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记的古诗,区区126字,生僻字扎堆,爱挑战的人也不想背
相信很多读者都有从小被逼迫背唐诗的经历,可能有人语言天赋高,觉得毫不费力,有人不擅此道,觉得是一种折磨。但对于某些诗词来说,谁都会觉得有些吃力,这是它们本身的难度所决定的,比如李白所写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蜀道难》,但如果与《九歌·国殇》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这首诗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屈原所写的,是典型的楚辞体作品。所谓楚辞体,是在南方楚国诞生的一种文体,它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沉闷格局,并以瑰丽的想象,新奇的歌声,迎来中国诗歌的第二个春天。
在楚辞体中,大量使用“兮”字以助语势,而且结合了宗教活动和神话传说。从形式上来看,这一篇《九歌·国殇》也是如此,但是,在融合宗教鬼神的同时,《国殇》更为着重描写了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雄精神。在上半部分,诗歌描写了战士们在沙场浴血奋战,短兵相接的激烈场景,下半部分则是诗人悼念阵亡将士的咏叹。
全诗只有126个字,生僻字却很多,特别是在前半部扎堆出现,而且因为语言习惯的不同,现代人很难背诵。不过,让小珏带您先了解一下大概意思,看能不能有助于记诵。
国殇二字,就是指为国捐躯的人。战士们手持吴戈,身披犀甲与敌人在坐殊死的搏斗。旗帜遮天蔽日敌人如乌云一样多,飞箭如雨战士们奋勇争先。敌人冲入我们的行军阵地,左边的骖马死去,右边的骖马也被砍伤。兵车的轮子陷入泥土,战马也被绊住,危急关头主帅用鼓槌猛烈地敲起了战鼓。双方杀得昏天黑地连神灵都被惊动而触怒了,全军将士在茫茫的原野上捐躯。
上半部分将激烈的战争场景和战局写完后,屈原在下半部分为阵亡将士祝祷:将士们一去不返,平原的路迷茫而又遥远。佩戴长剑,携带强弓征战沙场,即使身首异处也不改雄心壮志。你们真的勇敢顽强而又英武不凡,始终刚毅果敢不可凌辱。人虽然死了神灵不会消泯,您的英魂是鬼中的豪杰!
诗中确实出现了不少现在看来的生僻字。毂是车轮上的原木,后来就直接指车轮;躐是指践踏的意思;骖是指车辕两旁的马;殪就是被杀死的意思;絷是拘禁的意思;玉枹就是古代的鼓槌;怼字原本陌生,近几年相信也很熟悉了吧?
这些所谓的生僻字,在当时那个年代,不仅不生僻,而且大多数还是很常见的器物。只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东西已经不存在了,有些用法已经改变了,所以才显得生僻。
其实,这首骚体古诗写得十分优美动人,节奏短促明快,很有悲怆雄浑的阳刚之美。只要根据诗中的大意多读几遍,将前半段的生僻字都认准,也不算难记。可能有些朋友不以为然,认为本身也不过如此,如果这样的话,那下次我就要从《诗经》中找出难背诗歌作为杀手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