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脊柱行拳的三种方式五大要点

朱老师抖音号:朱学峰(zxf13701017777

为什么我们患脊柱病的过程总是很隐形?这是因我们在日常的行走坐卧中,显意识是不关心脊柱的,都是四肢自作主张,想干嘛干嘛。时间长了,人的身体就散了,完全是一团碎片。本来四肢都是脊柱的仆人,现在仆人都觉得自己厉害了,成了主子。既然脊柱无须去指挥四肢了,那么脊柱周围的筋肉也就僵死了,毫无生气。练太极对于脊柱就是很好的恢复。
大家都知道,把太极拳打得既缓慢又松柔,能疏经脉,通气血,从而使人体获得健康和长寿送给大家,但未必人人都知道用脊柱行拳,其实脊柱行拳才是人体养生祛病的根本所在。
“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为主动、手脚随动的行拳方式。学拳初期,是用手脚来打拳,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进而学会了以腰带脊,发挥腰部的枢纽作用,再随着功夫的加深,“腰”会逐渐成长:先是与胯连成一体,以腰胯来带动手脚,接着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个连接百会和会阴穴的身体中轴线(也称“中垂线”)。
臂和腿好像牵挂在身体的中轴线上,行拳时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起于中轴线,终于中轴线。……动手不动腰为僵手,迈步不用腰为死步。上肢要体会“以腰带臂”的感觉,下肢要体会“步随身换”的感觉。……
我们常说:“四块松,全身松”,全身的放松关键在于肩胯的放松。在太极拳中脊柱有三种运动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转动和前后张弛。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体脊柱的S曲线得到适当调直,可以纠正头颈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脊柱的“左右转动”是太极拳形成圆弧动作的动力源,是以脊柱带动四肢运动的主要方式。脊柱的“前后张弛”是说脊柱如同弓背,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含松张弛:蓄势时脊柱随着吸气微微后弓,称为“吞身”;发势时脊柱随着呼气微微前驰,称为“吐身”。行拳时脊柱随着拳势开合变化和拳势呼吸呈现出节律性的张弛,这是形成太极拳开合鼓荡的动力源。
太极拳脊柱的三种运动方式,初学者可能不好把握,但它却是练拳的必经之路。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三种运动方式,无论是养生祛病,还是技击功夫,都大有好处。如何把握好脊柱行拳的关键呢,这几个要领不能丢:
第一,立身中正。具体到脊柱,即要求脊柱要能尽可能地上下成一条线垂直于地面。人体的自然脊柱为S形,由胸椎的后曲,颈椎和腰椎的前曲而形成两道弯。根据太极拳对脊柱的弓形要求,这两道弯曲应该基本上填平(注意,不是几何意义上的填平)。

对比图

第二,虚领顶劲。又叫顶头悬,这是居首位的要领,它就像是一面大旗,一旦开始打拳,就不应该丢了它。做好虚领顶劲的一个关键点在于百会穴上领达到人体自然垂直最高度。
第三,含胸拔背,具有舒展颈椎胸椎的作用。含胸与拔背实际上可以看成一个动作,细细体会含胸,不用刻意拔背,几乎就能做到含胸拔背了。注意,含胸要掌握好分寸。
第四,松腰,和松胯紧密相连。太极拳以腰为轴,拳论说腰不动手不发,腰带四肢,可见腰在运动中具有优先性和枢纽性的作用。说松腰,其实最主要的是松腰椎。练习松腰时,可体会两点:一是气沉丹田;二是命门后撑。
第五,尾闾中正。尾闾,在尾骨尖端下,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要尾闾中正,就需要敛臀。这很关键。尾闾若不正,前面三个要领的功劳几乎就前功尽弃。而由于尾闾不好感知的缘故,许多练习者常常在此犯错。
除了四大要领,还有松肩垂肘,由于它不是直接关联脊柱的,所以上面没有提及,但这绝不意味着它不重要。还有一点也必须提及,即节节贯穿。太极拳是一项整体性的运动,要求一动无有不动。这个一动无有不动,具体到脊柱,就是24个椎节的节节放松。没有节节放松这一环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节节贯通,就相当于把体内的长江大河或高速公路全部疏通,使其没有一处有碍。
知易行难,特别对于初学者。每一个动作要领都需要专注感知,反复练习,稍有马虎,就会影响练习的效果。太极拳就像是一架精密的仪器,一方面是局部零件的各司其职,另一方面又要求整体性的高度配合(成整体运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