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死后真的只剩一抹黄土,那生命的意义何在,我们又该如何生活?

记得加个⭐️星标,这样才不会漏掉推送。
首先,我们大多数人应该都相信人必有一死。
其次,人死之后有很多种可能性。可能会有一个灵魂;可能会以某种形式、进入天堂或者地狱;也可能不断轮回……总之,在死亡之后,我们可能依然保持着某种“不朽”的存在。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在死亡之后什么都没有,一个生命就只是变成了一抹黄土。然后,不再有然后。
这些说法中哪一个是「真相」?这是个信仰问题,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看法,我并不想争论其中孰真孰假(实际上我也不确定)。
请注意,这篇文章并不争论“对错”问题。所以,如果你感觉有某种冲动、想要为自己的信仰做辩论,那么今天的留言区并不是正确的地方。
我们今天只是探讨上面诸多可能性中的一个,也就是最后一个:如果人死之后真的只剩一抹黄土。
那么,生命的意义何在,我们又该如何生活?
现代世界的理性主义倾向,极大地降低了世界的神秘性,让很多人不再相信鬼神。于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虚无
如果人类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生物,只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偶然,没有上帝,没有灵魂,没有轮回,死亡之后只是空白——
怎么办?
一百多年前,尼采给了我们一份答案。
他说:
上帝死了。
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上帝死了;而是,人类用自己的理性主义,杀死了一切超自然的神灵。
人类编织出精彩的神灵故事,是因为自己的心灵实在太脆弱,是因为在这个繁杂的世界中,我们需要安慰。
这就好比一个人本来很爱钱,但因为贫穷感到自卑,于是他就去信奉一套所谓“高尚的人应该视金钱如浮云”的说辞来躲避自己的自卑感。
但如今,人类亲手打碎了过去的故事。
我们不再拥有神灵的护佑;我们环顾四周,发现只有自己。

接踵而至的就是迷茫。

所以,尼采说上帝死了,他并不是在欢呼。他的意思是,上帝死了,但后果很严重,因为人类从此陷入了虚无。

在虚无的本质之上,生命本身并没有确定的意义。

那么,生命岂不是很悲哀?

尼采的回答是:并不。

取决于你怎么看。

人生并不存在什么固有的真理或者意义,这本来就是一种幻觉。历史上各种各样好看的理论,只不过是掩盖了生命虚无的真相,让人能够在虚假的幻觉中获得安慰。

如果你带着这种幻觉而生活,看到虚无本质的那一刻就难免感到悲观。

然而,如果你从来就不相信这种幻觉,那也就无所谓悲观。

谁说虚无就一定导致消极?

虚无之上,还可以是积极和力量。

如果你参加一场马拉松,有人告诉你跑道的尽头有一个奖杯,你把这个奖杯当成全部的目标。那么当你满怀希望地跑到终点,却发现其实什么都没有,你一定会无比失望。

但是,如果一开始你就没想过奖杯的事,只是去尽情享受跑过的每一段路。那么到终点时,你不会因为没有奖杯而失落,因为你知道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个奖杯。

如此而已。

于是,尼采给出了他的终极回答,也是给了我极大力量的一份回答:

虚无的真相并不直接导致消极。在虚无和消极中间有一个必经环节,就是虚幻的信念。如果你相信了虚幻的信念,那么本质虚无的世界对你来说就是毁灭性的,于是你在真相面前会悲观绝望。这就是消极的虚无主义。

但是,还有积极的虚无主义。

如果你从幻觉中醒来,看到根本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人生的意义也就不依赖于它,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好绝望的。

认识到世界本无意义,这恰恰带来了创造的自由。

意义不是现成的在哪里等着你发现;意义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生命活动的标志就是能够自己确立价值,这就是生命的力量。

所以,面对本无意义的世界和本无意义的生命,人应该立足于现实,直面无意义的荒谬,以强大的生命本能舞蹈,在生命活动中创造出价值。

成为你自己。

于是虚无不再会让你沮丧和绝望,而是给了你最广阔的创造自我意义的空间。

上帝死了,无需悲伤。

生命是如此虚无,生命又是如此绚烂。


如果你偏向物质主义,感觉难以建立超自然类信仰,同时又不想因此而感到生命虚无,那么可以读一读尼采的哲学。精彩绝伦。

这篇文章中的许多段落,摘自刘擎所著《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我在很多年前读过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似懂非懂;这次又去读了《哲学的故事》中关于尼采的章节,依然似懂非懂。目前为止,《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是我认为阐释得最清晰、也最精彩的,而且不仅限于尼采部分。很棒的一本书,推荐。

佛陀到底说了什么?只有16个字

我的妈妈走了

我要怎样活着?

我们为何会为死亡而悲伤?

生命本已是无上的幸运

面对死亡的强硬态度

探索生命,29本书

我要怎样活着?

👇欢迎点击关注

赞赏取消了,点赞和在看就是最有力的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