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罂粟壳配火锅过时了!资本围猎餐饮,商家让食客上瘾有新招

资本的镰刀,从未停止收割。

近年来,餐饮界面临着很“尴尬”的局面,像杨国福、华莱士、沙县小吃等餐饮连锁巨头,从未出现身资本市场。

相反,奈雪、马记永、陈香贵等新式餐饮,在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后,赚得盆满钵满。

这年头,没有点“手段”,连饭店都开不起了?

那些得到融资的餐饮品牌,虽说种类不同,但却有很多相似的特点:重做地方小吃,并且加入比以往更多的碳水肉蛋白;品牌意识极强,在门店各处都标识着类似肯德基、麦当劳的品牌logo;高端餐厅环境,即使堂食面积只有几平方,最低客单价也不低于30。

这都是借鉴了美国快餐连锁店的营业体质,新式餐饮越来越模式化、连锁化,不仅仅是打响品牌意识,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更是重中之重。

那么,为何此赛道纷纷成为了资本的宠儿?答案是“可复制性”+“成瘾性”。

食客“上瘾”可以带来高频消费和大量需求,那些受到资本垂帘的餐饮品牌,大多是走“成瘾性”赛道,即使是轻食沙拉,店家为了复购率加重口味,把甜、辣等口味进行改良,便是围绕着人们的上瘾性而设计。

新型餐企背后的资本,在不断探索和刺激着新一代年轻人的味蕾。

在食客成功对品牌上瘾后,就可以打造一条成熟的供应链,这便是“复制性”的关键所在,那些由供应链“成批”制造出的半成品或是料理包,在店里进行简单的加工就可以送上餐桌,有效解决了食材和人工成本这两个“成本大头”。

供应链也能彻底撇去对厨师的依赖,更能把控餐品的口味和分量,同时还提高了评估餐厅单店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翻台率。

2017年是餐饮界史无前例的一次狂欢,当年国内餐饮融资额达到顶峰,为234.9亿元。

但盛世之后,便是衰败,两年后餐饮界的融资额迅速到达冰点,黄太吉、西少爷、雕爷牛腩等让资本一度疯狂的品牌,相继没落退场。

这些“前车之鉴”让人疑惑:这条路真的可以走远吗?

疫情过后,整个餐饮界结构重塑,使得能够留下的品牌格局变得更加“成熟”,品牌的各项环节变得公开透明;内部管理越来越现代化,甚至可以用通过数字化来进行“长臂管理”加盟商;而供应链作为餐厅的“中枢系统”,也愈发高效率起来。

让资本疯狂的新一批“新型餐饮”,都在赌谁能更快让年轻人“上瘾”。

无奈的是,仅仅是把火锅里的肥牛变成所谓的“顶级和牛”,把原本15块钱一碗的麻辣烫加入芝麻酱价格就翻一番。相比而言,上一代可口、百事、雀巢等“上瘾工厂”简直可以成为实打实的“良心品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