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年画的魅力(五)

通达文字 : 原著年画 : 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原创小小年画,勾起我幼年的回想。时光流逝,岁月如梭。儿时看过的年画,深深地烙在我的脑子里。如今,我也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在不经意间,几十年就过去了。现在,每当看到这些记忆中的年画时,依然亲切如初。

想起我们小的时候,在那个年代里,人们的生活还是很困难的,居住的条件简陋,环境与卫生脏乱。泥草房多,砖瓦房少,窗户用纸糊( 因为,当年的玻璃缺少,为此,这也就成了东北八大怪之一,' 窗户纸糊在外 ’ 的缘故。 )到了冬天,在那严寒的气候下,屋子里是很冷的。特别到了数九隆冬那段日子,尤其突出。外面的世界,北风呼啸,白雪皑皑。房顶上落着好多好多松软的积雪,被一阵阵朔风刮的探出房檐,在上面悬空着即长,亦宽,又很厚。房前屋后清扫的雪堆,足以藏人。小朋友们挖空它,利用家家雪堆相连,洞洞相通的自然条件,不怕挨冷受冻,童趣十足,兴奋地在里面藏猫猫。室内,棚顶,墙上,经常挂着一层厚厚的白霜,甚至,有时冷的可见人的哈气。尽管这样,也没有什么太好的解决办法。只能靠烧火炕 —— 散热,或,扒火盆 —— 取暖。水缸,酸菜缸,往往结着许多的冰 ( 酸菜是北方一种冬天人们吃的菜 )。夜晚,全家人挤在一个炕上睡觉,盖的被褥也很单薄破旧,布丁落着布丁。一张炕席从新到旧要用上十几年,末了,也是铺成了大窟窿小眼子的 ……

即使如此,人们还是非常的热爱生活。尤其新春来临,在筹备过年时,那种心情,那个高兴劲儿,都喜形于色的挂在脸上。大人和孩子,从内心里流淌着盼年的欢欣。起初,家家户户,把屋里屋外打扫的干干净净。然后,再把屋子裱糊一新。大部分人家是用报纸( 报纸在当年是能买到的,价格又便宜 ),也有条件好一点的,又肯得花钱,便去商店买回花纸用。即使生活过得紧巴,人们宁可其它东西不买或者少买,甚至在嘴上省下点儿钱来,也要买上几张,全家人喜欢的年画。大人白天忙于生计,没有空闲,到了夜晚,不管一天有多么的劳累,也要借着小油灯的光亮,裱棚糊墙( 那个年代没有电灯 ),将屋子换颜一新。待屋子糊好后,再把喜欢的年画,规规矩矩地贴在墙上,越发增添了过年的喜庆。

当年人们的生活,虽然是不富裕,商品虽然缺乏,可是在买年货上,倒成了一家人,最开心的事情了。它让大人小孩盼了一年到头啦!所以什么鸡呀,鱼呀,肉呀,蔬菜水果啦!这些东西都要尽可能的买齐点。最好,还要力争的多买些。以此,求个吉利,这叫吉庆有余。为来年求个好兆头,祈福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能够风条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 ”。到了这时,天南海北回家过年的人很多。因为路线少,路况差,车次有限。( 当年出门交通很不方便,飞机成了稀罕物,普通百姓坐不起。高铁动车没有,大巴客车没有,大型客轮还是没有。高速公路和私家车,那是梦想。 )所以出门坐车难免的挤,不挤你就上不去,上不去你就走不了。车辆违章超员,出行没有安全保证 。即使这样,那些远离家乡在外谋生的人们,也是满不在乎的,一定要赶在大年三十前到家,与亲人团聚。每年一进腊月二十三,这年味就越来越浓了。各家各户,更是加紧了为过年的事情忙碌着。各村,各单位,组织起来的秧歌队,敲锣打鼓,吹着唢呐,欢天喜地的彩排。大街两头与十字街路口,人们用松树杆子和青松枝条搭成了彩门,门的中央大红的灯笼高高挂随风摆动。门的上边儿,五颜六色的彩旗迎风飘扬。门的两边儿贺春的对子贴出个喜气洋洋。在这种冰天雪地的环境里,有此翠绿的树条,这等斑斓的色彩,显得格外的新鲜,感觉特别的喜庆,尤其增加了节日的气份。

离年越近,这习俗的讲究就越多了。腊月二十三俗称 “ 小年 ” ,传说这日是 “ 灶王爷上天 ” 之日。在乡村,还有的人家从这一天开始,在自家的院子中立起了一个长长的灯笼杆子,直到农历的二月初二 “ 龙抬头日 ” 结束 。腊月二十四 掸尘扫房子腊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腊月二十七 宰年鸡腊月二十八 把面发腊月二十九上坟 请祖 上大供大年三十,守岁熬一夜,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大人更是忙累,尤其是母亲要为全家人,一针一线的做新衣服,新鞋子,从早忙到晚。为了能在大年三十前缝制出来,让家人换上,夜晚还要点着小油灯,继续做到深夜。孩子们不懂事,不知道,母亲整日忙的有多辛苦,还催促着,特别巴望着,能够早点儿穿上。——当年母亲坐在炕沿边,没白没黑地为我们,缝补衣服那种慈祥的样子,还有她,裁剪布料时的神态,穿针引线时的眼神儿,飞针走线时的动作,记忆清晰的似乎就像昨天。“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 忙忙活活中,时间到了大年三十,早晨,在房门上,用心地贴春联和大红福字。然后,按照老规矩,炖鸡( 吃鸡 —— 吃饥荒 )做鱼( 吃鱼 —— 年年有余 )烀猪爪( 吃猪爪 —— 抓财 )…… 这三样菜至少在我们住的那嘎达,在当日的饭桌上,几乎家家都能见到。

到了晚上,在屋子的中央挂着一盏保险灯,( 一种烧煤油的灯,有灯座,灯罩,和灯伞组成的。很浪费油的,平时是不舍得用的。)通宵点着,至到正月初三。灯光四射,照在刚糊好的墙壁上,在年画的装点下,屋子显得格外亮堂和温馨。我们围在父母的身边,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地一边包着饺子,一边听着广播。( 那时候没有电视,电脑,以及电子产品,当年谁家要是有一台 “ 红灯牌 ” 的收音机,那就够厉害啦!)在把早以买好的冻梨,冻柿子用凉水缓上。此时,忙着的爸妈腾出手来,给我们弟兄姐妹分发了压岁钱。又穿上了盼望已久的,由妈妈日夜辛劳赶制的新衣服,新鞋子。姐姐给小妹妹的头发上,扎了一条红头绳,又打了一个蝴蝶结,乐的她呀!跑来颠去的,一家人,就别提有多高兴啦!

丰盛的年夜饭准备好后,这时看到忙碌的爸妈,才稍有空闲,休息了一会儿。等到半夜子时左右,爸爸按照我家祖上留下地过年规矩与习惯,在这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喜迎新年到来的时刻,又开始忙了起来。这时,爸爸,让我拿起他早以准备好的,事先放在热炕上烘着,怕其受了潮的鞭炮,带上两个弟弟去大街上燃放。二宝,三宝,提着自家做的小灯笼,我们兴奋地出了门儿。来到了大街上,听到不远处,已有稀稀拉拉的炮竹声。顽皮的弟弟提着灯笼随意地舞动着,灯笼里点燃的蜡烛,那跳动的火苗,似乎,也和我们一样高兴,乐的它,一跳,一跳地闪着烛光。

我们借着灯笼的光亮,用香烟点燃了鞭炮。伴随着噼噼 —— 啪啪 —— 的响声,我们小哥仨,在大街上乐得连蹦带跳,口中还不断地喊着,“ 接财神爷到我家喽!到我家喽 !…… ”炮竹的响声,传遍了四方,惊动了左邻右舍的小伙伴儿们,老翟家的洪昌,老马家的砖石子,老贾家的大锁子,二锁子,老江家的麻蚱子,还有老张家的喜元子,等等。他们在自家的屋子里,听到了动静后,个个争先恐后地,也拿着鞭炮跑了出来。大街上,立刻就热闹了起来!同时,有这么多人家,先后点着的炮竹和礼花,在这座古老的小镇上,除夕的夜空中绽放,真是 “ 火树银花不夜天,千家万户贺团圆 ” 一派祥和的景象啊!

小伙伴儿们放完了手里的鞭炮,凑到一起嬉闹玩耍。个个都换上了新衣服,人人都穿戴漂亮。大家都沉浸在过年得欢乐中,脸上都洋溢着新春的喜悦。彼此,互相地吹嘘着,唧唧咕咕地捣鼓着,谁家的鞭炮放的多呀?又是那家的鞭炮放的响啊!还有的三三两两在一旁,贫着嘴,追闹着。在屋里的爸爸妈妈,与此同时,忙着炒菜,煮饺子。大姐,二姐,乐颠颠,美滋滋的里外( 屋 )跟随父母打着下手。当饺子煮好后,第一笊篱捞出来数个,装在一个小盘子里,先将它,放到纪念祖先的供桌上。紧接着,我们全家人由爸妈开始依次在供奉祖宗的灵位前,恭恭敬敬地磕头,以示对祖先们的敬仰与追思。一切程序按着传统的理念做好后,在这辞旧岁迎新春的午夜,全家人在热炕上,围着那张我家用了好多年,依然擦得锃亮!上面铺满了丰盛酒席的紫红色大圆桌,坐了一圈儿。一边听着广播里传出来得优美歌声,一边喜气洋洋地吃着团圆饭,整个屋子里充满着欢声笑语。

丰盛的年夜饭,是我家年头到年尾,唯一,最奢侈的一次。这时,看到了辛苦一年的爸妈,此时,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爸爸高兴地喝上了二两老白干。这在平常是很少见到的,即便想喝,也舍不得花上这几角钱呀!……一家人,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地在一起吃完了年夜饭,通宵熬夜的守岁。我们弟兄提着爸爸给做的小灯笼,走东家,窜西家,给老街坊邻居们拜新年。同时,在会上他家的孩子出来一起玩。我们一群小朋友来在大街上,跑来颠去地舞弄着手里的小灯笼,随意玩耍。一个个,一点点,闪烁的灯光,在这漆黑的夜幕中,显得非常地抢眼。小手冻疼了,就着灯火烤一烤,暖和暖和。就是这样,也没忘了揣在怀里的冻梨或冻柿子,时而拿出来啃上几口,冷的直打哆嗦,谁也不愿散去 ……

夜已很深了。周边偶尔还能听到稀稀拉拉的鞭炮声。各家屋子里点着的煤油灯,或者腊烛,彻夜的亮着。灯与烛光射出窗外,照的小街如同有了路灯一般。此时,路上少见有人走动,小镇暂时恢复了平静。次日大年初一,大清早儿的街坊们就争着先地放起了炮来,劈劈啪啪的响声,传出去很远。炸碎的纸削和烟雾在空气中漫延。各家的烟筒已经炊烟袅袅。为了抢个早,为了讨个吉利,挨门挨户是抢着先地吃早饭。此时,虽然时间尚早,但是街上能瞅到一帮帮,一伙伙,南来北往拜年的人群。大家见了面,相互的躬身行礼,或是拱手问好,送上新年的祝福。人人的脸上都挂着喜气洋洋地笑容。天大亮了。不远处锣鼓喧天,喇叭吹的响,贺春的秧歌队踩着高跷扭的浪,从东到西挨家逐户的拜新年。大街上热闹非凡,人们从心里往外都透着过年的喜悦。

岁月悠悠,流年似水。然而,当年和小朋友们朝夕相处共同玩耍时那个快乐的童年,还有在父母身边与兄弟姐妹一起生活时那段难忘的日子。如今,皆已成了过眼的云烟,远去的往事。这正是年画虽小,它却见证了时代变迁的经历;它曾寄托着几代人的梦想;他又给人们留下了多少深情的回忆。

2018 - 10 - 16  创作于长春2020 - 03 - 13  定稿于东丰更新于 11-17

(0)

相关推荐

  • 【来稿选粹】郜小虹|扫尘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扫尘 小时候,每当进入腊月里,我们就放寒假了.寒假里最要紧的事是过年,年前顶要紧的事便是扫尘. 小年将至的某个晴朗的早晨,赖在热乎乎的土炕上的我们,被母亲 ...

  • 褪色的乡俗(上)

    本文作者:马少东 民俗是传承下来的本土文化, 能凝聚人心和乡情. 过节有些俗 宏盘村的小孩们盼过节,大人们也为此而忙碌. 说起过节那肯定要数过大年了,有句俗语"过了腊八就是年".其 ...

  • 散文||儿时的年

    儿时的年 小时候总盼着过年,一天天盼啊盼,一学期是那么长,长得从天热等到天凉.就盼着穿棉袄,穿棉鞋,小时候天很冷,等手脚冻得冰凉,冻得生疼,就快到过年了.吃一碗臊子面,喝一碗香肉汤,满桌的好饭好菜囫囵 ...

  • 农村过年讲究“一不睡,二不扫,三不缝,四不打”,指的是啥呢?

    明天就是大年三十,我们这边已经听了一个多星期的鞭炮声.过年放鞭炮.贴对联在许多农村里似乎怎么也改不掉的习惯.就放烟花鞭炮来说,我还是希望有部门加强禁止,太过于污染空气又不安全. 除了这些习惯,过年还讲 ...

  • 儿时的年俗

    儿时的年俗 小时候过年虽说没有现在这么多好吃的和好穿的,但是那种过年的氛围特别浓郁,老百姓家家是欢天喜地,处处都透着一股香香的年味. 现在过年咋就没有了小时候过年的那种气氛和渴望了呢? 小时候要到了过 ...

  • 【渐远的乡情民俗】/ 孙卫昌

    渐远的乡情民俗 孙卫昌 长安地域的人们,由于自古以来文化渊源的因素,原本就礼节重,讲究多,四时八节,几乎每个季节都有亲友间的来往走动和说道,这还不算包括平素间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小孩满月,贺寿,建房 ...

  • 结婚一年媳妇带着女儿失踪了

    结婚一年媳妇带着女儿失踪了 文/沙漠里的天 1 一镰弯月透过纱窗,照在刚刚满月的女儿脸上,显得女儿更加娇美可亲.香兰把女儿的小手放在被子里,并在她的额头亲了亲,谁爱喜欢不喜欢,她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我 ...

  • 品读 | 孙荣:追寻年味

    孙荣 追寻年味 过年,是一种记忆,是祖辈流传下来的遥远印记.是儿时的一种期盼,一份甜蜜,一样幸福.如今,早已过了盼年的年龄,每逢过年,却有一种怀念不知不觉地在心头滋长.怀念儿时的年,怀念山村的年味. ...

  • 怀旧年画-古代人物(五)

    来源:楠竹的博客

  • 中华文明魅力五要素

    中华文明魅力五要素 ----汉语.规律.偶然性.毛主席和人民经济学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精彩纷呈,是世界唯一5000年没有中断的人类优秀文明. 中华文明创造了中华民族2000多年的辉 ...

  • 平台作者:余泉忠[散文]大美黎水坝,魅力五里峡

    凉城文苑期待你的关注 美             文             品             读             大美黎水坝,魅力五里峡 文//余泉忠 重庆市和湖北省山同脉.水同源 ...

  • 五六十年代的精选年画 ,不穷不富日子舒坦,生活美好笑容纯真

    五六十年代的精选年画 ,不穷不富日子舒坦,生活美好笑容纯真 群英会上的好姊妹 这幅年画左面反映的是农村大丰收,"科学种田结硕果".右面反映的是农村文化,"农村文化开新花& ...

  • 「漂亮」五十年代老版年画精选(上海出品)

    「漂亮」五十年代老版年画精选(上海出品)

  • 60,70年代宣传画年画(五)

                                                               

  • 十五个关于春节的有趣小知识,你一定不知道!(附精美年画)

    十五个关于春节的有趣小知识,你一定不知道!(附精美年画)

  • 【年画小镇】第十五章人穷常遇刁难人含妍练摊遇贵人

    二婶看着李大娘,拉着她女婿从含妍家院子时狼狈出来. 她那傲气的女婿脸色煞白,有点失魂落魄的样子,说问道:"李嫂子,你这是怎么了." "还说呢,他婶子,你给评评理,有她那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