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如今的中医大学,很难教出好的中医了...

为什么如今的中医大学,很难教出好的中医了?真正的聪明人,其实都在下笨功夫!

我去中医大学开会,他们带我们去展览室参观,讲解员是博士生,一提三七,就是降血脂,这是很可怕的。

我们现在教育出来的药学家,用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去引领中医中药学的发展,从这个体系出来的大批人,在朝着同一个方向走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医中药的消亡。

现在的孩子在学中医的时候,整个课程设置的三分之二都在学西医和外语。

而对经典著作教育的缺失,以及学子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疏离和陌生,导致教育出来的中医都是西化的。

此情此景,我不免想到了“捶胸顿足”四个字。

先贤医者们,历经艰难险阻,尝百草、著书、传承于弟子,可如今,面对这帮西化的中医,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满目疮痍之感。

学中医,你不把这些经典诵读一遍,如何能算入门?三七,你只知其降血脂,那活血化瘀、治跌倒肿痛的功效,难道就不值一提吗?

如今这社会发展得快,人人都在寻求“诀窍”,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快速变现。这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个人无从评论。

可是,要想学好中医,不下一番苦功夫,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你这个医生是当不好,也当不了的。

大多数中医在45岁之后,才算苦尽甘来,像极了古诗词里描述的那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前阵子,一位患者找到我,治疗他多年慢性荨麻疹的毛病。

这人,54岁,荨麻疹折腾了他三年之久,经过无数次中西医治疗,病情却始终反反复复,很是难缠。

来到医馆时,我问了之前中医开了哪些方子,患者拿出几张药方,说是特意带着,给我做参考。

我看了下,都是些清热解毒、辛凉解表、苦寒泻下的药物,属常规治疗,可为什么不奏效呢?

我思索了一会,既然以前都是驱邪为主,我何不尝试用一下“扶正”之法呢?

随后拟方:生黄芪、党参、当归、白芍、桂枝、防风、白术、甘草、生姜、红枣。

结果,药用8剂,患者症状大减,我继续为其调治,最终诸症悉平。随后安排门诊回访一年,未见复发。

前面我说了,以前的医者用驱邪之法不管用,所以我尝试了扶正。

什么是扶正?就是用益气固表的法子,把你的正气给补足了,打铁还需自身硬,正气一足,外邪就不敢入侵了。

我这方子里头,黄芪和白术,健脾益气,防风可以驱散肌表的风邪,这就是在辅助正气。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负责调和营卫,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不让外邪那么容易就给皮肤带来麻烦。

党参,辅助健脾益气,当归,辅助养血,使得所补之气能有所依附。

面对怎么治都治不好的慢性荨麻疹,我们不妨从从强大自身做起,固表实卫,调和营卫。只有你自己强大了,才不会被外邪隔三差五地欺负。

而扶正这个事,靠一群仅仅知道降血压、降血脂的中医,是根本做不到的。你不懂中医思维,这治病,就如同盲人摸象,往往不得其法。

而要治好病,看好人,离了中医植根的传统文化,就如同无水之源,做一名好的中医,不下一番笨功夫,是不行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