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金壁:李弥逊诗《春日即事》——一道旧的高考语文题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
宿鸟声中自掩门。
2008年语文高考Ⅱ卷有一道题,要求考生说出此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参考答案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一种政治上失意后寂寞的情绪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叹。实际上这是很肤浅的,也是错误的看法。
李弥逊画像
据《宋史·李弥逊列传》,他宋高宗时人。做起居郎时,就曾因直言极谏而遭贬斥,出任外官。曾以私财组织武装抗金,亲临战阵,战功卓著,兀术为之戒惧。后重召为卫尉、少卿,曾谕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疏求斩秦桧,于廷辩时力驳秦桧投降之议,早已将个人身家性命置之度外。
对秦桧的利诱,亦表示宁可去职,绝不见利忘义。他怎能于落职后“失意”、“寂寞”?这是不可能的。
《宋史》本传说他归隠连江西山后,“十余年间不通时相书,不请磨勘(笔者注:等于说核查,复审),不乞任子,不序封爵,以终其身。常忧国,无怨怼意。二十三年卒”。
“常忧国,无怨怼意”而怡情山水,正是他免官隠居直至去世期间心态的真实写照。
即就本诗来说,“小雨丝丝欲网春”,一个“网”字就把诗人眷恋春光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人热爱生活,欣赏春景,借雨丝欲网春表达自己留住春光的情思,这是何等愉悦积极的心态!
落花狼藉,亦非不美:狼藉,纷乱之意。陶渊明《桃花源记》不正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句吗?“近黄昏”,也不必认为颓唐。每日皆有黄昏,唯看诗人心境如何了。
“车尘不到张罗地”,正是诗人对世态炎凉的反讽,谓己已辞官,势利之徒远迹,这并非坏事:尘世之喧嚣不至,正可清心怡志。刘禹锡《陋室铭》所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也。
“宿鸟声中自掩门”,正表现了诗人那坦然傲岸、与自然融而为一的闲适之情。而作者此时期之诗作,多体现他傲视当局,坦荡磊落,山水自娱而又时时心系国事的情怀。
兹录数首,以见诗人心境:
东岗晚步
饭饱东岗晚杖藜,
石梁横渡绿秧畦。
深行径险从牛后,
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
唤船别浦水东西。
自怜头白江山里,
回首中原正鼓鼙。
《筠溪乐府》
和学士秋怀一十五首(之二、之八)
雨滋时物各欣荣,
小立方塘看水生。
无数游鱼随去住,
不容濠上有余清。
身世浮云任去留,
老来于此更悠悠。
却因削迹风波地,
耳底风云得暂休。
春晚舟行三首(之三)
融融春日觉身闲,
急水浮舟下石湾。
此去知心唯杜宇,
与君结伴老家山。
题大儒寮小阁
青鞋踏尽剑铓山,
借枕僧房落照间。
髙屋凭虚听泉语,
岭云应似我身闲。
石门寺前溪上有亭,余榜以“通幽”。陈丞有诗,次韵三首(之一)
欲将老眼饱烟云,
深处更有藤萝扪。
故人声迹应自絶,
不寄一行山巨源。
次韵王才元少师杂花五首之一(梅)
春风着物本无殊,
姑射偏成玉雪肤。
独笑浮花媚凡目,
水边疏影不胜孤。
病中初见梅花驰送季申枢密并以二绝
老干踈枝不耐冬,
喜闻芳信扰青红。
应縁技痒争春力,
不待铅华破晓风。
病眼逢花不忍窥,
飞奴走送已嫌迟。
定知着意怜纤瘦,
不放春心落别枝。
《竹溪集》
题福州与春亭
使君同乐在新亭,
吏退心田水样清。
恰似春风吹百卉,
白红无数不知名。
清人郑方坤《全闽诗话》引《宋诗纪事》也说:
李弥逊……以争和议,忤秦桧,乞归田,隠连江西山。有《筠溪集》,楼大防序云:“公以力辟和议,归隠西山,凡十六年,不复有仕宦意。咏诗自娱,笔力愈伟。”
《全闽诗话》
“不复有仕宦意,咏诗自娱”的生活态度,从《春日即事》诗中即充分体现:那鄙视势利、乐观豁达、恬淡坦然的高尚情趣,盈溢于字里行间。
黑龙江二十余万考生中,有数千人与该题参考答案的看法不同,认为此诗体现了作者乐观豪迈、怡情自然的闲适情趣。黑龙江考区哈尔滨师范大学语文评卷点理所当然地给了他们该题满分,没有冤枉这部分有正确见解的优秀考生。
事后,中央语文高考领导小组承认该题参考答案有误,肯定了黑龙江考区哈尔滨师范大学语文评卷点的意见和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