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贝 | 史书上的丰城人:敢想敢干的将与儒

在明代,江西丰城曾经出现过这样一对将与儒:他们敢想敢干,却坚守底线,叩问初心,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们因反对贪官被贬,因坚持讲学获罪;他们驱逐倭寇,拱卫国家,直面挑战,用教育呼唤读书人的社会担当;他们被《明史》与《明儒学案》记载,成为我国历史与传统思想里永不抹去的一笔。他们是丰城的代表性历史人物——李遂和李材父子。

李氏家庙

李氏父子来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段潭湖茫李氏,根据史书记载,这个李氏家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代。晚唐时期,李世民的十四子曹王的直系子孙:李胜搬到丰城正信乡(也就是如今的段潭),成为段潭李氏的第一代祖先。经年积累,段潭李氏逐渐在江西崭露头角,到了明代,更是涌现出不少人才,名声传至南方其他地区,李遂和李材便是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两位。

李遂是李材的父亲,是明代中后期非常有名的文将,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考中进士入仕,继而做官三十多年,职位最高做到南京兵部尚书,但中途起起伏伏,一度也曾跌落至平民。1534年,在礼部做官,负责国家祭祀活动的李遂借太庙起火一事,劝谏嘉靖皇帝明辨忠奸,肃清朝政。这让当时正受圣宠的礼部尚书夏言大为恼火,认为李遂在影射自己,于是借着别的事件,弹劾李遂“阻坏部事”、“殆弃公务”,将李遂贬离了京城。

没想到这一贬却给了李遂一个机会,在素有“难治”之名的浙江衢州,把他的文治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教化民风,救赈水患,击杀贼寇,重订税征,三年任期结束,李遂的政绩考核全国第一。不但朝廷要升他的官,当地的百姓更在他离开时,念念不舍,主动为他建立生祠和书院、生祠名为“李公遗爱祠”,抗日时期被日军炸毁,留下了石碑保留在如今的衢州市博物馆。书院名为”克斋讲舍“,也被炸毁,但其所在的街道被命名为“讲舍街”,至今仍是衢州人民生活的主要街区。不知是不是巧合,衢州市实验学校也坐落于这条街道上。

图为衢州市实验学校保留的“重修李襄敏公祠记”记录碑,李遂谥号襄敏(图片来自网络)。

文治突出的李遂,被内阁首辅严嵩看好,严嵩提出,让自己的儿子严世藩迎娶李遂的女儿为妻。当时的严嵩骄奢跋扈,贪赃纳贿,李遂根本不愿和他有任何关系,果断拒绝了严嵩的求娶。严嵩见拉拢不成,又找由头将李遂削职为民,在家赋闲七年。

直到1557年,因倭患严重,李遂才被兵部起用,专督御倭事宜。1559年,李遂指挥取得“淮扬大战”的胜利,被明朝的抗倭兵书《筹海图编》誉为“御倭十七大捷”之一。这场战役基本肃清了江北倭患,结束了南京三十多年被倭寇进犯的历史,在整个抗倭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图为《筹海图编》,系我国第一部海防专著,在此书中明确将钓鱼岛归入我国海防范围(图片来自网络)。

李材是明代的著名儒家学者,是大儒王阳明的再传弟子,但他的性格却很刚强。青年李材大骂当时朝廷中一部分官员苟且偷安,钻营声望,不顾百姓民生,却喜欢弄虚舞玄。哪怕是面对师门,他也依然直言不讳。我国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就曾评价李材是阳明学派中最早站出来,对这些给社会带来不好影响的阳明学者,提出批评的第一人。

图为同文书院内李材像,该书院系元代藏书家李克家所建,李材曾在此讲学,现经段潭政府重修,坐落于段潭中学内。

大抵也因为这一点,李材进士及第后,在京师不到一年便辞官回乡,教书治学去了。即便后来又被起用,但始终不愿待在京城,其一生在京城为官的时间总共也不到三年。

除了批评师门和朝廷士大夫之外,李材还做了一件特别“敢”的事——就是反抗当局对平民教育的封锁。

李材一生数次因讲学遭到革职、落罪,其中比较严重的有两次:一次是在广东肇庆,李材创办端溪书院后。两广总督殷正茂强行要把书院改成监军道,把李材气得直接辞官;第二次是在湖北勋阳,李材在当地讲学,当局唆使军营的士兵哗变,直接使官至四品的李材停了职,后又把他关进诏狱五年,判他流放福建,直至去世。

图为福建湄州出土的“兴安书院”瓦片,“兴安书院”前身即为李材讲学的“明宗书院”(图片来自网络)。

在福建讲学的十四年里,李材在学生和当地士人的帮助下,先后建立了见罗书院、明宗书院等等。同时,他也经常与东林学派、福建朱子学,以及各地的学者进行交流,不断呼唤读书人对国家对社会有所担当,对当时整个南方的思想进步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李遂和李材的敢,是对百姓,对社会担当的坚持,是对贪腐,对弄虚作假的反抗,他们的敢想敢干是坚守底线,叩问初心,有所为也有所不为的敢。这是“丰城精神的态度”,同样也是“有态度的丰城精神”。这种态度,就如李材的儿子在写父亲的行状时,记录的李材年轻时所说的一句话一样:“大丈夫直当上下千古,以继往开来为己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