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陌生人——曹操(三)
各位读者中秋愉快!难得遇到一个没有雨的中秋,能够望到澄净碧空的满月,看到水银泄地的月光。“寻常岂是无三五。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前几天准备更新时,发现一个尴尬之处。曹操的一些事情在《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系列里已经聊了不少,再聊有重复之嫌,不聊有脱节之缺,聊还是不聊就成了个问题,有些两难。想起元朝姚燧的一支散曲,“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想想还是聊吧。一是为了让本系列保持完整,方便喜欢的读者收藏;二是也许又读者还没有看完聊袁绍那个系列;三是懒,重复可以节省些精力。读者可自行选择,以前聊过的可以不看,只看新增内容就行。
(紧接上期)
汴水之战
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部分州牧郡守组成讨董联盟,推举袁绍为盟主,分四个集团军从北、东、西南、南四个方向逼近洛阳,准备征讨占据洛阳,废少立献,擅乱朝纲的董卓。(具体有哪些人,怎样分布的,可参阅本号《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系列)
曹操进驻洛阳东部的酸枣(今河南延津县),这里集结的部队最多,主要有刘岱、张邈、张超、桥瑁、袁遗、鲍信、曹操。其中曹操所部最为弱小,只有五千人,也只有曹操没有朝廷官职,袁绍表曹操为行奋武将军。一个临时杂号将军名头,还是自娱自乐自行封拜的,不具备合法性,只是方便其统领自家部队而已。
联盟内的州牧郡守各拥兵数万,但却没人主动进攻董卓,进入指定集结地点后都按兵不动,天天聚集在一起宴饮享乐。只有曹操和南部的孙坚率部队主动出击。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
汉末废史立牧后,皇权开始衰微,董卓乱政,废少立献,使献帝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加速了皇权的衰微,各地州牧郡守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根本不听从朝廷的指令,纷纷做起了逐鹿中原力争天下的美梦。
面对董卓集闻名天下的并凉劲卒为一体的强敌,这些州牧郡守谁都不想去碰,都想保存实力,留到后来争夺天下时所用。
曹操和孙坚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因为这两个人本来就没有什么实力、势力。曹操啥也没有,孙坚好歹还有个长沙太守的名头,又在北上途中残杀了荆州刺史王睿、南阳太守张咨这两个同一阵营的战友,兼并了他们的部队,本想趁势强占荆州,没想到袁术跑南阳来了,朝廷又任刘表为荆州刺史。这两个人孙坚一个都惹不起,只好将南阳让给袁术,自己投靠到袁术手下帮袁术打工。刘表单骑入荆州,在当地豪族的支持下站稳脚跟。
乱世之中,军队和地盘最为重要。曹操、孙坚同样是有“野心”的两个人,在目前只有少量军队却没有一点地盘的情况下,只有靠打仗来壮大队伍,占据地盘。这就是只有这两人出战的原因。
曹操带兵出击的壮举得到两个人的支持。一个是袁绍的奔走之友,也是曹操的好朋友的陈留太守张邈。他派资助曹操拉起队伍的陈留孝廉卫玆带三千人马跟随曹操出战。另一个是济北相鲍信。
鲍信,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人。汉末时和曹操一样为骑都尉,大将军何进派他到东面(估计是回家乡)招兵买马。带兵回洛阳时,何进已死,董卓刚刚进入洛阳。鲍信判断董卓会乱政,劝袁绍趁董卓还没成势时下手将其清除。袁绍没有听从。
以当时袁绍的实力,有可能打败董卓,但袁绍没有听从鲍信的建议并不是如史书上所说,是袁绍害怕董卓——袁绍一生从来没怕过谁,而是因为袁绍希望董卓遵守当时的潜规则,以袁氏故吏的身份听命于自己,如果能这样,袁绍实现最少是控制朝廷的政治目标就很容易实现。此时清除了董卓,不是等于减少了自己的力量吗?
鲍信见袁绍不听自己的建议,就带着招来的兵回家乡去了。曹操在陈留起兵时,鲍信和弟弟鲍韬也在家乡起兵,呼应曹操。鲍信兄弟有二万人,七百骑兵,三千余乘辎重,比曹操强多了。
鲍信此时的职务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济北相;一种是像曹操那样,被袁绍表为破虏将军,鲍韬为裨将军。不大好确定,两者有点区别。如果是前者,鲍信就是和其他州牧郡守一样的朝廷命官;如果是后者,就是和曹操一样的民间起兵者。各位读者只需要记住鲍信实力强于曹操就行。
当时袁绍的声势最大,群雄大多愿意追随他。唯独鲍信特别看好曹操,袁绍不听鲍信建议除掉董卓,鲍信立即带兵回乡这件事,就说明鲍信已经对袁绍失望了。鲍信认为“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君殆天之所启!”也正因为有这种认识,鲍信主动结交曹操,曹操对他也比对其他人更好。
此时曹操要出战,鲍信兄弟毫不犹豫地率部跟随曹操。
曹操率军行至荥阳,渡过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派来阻击的中郎将徐荣相遇。
徐荣,玄菟郡(今辽东一带)人。不知道怎么从东北跑到西北跟随了董卓。在三国人物中,他只算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他却在不经意间做了一件影响和改变历史走向的事情。
董卓执政时,徐荣推荐同乡好友公孙度出任辽东太守,以此开启了公孙家族统治辽东五十年的历程,使辽东成为汉末至魏期间历时最长的割据政权,也使辽东成为相对和平稳定的地区,吸引安置了许多前往避难的中原人。
在汉末群雄逐鹿的中原战场上,很少看到东北人的身影,也许就和辽东的和平稳定有关。东北人没必要跑中原来趟浑水。与之相反的是西北人跑中原来趟浑水的太多,大概也和西北一直处于战乱不宁的环境有关。
徐荣能征善战,其所率领的西凉劲卒久经沙场,战斗经验丰富,战斗力特别强。曹操、鲍信等人所率士兵多是才招募不久的新兵蛋子,没战斗经验,战斗力也不强,但却士气高昂,勇猛无畏。
双方几乎打了一天,最终新兵蛋子不是西凉劲卒的对手,被打得落花流水,伤亡惨重。鲍韬、卫兹战死。曹操、鲍信负伤。败逃途中,曹操的战马又受伤,眼看要被追兵追上。
危急时刻,曹洪将自己的战马让给曹操。曹操起初不肯,曹洪说:“天下可以无我曹洪,却不能没有你!”坚持扶曹操上马,自己步行在后保护。
曹洪此举为自己换来一世富贵。曹丕不喜欢曹洪,曹操在时,不能把曹洪怎么样。曹操死后,曹丕想收拾曹洪,又被卞夫人强烈阻止,还是不能把贪财好色,指使门客为非作歹的曹洪怎么样。
资助曹操的第一位金主卫兹战死,让曹操悲伤不已。以后曹操每次进入陈留郡界,都会派人祭奠卫兹。卫兹的儿子卫臻得到曹操信任和重用,任丞相参军事。有人曾控告卫臻参与东郡朱越谋反,曹操坚决不相信。
曹操、鲍信虽然失败了,但其所率士兵高昂的士气和英勇无畏的勇气,让徐荣产生了错觉,认为酸枣盟军都是这样的,难以对付,就撤退回去了,酸枣盟军因此躲过一劫。
曹操、鲍信败退回酸枣。各路仍然没有丝毫率军出击的意思,曹操就给这些人提了个三面合围,坚壁清野,迫使董卓选择战或逃的计策。曹操位卑言轻,又是个败军之将,没人听他的高见。
艰辛重启路
乱世立足,首先得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曹操的兵打没了,卫兹也死了,也没有谁再次慷慨解囊帮助曹操重建一支部队。曹操的当务之急是靠自己的力量去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部队。没兵了还呆在酸枣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就带领自己的家将、亲兵离开酸枣,出去招兵买马。
曹操分两路募兵。一路是自己回家乡谯县(今安徽亳州市)募兵,顺带养伤;一路是曹洪往扬州募兵。两人约好时间在龙亢(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内)会合。
从最后的结果看,曹洪的募兵成果比曹操大。时任扬州刺史的陈温是曹洪的朋友,曹洪从他那里得到庐江(今安徽庐江)上等甲兵二千人,然后东到丹阳郡(辖今安徽宣城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黄山市,江苏南京市,浙江杭州市、湖州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得到丹阳太守周昕的支持,给了四千多丹阳兵。
曹洪带领这六千多兵马到龙亢与曹操会合。没想到这些兵士在一天夜里突然哗变,纵火烧了曹操的营帐。曹操亲手执剑杀了数十人,吓跑了其余士兵,才得以逃出营帐。事后清点,只剩下五百多人了,损失惨重。
再投袁绍
此时袁绍驻扎在河内。曹操带着这些兵向河内进发,投靠袁绍。沿途在铚(今安徽省宿州市西南)、建平(今河南永城县西南)等地又招收了一千多士兵。
仅凭不到二千的兵力想在群雄四起的中原立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曹操还是得依靠袁绍的帮助才能存活。
袁绍从韩馥手里诈得冀州后,开始清剿黑山军。黑山军首领于毒、白绕、眭固等率兵十多万人袭击魏郡(治所在河南邺城)、东郡(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滑县东部一带)。
东郡太守本来是伪造三公文书传令天下起兵反董的桥瑁,此时已经被兖州刺史刘岱所杀,然后安置自己的亲信王肱担任。王肱能力不济,守不住东郡。袁绍带曹操等将领率兵阻击黑山军。曹操在濮阳击退了白绕部,袁绍表曹操为东郡太守。
各位读者还记得这个官职吗?四年前曹操辞官不做,归隐田园时,辞掉的正是东郡太守。冥冥之中真的有天意吗?
曹操得到东郡后,将治所由濮阳迁往黄河北岸的东武阳。主要原因是这里离袁绍近,容易得到支援。
保存实力
第二年(192年),于毒等率黑山军卷土重来,进攻东武阳。此时曹操驻军顿丘。曹操曾经在此做过县令。
曹操不是才将东郡治所迁到东武阳吗?为什么此时又放弃东武阳进驻到位于东郡西北边远地区的顿丘呢?
他在逃避责任,躲避强敌。
黑山军此时已与董卓派来担任冀州牧的壶寿取得联系,趁袁绍与公孙瓒在北方缠斗时,合谋袭取袁绍的后方。曹操作为袁绍的部属,理应在东武阳阻拦黑山军。从这个角度说,曹操是在逃避责任。
曹操刚得东郡不久,其实力并没有得到显著增强,曹操不敢也不想和黑山军正面冲突。从这个角度说,曹操是在躲避强敌。
这其中还涉及到一个判断上的问题,曹操不能准确判断袁绍与公孙瓒谁能成为胜利者,就干脆采取观望的态度。这也是公孙瓒部属范方从刘岱那里率领骑兵驰援公孙瓒经过东郡时,曹操也没有加以阻拦的原因。
黑山军的目标不是曹操,既然曹操不阻拦,他们就直扑袁绍的大本营邺城。战线太长反而导致后方空虚,给了曹操可乘之机。
曹操率军往西进攻黑山军巢穴。黑山军只好回身来救。曹操在半路设下伏击圈,击破黑山军眭固所部。然后进军内黄(今河南省黄县),击破背叛袁绍的匈奴於夫罗所部。
反复说过,乱世立足,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军队;二是地盘。曹操此时有军队,但并不强大。好不容易在袁绍的支持帮助下得到东郡这块地盘,曹操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守住,不能有失。而以他现有的实力去阻击抵抗黑山军和公孙瓒的范方,保护袁绍的后方,取胜的可能性非常小,一旦失败,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守住东郡,导致军队和地盘都减少的不利局面,为保存实力,曹操只能选择逃避责任,躲避强敌这条路。
但在有条件取胜的情况下,曹操也会不失时机地出击,清剿黑山军,既能清除辖区内的反对势力,又能收编黑山军壮大队伍,还可以为袁绍减轻压力。
曹操的这种心态普遍存在于当时的各个割据势力中,首先是保护自己的实力,其次才是帮助同一阵营的伙伴,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自己今后能够具备实力去争天下。
曹操的《嵩里行》一诗,非常准确地描述了这一时期前后各路诸侯的心态: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此时曹操仅仅是个东郡太守,与袁绍、袁术兄弟、刘表、刘焉、刘虞、公孙瓒相比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萝卜头,甚至连孙坚都不如,那么,曹操是如何风云际遇,进入州牧刺史行列,拥有一州之地的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还是有些担心各位读者是否喜欢这个系列,方便的话,请通过点赞和在看间接告知,以便有聊下去的兴趣和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