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三散”话范蠡
只与君王共辛苦,
功成身退步逡出。
五湖渺渺烟波阔,
谁是扁舟第一人。
——宋·王十朋《咏史》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今河南省南阳市)散户陇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17年,约于公元前420年无疾而终,享年高龄,几近百岁,被称为中国的文财神。那么,为什么人们要拜范蠡作财神呢?这里,有一个“范蠡三聚三散”的动人故事呢!
一聚一散:吴越争霸显才能
范蠡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吴国,献“卑辞厚礼,乞吴存越”之策。议和后“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急流勇退,遂隐姓埋名、泛舟五湖,一去不复返。此为范蠡“一聚一散”的故事。
二聚二散:经商致富散家财
范蠡乘舟浮海到达齐国海滨,改称鸱夷子皮,在海滨耕作,围海煮盐,捕鱼养殖。经过苦心经营,终于积累资产达数十万,名声远扬。当时有一个猗顿的人听说范蠡致富有方,就拜他为师,后人说起富豪就把他俩并称为“陶朱猗顿之富”。猗顿姓王,因为在“猗地停顿”发家致富而被后人称为猗顿,他本是鲁国的一个穷书生,种地养蚕都不行,也不是务农的料。猗顿穷则思变,拜师求教,很快也成为当地的首富。
范蠡在齐国经营有术,齐国人看到范蠡贤能,便请他出任齐相三年。范蠡兢兢业业,带领齐人耕种乐业,他“富好行德,乐善好施”,名声也越来越大,范蠡感叹:“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相,这都是普通人最得意的事了,长久地享受这种荣誉不好呀!”于是范蠡归还相印,悄然把财产分给亲戚乡邻,只带少量财物又一次不辞而别。
三聚三散:知人善用陶朱公
从齐国辞行后,范蠡到了山东定陶,定陶当时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商业往来频繁。他认为定陶是天下的中心,是交易买卖、互通有无的商业要道。在此谋生置产,可以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他做生意讲究薄利多销,赚钱只赚十分之一的利润,看准行情买卖货物,货物的买入和出售都很谨慎,不久家产已达上亿计,富比王侯。
范蠡本来有两个儿子,住在陶地时,又生了第三个儿子。小儿子长大后,不知钱来之不易,花钱如流水。后来二儿子在楚国因杀了人而被逮了起来。范蠡认为,杀人偿命,理所应当。但是他不想让二儿子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处死。于是让小儿子去救哥哥。可是大儿子听说了,觉得很委屈,感到范蠡不相信他的办事能力。范蠡夫人知道后,对范蠡说:“你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二儿子的命,还是让大儿子去吧?”范蠡没办法,只好让大儿子带了两万四千两黄金去了楚国,并写了一封信给他从前在楚国的好朋友庄先生。
大儿子在出发前,又私自带自己的几百两黄金。见到庄先生,他把信和黄金给了他。庄先生收下钱后对他说:“赶快离开楚国,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为什么。”庄先生是个很耿直讲信誉的人,他收下钱,并不是有意接受,而是表明一种信誉,想等他办成事后,再送还陶朱公。所以庄先生对他夫人说:“这是陶朱公的钱,以后一定要送还给他。”而范蠡的大儿子却担心把钱送给他,不会起什么作用。为了保险起见,他继续在楚国逗留,并用私带的钱去贿赂楚王身边的人。
庄先生找到一个适当的机会对楚王说:某星出现在某个位置,对楚国不利,要他施恩德,避祸害。楚王答应了,准备大赦天下。楚王身边的人听到这个消息,赶紧告诉范蠡的大儿子。大儿子认为楚王大赦,他弟弟肯定要放,白白给庄先生那么多钱实在太可惜了,于是他又见了庄先生。庄先生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不走。他说:“楚王准备大赦,我弟弟没事了,特来向你辞别。”庄先生一听就明白了,把财物还给了他。大儿子还庆幸这次的钱失而复得。
庄先生对范蠡大儿子的所作所为很羞愤,于是又见楚王说:“我听别人议论,这次大赦天下,完全是因为陶朱公儿子的缘故。”楚王很生气,我大赦天下怎么会因为他的儿子呢?于是就把范蠡的二儿子杀了,杀了之后才宣布大赦天下。范蠡的大儿子最后把弟弟的尸体运回家的时候,全家都很悲伤。范蠡却安慰家人说:“我早就知道二儿子会被杀,不是哥哥不爱弟弟,是有所不能忍啊!他从小与我在一起,知道生活的艰难,不忍舍弃钱财。而小儿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时,不知财富来之不易,很易弃财。我先前决定派小儿子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钱财,而大儿子不能。二儿子被杀是情理中的事,无足悲哀。”这也是著名的成语“千金之子,不死于市”的故事。范蠡感觉自己年纪已大,最后跟家人一起把家产又一次散发穷人。
这就是流传在民间的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他搬迁三次,每次搬迁都有自己的目的,每次又都广散千金,取之于民,还报于民,他治国则国盛,治家则家富。他淡泊名利、急流勇退的行为给后人很大的启示,后代有贤德的人都把范蠡的这种行为作为处世的楷模。人们为了纪念他,称他为文财神陶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