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烟:篁碧三宝
茧庐织字
一群蚕一样的人
编织丝一样的字
投稿:1057174530@qq.com
篁碧三宝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篁碧也有三宝,茶叶、河鱼、豆腐泡。这话是我侄子说的,尽管,他说这话时是个开玩笑的场合,语境似也只是一种漫不经心的笑谈。我却知道,这句话是他不经意间的内心真情流露。我肯定,侄儿确实把这三件东西当成了家乡的三宝了,这种认定,既是他从小来对茶叶、河鱼、和豆腐泡本身一贯的钟爱,更满透出了他这个篁碧儿女对家乡炽热乡情。
我十分认可侄儿说的这三宝。或许,侄儿说得不够全,篁碧远不止三宝,除了茶叶、小河鱼、和篁碧豆腐这三宝,篁碧还有鲜香诱人的笋干,饱蘸满山奇花异卉花粉的野山蜂蜜,四十里绵峦深山的走兽飞禽……都是宝!特别是对于今天被工业污染得少了本真的城市而言,篁碧的一缕清风,一轮明月、漫天星斗都成了宝。篁碧的宝太多,触目皆宝。然而,侄儿只说三宝,也是不无理由的,因为,这三宝,只属于篁碧。
文◆老烟
铅山篁碧的茶自古有名。铅山县产茶在江西无疑是顶有名的,其中的河红更是中国红茶的鼻祖,在中国茶叶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铅山曾有过一本扫盲读本,里面对铅山物产排序:“篁碧的茶叶紫溪的伞、石塘造纸天下扬”。这句话是可以当歌唱的,朗朗上口,铅山差不多六十岁以上的农民都会背。这就说明,在以茶闻名的铅山,篁碧的茶叶居然站在了巅峰地位。
篁碧茶叶能有这般荣耀,自有它固然的成因。
图片源于网络
先是生长条件,云雾称瑞霭,山泉是玉露,篁碧地处武夷山脉中腹,云雾山泉一点也不稀罕,山环山,水抱山,山含水,特别是苦坑以里的十八条山坑,更是山里终年云雾缭绕,氤氲飘渺,植被丰厚,冬暖夏凉。土质、水分、空气、温度,都处于茶树的最适宜状态。这种环境,茶的品质高雅醇绵岂需质疑!“漫山雾霭锁娇玉,一涧寒潭蕴异香”,祝远尘的这句话着实很到位。
受凉爽多雾的气候及日光直射时间短等条件影响,篁碧山茶形成了叶厚,毫多,醇甘耐泡和味儿独特的特点。“篁林尽头寻叶嫩,碧龙潭边采新茶,未饮已然十分喜,拈盖骤闻满室香”。这是清朝道光年间的陕西道御使在一次回乡省亲时为篁碧茶留下的诗句,寥寥几句,不但写出了篁碧山茶的生长环境,更恰到好处地点出了篁碧山茶的味。篁碧茶不管是红茶还是绿茶,色泽都是诱人的,红像山里的明霞,其光四射,红得踏实稳重;绿像一块翡翠,光影摇曳,碧得灵动飘逸。至于味,我忽然发现我的笔拙了,我无法找到合适的词汇来描述这种山里奇珍的滋味了,是香?当然香,这种香是难以言喻的,有饱满谷物的香,又有女人出浴后那长发拂起时刚刚掠过一抹清风时传出的香,这香,让人几乎不容易把持住,似九月时走进长满了兰草的山岚,又似书房里的熏香,溢进七窍,刚好消释了读书读久了的倦意,又似心情特别畅快时浅浅迷上一口的陈酒还……茶能醉人何需酒,果然不错,这种茶的确会醉人,不过不是酣醉,是微醺,是那种忘我的陶醉。
善良淳朴的篁碧人自然知道篁碧茶叶的好,因此,他们十分礼敬篁碧山茶这一天赐的尤物。逢年过节,在设香案请各路神明时,茶神是少不了要专门喊上几声的。在他们眼里,茶,绝对处于和五谷物一般地位,尊茶叶为六谷神。关于此,有个来由,说是隋唐年间,一批戴着手镣脚铐的军俘被押送到古篁碧银坑开采银矿。几年后,朝廷一位官员钦命前来督查,至篁碧后水土不服,连日痢疾几致生命垂危。一随行巫医在百药用尽全然无果后称:官员罹患怪疾,是因囚俘长年困居深山,七情六欲尽不得释放,久之积怨过重致使此地阴气与戾气纵生之故。若要痊愈,须杀掉一批军俘,以男儿鲜血旺阳治阴,如此,便能解除官员疾患。官员闻之,当真下令戮杀……紧要关头,一名军俘大胆进言,说有良药可以解除官员疾苦。天幸这位官员到底还有一丝好生之德,答应让这位军俘试试。军俘赶忙跑进监棚,取出一大把茶叶,用开水煮沸,让官员趁热喝下。说也神奇,这一大碗茶水喝下,官员立马气色好转,继而又饮一碗,精神愈振。便信了军俘,释放了已经捆绑待杀的那批军俘。又一日,水土不服之疾全解。这时,官员高兴异常,竟下令解除对军俘们的部分禁制,并称若有良机,他们可以在此地娶妻生子。果然,不久后,这里还真误打误撞来了一位逃荒的妇女,结果,大家感恩那位以茶救人的军俘的救命之恩,撮合他们成了夫妻,至此,篁碧正式有了人口繁衍。
老茶香
这个故事颇具传奇色彩,当然并不可全信,但是,茶叶能解水土不服之症状却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我相信,正是因为这个传奇故事,才有了篁碧人对茶叶的至诚礼敬。也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篁碧的茶是不作商品出售的,如山一样忠厚憨实的篁碧人将茶叶当成了乡珍,他们的茶叶除了珍藏起来如养生良药一般自饮,要么用以驱邪退煞的救命神物,要么当作最珍贵的礼品馈赠给最珍贵的客人。倘若有人居然将茶叶拿来卖了换钱,那将会受到全村人的指责和唾弃。而且,直到今天,篁碧人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对茶叶的一份虔诚和礼敬。无论是采茶、拣茶,还是做工时的炒青、跌干,烘焙,篁碧人处处都有颇为独特的规矩:没上年纪的人是不肯进茶山的,怕小孩子损了茶树折了茶寿;手没洗静不能做茶,怕带了龌龊污亵了茶;年高的人不让拣茶,怕掺了茶梗或败茶坏了茶质……
遗憾的是,也是因为那份虔诚,得天独厚的篁碧好茶却没得到理所当然的繁殖。忠诚善良的篁碧人,出于茶叶乃为天赐的思想,他们千余年来竟不去种茶,而只任由篁碧十八条山坑里的那些原始山茶自由生长。于是,篁碧的茶叶,终于没得到壮大与发展。
好茶而不繁茂,或许算得上是一个遗憾!然而,我却想,保留一份本真恰恰成就了篁碧茶的珍贵。难道不是吗?在用肥料用添加剂催长的茶市里,到底还有那么一些地方仍然能够固守一片淳朴真实,让只用云雨滋润的纯天然野茶还能进入人们的舌尖,这,难道还不值得庆幸么!
小河鱼
是河流就有鱼,只要这水不是死水,只要这河水没被现代工业污染的太过厉害,河里当然就会有鱼。所以,篁碧河里自然也有鱼,多的是形形色色的各种小鱼。
很少有地方将鱼称之为当地一宝,哪怕那里的河鱼再多,品类再繁。可篁碧人偏偏就把篁碧的小河鱼当成了几乎和茶叶一般宝贵的宝贝。
捕鱼的蒿笼
这当然也是有理由的。淡水鱼的味道通常更鲜更美味,这是一种常识。而篁碧河,除了是标准的淡水外,源头水的缘故吧,它还异常清澈,异常冰凉,而且,篁碧富铁,丰富的铁元素含量使篁碧河的水质又迥然于其它水域,愈发成就了篁碧河独有的珍贵。所以,篁碧河里的鱼儿比普通淡水河里的味道更鲜更嫩就不难理解了,倘使用菜油煎成金黄,再佐以黄瓜丝、紫苏同煮,天哪,那是一种怎样的鲜香啊!酥酥的、脆脆的、糯糯的、香得犹如八月里盛开的老金桂,嫩得似捧在掌心里的一撮春雪。尤其是那股香,冲舌蕾沉入喉咙,然后又化成气蹿进脑子里,让为凡尘烦忧扰得混沌的脑子居然突然一阵清新……说来也怪,同是篁碧地域,出了篁碧村外三四里地的强盗坞,不但水质立即变了,喝一口,少了那种甘洌,而这段河流以外的鱼,也不再和里头相同,石斑鱼少了,香菇鱼少了、火烧钳也少了,至于味道,味感强的人一尝就立马能辨出这鱼是强盗坞以外的鱼还是以里的鱼,用他们的话说,出了强盗坞,鱼儿的鲜香倒不至于减了太多,但口感更木了许多。
对篁碧小河鱼我自是特别亲切的。约在七八岁时,准确说是在学会了游泳之后,我便常跟着年龄相仿的伙伴们一起去捕鱼,我记得,那时捕鱼的设备极是简单,找条支流,然后在主流进入支流的缺口上用石块破塑料薄膜和稻草破絮堵上,断了支流的源头,接着,便可雀跃地跳进断了流的小小河里,一个石头一个石头摸下去,小鱼亦抓,连网都不需要,两只小手一拢,便能将鱼儿掬到手掌里,然后拽根狗尾巴草从小鱼的腮间穿上挂在腰间,然后捕下一条。倘使见了一条大点的鱼,便把鱼围进一个看着基本上能翻得动的石岩里,再搬块小一点的石头往那块有岩的石头上死命一砸,这时,那条鱼被重力一震,晕了,便翻着肚皮从石岩里浮了出来。那时的鱼远比现在多,也比现在的鱼大,顿饭功夫,去断鱼的伙伴们都能抓到一挂鱼,配点辣椒黄瓜丝,足够凑了一盘好菜。鱼的种类倒是不多,石斑、偎鱼、磐鱼这几类是我们的首选,像驼子鱼类的小家伙,到了后头我们竟是不要的。在我们那,管这种捕鱼手段叫“断鱼”。
大了些,嫌断鱼手脚多,便弃了那种办法,改用工具捕鱼,涧笆、蒿笼成了我们的首选。当然,这得花时间制作,还得学会找口子安装这两种机关。做工具不难,涧笆是用竹片编成间隙很小的栅栏,蒿笼则是将竹筒子留一节的以外部分劈散了,然后将劈开的部分的用竹丝寸寸节节撑成一个倒置的伞形,束好边。这两件机关便算做好了。接着,便是装机关。涧笆和蒿笼的放置口子是完全不同的,涧笆装置的位置必然是有落差的水口,那儿的水流特别湍急,涧笆便支在激流底下,架稳,然后人便可以离开选一处有树荫的地方躺下静待收获。蒿笼放置的位置也需是急湍的的地方,将大口朝上游,然后用石头压实,也可以离开了。
鱼儿很笨,不像人,总往平坦易行的路径走,它们傻乎乎地偏要费劲气力在激流湍水中冲浪,于是,堪堪跃上了等候它们的涧笆,撞进了侍候它们的蒿笼。那个时代,涧笆和蒿笼不但可以稳稳地收获一碗鱼儿做顿美餐,愿意多等,甚至可以装满带来的鱼篓拿去卖点钱丰盈自己的口袋。
孩提和少年时的捕鱼,于我,无疑是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比拟的至乐。
可惜,许是太钟情于篁碧河鱼的绝佳风味,又或是篁碧人误以为篁碧河鱼永不衰竭的缘故,再后来,篁碧进入了滥捕的时代,尤其是有了电鱼器和专门拿来对付鱼的黄药或农药之后,篁碧人用现代科技和现代化学的功用给一河小鱼带来了灭顶之灾,篁碧河里的鱼,越来越少。到了今天,记忆力的不少种鱼彻底失去了踪影,贵吧驼子没了,鳟鱼没了,甲鱼少了,连河里原来一簇簇一团团的偎鱼也极难得见到踪影……所幸,鱼的繁殖力强,到底,过了夏,毒鱼电鱼的终于不敢下那冰冷的河,经了一冬一春的发育,河里,又有了一群群小鱼,尽管这鱼没以往的大,也没以往的肥。
渔
●
趣
有失必有得,河里鱼儿的日渐稀少和城里人愈发对篁碧小河鱼的痴迷终于让篁碧醒悟了——宝藏再丰富,若是无节制使用,也会殆尽!于是,在经历了连番对一河鱼儿倾巢杀戮后的今天,篁碧人开始将这件宝物珍重起来,禁渔,尤其是毒鱼和电鱼!一定要将篁碧的河鱼保护起来。今年夏,河里静了,没有人再去滥捕这篁碧河鱼,鱼儿们,有了往年的自在!
但愿年年如此,那么,几年后,一根鱼竿,一架涧笆、一只蒿笼,又能轻易收获人间至乐美味。我想,那时,篁碧的这一宝,定将更珍贵!
豆腐
篁碧豆腐
篁碧的豆腐泡出名是因为篁碧的豆腐。实际上,篁碧的豆腐比豆腐泡更出名。所以侄儿会把豆腐泡而非豆腐划进三宝,究其由,我估摸是因为篁碧豆腐泡不仅比别地豆腐泡松软酥香肉实,而且它易贮藏便携带,早已出了家门在县市的餐桌上做了美味的原因吧。
篁碧人一贯是把做豆腐放置于很高的地位的,尤其是过年,从腊月初起,篁碧人就要开始攒柴火,置油盐,宰肥猪,做豆腐。做豆腐,是篁碧人年文化的其中一个部分。豆腐、豆腐泡,霉豆腐,家家户户都要做上许多,特别是炸豆腐泡,这在我们那是一件极为隆重的事体,过年前几天,杀完年猪弄过猪血酒,家里便开始大张旗鼓地做开了豆腐,程序繁杂,从浸豆子到油豆腐起锅,家里的大人们得折腾足足一天时间,我记得,孩时,我们对做豆腐那个环节是不起劲的,但豆腐下箱前的豆浆和油豆腐起锅后的豆腐泡,却成了我从那时至今的一个念想,,那豆浆的粘稠糯甜,那豆腐泡的金灿灿的色泽和味道的鲜脆……现在便是想着,我都已经生津吞液了!然而,父母总是不让我们吃得太过瘾,一句轻叱:明年正月要待客的哩!我们便只得老老实实离开锅台,将满足换成了怀念。
豆腐
传统煎豆腐
多少年后,我最爱的却还是篁碧那水灵灵的豆腐。
我始终认为篁碧的豆腐所以特别嫩特别水灵是和篁碧的水有最大关系的。很简单,哪怕请篁碧最好的制豆腐师带上篁碧最好的豆子,出了篁碧,他做的豆腐也永远不是篁碧的豆腐,看相也罢,味道也罢,都和篁碧本土产的豆腐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说起豆腐,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冬姩奶奶。
冬姩奶奶已经死去了近三十年,但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她的形象,佝偻着腰身,满头白发像是篁碧冬天里附在山崖上的雪,挑着一担豆腐,哦,这个担子很轻,担子的两边拴着两只钩桶,桶不大,只能装十来斤豆腐。就凭着这每天十来斤的豆腐,冬姩奶奶不但不需要给她的儿女子孙带来半点经济上的负担,而且,百年之后,还为儿孙留下了一笔不菲的钱财。
冬姩奶奶住林家老街的中街,一栋很矮的砖瓦结构平房,平房的最里头就是冬姩奶奶的豆腐作坊,里面有一架长柄磨,一口糖锅,一个滤浆的豆腐架,还有一个压榨和几只一尺见方的豆腐箱。我家的老屋刚好就在冬姩奶奶的隔壁,厨房与冬姩奶奶的豆腐坊只隔着一道用来做隔断的篱笆,因而,我熟稔了冬姩奶奶的每一道做豆腐的程序。
冬姩奶奶的豆子自然是篁碧人在田埂头和山脚荒坡上种的黄豆,豆子从头一天下午就开始浸泡,将豆子放在林家老井打来的水里泡上几个小时,然后,借着马灯的那点微弱的光,冬姩奶奶便开始撇去豆子浸涨后自然脱去的豆衣,一瓣也不放过。次日黎明,冬姩奶奶这才开始将木盆里的水滗干,开始磨浆。磨浆的那幕是我至今难以忘怀的,除了他儿子乃荣伯实在有空了的日子会来搭把手,平素,冬姩奶奶向来是一个人独自磨完她每天做的豆子的,尤其是天热以后,冬姩奶奶干脆脱光上衣,赤裸着上身,在昏黄的灯光下,拽着一枝长约二米半的磨杠吱呀吱呀地摇到天明……记忆尤为深刻的当然不是那架长杠磨和冬姩奶奶的身影,是汗珠,是冬姩奶奶额角那被银发映照的特别光亮的汗珠和她老人家的一脸挚诚。我知道,冬姩奶奶丝毫没把这做豆腐的活计当成一种工作,她是将这当成了使命,当成了对篁碧的一种责任!
油豆腐煮肉
YOUDOUFU
清蒸豆腐
QINGZHENG
特别欣慰,冬姩奶奶对豆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直被篁碧人延续了下来。直到如今,篁碧的豆腐除了不再需要那架长杠磨外,其它的任何一道环节都没有改变。技术现代化的变迁,没有影响到篁碧这个偏远山辄,世界再怎么偷工减料,篁碧的豆腐却依然遵循着多则失味的原则。写到这,我又想起了小廖,那位一心想把家乡豆腐绍介到县城、市里来的小廖。小廖从大前年起就一门心思钻进了篁碧豆腐研究上,前年,突然支起几口大糖锅,置了几架大石磨,请村里的老木匠打好了足够用的豆腐箱和压榨,开始正式捣腾起了他的篁碧豆腐坊。只是,产量实在少得可怜,两夫妻加上家里两位老人起早摸黑一整天,也才只做了个不到三百斤豆腐。
显然,小廖这份心思是弥足珍贵的,但亲友们到底还是担忧起他的前景,便连我,也劝过他放弃这份痴心,我说,“你若是沿承传统豆腐做法,走不起量,那累死你也发不了财,若是用机器走流水线,篁碧的豆腐却怕要在你手上毁了名声,别说发扬,便是保守都难保住”。然而,小廖嘿嘿笑了一声,答我,篁碧的豆腐有篁碧豆腐的价值,何况,篁碧豆腐能走出去被大家接受,这已经了了我一大半心愿。划得来!说完,又一头扎进他那永远也忙不完的豆腐手工流程,待出了箱,又独自把豆腐装进他那辆小四轮汽车,然后,趁着黎明,赶赴县城,市里。见此,我只能感动了!也由此相信小廖迟早能把这件事做好!大山的儿女从出生一开始就秉承了大山那份厚重的性格。认定了的事,很少有人能把他们撼动。况且,在我心底,也像小廖一般,一直是将家乡豆腐视为世间最平实却又最耐人寻味的美食的。如此,我还能对小廖的这片痴心如何阻扰?就凭他这份劲头,凭他的执着,凭他对家乡豆腐的一片赤诚,篁碧的豆腐也不应该辜负他。好在,历经艰辛,篁碧豆腐终于得到了城市认可,再也不用像初来乍到时要在上饶菜场守着几箱豆腐苦苦等候买家,现在,小廖每天早上一到上饶,不消片刻,那几百斤豆腐就立刻被大家一抢而空了。
也是,这种用山泉和汗水凝固起来的豆腐,有谁能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