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20》发布,“把脉”十年城市“蝶变”

12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等联合发布《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20》。《指数报告》从创新资源、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4个维度,使用20个二级指标重点监测和评价广州市2010年以来创新发展变化情况;同时通过10个核心指标对广州市11个行政区科技创新水平进行评价。

创新指数测算结果显示,2010-2019年,广州创新指数年均增长10.86%,城市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具体体现在:2019年,广州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快速增长,科技创新活力持续增强;创新平台支撑体系日益完善,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供给能力有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突破,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力日益凸显;科技协同创新和青年创新创业不断深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进一步优化。

在创新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当下,广州应如何强优势、抓重点、补短板?广州创新指数为城市的十年深度“把脉”,为广州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资源投入“加码”,科研投入与财政科技支出双提升

11月2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广州明珠科学园一期项目建设正式启动,同时也传来喜讯,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考船、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开工建设;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完成评估论证,将进入立项审批阶段。这个由中科院和广州市共建的园区,将极大聚合在广州的科研力量和科研人才,成为创新资源高地。

地方对创新活动的投入力度、创新人才资源的储备状况以及创新资源投入结构,共同构成了“创新资源”。

科技经费投入规模上,广州近年来一直在“加码”:全社会R&D经费支出总额达677.74亿元,较上年增长12.92%;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87%,较上年提升0.24个百分点;广州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51%,较上年提升1.98个百分点。

报告特别提到,2019年,广州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为243.95亿元,较2018年增加了80.28亿元,同比增长49.05%。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增速显著高于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这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对于提高地区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新人力资源密度越高,区域创新潜力越大。2019年,广州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R&D研究人员数为133.76人年/万人,较上年提升9.86%;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达到20.8万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企业创新促产业转型,45.14%规上工业企业设有研发机构

在广州,45.14%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设有研发机构,这一数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由广州龙头企业承担的重大创新平台,正反哺培育创新生态,形成良性循环。

《指数报告》分析,广州设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反映了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正在增强。这也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9年广州市政府发布《广州市建设 科技创新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支持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优化实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政策,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落实力度,这些支撑政策将进一步推动广州企业研发机构及研发投入的增长。

随着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增强,广州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企业创新活力日益增强。《指数报告》显示,广州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增强,获国内专利授权量达7.84万件,较上年增长12.71%;企业拥有注册商标数达125.09万个,较上年增长32.03%。此外,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3.71%,比2018年提高了0.31个百分点。

把成果从“书架”搬上“货架,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大幅增77.01%

2020年5月27日11时整,中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高原冰雪探测雷达系统、北斗接收机VNet8、觇标……这些与登山队一同登上世界之巅的测绘设备,来自“广州科技军团”——南方测绘集团、广州电子科技集团、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它们是广州众多创新企业的缩影。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指数报告》显示,截至 2019 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 总数突破 1.2万家,比上年增长3.52%;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9283家,连续两年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

广州不仅在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也在着力活跃技术交易市场,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2019年,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为1273.36亿元,较上年大幅增77.01%,技术转移的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

近年,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广州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共建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开展在穗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推进中大、华工和大学城周边的开放式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建设华南(广州) 技术转移中心,线上总平台“华转网”正式上线运营,让企业悬赏静候“技术大拿”揭榜。

科技金融助力企业发展,资金池累计放款300.99亿元服务超2500家企业

提供贷款授信累计达370.53亿元,累计放款300.99亿元, 99%的贷款资金用于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企业贷款成本低于全国同期利率水平……记者28日从资金池年度工作总结会议上获悉,在2015年设立的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已服务广州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500家。

“未来,广州还要更好第发挥资金池在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中的作用,运用大数据手段提升资金池服务科技型企业效率。”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表示。

《指数报告》提到,创新环境主要反映区域创新活动所依赖的外部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其中,企业生产经营政策环境和金融环境是重要因素。2019年,经税务部门核定的企业申报享受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经费总额为496亿元,比2018年提高了20.39%;金融机构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当年发放贷款额达48.41亿元,较上年增加5.32亿元。

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是另一个重要指标。2019年,广州拥有国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7家,孵化器总面积 189.90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器共孵化企业10756家。《指数报告》指出该指标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报告还显示,广州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广州市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37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到63家,增量与总量排全省第一。近年来,广州加速培育和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各级创新平台,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州)、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等 3 家省实验室挂牌,中科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落户。

黄埔区、天河区创新指数得分分列第一、第二位

除了对广州创新能力进行整体了考察外,《指数报告》还对各区的创新情况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由于各区经济、政策和文化等因素不同,科技创新的侧重点及发展方向有所差异。结果显示,2019年度广州各区的整体创新水平较上年明显提高。黄埔区、天河区创新指数综合得分分别居全市第一位和第二位,综合得分均超过80分。

报告指出,黄埔区的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R&D研究人员数、每万名从业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数、劳动生产率、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财政科技支出、全社会R&D经费支出、孵化育成体系建设、专利产出8个指标得分居各区首位。

天河区的创新平台建设得分位居各区首位,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员数量、全社会R&D经费支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R&D研究人员数等5个指标得分位居前列。

番禺区每万名从业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数、专利产出、企业R&D经费支出和创新平台建设4个指标得分位居各区前列。

海珠区的全社会R&D经费支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孵化育成体系建设3个指标得分位居各区前列。南沙区劳动生产率、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R&D研究人员数和财政科技支出3个指标得分位居各区前列。白云区的企业R&D经费支出指标得分位列各区首位。

荔湾区的企业R&D经费支出、越秀区的劳动生产率、从化区的专利产出指标和企业R&D经费支出得分均位居各区前列。花都区各项指标较为均衡,其中每万名从业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数相对优势。增城区近年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财政科技支出得分均较为靠前;知识产出同比增速较快,每万名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速度达38.15%,在11个区中增速最快。

延伸:广州化妆品销售额全年逆势增长,产业规模全国领先

同日,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创新战略研究院)发布了《广州化妆品产业创新发展报告2020》,从产业规模、企业发展、创新进展、市场环境、市场品牌等方面展示了广州化妆品产业整体发展面貌,系统分析了广州化妆品产业创新发展的优势、潜力与短板,提出了措施建议。

据该报告,广州2019年化妆品产业规模超1600亿元,限额以上化妆品零售总额增长14.8%,化妆品制造业产值增长19.1%。2020年即使受疫情影响,广州化妆品销售额仍逆势增长,前10个月广州全市化妆品类商品零售总额达155.43亿元,较1-6月增加10.8%。

报告显示,广州化妆品产业有如下特征:集聚企业数量大,备案产品品种多;产业链完整,集群优势明;技术创新全国领先,研发成果丰硕;明星单品突出,创新创业环境良好。

近年来,投资机构对广州化妆品产业关注度高,经常出现千万元级融资活动,本土品牌完美日记成立三年登陆美股,市值逾122亿美元。目前广州化妆品企业在主板和新三板上市企业达9家,被业界称为“中国化妆品行业硅谷”。

报告也指出了广州化妆品产业创新存在的短板,如:高端研发人才缺乏,检测认证体系待完善,原料技术与国际龙头差距明显等。报告建议,应提升广州化妆品产业战略定位,培育时尚科技产业;构建高水平产业园区,优化产业集聚生态;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打造世界级品牌;聚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创新发展瓶颈;优化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健全检验检测体系;聚育高层次研发人才,完善人才体系结构;优化监管服务体系,提质产业发展环境;助力广州成为国际时尚科技之都。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方晴

头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娟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赵小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