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工具(二)江湖里有刀光针影 (下)
——愿你手里有工具,心下有方寸,眼界有乾坤
下篇:一针定方寸
❶ ·.针锥:
与前一篇介绍的各种大刀相比,针锥实在是个小物件,但它对修复工作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针锥主要用来方裁画心、扎眼定位、揭开纸边和挑拨纸中的杂质等。
修书师傅们的针锥基本都是自制的,每个人做得都不一样。
(1)制作针锥:
比较简单的做法是木柄针锥,削一小块长条木头,横截面上打个小眼,用钳子夹住针头的一边,把针尾部涂些乳胶塞进木头里,针头正了、粘住了,针锥就做成了。木头最好选择松木,或天地杆剩的废料就好。
另有讲究一点的做法:裁一张皮纸,涂满浆糊,紧紧裹住针的后半部,一定要裹紧,确保针在里面不晃动,然后一层一层将纸缠住,形成一截完美的圆柱体。选一块喜欢的锦绫,往纸柱上再裹满一圈,针锥后面缀一枚漂亮的玉石或珠子。既实用又有古风美感。
除了传统做法,现在也有用滴胶工艺做锥柄的,把漂亮的花草、亮片封进滴胶里,使针锥看上去更像一个精美的艺术品。
(2)针锥的用法:
如果不许用尺子比着,你该怎样把一张纸裁成四边直角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呢?对修复师来说,只要一枚针锥,就可以定位测量了。这道工序在裱画中叫作“方”,也叫“裁方画心”。至于方的过程,怎样扎眼定位,我实在是不想写了,这不是一两句能说明白的。
就算用语言勉强描述,也是件很繁琐的事,还要配合肢体语言。没见过这一套程式的人真的很难听懂,而懂的人,根本不需要文字表明。
倘若你有机会见到修书裱画的师傅,不妨问问他:方画心是怎样的操作?让他演示一遍,就全知道了。
有时候手工活就是这样,在具体操作面前,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是苍白的。唯有手把手的教授,才能逐渐学会一二。所谓的口传心授,大概就是这样。所以,掌握着传统手艺绝活儿的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且是发展传承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针锥还有一个妙用是揭纸。修书时常遇到纸张粘连的情况,老纸酸化纤维脆弱,干的状态下不好揭开,喷水润湿后纸更加糟朽,没办法上手。利用针锥尖细的针头,能轻易深入纸张缝隙间,把粘连的纸慢慢挑开。
可以用粗细不同的针多做几种针锥,以备不同使用,比如细的针可用来扎眼,稍粗一些、钝些的针可用来划线。
裱画工作中,有一道工序叫作转边:画心镶好四边绫子后,把画卷起来,用针锥在两端各扎一个眼,一定要扎透,位置大约距边缘0.2-0.3mm。然后展开画,背面朝上,用尺子比着刚才扎过的针眼,拿针锥沿三点一线来回划动,把每一个针眼都连起来。
针划过的地方形成一道印痕,但不会扎破锦绫。之后沿着印痕涂上浆糊,把这段绫子的边折上去、粘住。这有点像裁缝里给衣服仟边。
转边做好了,再上覆褙纸,从正面看,画的两边就很平直了,做过转边以后,锦绫也不会脱丝。
有时在旧纸或绫子上测量裁剪,不方便用笔划记号,也可用针锥扎眼定位。
古人在没有栏线的纸上写小楷时,也会利用针眼定位来掌握文字位置。取一册没有栏线的古代抄本透光细看,或许上面隐约有着点点针眼呢。
无论是扎过的针眼,还是划过的印痕,在修完的书画中,都很难再看到痕迹。因为它太小了,最后不是被压进书里,就是折进画的镶边中。但唯有用针锥定过位置,才好决定或折、或裁的尺寸,也只有找对了书画装裱适合的方寸宽幅,做完的活儿计才让人看着更舒服!
❷ ·.镊子
如同剪子叫“齐司封”一样,古人也给镊子取了个戏称:“却老先生”。
唐代冯贽 《云仙杂记》卷四记载:“王僧虔晚年恶白发,一日对客,左右进铜镊。僧虔曰:却老先生至矣,庶几乎?”
王僧虔是南朝时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后人。“却老”,意为害怕衰老,可见古时人们已经用上了铜镊子。但是否用来拔白头发,这事儿不好说。
镊子算不上刀针类的利器,却也是修复师们常用的小工具。它有挑、择的作用。古籍修复中常用镊子择纸边,挑纸中的杂毛等。
托裱书画需要在纸上刷浆水,总有不结实的排刷笔毛随之脱落,遗留在画心背面,要用小镊子将其一根根地夹出来,不可有一根漏网滞留在画心上。
修书时,补纸与原书纸的搭口,也可使用镊子择边,把补纸的搭口择出纸纤维的毛茬儿,搭口很细,又要搭得牢固,修完后两张纸的搭口处摸不出厚度,这也需要一定的功夫呢。
市面上出售的镊子有很多种,大大小小、尖头、圆头、并没有一定规制,每一种都可以用来修书,只看你更习惯用哪个。修书人的镊子用久了,会有属于自己的手感。倘若换个一摸一样的给他,也能立刻感知出不是自己常用的那一把。
手感和经验,是中国手艺人长久以来遵循的传统工作方式,想必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难以打破的。
❸ ·.结语:
其实修复师的工具很多,我见识浅薄,仅挑了一些自己了解的,结合工作简单说说。刀、锥、针、都是具有危险性的金属利器,使用时安全第一。它们和修书人的手艺一样,需要时间来打磨历练。
随着国家对文化保护的重视,现在也有了专业生产修复工具的商家,制作的工具精美实用。不过传统修书师傅们仍是喜欢在生活中随处寻觅适合的工具:厨师的操作桌里、牙医的手术台上、裁缝的工具箱中……这种习惯简直可以列入职业病的一种了。
常说修书如同修行,任何学习都是一个见山、见水、见自己的过程。只有精进了技艺、耍好了工具,才能在面对不同破损文献时临危不乱。
慢慢学、认真修,江湖路上无定数,不知下一次会碰到怎样破的书,抑或遇见哪一样好工具。
&:文中插图均为作者原创
请勿用作商业用途,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