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历代进士》序言
序言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古代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中举可以参加次年由中央政府礼部主持的会试。明清规定会试考生为五百人,录一百人,后增加到一百五十人。会试三场,三场后要试骑射书算。会试中录取的称进士,可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又称廷试,是给进士划分名次的考试。宋制进士分五甲,元制为三甲,明清从元制。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从六品;第二名榜眼,赐“进士及第”授正七品;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授正七品。二甲十七名赐“进士出身”授正七品。三甲八十名(后增到一百三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正八品。
顺便提到的是,头名进士即状元,也称为“魁甲”。根据天文地理中的说法,魁,即奎星,属廿八星宿中的名星,天上掌管文运的就是魁星。当时地方还有建立奎星阁祭祀奎星,祈求保护文运,因而就有所谓“天下奇魁 ”“魁甲”等名称。头名进士又有“独占鳌头”的说法。在唐朝时期,宫殿前面陛阶的正中,铺着一大块雕刻着巨鳌的长方形巨石(鳌是民间传说中的大海龟,它的四只脚是支撑天的四根大柱子)象征皇帝帝位永世长存。进士考试的殿试结束以后,宣布名次时,及第者都要站在殿陛下面的两侧恭侯,名次宣布完毕以后,赞礼官引领着分别站在东西两列最前面的状元和榜眼,向前走到殿陛的下面,状元再向前跨,站在雕有巨鳌的陛阶上,迎接殿试榜,因而头名进士也称为“独占鳌头”。
科举制度几乎占据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五分之三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历史之长,影响之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对于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特别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权宪法》)。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这无疑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兰溪之科第蝉联,勋名烂于朝野者指不胜屈,是故浙东为郡八,为县五十有四,实学名儒巍然显仕未有出兰右者,猗欤盛哉!”(重建云山书院碑记)。
《康熙兰溪县志》称:“儒林鸿业科第之盛,一邑之胜也”。自隋始制科举,直至清光绪废止,历一千三百余年,科举取选人数共1269人,其中登进士者219人,尤以宋、明最盛。宋代,金华府进士为583人,兰溪人有114名,占19.61%。明代,66人,战占29.60%。成化十一乙未科,金华府举进士6名,兰溪占3名,弘治三年庚戌科金华府共有进士4名,全为兰溪籍,占浙江省总数49名的8.16%。清代21人,占23%。宋明清三代兰溪籍进士题名皆为婺州之最。其中入鼎甲者,有状元一,唐汝楫;会元一,章懋;探花一,赵志皋。清光绪间,居兰溪而中解元者二人,曹清泉、刘焜。历代尚有武进士12人,举人206人,武举人22人。各类贡生812人,其中乡贡101人,选贡157人,拔贡40人。
兹编辑出版这册《兰溪历代进士》,也花费了我本人多年来的心血,特以此书奉献给大家。书里面的内容肯定有一定的缺点,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刘鑫
二〇二一年九月于流星雨文化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