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可引发抑郁症和严重行为问题,父母如何及时引导并解决?
本文章节:
01、厌学不只影响成绩,还有可能引发精神心理障碍
02、厌学背后的形成原因和心理根源
03、父母要科学、理性地应对孩子的厌学问题
厌学不只影响成绩,还有可能引发精神心理障碍
“厌学”是学生群体里最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之一,也就是我们说的学习障碍中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对学习表现出懈怠、不在乎、甚至极力逃避和抗拒。
如果将厌学情绪分为轻微、中度、严重的话,其实轻微的厌学情绪非常普遍,不但差生有,大量优等生也有。
虽然他们不是真心喜欢、热爱学习,学习时有轻微的烦躁;但他们一般情况下也愿意完成学习任务,也希望成绩更好,厌学行为不明显,可以不干预。这种情形不属于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厌学范畴。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中度到严重的厌学情绪带来的厌学行为十分显著。比如孩子上课时明显不想听课、消极被动,课后故意回避作业;学习成绩差,但表现得毫不在乎。
部分严重的学生还伴有违反纪律行为,比如故意扰乱课堂秩序、逃课逃学,或者拒绝上学,家长不得不为其请假,或办理暂时休学。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中度到严重的厌学,当父母的肯定特别着急。孩子不好好学,甚至连学都不上了,学习成绩怎么办?学历和找工作怎么办?
但这些家长又不理解孩子厌学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更不懂科学、理性地应对,可能只会一味向孩子施加压力,不断唠叨、督促,甚至又打又骂,强行把孩子送到学校。
这时,亲子之间往往会引发严重的冲突,孩子的情绪波动,与父母敌对,甚至在家砸东西、打人、离家出走,或者日夜沉迷手机和网络。从表面上看,出现了情绪无法自控、游戏障碍的症状。
还有,很多孩子虽然有中度到严重厌学,但其实他们内心深处仍希望获得外界的认可和关注。如果能像变魔法一样摇身一变成为学习优等生,他们还是非常愿意的。只是在现实中这不可能,他们学不进去,有无力感,所以也不想学。
如果老师、家长一再对他们批评、贬低,他们也缺乏知心朋友和健康的解压方式的话,他们很容易出现抑郁状态,自卑、自我否定、自我封闭,甚至自伤自残,有明显的精神心理症状。
通常,当厌学的问题已经发展到以上两种情况时,父母才会有意识带孩子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有可能是找心理老师、心理咨询师,又或者带孩子到精神科就诊。
如果是就诊于精神科,根据不同孩子的表面症状不同,精神科大夫就有可能诊断为抑郁症、焦虑症、甚至“六种重性精神病”之一的双相情感障碍。
所以,别看厌学似乎只涉及学习这一个方面,其实它牵扯到很多因素。
学业是青少年、儿童的主要任务,绝大部分父母都十分重视,所以一旦孩子的学习出了严重问题,正常的求学过程被打断,就很有可能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一连串问题,导致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障碍,甚至酗酒、吸毒。
厌学背后的形成原因和心理根源
很多父母想不明白,虽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学习的确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但学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啊,这对以后的工作、生活有很大影响,孩子也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可他们为什么就是不能好好学习呢?
说得简单一些,这些父母觉得,孩子怎么就是不懂事呢?!是不是想气死我?!最后吃亏的是他们自己啊!
这也常常是他们指责、批评孩子的口头禅,但孩子还是我行我素,就是不听。
这些父母明显不了解孩子厌学背后的形成原因和心理根源。
对于学生厌学的原因,教育领域有很多研究和总结,以下是主要的几点:
第一,教育制度和模式的因素。
比如“双减”前,学生课业负担重,部分知识难度大,授课形式比较单一。本来孩子抱着新鲜感和求知欲来上学的 ,结果发现应接不暇,枯燥难耐,难以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甚至心身疲惫。
其中一部分学生就会感到难以适应学习环境和节奏,求知欲不断降低,甚至开始厌恶和逃避。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老师教学方式的问题。
少数老师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只重视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待学生过于严厉,甚至歧视、羞辱、体罚达不到自己要求的学生。
这会令学生的精神高度紧张,自尊、自信受到严重的挫伤,甚至自身对抗、逆反心理,表现出严重的厌学行为。
第三,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
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业过于苛刻,盲目鸡娃,逼迫孩子高强度学习,而且缺乏鼓励和认可,总是对孩子批评、否定,孩子成绩不好就惩罚。
这也容易导致孩子迅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认为自己就像父母说的那样,“笨”“没用”,产生厌学情绪。
第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直到现在,社会上还有“读书无用论”的论调,认为知识不能改变命运,读大学难找工作,还不如早点打工挣钱。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网上的信息参差不齐,而孩子们都是“数字星球”的原住民,很容易受到一些扭曲信息的误导。甚至有些家长也有这样的观念,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那这部分学生就更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和行为了。
第五,孩子的自身因素。
比如性格比较敏感自卑,遇到学习难题不敢想同学、老师请教,缺乏及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意识,导致越学越难、越难越烦,进入恶性循环,结果出现厌学情绪。
另外,学生缺乏积极的人生目标也很关键。他们并不明白学习到底为了什么,有何意义,甚至就认为是没有意义的,不是“我应该学”,而是“别人强迫我学”。
其实这个所谓的“自身因素”并不是孩子自己形成的,而与上面说到的家庭教育、学校氛围、社会因素都有重大关联,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令孩子出现了这样的应对模式和认知偏差。
说到这里,就涉及到我们从对厌学背后的心理根源的理解了。以上教育领域总结的5大方面是有道理的,也有一定的针对性;但归根到底,若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最关键的原因是上述方面对学生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