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母亲嫁在同一个村庄,两家相距50米
文:我是一片云
图:来自网络
我和母亲嫁在同一个村庄,从我家到母亲家,不超过50米,步行一分钟就到了,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离娘家最近的人。
在网上,看到别人说回娘家要如何如何准备,但对我而言,则是随时随地就可以实现的事情。
有人问我,你离娘家这么近,是不是就不那么亲了,我回答说,非也。因为,父母爱孩子,是一个永恒的规律。不管你长多大,但是你在父母眼里你永远是孩子。
嫁在自己家附近,感觉就和不曾离开过自己的家一样,可以把娘家当成自己的家。在农村,离娘家近,好处多多,家里有什么事,父母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赶来,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接受父母的呵护与帮助。
和母亲同嫁一个村庄,在我们这里,我还是第一个,按照农村的说法,还是很多人反对的,记得在我小时候就听说,我们村东头的一个姑娘,因为谈了本村的对象,她的父母说啥也不同意,那女孩最后竟喝农药自杀了。
好在母亲比较支持我,父亲虽然开始有些反对,但后来看到我老公也是一个比较正直朴实的人,也就默认了。
我和老公是小学到初中的同学,由于两家比较近,小时候就在一起玩的,最初也没有往婚姻那方面想过,后来我19岁的时候,村里的二奶奶见到我,说我和建军(老公的小名)两人很般配的,说着无心,听着有意,从那以后,真还慢慢地注意他了,并开始接触。
母亲爱我,几乎有些纵容,当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母亲时,她当即表示支持,但父亲总觉得嫁给本村是一件羞耻的事。
1994年5月28日,父亲因急性阑尾炎住院,当时家里正赶上割麦子,弟弟正在为参加高考冲刺,母亲和我当时心急火燎,不知道如何是否,这时,男友全力以赴,上午忙自己家的,下午和晚上忙我们家的,那一季的粮食收到家里也没比别人晚。
父亲出院回家,知道男友的“杰作”之后,觉得还是嫁得近好。于是,在1996年11月22日,我结婚了。因为是同村,光婚宴这一项,也节约了两三千元。
婚后的日子,我几乎每隔几天就要到父母家里走一圈。母亲做了好吃的,省懒事的话,只需要站在门口大叫一声,我就可以听到了。如果母亲包水饺或其它一些麻烦的饭食,我都会过去帮忙。
坐月子的时候,母亲每天过来几趟,既不影响家里的事,也不耽误服侍我,我家的煤气灶她用不习惯,就跑回家用土锅做菜,然后再端来给我吃。那种安全感,是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
由于老公是跑运输的,经常不在家,有时母亲到我家来住,我有时也带着孩子到母亲家去住(母亲专门给我留了一大间屋),从来不会感受到寂寞和冷落。
后来弟弟考上大学,工作分配后留在省城,我嫁的近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像我家隔壁的邻居,家境特别好,两个孩子一个在北京工作,一个在新西兰定居了,但两个老人却常常言不由衷的叹息,有时逢年过节,孩子们也无法回家,其中有两次他们生病,都是我送到医院的,看着两位可怜的老人,再想想自己的父母,究竟谁幸福不言而喻。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关于远嫁女孩的文章,里面说了远在他乡的种种不快好,比如语言沟通困难,公公婆婆拿自己当外人,在婆家受了委屈只能默默忍受,和老公吵架了也没地方倾诉自己的苦闷,想回娘家相隔万水千山,并非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那么简单。
虽然说现在交通方便了,也不能总是回娘家,因为离得远。哪怕有再多的不快乐,也只能忍辱负重,打掉牙齿往肚里咽。尤其是经济条件一般般的家庭,回家看父母成了她们难以实现的奢望。
其实,在我高中毕业以后,我曾去东北的姑姑那里,也有人给我在当地介绍对象,说那里的女人特别享福,基本不用干活,平时只需料理一下家务就行。我思来想去,父母亲就我和弟弟两个孩子,到二老年纪大了,弟弟一个人赡养负担太重了,我就是回来也不方便,兼顾两边,那是不可能的事。
在外的那些日子,我体会到了想家的滋味,想爹娘的心酸,所以,外面再好,我也坚决不同意远嫁,我一定要留在父母的身边,做好他们的贴心小棉袄!
与那些远嫁的姐妹们相比,我感觉自己是幸福的,回娘家是分分钟的事。我真的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现在看来,我依然对自己的选择点赞,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