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之二

第三展厅  战国至隋唐时期(公元前五世纪——公元907年)

第一单元   开疆设郡 秦汉一统

战国晚期中华大地呈现出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的态势。随着燕国势力的东进,东北南部纳入燕的版图,辽宁地区逐渐成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繁荣强盛,中央王朝加快了开发东北的步伐,辽宁境内发现的这一时期的遗迹遗物,证明辽宁已经成为当时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的化中心,和向周边地区传播中原先进文化的枢纽。

第一组  燕国边郡

公元前三世纪初,燕昭王遣大将秦开却东胡,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其中辽东、辽西和右北平郡的部分地区位于今辽宁境内。又修筑燕北长城,防御东胡等游牧民族的骚扰,辽宁地区正式纳入燕国版图。

展柜后壁:左图:辽阳新城墓    辽阳是燕国辽东郡首府襄平所在地,1983年在辽阳东郊新城发现战国时期大型长方竖穴木椁墓。随葬大量陶器、铜器、木俑和鼓、琴、漆器等,显示了这一时期,辽东郡首的夫妻合葬墓的奢华和礼俗。右图:辽阳徐往子战国墓。

左一:后一:灰陶罐式豆,后二:灰陶盖鼎,前左:“燕王喜”短剑(战国,辽宁锦州市北镇亮甲河岸采集),前中:燕王矛、前右:“一化”圜钱(战国,辽宁省博物馆旧藏)。

左二:后排:划纹灰陶盖壶、灰陶豆。前排:方足布币、明刀币、方足布币钱范。

右二:后排:灰陶三足盘。前排:铜带钩。

右一:后排:瓦沟纹灰陶盖豆、前排:灰陶匜

“启封”戈、元年丞相戈、铸花铜戈和“燕王职”戈。
燕王职戈,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王宫中的兵器,是一件极有价值的文物。此戈形体大,中部有隆起的脊,脊旁有凹形血槽,胡作三弧线,阑内三穿,直内一穿,内铸虎纹,胡上铸铭文:“郾王职乍御司马”。为燕王作,为其御司寇所用之兵器。器精美而文字史料价值极高。从铭文看,这是燕王职命人打造的兵器,铭文直接铸在兵器上,与战国时期铭文多后刻的习惯颇不相同。经过放大观看,这几个青铜戈都有精美的花纹。


辽河流域燕秦汉长城走向示意图

战国时期,秦、赵、魏、燕四国为阻止北方匈奴、东胡等强悍的游牧民族的侵扰,先后修建了北部长城,其中燕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秦始皇统一六国,连接燕、赵、秦三国长城,“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汉代“修复辽东故塞”。至今辽宁地区仍保存着战国、秦汉长城的遗址,它们犹如一条巨龙,蜿蜒起伏于群山之间。


辽宁境内燕秦汉长城遗迹

上左:建平霍家地城址西南转角处。上中:燕长城蛤蟆沟里东段东南部分远景。上右:建平县奎德素乡高家洼南山墩台及墙体。

下左:榆树林子镇境内汉代墩台。下中:建平烧锅营子蛤蟆沟北山梁战国燕长城遗址局部。下右:建平张家营子乡前苏州营子汉代墩台。


第二组  秦汉行宫

姜女石遗址位于葫芦岛绥中县万家镇的渤海之滨,为秦始皇东巡所建行宫,汉代沿用。该遗址利用海湾地势,以石碑地遗址为主体,黑山头、止锚湾遗址为两翼,恰如“一宫两阙”面对海上“碣石”(民间俗称姜女石),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和气派,以及中央政府对辽宁的开发和经略,也是秦汉统一多民族帝国的象征。

姜女石与石碑地遗址俯瞰


姜女石遗址发掘的各式建筑器物。

展柜后壁图片:左:各式瓦当。右上:排水管道局部、右下:石碑地陶井遗址。

左:后:空心砖踏步(秦,院门台阶)、前:卷云纹筒瓦(秦)、卷云纹瓦当(秦)、“千秋万岁”瓦当(汉)、制陶用具“陶拍”(秦)

中:板瓦。右:后:卷云纹筒瓦(秦)、前: 陶水管(秦)

碣石宫遗址

在绥中渤海湾中矗立着几块造型奇特的巨石,像是一处丰碑,又犹如海上之门。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第四次东巡时曾见到此处景观。这块巨石处于一条神秘中轴线的南端,而它的北端就是秦始皇的东巡行宫“碣石宫”。碣石宫利用海滨自然景观修建,房屋错落,气势恢宏:远望海上碣石耸立,观沧海烟波;近入殿宇楼台,听涛声波澜,其意境极佳,是十分理想的避暑胜地。身处其境更使人感受到当年秦始皇“干古一帝”的气派与碣石宫的雄伟。

第三组  开发辽地

汉代沿袭战国秦朝以来的规制,在辽宁地区广置郡县,并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增设玄菟等四郡。西汉初,为了发展经济恢复国力,全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与各地一样,辽宁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其中尤以辽东郡最为突出,至东汉时期已一跃成为东北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

辽宁省汉代郡县沿革表。

右一:后:彩绘灰陶盖鼎、彩绘灰陶盖壶、前:卧羊形煤精饰品、彩绘灰陶盖盒。(西汉,辽宁辽阳市鹅房汉墓出土)

右二:后:彩绘灰陶盖壶、前:铜带钩。(西汉,辽宁辽阳市鹅房汉墓出土)

右三:陶壶(汉,辽宁大连市普兰店姜屯汉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左二:后:陶扁壶、陶博山炉(熏炉)(汉,辽宁大连市普兰店姜屯汉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前:鎏金铜饼、五铢钱、“张马童”铜印、陶炉(汉,辽宁大连市普兰店姜屯汉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左一:白陶瓮(汉 普兰店姜屯汉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展柜后壁:上左图:凌源安杖子城址出土封泥      上右图:柳城县      柳城是汉辽西郡“西部都尉”治所。1979年在今朝阳市十二台营子乡袁台子村,调查并发掘了一处战国秦汉大型址。遗址出土了大量“柳”字板瓦、“柳”字陶拍,证实今朝阳袁台子一带即为汉辽西郡“柳城县”所在地。

左一:后排:卷云纹筒瓦、封泥八件。西汉 凌源安杖子城址。前排:阳文“柳”字板瓦(汉  朝阳袁台子遗址出土)

左二:“柳城”陶壶(汉 朝阳十二台乡袁台子村出土  朝阳县博物馆藏)

右二:后排:红陶盆(西汉 朝阳袁台子遗址出土),前排:阴文“柳”字陶拍 、四乳纹圆钮铜镜、灰陶钵(西汉 朝阳袁台子遗址出土)

右一:灰陶罐、彩绘陶盒(西汉 朝阳袁台子遗址出土)

沈阳候城城墙遗址    候城,西汉时为辽东郡“中部都尉”治所,东汉时改属玄菟郡,汉安帝永安二年(121年)毁于战火。1971年和1975年在沈阳故宫和沈河公安分局院内发现大规模汉代遗址,包括汉代水井、建筑材料和夯土台基等,同时出土有汉代“千秋万岁”瓦当、筒瓦和板瓦等。1993年又在沈阳故宫北墙30米处发现了夯筑城墙遗址。结合文献记载判断,此处应是辽东郡的候城县址。

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复原模型

三道壕西汉村落位于汉代襄平城北郊、大梁水(今太子河)西岸一片冲积平原上。在已发掘的占地约1平方公里的遗址上,散居着六户农家宅院,每户宅院占地约260—660平方米。宅院内的设施一应俱全,每户都设有房屋、炉灶、土窑、水井、厕所土沟、木栏畜圈、垃圾堆等。宅院中间和周围还分布着砖窖和石路。呈现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的田园景象。

上图左:辽宁省汉代各郡人口变化图表;图中:三道壕西汉聚落遗址;图右:“军厨”铭瓮片    汉代驻军后勤事务人员分工较细,掌管饮食者称“军井”、“厨兵”,瓮上“军厨”二字有军中专用食器的意思。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地处辽东郡首府“襄平”近郊,该陶片的出土表明了该村落非同寻常的意义,同时有助于了解汉代社会结构及边防驻军情况。

左一:双鱼纹花纹砖、 同心圆纹花纹砖、双菱形纹花纹砖(汉 盖州九垅地汉墓出土)

左二:铭纹砖  “叹曰死者魂归棺椁,无妄飞扬,行无忧,万岁之后,乃复会”(汉 盖州九垅地汉墓出土)

右三:后排:“军厨”铭瓮、灰陶器座(西汉  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出土)。前排:半两钱范、五铢钱、半两钱、货泉(汉 大连金州区玉皇顶江家屯采集)、陶纺轮、铁斧、铁锄(西汉 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出土)。

右二:后排:

右一:红陶釜(西汉 辽阳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出土)

第四组  夫余兴起

夫余是东北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汉初开始生活于东北中部的松辽平原及辽宁北部。在这片平坦肥沃的土地上,夫余人生活了七百余年,并不断向外扩展,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开发、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夫余自立国以后,与汉王朝保持亲密的臣属关系。1956年发掘的辽北西丰西岔沟墓群,出土了大量西汉早期的珍贵文物,包含了夫余、汉族等多民族文化因素,反映了当时东北地区长城沿线居民各族交融,农牧业并蓄的生活方式。

辽宁铁岭市西丰县西岔沟西汉墓出土文物。

展柜后壁:左:西岔沟墓地发掘现场;右:西丰西岔沟墓地介绍。

左:后:陶壶、前:陶深腹罐、铁带卡

中:后:陶豆、有把陶杯、前:铁马衔、铜当卢(马具)、铜带具。

右:后:鋬耳有流陶壶、陶鬲、前:方体铜铃、陶深腹罐。

展柜后壁:左:铜柄铁剑、双鸟回首铜柄铁剑、中:各种牌饰(图片)。右:石串珠项饰。

左:后:各种牌饰、前:铁臿,铜、铁矛。

中:金丝扭环耳饰、银丝扭环耳饰。

右:详见下图。

图片:各种牌饰

3骑士捉俘虏铜牌饰、4鎏金双马纹铜牌饰

动物纹铜牌饰

展柜右侧展品。

后:几何纹长方铜牌饰、铜镜。

前:钱币、箭镞、锥、刀。

第二单元   民族融合  魏晋风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全国范围政权更迭纷繁。汉魏之际,辽宁境内“三郡乌桓”和公孙氏政权分别割据辽西和辽东,后都为曹魏所代。两晋时期,慕容鲜卑崛起于辽西,建立“三燕”政权,高句丽则占据辽东山地。南北朝时期,辽宁东部地区被高句丽占领,辽西地区则先后经历了北魏、东魏、北齐政权。这些政权和民族间的碰撞、兼并,加速了经济文化交流,为华夏文化注入了活力。

第一组  曹操北征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远征乌桓,奔袭柳城。双方在白狼山决战,曹军大获全胜,乌桓降汉达20余万人。曹操自柳城回军,经渤海之滨,遥望碣石,写下千古组诗《碣石篇》。

乌桓,又作“乌丸”,原与鲜卑同为东胡一支。公元前3世纪末,甸奴破东胡后,迁至乌桓山(又称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号。东汉时期,乌桓人开始大批移居辽宁西部地区。东汉时于上谷郡的宁城(今河北张家口市附近)设置护乌桓校尉。东汉晚期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人结成军事联盟,在辽西地区形成强大的割据势力,史称“三郡乌桓”。曹操降服乌桓后,将乌桓人大批迁往中原。其后乌桓人的去向則无从考证。

右上图:曹操北征路线图。

左下:宁城图(局部)及护乌桓校尉幕府谷仓图(局部)内蒙古和林格尔汉代壁画出土。

右下:(曹操)碣石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二组  公孙割据

东汉晚期,宦官与外戚争权,黄巾起义冲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天下分崩离析。辽东太守公孙度自称“平州牧”割据辽东,在中原纷争动乱的时代背景下,维持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中原贤士纷纷避居辽东。从公元189年到238年,公孙氏三代割据辽东达半个世纪,终为曹魏所代。

辽阳北园一号墓,辽阳汉魏壁画分布于辽宁辽阳市北郊的太子河两岸,20世纪初发现,建国后发掘多座。其中北园1号壁画墓的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壁画保存状况最好。北园1号墓由大块淡青色南芬页岩石板支筑,包括回廊、耳室、椁室及小室。墓门两侧、回廊以及耳室都绘有壁画。壁画直接描绘在石板上,采用墨线勾勒后,平涂朱色。内容以表现墓主的经历和生活的题材为主。有饮宴图、百戏乐舞、车骑仪仗、楼阁仓廪等。右侧图片为:车列图、仓廪图及饮宴图。

“晋乌丸率善佰长”铜印(晋,征集)、“白狼之丞”封泥(汉,辽宁凌源市安杖子城址出土)


印鉴。

展柜后壁:左:辽阳壁画墓群分布图。中:辽阳北园三号墓室内局部及辽阳北园三号墓出土情况(图)。右:鸟纹博局镜拓片。

左一:陶釜、陶方灶 ;左二:后:圆陶案、前:骨尺;

中:后:圆陶奁、前:灰陶俎、双系陶扁壶;

右二:后:三足陶尊、前:陶把杯

右一:上:陶水斗、下:圆陶井。

展柜后壁:公孙氏政权世系表。

左:后:灰陶长颈瓶、灰陶瓶、灰陶器座;前:灰陶豆、灰陶器座、三足陶壶、青瓷虎子。

右:后:陶楼、前:陶耳杯、陶甑。

花树状金步摇(晋,辽宁朝阳市北票房身村出土)。金步摇即金制步摇,为古代妇女常见发饰,步摇与簪、钗一样,都是插在发际的饰物,而簪首上垂有流苏或坠子,因行动时亦步亦摇,故称为步摇。

第三组  慕容鲜卑

东胡族系的鲜卑慕容部在曹魏初入居辽西,于公元294年定都“棘城”,其后在与鲜卑宇文、段氏两部及夫余、高句丽的相互攻战中逐一取胜,于337年建国前燕,342年定都龙城(今朝阳)。350年开始进军中原,与后赵、冉魏、段氏、匈奴、前秦等政权一争雄长。370年灭于前秦,于384年复国为后燕,退保辽西。至409年后燕为汉人冯跋建立的“北燕”所取代。北燕亡于436年。

三燕世系及年表。

定居辽西。

左:后:叉形银饰品(晋,辽宁锦州市义县保安寺出土)、三鹿纹金牌饰(晋,辽宁锦州市义县保安寺出土);前:三鹿纹陶范(晋 朝阳县柳城镇袁台子村出土)

中:后:透雕四凤金饰物(晋,辽宁朝阳市北票房身村出土)、花树状金步摇(晋,辽宁朝阳市北票房身村出土);前:金镯、新月形嵌玉金饰(晋,辽宁朝阳市北票房身村出土)

右:后:金铃(晋,辽宁朝阳市北票房身村出土)、金耳坠饰(晋,辽宁锦州义县保安寺出土);前:金佩具、银钗、镶嵌金珠、嵌宝石金戒指、金顶针(晋,辽宁朝阳市北票房身村出土)。

展柜后壁:左:喇嘛洞墓地  中:鹿纹三足铜罐线图    右:喇嘛洞墓地Ⅱ区266号墓及101号墓。

晋,辽宁朝阳市北票喇嘛洞墓地出土文物。

左一:后: 铜甑、铁鍑;前:铜双系罐、铜魁、铁矛、 铁铧。

左二:铜釜。

右二:后:鹿纹三足铜罐、铜鍑;前:平底铜鍑、铜盆。

右一:铁釜。

“甲骑具装”即人甲与马甲、马具的合称。人甲包括铠甲、颈甲、铁兜鍪等,马甲、马具包括马胄、铠、当胪、镳、鞍、镫、銮铃、带扣等。朝阳市十二台营子和北票喇嘛洞出土的甲骑具装实物,标志着三燕时期重装骑兵的出现。代表了鲜卑骑射文化发展的水平,在北方民族文化史和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甲骑具装通过高句丽很快东传到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

左:上:敞口壶、鼓腹陶壶、小口罐;下:陶壶、大口罐、 大口罐、 陶奁 、酱釉四系罐。

中:釉陶羊尊

右:后:绿釉碗、茶末釉盘;前:釉陶双系罐 、酱釉小碗 、茶末釉尊。

展柜后壁:左:上:鎏金铜带具线图、下:鎏金铜带具。右:铁剑、环首铁刀。

左一:铁兜鍪。

左二:后:鎏金缀泡套管摇叶(马具)、 缀泡套管摇叶(马具);前:鎏金铜镳、 鎏金镂空铜箭箙饰。

中:后:鎏金铜人面;前:银钗 。

右二:后:铜镜;前:镂空缀叶金饰、凤首金钗 、金摇叶耳坠饰 、金耳坠饰。

右一:鎏金镂空铜寄生。“寄生”为古代战马披裹的护甲,也叫“具装”或者“具装铠”

该图片给出了相应时期辽宁出土的各种文物情况。其中包括:袁台子壁画出土马具复原图、喇嘛洞ⅠM5甲骑具装出土情况、人甲模型——喇嘛洞墓地甲骑具装复原图、马甲模型——喇嘛洞墓地甲骑具装复原图、喇嘛洞出土的鎏金铜鞍桥、吉林吉安万宝汀78号墓的鎏金铜马具、日本藤之古坟出土的鞍桥、日本丸山古坟出土的鞍桥、日本出土的甲胄、韩国池山洞出土的甲胄、日本大谷古坟出土马甲、韩国庆州舍罗里墓出土的马胄、朝鲜半岛南部的伽耶马胄。

鎏金镂空铜鞍桥包片。鞍桥即马鞍,其拱起处形似桥,故称,鞍桥包片为马鞍的装饰物。


左一:铜鎏金木芯鞍桥(晋,辽宁朝阳市十二台砖厂出土,朝阳市博物馆藏);左二:鎏金镂空铜鞍桥包片;右二:铜当卢(马具);右一:详见下图。

一排:翼形片、铜銮铃,二排:铜杏叶,三排、四排:蚌壳马具(晋,辽宁朝阳市十二台砖厂出土,朝阳市博物馆藏)

辽宁朝阳市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文物。北燕是东晋时期割据北方的地方民族政权十六国之一,系由汉人冯跋在慕容鲜卑前燕和后燕的基础上建立的国家。冯跋长弟大司马冯素弗是北燕国的缔造者之一,从其墓葬规制及随葬物观察,具有慕容鲜卑和中原汉文化两种墓葬文化的特点。

展柜后壁:

左:四枚印章:“范阳公章”,“辽西公章”,“车骑大将军章”和“大司马章”。中:几款玻璃制品比较:罗马香油瓶、韩国金铃冢玻璃碗、日本新泽千冢126号坟玻璃盘、日本新泽千冢126号坟玻璃碗。右:南京仙鹤观6号墓组玉佩复原示意图。

左一:后:金步摇冠、压印佛像纹山形金饰;前:③镂空山形金饰品、④玉盏、⑤玉剑首、⑥喇叭管形金器、⑦管状金器、⑧骨笄、⑨金钗、⑩“范阳公章”金印、11.“车骑大将军章”鎏金铜印、12.“大司马章”鎏金铜印、“辽西公章”鎏金铜印。

左二:“辽博”镇馆之宝文物:鸭形玻璃注(十六国,辽宁朝阳市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 )

右二:后:玻璃杯、玻璃碗;前:铜卡带、银配饰。

右一:青石砚(十六国,辽宁朝阳市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 )

鸭形玻璃注。出土于1965 年9月,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淡绿色玻璃质地光亮半透明,微见银绿色锈浸,体横长,鸭形,口如鸭嘴状,长颈鼓腹,拖一细长尾,尾尖微残。背上以玻璃条粘出一对雏鸭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两侧各粘一段波状的折线纹以拟双足,腹底贴一平正的饼状圆玻璃。重心在前身,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能放稳,其生动别致的造型,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见。“鸭形玻璃注”的造型及装饰艺术与风格皆属罗马玻璃系统,材质更是当时中国尚不能自主生产的古罗马帝国钠钙玻璃,可见这件器物应是产于今叙利亚至地中海沿岸一带的古罗马帝国,其传入途径是由西域经过草原之国“柔然”,再传进冯氏北燕,它是研究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出土玻璃资料寥寥可数的情况下,鸭形玻璃注不愧是中外现存罗马玻璃器中的瑰宝。

展柜右二:后:玻璃杯、玻璃碗;前:铜卡带、银配饰。

左:弦纹铜洗。

中:后:铜鐎斗、铜虎子;前:铜熨斗、铜虎子、鎏金提梁小铜壶、铜大勺。

右:后:提梁铜罐、提梁盖锅;前:鎏金铜盘和鎏金铜盏、弦纹铜碗、铜釜。

展柜后壁:左:《洛神赋图》中曹植所乘安车使用的铜杄头及 辽阳上王家晋墓壁画中的“帐”(线图)、右:鸣镝复原及其使用方法示意图。

左一:灰陶鼓腹大陶罐。

左二:后:铜鎏金木芯马镫、金碟刀柄;前: 鎏金螭首铜杆头 、鎏金铜镦和杆足、铁甲片、骨鸣镝。

右二:后:陶壶、铜提梁锅、铜甑;前:铁旗座。

右一:黄绿釉陶壶。

铜鎏金木芯马镫入选9大博物馆27件国家宝藏。1965年,辽宁省考古所在朝阳市北票市西官营子镇发掘北燕权臣冯素弗墓,清理出近500件陪葬品,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对鎏金木芯马镫。它是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完整马镫,墓葬年代为公元415年。在西方人眼中,为世界带来深刻改变的中国发明实为两样:一是马镫,二是火药。马镫被西方世界称为“中国靴子”,它的出现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组  北魏营州

公元436年,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据有辽西,在“三燕”龙城(今朝阳)始置“营州”。此地北接契丹,东邻高句丽,为北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鲜卑文化与汉文化在此进一步融合。同时,佛教在“三燕”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向东传播。现存的义县万佛堂石窟,为分布最北的北魏石窟,反映了当时佛教艺术的发展水平。

石雕佛造像(北魏 喀左县南哨镇卢家沟村出土 喀左县博物馆藏)


刘贤墓志(北魏  朝阳西上台出土)《刘贤墓志》于1965年出土,碑额刻四螭,阳面碑额题“刘戍主之墓志”三行六字,字体近篆书,兼具隶书韵味。碑文隶书,四面连文环刻,界以棋子格,总计194字。志主刘贤是北魏营州临泉戍主,是品位不高的下级地方官吏,志文中记载了刘贤的籍贯、官职、生平及其先辈由陕甘迁居“营土”的戍边历程,迄今各地所出北魏诸志,以它为最早,因此极其难得,为研究辽宁地区的民族关系和北魏早期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


背面。

侧面。

侧面。

武士像(北魏,辽宁朝阳市西上台出土,朝阳北塔博物馆藏)

展柜后壁:思燕佛图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是北魏冯太后在三燕龙城宫殿旧址上,为其祖父北燕王冯弘祈寿冥福和弘扬佛法而修建。“思燕佛图”为木构楼阁式塔,后毁于火灾。隋文帝仁寿年间诏命在其台基上重建成密檐式砖塔,称为梵幢寺塔。唐玄宗天宝年间曾修饰一新。辽初和辽重熙十三年两度维修,形成了现今以三燕宫殿夯土台基为地基,“思燕佛图”基址为台基,隋唐砖塔为内核,辽塔为外表的朝阳北塔。

左:泥塑佛坐像(北魏  朝阳北塔出土 朝阳北塔博物馆藏)。

中:后:泥塑佛立像 ;前: 泥塑佛头像(北魏  朝阳北塔出土 朝阳北塔博物馆藏)

右:泥塑佛头像(北魏  朝阳北塔出土 朝阳北塔博物馆藏)


展柜后壁:释昙无竭西天取经线路图。

释昙无竭,梵名 Dharmodgata。菩萨之名。全称达摩郁伽陀。译作法盛、法勇、法上、法起。为众香城之主,常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常啼菩萨得诸佛、菩萨之助力而到彼国,闻此菩萨宣说般若。(大智度论卷九十七、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五)昙无竭是我国最早西天取经僧人之一,堪称关外西天取经第一人,比唐玄奘还早209年(玄奘赴印度取经时间有二说:一说唐太宗贞观三年,即公元629年,一说贞观元年,即627年),为我国古代佛教事业的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左:石雕佛造像座残件(北魏  喀左县南哨镇卢家沟村出土 喀左县博物馆藏)。

中:石雕佛造像(北魏,辽宁朝阳市喀左县南哨镇卢家沟村出土,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博物馆藏)。

右:石雕佛造像背光残件(北魏 喀左县南哨镇卢家沟村出土 喀左县博物馆藏)。


第五组  高句丽

高句丽于公元前37年立国,后定都“纥( hé)升骨城”(今本溪桓仁县五女山山城)。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5世纪初占据辽东、玄菟两郡, 427年迁都平壤,直至668年唐收复辽东。高句丽在辽东地区留下的遗迹遗物,生动地展示了这一世居“高山深谷”的古代民族,在吸收中原和邻近民族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独特文化面貌。
辽宁境内高句丽山城分布图 / 五女山山城。五女山山城远景(由西向东)、一号建筑址、蓄水池。


望江楼墓地。墓地位于本溪恒仁县城浑江岸边一山坡上,现已发掘6座墓,形制为高句丽早期积石墓。出土文物中金耳饰、串珠、陶器等,与西丰西岔沟墓地略同,从而印证了早期高句丽王族出自“夫余”的文献记载。

展柜后壁:串珠项链(西汉  本溪恒仁县望江楼墓地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鎏金铜冠饰(南北朝  吉林集安高句丽墓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毋丘俭纪功刻石(三国  吉林集安小板岔岭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毌丘俭纪功刻石”又名“丸都刻石纪功碑”,毌丘俭是魏河东郡闻喜县人,出身官宦世家,三国时期的幽州刺史、魏国重要将领,魏齐王时期,毌丘俭东征高句丽并其都城丸都山城,为纪念此役,毌丘俭在丸都刻石纪功。

左一:后:横耳陶壶 、双耳陶罐、双耳陶壶(西汉 本溪恒仁县望江楼墓地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前:陶圈足罐、三翼铁镞 、车軎、铁镬、铜铃 、滑石范。

左二:鎏金铜鞍桥(南北朝,吉林吉安高句丽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

右二:太王陵砖(南北朝  吉林集安高句丽墓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右一:毋丘俭纪功刻石(三国  吉林集安小板岔岭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借出外展。


左:后:铁盔(复制品,南北朝,辽宁抚顺市高尔山山城出土,抚顺市博物馆藏);前:建筑瓦当、 莲纹瓦当。

右:黄釉陶四耳壶、黄釉陶灶(复制品)(南北朝  本溪恒仁米仓沟将军墓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991年发据的辽宁省桓仁县雅河乡米仓沟“将军墓”,是高句丽早期大型封土石室壁画墓之一。整个墓葬由墓道、甬道、南北耳室及主室组成。建筑规模宏伟,结构严壁,墓壁与棺床都是用修琢工整的硕大石条和石板砌筑而成。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内容以装饰性莲花纹和几何形图案为主,画风简朴,技法流畅。墓内还发现有鎏金铜器、鎏金饰件和黄釉陶器等一批具有高句丽特色的随葬器物。其年代应为5世纪末以后。


第三单元  边关重镇  隋唐营州

隋唐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地接幽燕的辽宁成为经营东北的前沿。这里各族杂居、文化交融,是各族互市交易地,是中原通往东北的枢纽,是中央王朝联系东北各族的纽带,也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屏藩重镇。

第一组  军事重镇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灭北齐高宝宁残部,得辽西龙城(今朝阳),置营州。隋炀帝时期,废州设柳城郡,并“盛兴屯田于柳城之外”。唐朝建立后,在隋柳城郡故地设立营州总管府,武德七年(624),提升为都督府。唐玄宗时期于营州城内设置平卢军,后又升为平卢节度使,兼领契丹、奚、室韦、靺鞨等羁縻府州,营州进一步成为唐政府经略东北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唐代东北地区行政建置与羁縻府州分布图。

平卢节度使内迁。

唐三彩三足罐(唐,辽宁朝阳市韩贞墓出土)

釉陶舞马俑(唐,辽宁朝阳市孙则墓出土,朝阳市博物馆藏)

左:后:弩机(唐,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博物馆藏)、陶武士俑(唐,辽宁朝阳市张狼墓出土,朝阳市博物馆藏);前:铁镞(唐,辽宁朝阳市西上台子唐墓出土)。

中:陶武士像。

右:铁马镫、 铁刀。

辽宁朝阳市孙则墓出土釉陶俑文物。。。2003年,在辽宁朝阳市纤维厂原址基建工地发掘了17座唐朝墓葬,其中8号孙则墓位于墓地中部,是整个墓地规模最大、出土遗物最为丰富的墓葬,其随葬品以黄釉和青釉陶俑为主,且出土了一合墓志,志文记述了墓主人孙则从九品典签逐步升为正二品上柱国的一生经历,并记载了唐太宗征战高句丽、薛延陀进京朝贡等历史事件,对研究唐朝营州和民族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左一:后:釉陶骑马女俑;前:釉陶骑马乐俑。

左二:后:釉陶男侍俑、釉陶幞头(头巾)俑;前:釉陶半翻髻女佣。

中:后:釉陶男侍俑、釉陶牛俑;前:釉陶车轮、釉陶车厢。

右二:后:釉陶半翻髻女俑;前:釉陶半翻髻女俑、釉陶小冠女俑、釉陶双髻女俑。

右一:后:釉陶骑马乐俑;前:釉陶骑马俑。

第二组  胡汉杂居 唐代营州“境连边奥,地接戎藩”,汉、高丽、契丹、奚、靺鞨、室韦、突厥、新罗、粟特等各族在此定居。营州也是各民族的互市之地,安禄山、史思明因懂蕃语而曾出任互市牙郎。唐代诗人高适《营州歌》描绘的正是营州胡汉杂居的情景。

鸿胪井刻石与石碑亭。鸿胪井刻石正面横宽300厘米,厚200厘米,通高I80厘米.其上刻有:“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庐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唐圣历元年(698年),粟末靺鞨于上京(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建震国,后改为渤海国。神龙元年(705年),渤海国归附。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派郎将崔忻出使渤海国,册封大柞荣为“渤海郡王”。开元二年(714年)五月,崔忻在完成册封使命后,按原路返回长安(今陕西西安),途径都里镇(今辽宁旅顺口),为纪念这次册封盛事在旅顺黄金山麓凿井刻石。1905年,日军占领旅顺口。1910年时任旅顺海军镇守司令长官富岗定恭将鸿胪井刻石及碑亭劫掠到日本,安置在日本皇宫的庭院内。

第三组   日常生活

隋唐时期营州作为北方的军事重镇和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居住着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们。营州的生活少了中原地区的奢华,却处处彰显着兼容并蓄和朴素向上的精神,形成了营州独特的地域文化。

左一:钵口青瓷瓶(唐,辽宁朝阳市中山营子出土)。

左二:钵口陶壶(唐,辽宁朝阳市朝阳县八里堡唐墓出土)。

右二:后:盘口瓷瓶 、 三彩角杯、 三彩小狗 、石雕子母狮; 前:绿釉陶砚、三彩枕、白釉开片四系小罐、三彩瓷盂 、“常平五铢”鎏金铜钱。

右一:黄绿釉双耳瓷罐(唐,辽宁朝阳市朝阳县八里堡唐墓出土)。

左:后:铜钵、 银勺(唐,辽宁朝阳市肉联厂唐墓出土,朝阳市博物馆藏)、铜盘(唐,辽宁朝阳市中山营子唐墓出土);前:长把三足铜??斗、羊首流三足铜??斗(唐,辽宁朝阳市中山营子唐墓出土)。

右: 三足铜盘(唐  朝阳韩贞墓出土)

青瓷六系罐(隋    朝阳县他拉皋韩暨墓出土    朝阳县博物馆藏)

展柜后壁:左:唐代妇女髻式示意图     右:铜镜使用方法示意图。

左:后:“光流素月”团花纹铜镜(唐,辽宁朝阳市孙则墓出土,朝阳市博物馆藏);前:葡萄纹铜镜(唐,辽宁朝阳市黄河路唐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四鸟菱花边铜镜(唐,辽宁省朝阳市朝阳镇饲养场唐墓出土)、四兽小鸟葡萄纹铜镜(唐,辽宁省朝阳市师范学院唐墓出土)。

中:后:彩绘女骑马陶俑( 唐  朝阳鲁善都墓);前:铜指环  、骨雕人物、鸟雁饰件 、银刀、 银耳勺。

右: 陶女侍俑(唐  朝阳柴油机厂唐墓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蔡须达墓位于朝阳市双塔区朝阳工程机械厂内,1991年进行了发掘清理。蔡须达墓为砖室墓,由墓道、墓门与墓室组成。墓内随葬品以彩绘釉陶俑为主,主要摆放在甬道和墓室前部的西侧。在墓室东南角发现墓志一合。此外,还随葬瓷器、陶器、铜饰以及漆器等。

左:后:釉陶侍女俑;前:釉陶男侍俑。

中:后:釉陶马 ;前:釉陶羊、釉陶猪 、釉陶牛、 釉陶狗、 釉陶鸡。

右:后:釉陶仪仗俑;前:釉陶将军俑 。

展柜后壁: 唐代品官服饰表、唐代带饰图解、唐代软脚幞头示意图。

男女陶侍俑 、铜带饰、石雕翁仲头像、陶文官俑。

后:铜带饰(唐,辽宁朝阳市西上台唐墓出土)、前:铜带饰(唐,辽宁省朝阳市朝阳镇饲养场唐墓出土)

唐代文、武官服饰图解。

第四组  丧葬习俗

朝阳地区唐代墓葬目前已经发现了二百余座,形制复杂多样,随葬有观风鸟、墓龙、仪鱼等神煞,这些都与西安、洛阳等地唐墓相异。其独特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反映了当时营州人特有的葬俗和精神世界。

黄河路唐墓发掘现场图片、黄河路唐墓平、剖面图。该墓是迄今在朝阳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座唐墓。墓为砖筑圆形单室,主室直径7米,前有甬道和墓道。虽遭破坏,但仍存陶俑80余件,有武士俑、骑俑、侍女俑、生肖俑、马、骆驼俑和镇墓兽等。

展柜左侧。

陶牛车 / 1-2. 陶风帽俑 / 3. 陶文吏俑 / 4. 陶墓龙 / 5. 陶仪鱼 /  6. 陶镇墓兽 / 7. 陶人首鸟身俑 / 8. 陶女踞坐俑 / 9. 陶女抚琴俑 / 10-13. 陶女侍俑 / 14. 陶男侍俑 / 15. 陶生肖鼠俑 / 16. 陶生肖牛俑 / 17. 陶生肖猪俑 / 18-19. 陶男侍俑 / 20. 陶男坐俑 /21.  陶男侍俑 / 22. 灶 /  23. 碓 / 24. 井 / 25. 陶鸡生肖俑 / 26. 陶虎生肖俑 / 27. 陶跪伏俑 28. 陶羊 / 29. 陶猪 / 30. 陶狗。

展柜右侧

左:陶武士俑;右:陶骑骆驼俑、陶骑马俑、陶马、陶骆驼。

粟末靺鞨男石俑(唐  朝阳黄河路唐墓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在唐墓中发现有随葬石俑极为罕见,而朝阳市黄河路唐墓中的辫发石俑更是第一次发现,从辫发的样式看,这两件石俑形象都非汉族,而是东北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粟末棘辐族人的石像,故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粟末靺鞨女石俑(唐,辽宁朝阳市黄河路唐墓出台,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靺鞨,又称"靺羯",中国古代民族名,自古生息繁衍在东北地区,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肃慎”和战国时的“挹娄”,北魏称“勿吉”,隋唐时称“靺羯”, 辽宋时期恢复了最早的“肃慎”名,但汉语中改译为女真或女直。

龙纹石棺板(唐,辽宁朝阳市张秀墓出土)

第五组 丝路东延

隋唐时期营州是丝绸之路东端重要的中转站,是突厥、高句丽、契丹等族交易之地。这里繁荣的商业经济,吸引了大批中亚商人的到来。这些不畏艰难的使者、商人、僧侣、迁徙者,为营州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唐代中外交通路线图。

左:彩绘陶骆驼俑(唐,辽宁朝阳市蔡须达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中:釉陶胡人俑、釉陶昆仑俑(唐,辽宁朝阳市孙则墓出土,朝阳市博物馆藏)。右:陶骆驼俑(唐,辽宁朝阳市蔡须达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第四展厅 辽金时期

第一单元 铁骑帝国 契丹索迹

契丹族属东胡鲜卑族系,世居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和土河(今老哈河)流域,公元4世纪始见于史书记载,到唐末先后经历古八部、大贺氏和遥辇氏联盟三个时期。公元916年,迭剌部夷离堇兼联盟军事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后改辽、大契丹、大辽)政权。辽朝极盛时期,疆域南据燕云,北至外兴安岭,东临日本海,西近阿尔泰山,是继匈奴、鲜卑、突厥、回鹘之后在北方兴起的又一个对中原产生巨大影响的游牧政权。历史上,辽宁地区是辽王朝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发现的大量辽代遗迹遗物,反映了契丹族曾经的辉煌和辽文化的独特魅力。

辽朝疆域全图

第一组  辽之统治

辽朝是以契丹族为主体的政权,其辖境内生活有契丹、汉、渤海、奚、女真、室韦、迪烈、阻卜、铁骊等族,在与中原地区各政权交往过程中,辽代统治者领略到以儒教为主体的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促使其主动吸收汉文化的治国理念,并与本民族的统治特点相结合,创造出因俗而治的北、南面官及四时捺钵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

四时捺钵。契丹族四时迁徙游牧渔猎,建国后,皇帝仍每年随季节变化到各地游猎巡察并处理国家大事,成为国家重要的政治制度,即四时捺钵制度。捺钵为行宫、行营之意,因《辽史》中把春、秋捺钵地点通称“春水”“秋山”,后人遂用“春水秋山”代指四时捺钵。每年冬、夏在捺钵召集的北、南臣僚会议,是辽朝的最高决策机构。

展柜后壁:左:雕云龙纹双面执鼓纹饰展开图

右:臂鹰图。  海东青,一种名贵的猎鹰,又称海青,是古代东北各族向中原王朝进贡的珍品。辽时主要产自五国部之东(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以下松花江两岸、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和乌古、敌烈、阻卜三部(今克鲁伦河和呼伦贝尔草原)。

展品

左:铜骨朵(辽,辽宁铁岭市熔炼厂拣选)

右:后:鎏金银臂鞲(辽,辽宁阜新市彰武朝阳沟2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玉臂鞲(辽,征集);前:玉石刀柄(辽,辽宁朝阳市建平张家营子辽墓出土)。

左上:云南明代《施甸长官司族谱》之青牛白马图    《辽史》卷37《地理志一》:“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传说揭示了活动于潢河、土河流域的契丹族,正处于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过渡的阶段,互为兄弟的八个部落来自共同的男性祖先。  左下:契丹族发展脉络表   右图:相关地图。    注:潢河:今西拉木伦河,土河:今老哈河。

展柜后壁:箭囊复原示意图、辽庆陵壁画之四季山水图摹本、“四时捺钵”地点一览表。

左:双鹿纹鎏金银饰件(辽,辽宁阜新市彰武朝阳沟2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中:后:双翼马纹鎏金银饰件、前:双鹿纹鎏金银饰件二片(辽,辽宁阜新市彰武朝阳沟2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右:青玉双鹅带盖小盒(辽,辽宁阜新市清河门4号墓出土)

一国两制

辽朝对辖境内人民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从中央到地方有两套平行的政权机构,即北面官(处理契丹各部和其他游牧、渔猎部族事宜)和南面官(负责汉人、渤海人事务)。随着统辖范围不断扩大,辽政府设立了五京六府;在契丹贵族聚居的北方草原地区,从建国前后开始就创立了头下州作为新的统治方式。“二元政治”的成功运用加强了辽朝的统治,促进了辽朝农牧业及手工业的发展。

展柜后壁:左:契丹文鱼符。鱼符为辽代兵符,即军事调动的凭信。鱼符始于隋,初为木质,唐时改为铜符,辽沿用。此鱼符为左半,背有鳞纹,内铸契丹文,释读为“天云军详稳”。据《辽史》载:鱼符右半留京,左半授守将。

右:辽代官印印文

展品

左:鸱吻(辽,辽宁朝阳市北票哈尔脑李杖子村辽墓出土,北票市博物馆藏)。鸱吻:中式房屋屋脊两端陶制装饰物。

中:陶鸱吻(辽,辽宁沈阳市法库柏家沟辽墓出土)。

右:后:契丹文铜印    丹东凤凰山山城出土、契丹文官印  盖州十字街出土、契丹文官印  开原老城出土、“启圣军节度使”印  阜新知足山辽墓出土;前:契丹文鱼符。

展柜后壁:左:懿州城址平面示意图。懿州城址位于阜新塔营子,为辽圣宗第三女燕国长公主槊古的私城,即头下城,后改为行政区划,历辽金元三代。元代,懿州一度成为辽阳行省的治所。   右:懿州城址西门、西城墙。

莲纹灰方砖(辽  朝阳柏树沟耶律延宁墓出土)、绿釉印花方地砖(辽  征集)

东京辽阳府    东京辽阳府,辽五京之一。辽天显元年(926年)阿保机灭渤海,建东丹国,改忽汗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为天福城,以长子耶律倍统之,年号甘露。后为防御需要迁都东平郡(今辽阳市),以渤海遗民、汉人及东丹国民充之,升为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改为东京,府曰辽阳。所辖辽阳、仙乡、鹤野等九县。

展柜后壁:辽朝“五京”设置表。

左:瓷人、瓷兽小像(辽,辽宁辽阳市冮官屯古窑址采集)。

右:后:兽面纹瓦当(辽,辽宁辽阳市采集);前:砖。

耶律羽之墓志铭拓本

耶律羽之(890——941年),辽代宗室贵族。曾任东丹国右次相、左相等职,任职达15年之久,期间抚平叛乱,绥服国民;主持国政,举国南迁。死后葬于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家族墓地。该家族多人先后担任东丹国和东京辽阳府的高级官职。

第二组  辽之经济

契丹人初期过着“随水草就畋渔”的生活,游猎是其主要的经济活动。随着封建统治的加深,其经济出现多种形式和多种成分,农业、牧业、渔猎业以及手工业和商业并存。辽代辽宁经济成分复杂,汉人和渤海人从事农业;从事游牧业的契丹、奚等族,也逐渐向定居的农耕生活方式过渡,并兼营渔猎业。辽朝经济的多面发展对辽代社会的进步以及金元时期北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游牧渔猎

辽朝以畜牧轻济为主,牧场遍布草原各处,燕云边塞以北(今京津地区)有牧马基地,群牧牧场遍布大漠南北,及潢、土两河流域的斡鲁朵、诸抹牧场等。作为畜牧业经挤的必要补充,渔猎业是契丹族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皇室贵族作为娱乐和习武的手段,普通百姓则以“挽强射生”作为解决生计日用的经济来源。

展柜后壁:放牧图、狩猎图 。

左一:陶鞭穗(辽,辽宁阜新市清河门2号墓出土)、骨鸣镝(辽,辽宁阜新市关山萧氏族墓7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猪头形瓷埙(辽,内蒙古赤峰市缸瓦窑遗址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

左二:铁鱼叉、铁枪头、鸭嘴钳。

右二:铁凿(辽 阜新关山萧氏族墓7号墓出土)

右一:环首铁锥、 鱼钩、 铁冰镩。

民务稼穡

辽朝农业的发展,始于建国前后大量中原汉人的迁入。东京辽阳地区大批汉人、渤海人和熟女真的迁入,阜新地区众多头下州的设立,农业人口不断増加,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弥补了牧业产品比较单调的缺憾。

展柜后壁: 辽宁地区辽代头下军州表。

左:后:灰陶罐(辽 辽阳三道壕辽墓 )、雕花石臼(辽 辽阳隆昌镇辽墓出土);前:铁镰(辽 阜新小红帽子古城出土)。

中:后:铁锄(辽 阜新小红帽子古城出土);前:铁铲(辽  朝阳柏树沟耶律延宁墓)。

右:铜犁范(辽,辽宁铁岭市昌图八面城出土)

辽代鸡冠壶。

辽代主要瓷器一览表

鎏金银扞腰(辽,辽宁朝阳市建平张家营子辽墓出土)“扦腰”即契丹服饰中护卫腰部之饰,用于契丹妇女大袍后腰的带饰,横陈腰后,两端抵于两肋,前连丝质腰带于腹前系结。

鎏金银扦腰采用银胎模制锤鍱,再经錾花并表面鎏金而成,器物中间为仰视祥云托火珠,双龙对坐,隙处加饰细线蕃草纹,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代表辽代金银工艺的细作水平

骝马金鞍

生活在马背上的契丹族,精于马术,射技超群。骑兵是契丹军队的主要作战兵种,契丹人非常重视各类马具的制作,五代时期便有“银鞍契丹直(拥有银质马鞍的契丹人)”之称。辽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马具,材质各异,式样繁多,反映了辽代契丹人的等级制度、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

展柜后壁:契丹马具示意图等、金带扣。

左一:后:包银铁马镫(辽 征集) 、前: 大、小鎏金铜马铃(辽 阜新清河门4号墓出土)

左二:后:包银铁马衔(辽 征集);前: 铁衔鹿角镳(辽 北票龙潭乡辽墓出土  北票市博物馆藏)。

中: 木质马鞍(辽 征集)

右二:迦陵频伽纹马具饰件(辽 朝阳西五家子吐须沟辽墓出土 朝阳县博物馆藏)

右一:后:鎏金银鞍桥包片(辽,辽宁朝阳市西五家子吐须沟辽墓出土,朝阳县博物馆藏);前:缨罩、鎏金银双面人头铃(辽 彰武朝阳沟2号墓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辽瓷奇葩

辽代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制造工艺继承和学习唐、宋技术,造型和装饰又具有浓郁的游牧生活特色,如鸡冠壶、长颈瓶、鸡腿坛、凤首瓶和辽三彩等,均为辽瓷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代表性品类。此外,辽代也烧制仿定窑白瓷、青瓷等,并使用从中原输入的景德镇青白瓷和耀州青瓷。

展柜后壁:河北宣化辽墓壁画之备茶图、河北宣化辽墓壁画之备宴图。

左:后:黄釉葫芦形注壶(辽,征集)、黄釉执壶(辽,辽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卧凤沟刘井沟辽墓出土,阜新市博物馆藏) 、 三彩卧虎枕 ;前: 黄釉大碗 、黄釉盘 、黄釉水波钱纹小盘 等。

中:后:绿釉剔花凤首瓶、 白釉穿带鸡冠壶;前:三彩印花花式碟、三彩摩羯(鱼)形壶 。

右:后:酱釉扳耳壶(辽,辽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卧凤沟刘井沟辽墓出土,阜新市博物馆藏);前: 白瓷瓜棱形罐。

“辽博”镇馆之宝文物:耀州窑青瓷飞鱼形水盂(五代,辽宁朝阳市北票水泉辽墓出土)

三彩釉印牡丹双碟纹海棠氏长盘(辽,辽宁沈阳市新民巴图营子辽墓出土)

三彩釉印牡丹双碟纹海棠氏长盘。

绿釉双孔鸡冠壶(辽,辽宁朝阳市北票西官营子辽墓出土,北票市博物馆藏)

绿釉双孔鸡冠壶

工艺杂项

辽朝的金、银、铜、铁器的制造技术具有较高水平,内容包括生活饰品、生产工具、鞍具和丧葬用具等。其中,金银器的制作在工艺上继承唐朝传统,在造型上又具有契丹本民族的特征。玻璃器、琥珀饰品主要来源于西亚,反映了契丹人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吸收。

展柜后璧:河北宣化辽墓壁画之持镜图 、契丹贸易一览表。

左:后:浮雕龙纹大铜镜(辽 凌源马家沟辽墓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前: 龟背纹四像镜(辽 建平张家营子辽墓出土)。

中:后:鎏金银盏托(辽 彰武朝阳沟2号墓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玛瑙花式碗、玛瑙小杯(辽 阜新清河门4号墓);前:花式银碟(辽 建平张家营子辽墓)、凤形金耳饰(辽,辽宁朝阳市建平张家营子辽墓出土)、玛瑙花式碗(辽 阜新清河门4号墓)。

右:后:玻璃碗(辽,辽宁朝阳市姑营子耿延毅墓出土 );前: 玻璃钵(辽,辽宁朝阳市姑营子耿延毅墓出土 )

第三组 丧葬礼俗

契丹先民曾实行树葬和火葬,,建国后趋同汉制改为土葬。贵族的家族墓地,往往构筑不同规模的砖石墓室,多见木结构或仿木结构的椁室和壁画装饰,少数墓中还有小帐式木椁建筑和奢华的随葬品。金属面具和网络衣罩是契丹贵族独有的葬具。辽宁辽代墓葬众多,已有契丹族与汉人墓葬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北镇医巫闾山则为显、乾两座皇陵所在地。

迦陵频伽纹铜镜(辽,辽宁朝阳市建平张家营子辽墓出土)迦陵频伽是佛教的一种人首鸟身神物,流行于唐、辽、西夏等朝,辽朝造型则延续了唐朝花叶形尾的特点。

琥珀饰件(辽,辽宁沈阳市新民巴图营子辽墓出土)

银扣玻璃方盘

显、乾二陵位于北镇医巫闾山龙岗村一带的山谷中,核心面积约13平方公里,目前共发现琉璃寺、龙岗墓群、偏坡寺、骆驼峰等辽代重要遗址及陪葬墓群10处。阿保机长子耶律倍喜爱医巫闾山风光秀丽,在山顶建望海堂,裁书万卷。耶律倍死后,太宗耶律德光将其葬于医巫闾山。后其子耶律阮(辽世宗)追封其为让国皇帝,陵曰显陵。其孙耶律贤(辽景宗)死后也葬于此,陵曰乾陵。辽亡,二陵遭到金军的破坏。

展柜后壁:显、乾二陵近年考古发掘图片。

左:后:绿釉兽面瓦当(辽,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辽庆陵东陵出土于,辽宁省博物馆藏);前:黄绿釉建筑构件(辽,北镇医巫闾山琉璃寺遗址采集,辽宁省博物馆藏)

右:后:绿釉筒瓦(辽,北镇桃园屯采集,辽宁省博物馆藏);前:瓷胎瓦、板瓦当、瓦片、绿釉大瓦(辽,北镇庙采集,辽宁省博物馆藏)。

展柜后壁:左:辽代皇帝世系表    右:辽代皇陵一览表。

左:柏木建筑构建(辽,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辽庆陵东陵出土于,辽宁省博物馆藏)

中:后:灰陶兽面纹瓦当、绿釉兽面瓦当(辽,内蒙古巴林右旗辽庆陵,辽宁省博物馆藏);前:三彩釉装饰砖残件 (辽,内蒙古巴林右旗辽庆陵,辽宁省博物馆藏)。

右:绿釉鸱尾(辽,内蒙古巴林右旗辽庆陵,辽宁省博物馆藏)。

宣懿皇后(萧观音)汉文哀册拓片。

萧观音(?~1101年),萧孝惠之女,辽道宗皇后,喜诗书,好音乐、辽道宗清宁(1055~1064年)初立为懿德皇后,受宠于辽道宗,后遭诬陷被赐死,其孙天祚帝耶律延禧即位后冤案得以昭雪,追谥宣懿皇后,与道宗合葬庆陵。


 7号墓微缩景观。该墓为辽代早期墓葬,墓主为一老年女性。墓全长约16.7米,主要由墓道、前室、耳室、主室组成。主室后放小牧帐,帐内两端各挂一幅绢画,内横置石棺,出土有丝织品、水晶、玛瑙和琥珀饰品等精美文物。左、右耳室出土瓷器、鞍马具和生产工具。前室墙壁上绘有契丹人物形象。该墓为研究契丹丧葬习俗、契丹妇女的冠服制度以及绘画风格等提供了参考资料。


展柜后壁: 左:竹雀双兔图    上右:山弈候约图

左一:白瓷花式口盘(辽 法库叶茂台7号墓出土)。

左二:后:酱釉鸡冠壶;前:青瓷碗(辽 法库叶茂台7号墓出土)。

右二:酱釉带盖陶壶、 茶绿釉鸡腿坛(辽 法库叶茂台7号墓出土)。

右一:后:白瓷盘口长颈注壶;前:虾青釉瓷碗(辽 法库叶茂台7号墓出土)。


叶茂台墓。位于法库县叶茂台村西北和北山的山坡,是辽丞相萧义及其家族的墓群。墓的型制多样,文物丰富,对研究辽代历史和契丹民族习俗有重要意义。

左: 缂金龙纹尸衾(辽,辽宁沈阳市法库县叶茂台7号墓出土)    全长约两米,赫黄色丝地,金线缂织山龙、火珠纹。缂金技术源自缂丝,以金线为纬缂织。缂丝是一种以丝线采用“通经断纬”(以本色生丝为经,各色彩丝为纬)的方法织成正反面花纹与色彩完全相同的手工艺。源于埃及缂麻技术,经希腊、罗马东传,北宋时期缂丝技术进一步发展,南宋时发展到顶峰。辽时缂丝技术传入北方,形成具有北方草原民族特色的缂丝制品。

中:铜壶、白玛瑙小碗(辽,辽宁沈阳市法库县叶茂台7号墓出土)

右:水晶佩饰(辽,辽宁沈阳市法库县叶茂台7号墓出土)


展柜后壁: 元刻本《事林广记》之双陆图。“双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益智游戏,也叫握架、长行、波罗塞戏,其玩法类似于现在的“飞行棋”

左一:后:酱红小漆碗;前:龙柄漆勺(辽,辽宁沈阳市法库县叶茂台7号墓出土)。

中:漆木双陆(辽,辽宁沈阳市法库县叶茂台7号墓出土)、牙骰(复制品,辽宁沈阳市法库县叶茂台7号墓出土)。

右:黑漆盆(辽,辽宁沈阳市法库县叶茂台7号墓出土)


关山族墓

关山辽墓群是辽代中晚期最显赫的外戚家族——萧和家族的墓地,位于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大巴镇车新村北部的王坟沟和马掌洼两墓区内,共发现9座砖(石)室墓。萧和家族声名显赫,有“一门生于三后,四世出于十王”之称。20世纪60年代清理过早年被盗的萧德温墓,2000年开始对该墓群进行清理,出土了精美的壁画、瓷器、金银器以及大量珍贵的石刻文字资料,是研究该家族史乃至辽史最直接、最可信的原始资料。

展柜后壁:关山族墓、关山墓群(王沟坟、马掌洼)俯瞰

左:鎏金铜牌饰(辽 阜新关山萧氏族墓8号墓)、 铜鎏金佛像饰片(辽 阜新关山萧氏族墓4号墓)

中:后:鎏金铜铃(辽,辽宁阜新市关山萧氏族墓8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前:鎏金银带扣与带饰(辽,辽宁阜新市关山萧氏族墓7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右:人面纹瓦当(辽,辽宁阜新市关山萧氏族墓4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萧和家族世系表


石经幢幢身


左:后:双系黄灰釉瓷壶(辽,辽宁阜新市关山萧氏族墓4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影青瓷瓜棱罐(辽,辽宁阜新市关山萧氏族墓9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前:双系黄灰釉瓷壶(辽,辽宁阜新市关山萧氏族墓4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影青瓷瓜棱罐(辽,辽宁阜新市关山萧氏族墓9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右:后:白瓷盘口注壶(辽,辽宁阜新市关山萧氏族墓7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前:青瓷小碟 (辽,辽宁阜新市关山萧氏族墓7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影青瓷盏托(辽,辽宁阜新市关山萧氏族墓9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青瓷盖罐(辽,辽宁阜新市关山萧氏族墓7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关山4号辽墓墓道出行图

关山4号辽墓是关山辽墓群中规模最大、出土遗物最丰富的砖石混筑多室墓。由墓道、天井、墓门、甬道、左右耳室和主室六部分组成。全长30米,宽12米,最深距地表达12米。墓道为斜坡式,长15米,宽约2.5米,两侧壁斜立,壁面加工平整,先抹草拌泥,再施白灰,白灰面上绘精美壁画。壁画保存完好,内容为墓主人出行时的情景,南壁为汉人出行图,共绘14名汉官和一匹白马,朝墓外方向而行。北壁为契丹人出行图,共绘14名契丹人物、驼车1辆及马匹若干。壁画内容丰富,人物栩栩如生,体现了辽朝因俗而治的南北面官制度。


银面具(辽,辽宁朝阳市凌源辽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鎏金银面具(辽,辽宁阜新市民主水库辽墓出土)


左:伏听(辽 朝阳孙家湾辽墓出土 朝阳县博物馆藏)。伏听。俑伏身地下作谛听狀,唐宋墓中即已出现,属压胜性质神煞类明器。据成书于金元时期的《大汉原陵秘葬经》记裁,自天子至庶人墓中,皆置仰观、伏听。辽墓中置伏听较少见,是其趋同汉制的又一反映。

右:女叉手俑、男叉手俑(辽 朝阳孙家湾辽墓出土 朝阳县博物馆藏)。叉手礼是宋、辽、金、元时期流行的一种行礼方式,最早见于唐代。宋人《事林广记》载:“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手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这种叉手礼在辽代壁画中颇为多见,有学者认为此俗源于契丹。


新民巴图营子辽墓、朝阳柏树沟耶律延宁墓等墓葬出土的文物。

左一:酱色釉花式盏托(辽 新民巴图营子辽墓 )。

左二:后:白玛瑙串珠(辽 新民巴图营子辽墓 );前:铜靴底(辽 朝阳柏树沟耶律延宁墓 )

中:详见下图。

右二:后:木雕狮子构件(辽 朝阳西五家子吐须沟辽墓);前: 玉板(辽 新民巴图营子辽墓 )。

右一:彩绘木雕饰(辽 征集)。


后:鱼形金耳饰、印花金镯(辽 建平朱碌科辽墓 );前:青玉管状带盖小盒、金链玉龟、龙鱼形石坠饰、青玉透雕飞天、龙舟形金簪。


石雕力士托棺(辽,辽宁朝阳市孙家湾辽墓出土)


契丹人之髡发形象

辽墓壁饰。壁画与画像石是辽墓中常见的两种壁饰形式。壁画内容有出行、游猎、散乐、日常生活、门卫、神兽、花鸟图案等,其中以游牧生活和辽地草原风光最具民族气息。画像石是在石墓壁板上雕出画面,有墓主、侍婢、门神,辽末受宋朝影响,又出现了孝子故事等内容。


铜丝网络(辽,征集)。辽代的“络尸葬”习俗,即指给逝者穿上银或铜丝制成的网络后入葬。


持骨朵侍卫壁画(辽 北票莲花山辽墓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持骨朵侍卫壁画(辽 北票莲花山辽墓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辽墓壁画出行图局部牵马图(辽 阜新八家子平原公主墓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辽代汉人墓葬可分为砖室、石室、砖圹墓三种类型,其中砖室墓规格较高,平面呈圆形、六角和八角形。主要有耿崇美、刘承嗣、王悦、赵思温、梁援、石重贵等家族墓,多集中于朝阳地区。他们世代在辽朝为官,与契丹贵族联系密切。墓葬多具胡汉两种风格,实行火葬和随葬陶制生活明器,是汉人墓葬的突出特点,契丹人墓葬中常用的鸡冠壶、马具等器物则少见。

展柜后壁:彩绘人物木板画(辽,朝阳商家沟1号墓出土,朝阳县博物馆藏)。

左:绿釉陶砚台(辽,北票西官营镇韩杖子2号辽墓出土,北票市博物馆藏)

中:鎏金铜蹀躞带(辽,辽宁朝阳市辽墓出土,朝阳县博物馆藏)

右:黑白双色玛瑙围棋子(辽,辽宁朝阳市常遵化墓出土,朝阳市博物馆藏)。


鎏金铜蹀躞带(辽,辽宁朝阳市辽墓出土,朝阳县博物馆藏) 


彩绘伎乐人物石板(辽,朝阳姑营子耿崇美墓出土,朝阳市博物馆藏) 。


宴饮图砖雕、 引马图砖雕(辽  征集)


画像石(辽,凌源小喇嘛沟辽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 。


第四组  佛陀之光

契丹族最初信奉崇尚自然的萨满教,建国之后逐渐信奉儒释道三教,并以佛教为主、儒教为用、道教为辅,佛教尤以圣宗、兴宗、道宗时期为盛,佛寺、佛塔遍布境内。佛教建筑继承唐代粗犷豪放的风格,又体现出草原民族的艺术特色,主要有四方三进式的佛寺和八角实心的密檐塔。辽宁境内至今保存有辽代著名寺院奉国寺和诸多的佛塔,出土了大量的造像、佛画、刻经和法器等佛教艺术珍品。

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微缩模型。

奉国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是辽代著名的皇家寺院。初名咸熙寺,金代改称大奉国寺。其标志性建筑一一大雄宝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单层木结构建筑,堪称千年国宝。殿内塑有七佛和十四尊菩萨,梁架和内槽斗拱,绘有飞天和建筑彩画。殿内七佛,指释迦牟尼佛和其出现之前的六位佛陀。因七佛皆入灭,又称过去七佛,是小乘佛教的主要信仰,在北魏、辽金时期比较流行。此七佛从左依次為释迦牟尼佛、拘那含牟尼佛、毗舍浮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拘留孙佛、迦叶佛。

佛教建筑。

辽人笃信佛教,大量修建寺塔。佛寺多朝东,与契丹喜东向拜日习俗有关。佛塔,又称浮屠,用来藏置佛陀舍利和遗物,用以对佛陀的礼拜和祭祀,多位于寺中大殿前方。在寺塔布局中以佛寺为主,塔作为陪衬,而木结构的佛寺易损毁,砖石结构的塔能保存下来,故佛教建筑遗迹以塔为主,佛寺鮮见。突出特点,契丹人墓葬中常用的鸡冠壶、马具等器物则少见。

展柜后壁:定光佛舍利铭记刻石拓片(图)

左:金塔(辽,辽宁阜新市红帽子辽塔地宫出土)。

中:定光佛舍利(辽,辽宁朝阳南塔附近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右:银塔(辽,辽宁阜新市红帽子辽塔地宫出土)。

辽宁地区辽塔分布图


妙相庄严

佛教的弘传离不开佛像,造像和佛画是两种常见的表现形式。辽代现存造像以金铜、石雕为主,也有泥塑像,如义县奉国寺七佛,高大俊秀、庄严壮丽,14尊胁侍菩萨宝相庄严、栩栩如生。佛画彩绘于壁面或线刻于石板、银片之上,如沈阳市塔湾无垢净光舍利塔地宫四大天王壁画像,其形象生动饱满,不怒而威,展现出辽画豪迈奔放的特点。

左一:石雕罗汉像(辽,辽宁朝阳市南双庙千佛洞出土,朝阳县博物馆藏)。

左二:石雕阿弥陀佛像(辽,辽宁康平姜家沟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右二:石雕佛坐像(辽,辽宁康平姜家沟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右一:阿弥陀佛铜像(辽 征集 北镇市文物处)、铜鎏金大日如来像(辽 铁岭熔炼厂拣选)。

释迦牟尼佛立像(辽 征集 北镇市文物处)

展柜后壁:玉石观音像原在朝阳市凤凰山下寺(又称天庆寺、卧佛寺),高7尺,围5尺,汉白玉雕成,造型优美,雕工细致。像旁原有一碑,刻辽代兴中府官员、文僧大德25人唱和诗。该像现存于朝阳市博物馆,石碑已不存。

左:浮雕千手观音铜佛龛(辽,辽宁铁岭市铁岭熔炼厂拣选)

中:石雕菩萨像(辽 康平姜家沟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右: 鎏金铜虚空藏菩萨坐像(辽,辽宁铁岭市铁岭熔炼厂拣选)

左一:详见下图。

左二:石雕力士像(辽 康平姜家沟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右二:石尊者像(辽 朝阳南塔出土  朝阳市博物馆藏)。

右一:石雕罗汉像(辽 朝阳西营子出土 朝阳市博物馆藏)

后:鎏金铜力士像辅首(辽,辽宁朝阳市凤凰山上寺塔出土,朝阳市博物馆藏)。

前:鎏金银罗汉像(辽,辽宁朝阳市南塔附近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石刻梵文经板(辽 朝阳西上台辽墓出土  朝阳市博物馆藏)

石刻梵文经板

经卷法器

辽宁地区出土的辽代佛教圣物主要包括刻于石板上的刻经、石函、金刚杵、净瓶、菩提树等。多出自辽塔地宫和天宫之中,仅1988年朝阳北塔天宫就出土上百余件。

展柜后壁:舍利石函彩绘迦陵频伽摹本。

彩绘迦陵频伽舍利石函(辽,辽宁朝阳市南塔附近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石函为长方形,上有盖,子母扣合。石函侧壁内外两面均以红、蓝、白三彩绘迦陵频伽纹。迦陵频伽本为印度佛教的妙音鸟,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结合,到唐代时,迦陵频伽鸟就成了人首鸟足双翼的天使形象,此石函上的妙音鸟与唐代同类形象相同,神情生动,姿态轻灵优美。

展柜后壁:朝阳南塔和朝阳北塔图片。

左:后:摩尼宝珠(辽,辽宁朝阳市西五家子吐须沟辽墓出土  朝阳县博物馆藏);前:银盏(辽,辽宁朝阳市南塔附近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龙纹花式口银碟(辽,辽宁朝阳市北塔天宫出土,朝阳市北塔博物馆藏)。

中:后:影青净瓶、白瓷帖塑十六八罗汉双耳圈足钵(辽,辽宁朝阳市南塔附近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前:白瓷双蝶纹方碟一对(辽,辽宁朝阳市北塔天宫出土,朝阳市北塔博物馆藏)。

右:鎏金银菩提树(辽,传世品,辽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博物馆藏)、银菩提树(辽,辽宁朝阳市北塔天宫出土,朝阳市北塔博物馆藏)。“菩提”梵文意为觉悟、智慧,后专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释迦牟尼岀家在雪山苦行六年,后来到尼莲禅河,洗去污垢,喝下牧羊女献上的乳糜,恢复精力后,坐在伽椰山的一棵毕钵罗树下,经七天七夜静坐思考,大彻大悟,成就佛道。那棵毕钵罗树被后人称为菩提树,为佛的象征。

沈州卓望山无垢净光塔舍利石棺(辽,辽宁沈阳市莫子山辽塔地宫出土)。沈州即今沈阳市老城区的古称、卓望山即指沈阳塔山、无垢净光塔就是塔山上毁于解放战争的集州辽塔,2001年沈阳白塔堡复建“无垢净光塔”时,古建专家们就是根据这个“石函”上的文字信息,将原本是明朝建筑的白塔堡“无垢净光塔”复建成了塔山(卓望山)的辽代风格“无垢净光塔”。

展柜后壁:云龙纹大铜镜纹饰(图)阜新县红帽子乡辽塔早年坍塌,只存八角形塔基。1967年在地宫石函里发现有金塔、银塔、金链白玉盒、“疊胜”琥珀盒等一批精美文物,都是信士供奉以祈福的。

左:后:錾字银经卷(辽 阜新红帽子辽塔地宫出土);前:白玉小杯(辽 阜新红帽子辽塔地宫出土)。

右:云龙纹大铜镜(辽,辽宁阜新市红帽子辽塔地宫出土)。

第二单元  金戈铁马 女真建国

兴起于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在其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于公元1115年建立“大金”国,定都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阿城)。后灭辽破北宋。1153年,海陵王迁都燕京(今北京),定名中都。1214年,金宣宗因受蒙古人所迫而迁都南京(今开封)。1234年,金朝灭亡。金朝统治时期,长期居住在辽宁大地上的女真、契丹、渤海、汉等民族成员,均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同时也促进了辽宁地区的民族融合。


金朝疆域图


女真世系表


金朝皇帝


第一组 行政建置

金朝地方行政建置虽多次发生变化,但大体上承袭辽宋制度,建立了路制为核心的行政建置。全国建五京,置十四总管府,每京主领一路,每总管府领一路,共为十九路。就民族而言,汉人和渤海人实行州县制,女真、契丹和奚人则实行猛安谋克制。其中,与今辽宁有关的建置主要有东京以及东京路、咸平路和北京路。

金代辽宁行政建置图。


卤簿钟(北宋)


卤簿钟纹饰拓片(北宋)

金代官印

金代官印承袭宋制,其形制一般为方形印面,印钮作长方形柱状,印文绝大多数为汉字阳文九叠篆,竖行右书,印背、印侧镌刻汉字楷书年号。因九叠篆不易辨识,常在印柄顶端或印背处刻“上”字,以示用印方向。

《金史》中有关 “金世宗辽阳称帝”的记载。

完颜雍(1123~ 1189年)金朝第五位皇帝,原名褒,女真名乌禄,金太祖之孙。海陵王完顏亮征宋时为东京留守兼府尹, 正隆六年(1161年)被拥立为帝。在位29年间,对外停止侵宋战争,缔结和平协议;对内励精图治,革除弊政,积极发展经济,使金朝达到了鼎盛时期。故有金朝“小尧舜”之誉。完顏雍庙号世宗,葬于兴陵(位于今北京房山区云峰山)。

左一:后:蟠龙纹灰瓦当(金 义县奉国寺);前牡丹纹瓦当(金  辽阳白塔公园采集)。

左二:后: “东京路安察司之印”铜印(金,辽宁丹东市凤城边门镇出土)、“都提控所之印”铜印、“都统所印”铜印(金,辽宁朝阳市建平沙海乡孟家堡屯十八亩地出土);前:“行军万户之印”铜印(金,辽宁沈阳市辽中鸟佰牛乡东荒地村出土)、“闾阳县印”铜印(金,辽宁铁岭市铁岭熔炼厂拣选)、“天字号行军万户所印”铜印(金,辽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城子出土)。

右二:后: “招抚史印”铜印、“阿设罕谋克印”铜印;前:“都提控印”铜印 、“捺末刺思鲁猛安印”铜印。

右一:绿釉螭蟠纹装饰砖(金 昌图八面城城址采集)。


第二组 经济与文化

金王朝统治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重农政策,加之大量中原及东北从事农耕的汉民迁徙定居辽东,使土地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辽宁地区成为当时重要的产粮区之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金属铸造和烧窑等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则与政治、经济相适应,达到了较高水平。

农业的发展

左:铁锄(金  绥中城后村金元遗址出土)。

中:后:铁矛(金 建平沙海乡孟家窝堡屯十八亩地)、铁方锏( 金  新民前当铺金元遗址出土);前:铁铡刀(金 鞍山陶官屯农家遗址)。

右:铁耥头、铁垛叉、三叉铁器(金 鞍山陶官屯农家遗址)。

陶官屯农家遗址

遗址位于鞍山市铁西区陶官屯,1954年由东北文物工作队发掘。此处为一独立的农家宅院,发现有砖石墙基的土筑房子一座。从丰富的出土文物和遗迹看,此户人家以牛耕田,有宽垄的田地,日常用具使用瓷器,不仅有当地窑场产品而且还有外来商品,如钧窑和磁州窑风格器物等。妇女或小孩佩戴小装饰品,生活校为富裕。该遗址从金代一直延续到元代,反映了六百至八百多年前当地农村百姓自给自足的生活面貌。

左二:后:褐釉大碗、龙泉印花大碗、白釉黑花碟 、白釉黑花罐;前:白釉黑花大碗、白釉黑花盘。

左一:后:琉璃手镯残段、琉璃珠 、 铜发簪、铜顶针、瓷制品;前:钧窑大碗。

右二:后:黑釉兔毫斑大碗;前:黑釉碟。

右一:后:环首铁锥;前:铁车辖、 铁锁。

左:六耳铜锅(金  葫芦岛寺儿堡乡寺前村出土)。中:后:錾花银杯、“贞佑三年交钞”拓片;前:铜勺、铜箸 、泰和重宝压胜钱、 正隆元宝、 大定通宝。右:后:“东京”款缠枝花纹镜、“东京巡院”款缠枝花纹镜 、“辽东路”款双鱼纹镜、柳毅传书故事镜、“咸平府录事世”款双龙纹镜;前: “大定通宝”花纹镜、莲瓣纹镜、“利州”款双鱼纹镜 、柳毅传书故事镜、“咸平荣安县”款仿汉镜 、 凤雁纹镜。

铸造与烧窑

金代金属铸造业在辽宁地区育较大发展,除铁质生产生活器具外,还有许多铜质器具,如炊具、铜镜等。另外,发现较多的还有官印和货币。金代前期,包括辽宁在内的整个东北地区所使用的陶瓷产品,绝大多数都是本地出产的日用瓷,产地在今抚顺大官屯窑和辽阳冮官屯窑。

左:六耳铜锅(金  葫芦岛寺儿堡乡寺前村出土)。

中:后:錾花银杯、“贞佑三年交钞”拓片;前:铜勺、铜箸 、泰和重宝压胜钱、 正隆元宝、 大定通宝。

右:后:“东京”款缠枝花纹镜、“东京巡院”款缠枝花纹镜 、“辽东路”款双鱼纹镜、柳毅传书故事镜、“咸平府录事世”款双龙纹镜;前: “大定通宝”花纹镜、莲瓣纹镜、“利州”款双鱼纹镜 、柳毅传书故事镜、“咸平荣安县”款仿汉镜 、 凤雁纹镜。

白釉黑花葫芦形倒装壶(金,辽宁阜新市彰武白台沟水库出土)。高28.4厘米、腹径17厘米、底径8.8厘米,器胎呈淡黄色,施白釉,釉层较厚,足根露胎。器体呈葫芦形,最上部堆塑出一尖蘑菇形钮,似盖,但无法开启,下置圈足,足壁较厚略向外撇。壶体一侧塑一四爪龙以作壶柄,龙张口立角,怒目旁视,前爪附于壶顶,龙身直立,尾部卷曲,后爪抠住壶下腹,模样甚是古拙剽悍。白釉黑花葫芦形倒装壶”与一般的瓷执壶不同,其壶顶无口,而是在圈足内挖一注酒圆孔,与壶体内的注酒管相通,装酒时将壶倒置,装满后正置,需饮酒时即可由腹部之流向外倒酒,此设计既方便又卫生,是中国古代酒文化所独有的特色。

钧窑梅瓶(金,辽宁朝阳市建平黑水镇出土)

抚顺大官屯窑址。

窑址位于抚顺市大官屯火车站东南,所烧制的陶瓷器,造型古朴,釉色单调,多为质地结实耐用的日用粗瓷,尤以黑釉瓷器为最多。

辽阳冮官屯窑址

窑址位于辽阳市小屯镇冮官屯村东北部太子河沿岸台地上。窑址范围广大,烧造时限从辽代晚期一直延续到元代,金代为烧瓷的鼎盛时期。所烧以白釉和黒釉瓷器为主,兼有褐釉和钧釉瓷器,其中不乏精品。产品种类丰富,除生活器皿外,也曽烧制少量琉璃建筑材料。

左一:后:茶末釉瓷碗、黑釉四耳瓶、黑釉窑变双耳瓶;前:小茶碗、白釉小碗、褐釉狮子、白釉小狗、黑釉黄斑小人骑马 、白釉小人骑马。

左二:“王兴”款绿釉盆(金,辽宁辽阳市冮官屯窑址出土)。中:“正隆五年”白瓷买地券(金,辽宁辽阳市冮官屯窑址出土)

右二:泥渣垫。

右一:后: 灰绿釉鸡腿坛;前:黑釉瓷瓶 、 白釉黑花双耳小罐。

“正隆五年”白瓷买地券。

文化艺术

金代辽宁文化以中原传统的汉文化为主体,同时融入了女真、契丹等少数民族文化,在许多方面成就斐然。学校体系日益完善,辽宁籍士人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书法、绘画及雕刻艺术则较之前代有所进步和发展。

左:后:吴牛喘月故事镜;前:许由巢父故事葵花形镜、女真文仿魏晋三兽纹镜。

中:后:琥珀人物葡萄纹挂件;前:镂空双凤压胜钱 、金耳饰 、童子像。

右:后:钧窑窑变釉碗 ;前: 钧窑莲花式钵、白玉飞天透雕牌饰。

金代辽宁籍进士一览表

金代天盛号石拱桥模型。

金代天盛号石拱桥位于凌源市三家子蒙古族乡天盛号村。始建于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年),为道路交通桥。桥身通长5米,宽4.7米,高2米,为半圆单孔撞券式石拱桥。石拱券采用纵联式砌筑法,空隙用石楔固定。券两侧各有一道券脸石,雕饰珠圈莲花纹图案。桥面边石上的栏板望柱头雕有花瓣纹饰。桥拱中部一块拱石上阴刻建桥题记,为民间自建桥。

朝阳金代马令墓壁画摹本

马令墓位于朝阳市朝阳师范学院内,1961年发现。出土壁画六幅,画面多处剥落,系用墨线勾勒轮廓,红、绿、灰三色渲染。线条劲健优美,人物生动逼真。壁画内容以反映墓主生前生活为主,从墨书题记看,知墓主名马令,葬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该墓壁画是研究金代服饰装束、风俗习惯以及绘画艺术的重要资料。

宗教信仰

金代宗教主要有三种,即萨满教、佛教和道教。萨满教是女真族信仰的原始宗教,崇信鬼神,认为天地万物皆有神灵。金代辽宁地区道教影响虽有扩大,但佛教在社会生活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左:后:金刚铃(金,辽宁铁岭市有色金属熔炼厂拣选)、金刚铃(金,辽宁阜新市彰武地区出土),前:菩萨头像陶范、、菩萨头像陶范、菩萨头像(金,辽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甘招砖场遗址出土)。

中:后:引磬(金,辽宁阜新市彰武二道河子出土),前:观音头像(金,征集)、白釉挟鼓僧人像(金,辽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乡采集)、“大清禅提点印”铜印(金,辽宁朝阳市凌源地处出土)。

右:铜钹(金 彰武二道河子乡出土)

请看续集:古代辽宁-元明清部分。

(0)

相关推荐

  • 红山—— 是古玉收藏界的珠峰

    新石器时期 红山文化玉巫人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新石器时期 红山文化玉镂雕勾云形佩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新石器时期 红山文化马蹄形器(正面)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期 红山文化马蹄形器(侧面) ...

  • 一周一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清图片 博物馆标准参照物资料库必备 欢迎分享、关注)

    名称: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九纬路19号甲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 馆藏精品:西汉直裾素纱襌衣.西汉T型帛画 建立时间:1954年 辽宁考古研究所一般指辽宁省文物考 ...

  • 辽宁省博物馆(12)又见红山

    在"又见大唐"开展之后不久,10月16日辽博又开展了"又见红山". 红山文化因为最早在内蒙古赤峰的红山被发现而得名,实际覆盖了辽西,河北北部的一大片区域.在辽宁 ...

  • 辽宁省朝阳市

    朝阳,辽宁省辖地级市,别称"龙城".位于辽宁西部:地势为北及北西.西南偏高,向东变低,居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辖两区三县两市,总面积19736平方千米:2017年总人口336. ...

  • 还没被重视的辽代瓷器

    3. 大英博物馆 4.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5.首都博物馆辽三彩菩萨 辽代白瓷 1.大英博物馆的白瓷骑龙人形壶 2.辽宁博物馆白釉点绘褐彩葫芦形倒流壶 3.辽宁博物馆白釉盘口瓶 4.辽宁博物馆白瓷长颈 ...

  • 辽宁省考古文献整理目录

    东三省号称是共和国的长子,而辽宁便是长子中的嫡长子,别的不说,前些日子整天看奥运会,辽宁绝对是全国体育大省,别的不说,至少我知道足球和篮球国家队历届都是辽宁出产的多.回到考古,辽宁考古也是东三省最出彩 ...

  • 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三)元明清时期

    第五展厅  元明清时期(公元1234年--1840年) 第一单元  划省而治 蒙元一统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为主体建立的大一统帝国.蒙古族以其特有的进取精神推进了中国历史疆域形成与中 ...

  • 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之一

    辽宁博物馆原为奉系军阀热河都统汤玉麟官邸,1931年后,满洲国政府在此设立国立博物馆奉天分馆.于1949年7月7日开放,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东北博物馆,于1949 ...

  • 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一史前时期

    天辽地宁,地处中国东北的辽宁是一片写满传奇的土地,这里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作为辽宁人,你对辽 ...

  • 春江水暖鸦可知? -- 辽宁省博物馆的“瑞雪映丹青——中国古代冬景绘画特展”

    辽宁省博物馆的"瑞雪映丹青--中国古代冬景绘画特展"快结束了,应承了的<寒鸦图>导赏不能再拖了.先上图,把手机横过来,咱们也和古人一样,由右及左一段儿一段儿地将卷轴徐 ...

  • 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碑志展高清作品欣...

    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碑志展高清作品欣赏

  • 辽宁省博物馆-满族民俗展、历代玺印展、中国古代货币展

    满族民俗展 是辽宁博物馆的日常展馆之一,主要展示陈列满族在历史文化.衣食住行及成家立业等各方面的民俗风俗习惯. 前言 第一单元:浪漫满屋 旧时满族多居住于东北亚地区山林谷地,房屋以木.土.石等材料建造 ...

  • 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碑志展

    中国古代碑志展 碑志是指镌题文字的刻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先秦已出现刻石纪事的实例,两汉时期树碑立传的风气盛行,魏晋则开启了后世墓志之端,北魏以后,方形墓志渐成定制.碑志是集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 ...

  • 辽宁省博物馆-净月澄华—中国古代铜镜展

    净月澄华--中国古代铜镜展 前言 玉匣聊开镜,轻灰暂拭尘.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月生无有桂,花开不逐春.试挂淮南竹,堪能见四邻. 人类自从有了美的观念,对自身容貌举止就越发地重视.由最早的止水照容到 ...

  • 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缂丝刺绣展

    中国古代缂丝刺绣展 展厅局部. 前言 我国的织绣技艺源远流长,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缂丝和刺绣是其中特殊的工艺品种.这两种工艺不仅作为实用品弥足珍贵,以书画作品为蓝本制作的观赏性织绣画将传统的手工技艺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