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出】包乾书丨56先锋级一一五中起航
时光倒流回1956年9月1日。
平湖小学原育英教学楼的一间大教室里,整齐地排列着30副新造的双人课桌椅,坐满新招的一个班级学生。
室内墙壁粉刷一新,正面黑板上方的墙上,挂着一面三角形的红色小布旗,旗上有“先锋”两个白色的字。班主任张捷然老师说,我们这一班是新办中学的“先锋级”。
这一切,我记忆犹新。后来明白,这“先锋级”就是古田五中的首届。
1956年9月平湖小学附设初中班“先锋级”班旗
第一次平湖小学附设初中班
建国后的第8年,农村人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小学毕业生要求升学的人数大为增加。为了减轻县城一中和二中两所中学入学的拥挤,同时也方便就近入学,古田县文教科决定选择在平湖开办初中校。
当时我应届小学毕业,向往去县城就读。突然听到这个消息 ,又惊又喜。喜的是在家乡读书,很方便,惊的是失去县城读书的机会。
接着很快开始报名。那时小学生不少,平湖小学我就读的应届毕业班就有3班,加上富达、凤埔等小学,估计两个乡镇的小学毕业生有200余人。其中一少部分毕业后就回家劳动,多数想升初中的经过严格考试,最后只有60名招入初中班。
那年代国家教育刚朝普及小学起步,号召考不上初中的小学毕业生回乡参加劳动。韩梅梅回乡养猪的故事,被编入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
有人说,上大学难,但那时上这初中班比今天上大学还难。
因为还没有独立的校舍,初中班暂寄在平湖小学。这个班全称是“古田县平湖小学附设初级中学班”,简称“平湖小学附设初中班”。校长由平小校长黄友良兼任,初中班负责人是张捷然。1956年9月1日,如期开学。这就是开头所叙的场景,也就是第一次平湖小学附设初中班的缘起。
“先锋级”吃上了“小灶”
虽说那年代穷,办学条件差,但比起同校的小学,初中班还吃上了“小灶”,初中生便是宠儿。
60人的班级配备3位专职老师,他们是负责人张捷然,语文老师徐树铭,数学老师林敏琪。因为初一还未开设理化课,老师暂缺。还请小学部杜建盘老师兼任音乐、美术课,郑宝铭老师任体育课。此外,还配上一个编内的炊事员苏嫩成,专门料理初中班几十个寄宿生和老师的伙食。
班级新造了课桌椅和寄宿生床架。购置了篮球、排球、垒球,铅球、铁饼、标枪,架设了单、双杆等,体育设备还算齐全。
特别是还有一台崭新的用手旋转发条作动力的留声机,可以播放唱片。广播体操再也不用喊口令,语文课能听到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课文。每当听到《狼和小羊》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唱片朗读时,我全神贯注,班上鸦雀无声。音乐课我欣赏到会唱歌的机器发出的美妙歌声。那时,本地农村学校还没出现广播,留声机便给同学们帶来了惊喜和欢乐。
初中班学生的待遇相当不错,如果家庭经济有困难,经过申请和村出具证明,还可以享受到国家助学金,班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享受到。助学金分为甲、乙、丙、丁四等,金额分别是8元、6元、4.5元、3元。甲等、乙等全班仅一两个,我拿到丁等。但那时的钱可大,3元助学金可以解决寄宿一个月的菜金(那时寄宿生的菜是集体吃,个人饭罐米自备)。此外,没有得到助学金的困难户学生,学杂费可以全免或半免。
上了初中,我们左胸前佩了块校标(见集体照),那是定制的长方形布牌,上一行是校名,下一行是学生姓名。佩上校标走在街上,不时引来旁人的目光,那时的初中生可不寻常。
平湖小学育英校舍楼
浓浓师生情
初来乍到,初中班老师关爱学生的为师情怀和精湛的教学才艺,赢得了学生的尊敬。
记得,负责人兼班主任张捷然老师,福建革大毕业生,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要求总是反复交待,不断提醒,虽然话多些,但同学们还喜欢和他接近,诉说真心话。他任历史课教学。
语文和地理课老师徐树铭,闽北人,整天说普通话,显得有些威严和老成,听他示范朗读语文课文,声调抑扬顿拙,讲解课文,有声有色,学生很佩服。他还会一边拉二胡一边唱京剧,学生文艺演出,多由他导演。班上林枝辉等几个同学,也是二胡手,常找他合奏,请教技艺。
数学老师林敏琪,福州人,课外有时讲福州话,教起数学头头是道。他也会拉二胡,常和徐老师一唱一和,同学们爱围着听。
老师平时对同学们关怀备至。我寄宿住校,记得一次得了重感冒,发高烧,林敏琪老师发现后,并没通知我家人来领回家,而是请来外面医生来校给我看病,吃了药,很快好了。这事我始终记在心底。
一个学期尽是好风景
初中班的第一学期,是在欢愉的氛围中度过的。
那时我们共同的身份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是毛泽东时代新中国的新少年”,大家感到的是自豪,是欢乐,是温暖。
同学间亲如兄弟姐妹,特别是寄宿在校的,朝夕相处,如同一家人。其中林方滨同学我印象最深,他学习成绩很优秀,又很随和。还有钱坂村的林枝辉、林万庄,以及达才的程春美等,是我要好的寄宿生室友。至于通学的汪松桐、汪裕疆、林为炎、林为干等,是下都邻村人,也多接触联系。而个子和年龄都偏大的男同学以及女同学,则较少在一起。班上李幼兴、江秋妹等几位女同学,爱好唱歌跳舞,节日常组织同学开展文娱活动。那时分配我做班级宣传工作,帮助出黑板报和节日出刊。
记得开学不久的少先队队日,我们带上炊事员到报慈寺秋游,牛肉炒粉干的午餐特别有滋味。国庆节操场上的晚会,师生们一起演出,徐老师《二泉映月》的二胡独奏,如诉如泣,我第一次感受到二胡音乐艺术的魅力。元旦之夜,小学部和初中班在周王庙联合举行的庆新年文艺公演,初中班女同学演出的歌舞《采茶灯》,得到平湖观众的喝彩。
所有这些,我印象极深,一幕幕尽是好风景。
古田五中首届(平湖小学附设初中班)师生合影(三排右一站立者徐树铭、右五平小校长黄友良、右六张捷然、四排左一站立者林敏琦、二排右四包乾书)
意想不到的并校
1957年2月,第二学期开学伊始,古田一中的教导主任朱功世来平湖两天,找些同学谈话。说是由于平湖办初中条件不足,特别是校舍问题近期不能解决,初中班要合并到一中,想了解同学和家长们有什么困难。原来上级已经决定把初中班合并到县一中了,我们当然服从。
大概上完一两周课,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我们背上了简单的行囊,列队沿着下都溪边石路,步行往古田旧城龙首山上的一中学校。同时出发的还有班上的三位老师和一位炊事员。重的行李统一由高攀桥木船托运抵旧城北门。
1956级,定位五中首届
后来我得知,1958年8月大跃进时,平湖小学又恢复办初中班,这也就是第二次平湖小学附设初中班,校长由平小校长程光斌兼任,张捷然老师再次来平湖任初中班负责人。起初,校舍借用在平湖街周王庙,同时在岭尾山地方盖新校舍。1959年2月搬进新校,同年9月起正式命名为古田五中,从此与平湖小学脱钩。
在五中校史上,认定开始办学的时间是1956年8月,正是我们这一届。
我这届初中班在1956年9月开班,仅仅一个学期后离开了平湖到一中,本以为从此与五中无缘,不料五中开校的桂冠居然落到我们1956届的头上,这似乎是一种幸运。
其实细想,先后两次初中班与后来的五中一脉相承,是历史的决定。其间,都离不开创者张捷然老师的一以贯之的艰辛创业。他两度受命来平湖,披荆斩棘,不畏艰难,为的是创建五中的目标。两次初中班和五中都留下他的足印和汗迹,张老师不愧是五中的奠基者,他为平湖镇创立中学立下汗马之功,让人肃然起敬。
1956级作为五中校的首届,既是对张捷然等老一辈教育工作者辛勤创业的肯定,又是对平湖中学教育历史的客观认定。
怀念五中“先锋级”
星移斗转,世事沧桑。忆往昔,大家心怀感恩,志存报效。“先锋级”也曾经涌现出不少才俊,为国为民做出了奉献。
1996年五中40周年校庆,同学们从天南地北赶来,重返旧地平湖小学,去追寻曾经少年的足迹。中心校校长黄传云和我,作为当年初中班所属的平湖小学东道主,欢迎老校友们到来。
那天,我们请来了张捷然老师 ,他特意帶来一张保存40年之久的初中班师生合影,让大家重温旧梦。
照片中的“先锋”字样小旗,见证了张老师最初创建五中的夙愿,这夙愿如今实现了。这张珍贵的照片,后来影印在五中40周年校庆纪念册里。
聚会时,老同学不分职业,不分职务,不分贫富,大家叙旧谈心,合影留念,其乐融融。最后又去岭尾山上的母校五中,观摩平湖最高学府的芳容。
今天时光超越过64年,作为母校五中第一批孕育出的赤子,健在者多近耄耋之年。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五中“先锋级”,当初它领跑在先,而后渐行渐远,乃至模糊得几近消失。今天我在时空隧道中追上它,但看到无数后来者已居前头,惊叹后生可畏!
1956年“先锋级”,在五中校史长卷中,是短小的一段,但它似是带有淡淡传奇色彩的序言,留下了峥嵘岁月散发出的芬芳。
我怀念五中“先锋级”,怀念“先锋级”这面红旗。
古田五中首届(平湖小学附设初中班)部分师生40年后重聚合影(前排左五张捷然,后排左六包乾书)
作者简介:包乾书,古田五中1956级(初)校友。历任平湖学区小学高级教师、学区副校长(主持工作)、学区党支部书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