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秦岭10余种中药材绝迹 保护和引种艰难前行

【天地网讯】

药农张长春在太白山采药。

  陕西省中医药骨伤研究院院长袁邡教授在标本室。

  新闻背景: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野生中药资源宝库。仅陕西省秦岭地区有3210种天然药用植物,占全国药用植物的30%;在第四次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统一布置的364个重点品种中,陕西有283种,占77.6%。然而,由于凿山开矿、旅游开发以及药农乱采乱挖等原因,秦岭中药资源破坏严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骨科主任温建民提案呼吁在秦岭建立国家中草药资源保护基地。基于此,本报记者8月30日~9月2日赴太白山、华山、少华山以及陕西省中医学院采访,了解了一些秦岭中药资源存在的现实问题。

  与62岁的资深药农张长春见面是在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海拔2700米的停车场,此时他已在太白山上采集中药标本五天五夜。

  张长春的家就在太白山脚下的陕西省眉县。他十几岁就开始跟随老中医上太白山采药,对各种野生中药材了如指掌。

  “我和老张是多年的老朋友了,他负责帮我们采集中药标本和看管山里的林药保护基地。”长期负责秦岭中药资源研究和保护的陕西省中医药骨伤研究院院长袁邡教授说,陕西八百里秦川,山势险峻、气候适宜、植被复杂多样,野生中药资源十分丰富。

  眼下全国正在进行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陕西秦岭是重点普查地区。在袁邡教授和张长春的陪同下,记者来到此次采访的第一站———秦岭主峰太白山。

  30年来秦岭已有10余种中药材绝迹

  行走在太白山崎岖的山路上,驻足回望,层峦叠嶂,云蒸雾绕,植被葱郁,仿佛进入人间仙境。路上,张长春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塑料袋,这就是他在山上五天五夜的成果——1公斤多太白洋参。他对记者说,这个参可不一般,它每年只有两三个月生长期,一年也就长一两公分。这些都是老参,随便一支都有三五十年的历史。可滋阴补气、补肾蒸腾,其功效是西洋参的30倍。

  “过去上山采挖太白洋参很容易,不用爬这么高,走不了多远就能发现一棵,现在走上五六公里甚至十来公里发现一棵就不错了。”张长春说,如今,好多中药材都要爬到3700米高的山上,路远不说,还要下到几百米的悬崖陡壁上才能挖到,危险得很。

  袁邡介绍,自古以来就有“秦岭无闲草”之说,以太白山为例,它是中国青藏高原以东第一高峰,海拔3767米,因山势高峻、地形起伏很大、气候差异显著,孕育了高达800多种中药,被誉为“药山”。有代表性的包括羊角参、太白洋参、手儿参、黄芪、何首乌等。仅带“七”字的中药就有137种,比如头发七、豌豆七、人头七、凤凰七等等,其中很多都是活血化瘀、止血镇痛的良药,在骨伤科、肿瘤科等很常见。

  另外,近年来,袁邡联合其他中医药专家通过多年实验研究命名了太白山上的“秦岭八宝”———药王茶、黑枸杞、太白米、金丝带、菊三七、羊角参、黑洋参、手掌参,已获得国家专利。比如金丝带,它是太白山上的一种名贵珍稀菌类药,长在枯死的沙松上,在海拔3500~3700米的高寒地段才能找到,要一两百年才能长成,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补肾壮阳,其效果甚至比天山雪莲还要好。再比如药王茶,据说是药王孙思邈亲手栽的一种茶,高0.5~1米,有清暑热、健胃化湿、益脑清心等功效,现在主要用于治疗高血脂和糖尿病。

  “遗憾的是,‘秦岭八宝’的数量急剧减少,如金丝带已基本绝迹;药王茶只能找到一两棵;其他种类也难觅其踪了。”袁邡表示,据不完全统计,近30年来,秦岭地区消失的中药已多达10余种。如今再挖到几百年以上的何首乌比买彩票中大奖都难。如果再不进行抢救性的保护,三五年后像太白米、何首乌、黑枸杞等名贵中药也将绝迹;即便是比较常见的中药,二三十年后也有可能濒危。
$pager$

  三重破坏让秦岭中药伤痕累累

  在秦岭,名气最大的山当属五岳之一的华山。它位于西安以东100多公里的渭南市华阴市,以险著称。华山石头多,植被相对较少,不过也有中药材七八百种,比较著名的有华山参和华山细辛等。

  与华山峰势相连、遥遥相望的就是位于陕西省华县的少华山。袁邡的家乡就在少华山脚下,出身于中医世家的他从四五岁就跟着祖父到少华山采药,“我是闻着山里的药香长大的。”袁邡告诉记者,少华山有500多种中药材,比较有名的包括盘龙七、八里麻、柴胡、鬼见羽等。

  “目前,太白山、华山、少华山等几乎秦岭所有的名山上,濒危、珍稀中药资源的生长环境都不乐观。”袁邡说,这其中有自然原因,比如在太白山和少华山,由于生长环境受到野草侵蚀十分严重,铁棒锤、太白三七、太白黄精、羊角参、太白洋参等野生中药材的面积不断减少。

  最可怕的还是人为破坏。在前往少华山的公路上,远远望去即可看到近山有多处被炸开的痕迹,使郁郁葱葱的绿色山野被人为地贴上了一块块灰白的“膏药”。顺着盘山公路上行,也有多处炸山取石的场所。“过度的凿山开矿破坏了植被生长的土壤、水源等基本条件,对野生中药是毁灭性的损害。”袁邡介绍说。

  在太白山和华山,游客的大量涌入,让山里的动物无处安身,只能逃往深山,所以,在旅游景区的浅山、中山很难看到林麝、羚牛、小麂、野猪等野生动物,野生动物药来源已基本枯竭。而植物药的快速减少,游客乱采乱挖是一个重要原因。袁邡说,旅游资源开发得越早,人为破坏越严重;只有那些开发较晚的景区,还有一些中药资源能较好地保存下来。

  采药人的毁灭性采挖也不容忽视。张长春说,采药和打鱼一样,要采老药,留新苗,这样才能年年有药采。可如今到秦岭深山采药的人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没有任何经验,老药、新苗一起挖,比如太白米,过去长到5片叶子才能采,有些人为了钱,看到一两片叶子就采。“‘竭泽而渔’,采光了,以后再也没有了。”

  袁邡总结,秦岭中药资源的人为破坏有三层:浅山主要是凿山开矿采石等造成的土壤和植被破坏;中山主要是旅游景区开发、圈地、修路;深山则是药农的过度采挖。“三重破坏相互叠加,使秦岭中药资源难以休养生息,有些已无法再生。如不加强保护,秦岭中药资源宝库很快将风光不在。”
$pager$

  统一协调的保护机制尚未建立

  在陕西中医学院中药标本馆展出的1300多种中药标本中,来自秦岭的中药标本有五六百件,其中,秦岭特色中药有80多种。记者在这里见到了基本绝迹的金丝带及难得一见的头发七、太白手掌参等珍稀中药。66岁的陕西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原馆长康兴军说,“有些品种除了在标本室能看到,只能留在回忆里了。”

  秦岭中药资源数量不断减少,康兴军有些无奈。他说,近年来随着人们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对中药的需求量也在快速上升,现有野生中药根本无法满足需求。而与此同时,采石开矿、修建公路、发展旅游业等,难免会对秦岭中药资源造成破坏。“这就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科学规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显然,现在开发的速度过快,而保护则比较滞后。据我所知,强调陕西秦岭是西安的后花园也不过是近10多年来的事情。”康兴军透露。

  从事了多年的秦岭中药资源研究保护工作,袁邡认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各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保护秦岭中药资源的重要性,就连靠山吃山的山民都没有足够的认识。“在少华山,我曾经看到一些山民将采来的中药当柴烧,这是极大的浪费和破坏。”

  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机制不健全已成为秦岭中药资源保护的制度缺陷。康兴军表示,虽然陕西省已就秦岭地区天然林保护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还没有专门出台秦岭地区林药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合保护机制也没有形成。比如太白山位于陕西太白、周至、眉县三县境内,由于缺少统一协调,致使太白山的保护并不完备。

  “从宏观上说,秦岭东西绵延1600公里,横跨甘肃、陕西、河南等多个省市,各个区段出产的中药材各具特色而又自成体系,共同构筑了秦岭中草药宝库。这就需要我们有大秦岭意识,建立一个省际之间的协调保护机制。”袁邡说。
$pager$

  保护和引种在艰难中前行

  袁邡说,“资源保护要节流和开源并举。如果能够成功引种秦岭特色中药材,对于提高道地中药材的质量和数量,将发挥重要作用。”

  2009年,保护秦岭中药资源迎来重大利好。这年国家林业局主管的重大公益项目《秦岭林药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正式实施,总投资为1200万元,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中医药骨伤研究院承担,袁邡是项目总负责人之一。

  项目专家组详细考察了秦岭林药资源的地理位置和生长环境、林药保护基地的选址和药物引种的可行性。袁邡介绍,该项目虽然为期只有5年,但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秦岭东西两段建立了6个林药保护基地,包括西段太白山上的药王庙、拜仙台(代管药王池基地)、太白庙、药王谷四个基地,东段少华山上的潜龙寺和华佗洞两个基地,保护面积达1.68万亩。此外还建立了3个育苗基地。在太白山的药王庙、拜仙台等基地成功就地引种了太白黄精等中药材;在少华山潜龙寺和华佗洞基地成功引种了太白黄精、羊角参和菊三七等。

  人工引种和培植,是现代中药发展的一个必然历程,对野生中药可以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但是康兴军表示,并非所有的天然中药都适合引种。比如金丝带,它就适合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而且必须是在腐朽的沙松上;再比如铁棒锤,其生长环境在海拔3300米以上。这些品种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很难引种。所以,对于这些中药,应该强调保护第一位。

  去年12月,为期5年的《秦岭林药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技术研究》项目结束。袁邡表示,该项目对于提高人们保护秦岭中药材的意识,加强对景区中药材采挖管理以及秦岭中药材的成功引种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但是,保护秦岭这么大一个中药材宝库,仅靠一个为期5年的项目和现有的这些中医药专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统一的、跨区域、跨部门的保护政策,需要更多的科研项目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这样,秦岭中药资源才能不仅为我们造福,也能为子孙万代造福。”袁邡呼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