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年少不知《蜗居》难,看懂已是不惑年】
1.价值观的崩塌
80后价值观的崩塌,始于《蜗居》。
蜗居对于楼市自上而下的系统性展现,从政府到开发商,从动迁到百姓购房抢房,从新房到二手房,几乎遍布地产界的全局。
第一个价值观的崩塌:是与房子有关。
只可惜,很多年轻人当时关注更多的,是海藻在小贝与宋思明两个男人之间的选择而引发的——
第二个价值观的崩塌:情感付出的崩塌。
男孩子,没有人那么有耐心等待你去成熟和长大,如果有,请珍惜她。
女孩子,没有人那么在意你的每个小心思小细节,如果有,请珍惜他。
但是,
小贝表现出来的不成熟和现金上的不自信,不堪一击。
宋思明表现出来的淡定自若的老练和金钱上的自由,飘若游龙。
是的,
即使现在重新再看《蜗居》,你依然会深陷其中。
而《安家》的播出,让十年前的这对夫妻再次出山,让人感慨岁月的易逝,更感叹房价的一去不复返。
初看不知剧中意,再看已是剧中人。
2.价值观的重塑
现在,时间节点是2020年。
我们回看一下十年前的上海楼市。
这句台词,熟不熟悉?
这种抱怨,亲不亲切?
再看看十年前海萍的要求:
这种想法,似曾相见?
这种奢望,越走越远?
再看看当时的现实:
这种理论,真不真切?
这种醒悟,刻不刻骨?
再看看开发商当时的打法:
这种评价,经不经典?
这种坚持,长不长久?
再看看海萍自认为要求不高的需求:
在上面海萍理想的要求总价下:
这种需求,矫不矫情?
这种完美,理不理智?
再看看他们夫妻二人之间的抱怨:
这种对话,共不共鸣?
这种后悔,真不真实?
黑格尔说:“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我们根本没有从历史中领受到教训。”
现在像沈阳这样的新一线或者是二线城市,跟上海北京是没法比的。
但十年后呢?
沈阳的楼市已经经历了自己的第一个十年:
有些人享受到了红利,有些人还没有,正想着上车。
沈阳楼市的下一个十年会不会复制上一个十年?
答案没人敢拍板。
即使现在有了限价,限购和限售等行政手段。
但却也有了很多新的经济和行政利好,或者叫扛通货膨胀的手段:
手里的钱,越来越贬值是无疑的,怎么去花,才是价值观重塑的最关键的点。
3.刚需们的彷徨
昨天临睡前,突然觉得,沈阳这样新一线开始持续上涨的房价,对待刚需真的是残酷的。
100万,在沈阳的主流区域想买个好一点的有升值潜力的,配套比较全面的,带学区的新房,几乎快要绝迹了。
但100万,去掉首付30万到40万,还需要贷款60万或70万,每个月又是4000多到5000多的贷款。
既然是刚需,首付拿的都费劲,每个月4.5千的贷款,怎么还?
但是,如果现在不买,未来刚需的门槛,很快会迈进150万。
去掉首付的45万或者60万,需要贷款90万或者105万,每个月的还款额……
十四不敢再去替刚需们想下去了。
新房的高度,注定了未来的刚需会更快地进入二手市场。
而刚需们购买二手市场,讲价成为必然的手段。
这个逻辑,又形成了新房新一轮的购买逻辑——最好是小三室以上。
所以,2020年,有可能是刚需的最后一年,也是刚改们的第一年。
今天,十四提出了我的“四浅四深”购房理论。
这天这篇文章,是给刚需们的建议:能上车,赶快上车。
不要浪费每一场好的危机——丘吉尔都出马好言相劝了。
十四不用再废话了。
关于十四的新理论,这篇文章是刚需的结束,也是刚改的开始。
我们下一次再继续聊聊,什么是“刚改元年”。
大家好,我是十四少:
楼市有很多能够指导你的人;
但我可能是你买房路上,
唯一懂你的那个人。
买房十全十美:
踩盘指导系列:
学区讨论系列:
品牌探索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