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三次俘获叛军首领,皇帝大喜:打得这么好,改个年号庆祝
在唐朝前期,最令人头痛的外敌就是突厥了。尤其是东突厥,在隋朝末年之后,他们趁着中原分裂,从中渔利。直到贞观三年,李世民派出李靖、李勣两位大将奇袭东突厥,俘虏了颉利可汗,并将东突厥平灭,这才算了却了心头大患。李世民也因此被推举为天可汗,不仅是唐朝的皇帝,也是西域各民族的共主。
然而,在李世民驾崩后,东突厥蠢蠢欲动,不甘心被唐朝统治,这就是让唐高宗头痛不已的突厥复国运动。
仪凤四年,即公元679年,突厥十个部落推举阿史那都支为可汗,与西突厥另一个首领李遮匐共同反抗大唐,他们有十多万之众,还联合当时已经崛起的吐蕃,声势浩大。朝廷正准备征讨的时候,裴行俭告诉唐高宗:现在吐蕃正强盛,李敬玄征讨都已经失败,怎么能轻易动兵呢?现在波斯王刚好死了,他的儿子泥涅师在长安做人质,我派兵护送他回国,一定要路过突厥,可以用计谋解决问题。
裴行俭曾经经营过西域,很有才干,唐高宗了解他不是纸上谈兵之人,便允许了他的计策。
当裴行俭到达西域时,各国纷纷出来迎接。裴行俭放出舆论表示现在天气太热,一定要到秋凉之后才继续出发。不仅如此,他还相邀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部落的酋长一起打猎。
阿史那都支开始听说这支部队只是护送,人数不多,没有在意。后来听说他们要到秋凉之后才赶路,也没有多心。直到裴行俭带着打猎的各国年轻人上万余名,星夜赶路,距离他的营帐只有十多里的距离,才慌张起来。
此时,裴行俭派人召见阿史那都支,他一时想不到什么办法,只能带着五百人去见面,当场被擒获。当晚,裴行俭用阿史那都支的信物,召集其它叛军首领前来,如数擒获。第二天,裴行俭用骑兵火速袭击李遮匐,李遮匐听说阿史那都支被俘,知道大势已去,束手投降。
西域各国得知裴行俭不发一兵一卒就平定了叛乱,大为敬服,在碎叶城镌刻石碑以记录他的功勋。唐高宗大喜过望,为这次胜利改元调露,并且大赦天下。
然而在同年,突厥又以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响应。突厥号称几十万众,萧嗣业征讨都被击败,只能让裴行俭再次出马。此次他带领了三十万人,旌旗招展,《旧唐书》称:唐世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此次裴行俭更是大展风采,先是将健卒装在粮草车中,任凭突厥人抢去。等到突厥放松警惕后,这一千多名精兵突然跳出,杀得突厥丢盔弃甲,再也不敢劫掠唐军的粮车。此后,裴行俭多次展现预测天气的能力,让部队躲过了狂风暴雨的袭击。部下无不惊异地询问原因,裴行俭则神秘而又傲然地说:
自今第如我节制,毋问我所以知也。——《新唐书》
面对这样的裴行俭,突厥人怎么能够匹敌,很快被唐军击败。乱军之中,阿史那泥熟匐被部下杀死,头颅都被献给了裴行俭,另一个突厥大将阿史那奉职更是被生擒,裴行俭再次班师回朝。
没想到裴行俭刚走,突厥又出了一个阿史那伏念自立为可汗,与先前的败部阿史德温傅一起又蠢蠢欲动。裴行俭再次调动军队,回到前线。他开展间谍战,让阿史那伏念和阿史德温傅相互猜忌。最终,阿史那伏念忍受不了,生擒了阿史德温傅并灭了其部众后,投降了裴行俭。
这样,裴行俭第三次出征突厥,又将一个自立可汗抓回了长安。只不过,因为裴行俭早年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宰相裴炎受武则天的授意,说阿史那伏念是被程务挺逼得走投无路才投降,根本不是裴行俭的功劳。这样立下大功的裴行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封爵。
不光如此,高宗还将阿史那伏念等人处死,让突厥继续离心离德。两年后,突厥的一支部落再次反叛,裴行俭本来又要临危受命,可是还未出发,就病逝在长安的家中。一代将星,失去了再次展现才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