可能呢. 菜叶是没有感觉的...
every hour, every day, I keep my feet with the greatest difficulty, and the slightest gust of dishonesty would be enough to bowl me over forever. --That's why people think I'm so strange
- 每天, 每时每刻, 我都在最艰难的路上行走. 即便是最轻最小的坎坷也会让我永远都遭受折磨.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都觉得我很怪异.
You're suffering from a terminal case of moral integrity. If you'd just allow yourself to be a little more sinful, you'd stand a chance of salvation.
- 折磨你的, 正是你的节操. 如果你能让自己的节操掉得更干净些, 就可以获得解救自己的机会了.
hilosophy is a sickness of the mind.
- 哲学是一种精神疾病.
At the centre of philosophy, was a picture of the lonely human soul brooding over its private experiences.
- 哲学的核心[本质?] 就是一幅孤独的人反复用心思考个人经验的图画.
This soul is a prisoner of his own body, and he's locked out from contact with others by the walls of their bodies.
- 灵魂被肉体囚禁了, 我试图与外界建立起联系, 却被躯壳束缚了"手脚".
What I meant was that I tried to show the sort of things that philosophy could say, and these aren't really important. What's much more important is all the things it can't articulate.
- 我曾经试图把哲学中可以说的事情说给你们看. 但是能说的那些都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 反而是那些我们没办法言说的事情.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is just the way it's used in a particular language game.
- 语言的意义只不过是在特定的语言游戏中特定的使用方式.
hilosophical puzzles arise because we tend to mix up one language game with another.
- 哲学问题正是因为我们试图将多个语言游戏夹杂在一起而产生的.
It's death that gives life its meaning and shape.
- 失去了死亡, 生命将不复其意义与形态.
[好熟悉的强调句型...]
Let me tell you a little story.
- 让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There was once a young man who dreamed of reducing the world to pure logic.
ecause he was a very clever young man, he actually managed to do it.
When he'd finished his work, he stood back and admired it.
It was beautiful.
A world purged of imperfection and indeterminacy.
Countless acres of gleaming ice stretching to the horizon.
o the clever young man looked around the world he'd created and decided to explore it.
He took one step forward and fell flat on his back.
You see, he'd forgotten about friction.
The ice was smooth and level and stainless.
ut you couldn't walk there.
o the clever young man sat down and wept bitter tears.
ut as he grew into a wise old man,
he came to understand that roughness and ambiguity aren't imperfections,
they're what make the world turn.
He wanted to run and dance.
And the words and things scattered upon the ground
were all battered and tarnished and ambiguous.
The wise old man saw that that was the way things were.
ut something in him was still homesick for the ice,
where everything was radiant and absolute and relentless.
Though he had come to like he idea of the rough ground,
he couldn't bring himself to live there.
o now he was marooned between earth and ice, at home in neither.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 他试图在一个纯粹的理论里还原世界真实的面貌.
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年轻人, 非常非常聪明. 聪明到, 他真的做到了.
当他完成了他的工作, 他停下, 回头看并且崇拜着这个结果.
这一切真美好啊.
一个完美的, 不存在错误的世界.
就像, 薄薄的冰覆盖在无边的大地上, 一直延续到天的那一边.
审视再三, 他决心开始探索这个由自己构建出的完美的世界.
可是他刚刚迈出步伐, 就摔倒在地上.
冰是洁净纯粹而光滑的.
但是冰无法提供摩擦力, 因而我们不能在上面行走.
年轻人坐在那里, 心碎了一地.
但是当他渐渐成熟起来, 有一天他终于明白了.
粗糙和模糊并非缺点.
恰恰是这些东西维持着世界的运转.
他想跑, 想跳舞.
他已经足够年长足够睿智到很自然就能领悟到
散落在这世界上的全部的语言和其他事物
都是被扭曲的, 被弄脏的, 模棱两可的.
事情/世界就是这样的.
但是在他的心里. 永远视那一片无际的冰原作为自己的故乡, 为之心驰, 为之神往.
那片冰原, 那片冰原. 在那里一切都发着光, 纯粹, 绝对, 没有过多的牵连.
虽然他已经渐渐接受/喜欢上了粗糙的地面,
但是, 在那样的地面上, 他无法生存.
他一辈子都徘徊在冰原和地面. 在哪一边都无法归属.
And this was the cause of all his grief.
这, 就是他忧伤的根源.
《维特根斯坦》影评(九):
《维特根斯坦》德吕克·贾曼
在这部影片中贾曼利用舞台和电影的结合的方式,一种怪诞的戏剧氛围描述了著名分析哲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一生和他的哲学观点。影片前半段简要叙述了维特根斯坦早期充满戏剧性的个人经历,而在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之后,电影主要截取了维特根斯坦前后哲学观点转换时期的生活为主要叙述事件,结合他同性倾向和卓然不群的性格,体现了他在现实之中不断追求形而上的理想的孤傲精神。维特根斯坦在早期《逻辑哲学论》中讲世界结构与命题结构归结于一种具有相同逻辑结构的图式,从而揭示人们通过语言命题认识世界的方式。之后,维特根斯坦又根据本体论的角度指出了语言的自我界限以及人的意志和对世界体验的神秘主义特性。然而,在对哲学问题进行了痛苦思考之后,维特根斯坦放弃了曾经“语言是世界图式”的主张,而提出了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的“语言-游戏”理论,并要求对语言的分析必须将语言置入特定的用法环境才能显示它的特定含义。联系日常语言分析,维特根斯坦通过纠正对语言的误解来消除哲学问题,他认为哲学困境的产生在于人们混淆的使用了不同性质的语言而造成的逻辑和意义上的误解。导演德吕克·贾曼在1993年拍摄了《维特根斯坦》和《蓝》,并随后死于艾滋病。
《维特根斯坦》影评(十):
冰上行人
曾经有个年轻人,他想把世界简化到纯粹的逻辑里。因为他非常聪明,也确实做到了。他在完成时,回首看着、欣赏着。一个非常美丽,摒除了不完美和不确定的新世界,象闪耀的冰面无边无际的延伸到天边。那个聪明的年轻人环视他所创造的世界,决定探索它。可是当他向前迈出第一步,立即摔倒了。你看,他忘了摩擦力。冰面平坦光滑,洁净无瑕,但是人无法在上面行走。聪明的年轻人坐在那里不禁流下心碎的眼泪。
当他成长为一个智慧的老人时,他开始理解粗糙和混沌并不是缺陷,世界就是因此而运转。他想奔跑舞蹈,顿时语言失去光泽,模糊不清;世界支离破碎,散落一地。智慧的老人知道这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但在他的内心依然怀念着那纯净的世界,那里的一切闪耀着纯粹的光芒。虽然他甚至已经日渐喜欢那坑坑洼洼的地面,但无法让自己在那里安顿下来。现在他在地面和冰面之间徘徊,哪里都不是他的归宿。这是他所有悲痛的来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