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把话说完?这3个理由,建议父母看看

叨妈说:

我们常会听到一句话“大人说话小孩少插嘴”。

生活中不难发现,很多父母都不能认真做到倾听孩子的看法,当孩子要说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只是听了一句,或者是听了半句就直接打断孩子,殊不知这样无意的举动,会影响孩子日后的性格发展。

作者 | 枫子
前几天,朋友发圈说:我是「不听话」的妈妈。
原来,她回家刚好撞见孩子偷玩电脑,想起孩子成绩又下降了,便对孩子劈头盖脸一顿骂。
后来才知道,孩子是上网学做康乃馨,想给她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
顿时觉得又窝心、又惭愧,怪自己冲动。
有朋友在下面留言说:她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时,孩子把一盆水打翻在身上了。她觉得孩子捣蛋添乱,恼了。
就在她骂完后,孩子说了一句「我只是想帮忙洗菜」,让她又感动又自责。
我们总在感叹自己操碎了心,孩子却一点都不懂事。其实我们的孩子什么都懂,他也会小心翼翼地去爱和付出。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我们不「听话」。

前段时间,袁咏仪在某综艺节目上自曝,她和儿子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儿子不愿和她多说一句话。
有一天,儿子还很认真地和爸爸说:「我想换个妈妈!」
为什么呢?
心理医生告诉袁咏仪,问题不在孩子,可能是她太以自我为中心了。
 
比如,有些事情,她觉得对孩子来说不好,就会不由分说直接拒绝。
儿子考试考砸了,她上来就劈头盖脸指责,孩子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只能把所有的心里话咽下。
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儿子对她越来越不满,越来越反感。
好好的亲子关系,硬生生成了「仇人」关系。
现实中很多孩子,越长大,和父母的话越少。
表姐就不止一次抱怨,读小学五年级的侄子几乎和自己无话可说。
放学回到家,说一句「妈,我回来了」就径直进了房间,把房门一关。更多时候,连这一声招呼都没有。
她小心翼翼敲开房门,问孩子:「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啊?」
侄子就一句「挺好的」,她想再多问几句,孩子就一句话「打发」了:「我要写作业了。」
好几次,她在饭桌上问起孩子的学习情况,侄子总不耐烦地说:「说了你也不懂。」
我问过侄子为何如此,他说:「以前和妈妈说话,她要么没时间,要么总盯着手机,我都说完了,她还在问‘什么?’」
我们总在感叹,和孩子怎么越来越无话可说了?

很多时候,大人一次又一次粗暴的打断,一次又一次听而不闻,忽略了孩子想要与我们交心的渴望。

想要孩子多说,我们首先要学会听。
行为心理学家说,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个诉求。
孩子不听话、不交流甚至哭闹,一定是有诉求没有得到回应和满足。
曾看过一个视频,一个3岁的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闹,每天都要哭很多次。
没买玩具,哭!不让吃零食,哭!不理他,也哭!
手忙脚乱的妈妈很无助,但却一直没有意识到问题在哪里。
当孩子兴高采烈地和妈妈诉说时,她只是简单地敷衍:嗯、好、哦。
当孩子追着妈妈问问题时,她总不耐烦地说:咋这么多问题。
她的语言特别单一,只会要求,只会指令,评价,永远都是「你该做什么」,从未问过孩子「你想做什么」。
母子之间「沟」而不通,孩子的诉求也就一直得不到满足。
所以孩子才会通过不断哭闹的方式引起妈妈的注意,在得到回应的同时也会不断地去验证心中的一个判断:
只有不断地哭闹,妈妈才肯听我的话。
孩子所有的不可爱,不过都是在呼唤:妈妈,听我说。不管孩子多大,都有被倾听的需要。
《少年说》中,就有个女孩因为很久没有好好和妈妈说话了,感觉备受冷漠,觉得妈妈不爱她了。
她说:「妈妈工作很忙,我们很少有机会讲话。妈妈就算在家,也是一天到晚地接电话。
我不知道为什么她有那么多时间听别人讲,却没有时间听我讲。
记得有一次,我打电话给她,刚开始一直忙音,好不容易接通了,但她用特别冷漠的语气问我有什么事。」
说到伤心处,女孩数次哽咽。
最后,女孩问:「妈妈,你是不是没有以前那么爱我了,如果是,你能不能再爱我一次?」
语言,是情感交流的通道,更是通往心灵的窗户。

给孩子时间去说,才能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关注孩子真正想要传达什么,才能更好输出你的爱和关心。

心与心的贴近,往往始于倾听。
亲子教育家王小骞说:「跟孩子沟通的时候,父母一定要牢记,‘听’动作永远要大于‘说’。」
很多父母可能会觉得,不就是听孩子说话吗?听就是了,怎么不会呢?
可真是这样吗?
  • 让孩子说完,是对他最基本的尊重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都没有耐心听完孩子的话,就着急打断孩子,迫不及待的表露态度和下结论,甚至对孩子施加评判。
《金牌调解》中,就有一位老爱打断孩子说话的父亲。
主持人问儿子:「觉得父亲爱你吗?」
儿子回答:「这是肯定的,小时候自己不理解,长大了……」
「我在他心中就是一个不要脸的人,我替他说。」父亲突然打断了儿子的话。
儿子一时语塞,良久,儿子又多次想表达些什么,但总是他一句话没说完,就被父亲打断了。
最后,任父亲说个不停,儿子都不再开口说话,一脸的落寞。
父亲不知道,他打断的不仅仅是话,更是沟通情感的链接。
让孩子把话说完,是每一个父母该有的耐心。
  • 听到孩子心里去,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

教育家尹建莉曾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她陪3岁的女儿圆圆看完电视剧,准备睡觉,可女儿却突然大哭起来。
哭什么呢?
圆圆说:「这个房子不好,我要换房子。」
尹建莉听懵了:「为什么要换房子?」
圆圆有些着急,回答得乱七八糟,但尹建莉却耐心地引导孩子一步步说出心里的想法。
原来,电视剧里有个女孩的妈妈离开了,女孩恰巧有个和圆圆一模一样的玩具大红盆,而大红盆又多次出现在镜头。
所以,圆圆误以为有大红盆子的房子,妈妈就会离开。
听懂后的尹建莉便一遍遍地跟孩子解释,圆圆这才止住哭声,安心睡下。
尹建莉感叹:听懂孩子的心思太重要了,假如大人觉得孩子不懂事,不认真理解她在说什么,胡乱吼一句或是训两句,孩子的心结解不开,他会多长时间苦恼和不安啊!
所以,多一点耐心,就会少一分误解;多一点用心,就会少一份伤害。
  • 最好的姿态,是蹲下来听

主持人方琼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儿子闹着要去商场,可没多久,孩子就闹脾气要回家。方琼不解,便任由孩子哭闹。
后来,蹲下来和孩子讲道理,这才发现:琳琅满目的商场,在儿子眼里是一条条不停走动的腿。
有时候,很多亲子间的沟通出现问题,往往是因为我们高高在上地听,认为孩子说的都是小问题。
其实,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才能真正听见他的心声。
美国心理学家德华·桑代克说: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减少与孩子的冲突,赢得孩子的信任。
把孩子当做一个生命个体去耐心倾听吧!
他小时候,我们弯下腰,蹲在他的视角看世界,才更能听懂他。
 
他长大后,我们放下你家长的权威,站在他的立场看问题,才更能了解他。
 
我们弯下的不是腰、放下的不是权威,而是一条拉近与孩子心理距离的「拱桥」,虽然弯曲,但却抗压。
我们不必成为完美的父母,却可以成为「听话」的父母。
我们不必成为会说的父母,却可以成为被信任的父母。

作者:枫子,二宝妈, 一手育儿,一手写作,与宝宝一同成长。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邮箱tougao@ksjgs.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