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力;离心力与太极拳实战时的步法
“教拳不传步,传步打师傅”这样的说法我不太赞成,因为有违师德。不过这话的确真实地说明步法在拳术运用的重要性,所谓步法是指运用拳术技术搏斗时,下盘配合上盘手法;中盘身法的运行规律和技巧(不是套路中动作定式时的弓步,马步;歇步·······之类的步型)太极拳是近身搏斗的短打拳,对身,手,步互相配合的要求很高,三者之间不能乖违。否则搏斗中挨打是必然的。不少拳友哀叹,练了几十年的太极拳竟不能致用。与人切磋动辄败北,究其不能致用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原因,笔者以为,不谙实战时的步法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演练拳架时的步法是不能在实战时致用的,那么实战时的基本步法是怎样的呢?
太极拳实战时的步法配合手的缠丝,一进一退;一正一反。其运行轨迹与手的缠丝一样,画一个阴阳鱼太极图,太极拳实战时的步法配合手的缠丝,一进一退;一正一反,环绕对方绕一个整圈。其运行轨迹与手的缠丝一样,画一个阴阳鱼太极图,实战时在身法的主导下用螺旋劲,将对方旋转而起,然后发劲冲击,即拳论所云“如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在旋起对方发劲前因距离;位置;方向不够理想,可以跟步;并步或者其他步法加以调整。然后发劲。
以杨式太极拳掤捋挤按为例;假设有敌上右足以右直拳猛击我胸口,我上左足的同时两手掤捋其右手臂,彼为保持平衡上右足挤靠,我顺势上右足进至其左侧后同时两手变回挤黏住其左手腕,肘。然后两手将彼由其左前往右后绕圈旋起,然后往下按击,掤捋挤按势完成。如能在按之前时将彼旋起,控制住对方后,根据他的应对情况也可以斜飞势靠击;也可以海底针往下采击;也可以搂膝拗步往下砍击······发劲冲击,随心所欲施招。“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但需要练习者经过长期的刻苦练习拳架,明白拳架应用含义。老师不断地喂劲;喂招,熟悉两人模拟实战时正确的距离;位置;方向。遇到对方化解反击时的应对方法、。。。。。。。熟能生巧,然后才能运用于实践。当初我老师学艺时光是推手,散手,师爷每天陪练两个小时,整整两年时间.“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网上有许多朋友喜欢谈论一些民国时期著名拳师精湛功夫和轶事。可又有谁能知道他们练功时的艰辛和学艺的不易。
总而言之,太极拳实战时基本步法有两种,一种是以对方为核心,步法配合手的缠丝劲将对方拧裹旋转而起,这是向心力;一种是步法配合手的缠丝劲,以自己为旋转圆心,将对方旋转而起,这是离心力。
太极拳实战时的步法因敌变化,简单;灵活;有效,配合手的缠丝,环绕对方上下左右旋转,因敌变化使招,一百多年前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稣观杨露禅与人比武后所赞“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圆一体也”.
上面所叙述的“并捋挤按”操作过程,说实话,我知道能看懂的人极少。为何?随着时代的变迁,太极拳从原来实战性极强拳术,逐渐演化为活动肢体的健身运动。其姿势;练法;意识;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与原来的太极拳已大相径庭。另则现在练太极拳的,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是浮躁。学拳几个月就想练运气,内劲什么的,何况其中不少人是看视频或书自学的,真正明了太极拳奥秘者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有位练拳二十多年的拳友来交流研究,我运用上述步法将彼腾空旋起。他在和我学生练习时模仿我的步法;姿势。也如法炮制想把对方旋起,但没奏效。原因是他平时不练这种步法的。意识指挥不了身体重心;肢体虚实;长短;轻重的变化。
虽然现在练太极拳者很多,似是很兴旺。但真正明白个中三味者极少。有一位朋友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17:39:20
【活跃】杨一昊:浙江杭 2015-9-21 17:39:20
太极拳的养生及武术效用应该是学习太极拳最重要的目的。我们练太极拳是期望不但能带来健康,还能让我们拥有强大的武术实力。否则,实在没有必要这么辛苦的练习太极拳了。但是,我观察四周练太极拳的人士,似乎太极拳带给人祛病延年的功效不是那么理想,有时还比不上爬山及散步健行。许多骨科医生遇到膝痛的病人时,常会随口问:是否练太极拳?建议病人停止练习!在武术效果上,太极拳更令人汗颜。看看太极推手比赛,整个场上摔跤不像摔跤,柔道不像柔道,有点像斗牛,有点像相仆,就是不像武术印象中的功效。太极拳一直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武术,如今却是这般情景,这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