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身材矮小才华横溢,他死后曹丕说:我们一起学驴叫
建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已经成为世子的曹丕听到一个噩耗,那就是他的好友王粲溘然长逝,年仅四十一岁。 现在的人,可能对于三国人物的了解多限于沙场之中的武将以及出谋划策的谋士,对于王粲并不是太熟悉。其实,王粲是赫赫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而且是成就较大的一位。
王粲出自名门,他的曾祖父当过太尉,祖父做过司空,这都是三公之列。从他的父亲开始,家道中落,不过也当过何进的长史。在这种贵族气息的熏陶下,王粲自幼聪颖好学,谈吐不凡,虽然身材矮小,但王粲仍然让人刮目相看。
当王粲拜访蔡邕时,尽管蔡府要接待的人往来如梭,数不胜数,可蔡邕听说是王粲要来,甚至连鞋都顾不上穿,出门迎接。当蔡邕亲切地牵着王粲进门时,满屋子的宾客都非常诧异,有人不解为什么名闻天下的蔡邕为什么对一个又矮又小的孩子这么看重,蔡邕则解释道:
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蔡邕时候,还真的履行了诺言,赠送了王粲六千多卷书籍,这在当时来说,是一大笔财富。
王粲出仕时,是在刘表手下效力。然而刘表以貌取人,认为他其貌不扬又身体羸弱,并不重用他。直到后来归附了曹操时,他才备受重用,被任命为侍中,魏王国的典章制度,几乎尽出于王粲之手。曹丕、曹植喜爱文学,又急需网罗人才,因此王粲成为了这对兄弟的座上宾。
曹丕是第一个提出“建安七子”这个概念的,他将王粲名列其中,而且排在孔融、陈琳之后。对于王粲,曹丕评论很多,认为他比当时同为名士的徐干要强很多:
粲长于辞赋。干时有逸气,然非粲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张衡)、蔡(蔡邕)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曹丕的兄弟,在文学上更为出名的曹植,对于王粲的评价也很高:既有令德,材技广宜。疆记洽闻,幽赞微言。文若春华,思若泉涌。发言可咏,下笔成篇。何道不洽,何艺不闲。
在《典略》还记录了一个故事:王粲因为才华出众,才思敏捷,每次上朝辩论时都是滔滔不绝,无人能敌。当时的魏国朝堂之上有钟繇、王朗等名士,无论资历、地位都比他要高得多,但只要王粲开口说话,这些人都会放下笔,认真倾听,生怕跟不上王粲的节奏。
由于时间太过久远,王粲的诗歌以及其它文学作品已经散失了很多,现存诗歌不过23首,然而赋、论、议不到四十篇,可以说是文学史上的重大损失。但他去世时,已经名满天下,曹丕听说后非常难过。
曹丕以世子之尊,率领自己的文人们一同为这位英年早逝的才子送葬。当一捧黄土逐渐掩盖了王粲的棺椁时,曹丕突然对众人说:王粲这一生,喜欢听驴叫,让我们一同学驴叫,就算为他送行吧!
就在众人面面相觑的时候,作为世子的曹丕率先开始学驴叫。于是,在场的人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叫唤起来。丧礼现场一片此起彼伏的驴叫声,但没有人发笑,因为他们知道,失去的这位才子,曾经是三国时期天空中闪亮的文星。
这次送葬就被称为驴鸣送葬,曹丕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追悼了生前的好友,也笼络了一大帮的文人。不仅是王粲,“建安七子”中的大部分人,都与曹丕的关系要好。曹丕为王粲学驴叫,不仅没有丢脸,反而成为了重视文化,重视文人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