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药结构的圆机活法
北京弘医堂中医医院 单志华
方药组成及煎服法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 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药量配比关系:
柴胡8:黄芩3:桂枝3(为主)
栝蒌根4:牡蛎2(为辅)
炙甘草2:干姜2(为佐)
陈修园《长沙方歌括》云:“八柴二草蛎干姜,桂芩宜三栝四尝,不呕渴烦头汗出,少阳枢病要精详。”
说明基本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服此方后外达于太阳而病解。
从升降出入角度(这是少阴少阳主枢的特性决定的)分析,方中药物配伍分三组:
第一组:柴、芩、桂组合,属于横向的出入之机,乃少阳枢机外达太阳之设也。
三阳证见,治从少阳,用柴胡八两、黄芩三两,针对往来寒热、胸胁满而设,和解少阳为主;桂枝三两兼顾解表,在外通阳气,在内畅三焦、行津液,既助柴、芩少阳主枢外达太阳而解表,同时又下气降冲助膀胱气化以利小便。
第二组:栝蒌根、牡蛎组合,属于纵向的升降之机,使其水升火降,是针对“渴而不呕、但头汗出”而设。
用邹澍(《本经疏证》的作者)的表达是:“上焦已化而在下者尚未化也”。上焦已化见“渴而不呕”;阳热上越则“但头汗出”;下焦未化则见“小便不利”。故用栝蒌根之苦寒,清热生津止渴,配牡蛎咸寒软坚,此药并非直接生津止渴,而是引上亢之阳热下行,潜阳入阴,使阴不受灼而渴止。乃针对病邪初传阳明化热化燥而设。
方中栝蒌根四两、牡蛎二两,两者之比是2﹕1 ,很显然,用栝蒌根清热润燥以和其渴为主,配合牡蛎软坚益阴,且引热下行。
仲景书中用栝蒌根配合牡蛎尚有两方。
栝蒌牡蛎散(治百合病变渴)
见《金匮·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栝蒌根苦寒生津止渴,牡蛎咸寒引热下行,使热不上灼。
牡蛎泽泻散
见《伤寒论》第395条:“大病差(chai,病愈)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均是取栝蒌根行津液润枯燥,配牡蛎引热下行之用。与它药(方组成:牡蛎、泽泻、栝蒌根、蜀漆、海藻、商陆根、葶苈子)共济,使邪气从小便而出。
第三组:甘草、干姜组合,相对前两组升降出入的组合,本组从中焦入手,乃斡旋之设。
符合张仲景一贯的“保胃气,存津液”的配伍原则。病从少阳来,误下后里虚,当断其逆传太阴之路。甘草、干姜辛甘合用,温脾阳守中土,复胸阳化津液。既是针对下后里虚的“微结”之治,又是防止逆传太阴之变。故加小量甘草、干姜(量是柴胡的1/4)固太阴中土以防其变,且运转中焦,使诸药发挥升降出入之常。
话题至此,可以明显看出柴桂姜汤里有甘草干姜汤的影子。考《伤寒杂病论》甘草干姜汤有两处。
一是《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二是《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云:“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据此二条,则甘草干姜汤临床多用来治疗尿频、遗尿、小便数。而柴桂姜汤则相反,不是小便数,而恰恰是“小便不利”。
问题在哪里呢?关键在于君臣佐使的地位、药物比例与炮制上。
甘草干姜汤中,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两药之比是4﹕2,辛甘化阳以甘为主,意在守中土、壮谷气以生津液。内寓“补土生金”之法。
《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云“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这个“温之”是温中土之虚恢复阳气以制下,方中补虚的炙甘草倍于温肺的干姜,体现了以“补益”为主,同时干姜炮之,则减其辛散之性,使其守而不走,意在守中,壮谷气以温补肺气。所原文云“上虚不能制下”,这个“上虚”显然是指肺气虚,而“虚则补其母”,故用甘草干姜汤辛甘化阳以甘味为主,且干姜用炮,减弱其辛散之性而定位在中,通过温补中土,形成甘温补中益气以补肺的格局,温中土补肺气以固下,所以治疗“遗尿、小便数”。
第29条的“小便数”等症,既有阳虚不能制水的一面,又有里热逼迫津液下渗的一面,所以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同样是温中土以生津液之源,所谓“阳生阴长”;继而用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以濡养筋脉。是为阴阳并举之法。
所以甘草干姜汤(4﹕2)是辛甘化阳以甘为主,意在温中土、壮水谷之源,进而达到补益肺气以“制下”的目的。
柴桂姜汤中甘草与干姜的比例是2﹕2等量,相当于君药柴胡的1/4,栝蒌根的1/2,桂枝的2/3,显然处于佐使药地位。那么,这里的干姜,一是辅佐桂枝,温复胸中阳气,辛散开结以达表;一是与等量甘草兼顾中土,主要是防变之设,共同辅佐柴桂调畅三焦,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内寓温通水道之法。
方后注云:“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初服少阳枢机外达助桂枝解肌,故烦已见微。复服使停留在半表半里之邪转出太阳而解,是为“汗出便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