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怀明:琉璃厂的黄昏——对一处人文风景的怀念(淘书看世界之六)

曾经是古旧书店云集、珍本秘籍叠出的北京琉璃厂不仅盛况早已不再,而且也已逐渐从当代知识分子的视野中淡出,这话可能说得有些偏激或过分,但它确实道出了北京琉璃厂在现时的尴尬生存境地。

昔日的琉璃厂

如今,全中国没到过甚至没听说过北京琉璃厂的青年读书人多的是,这已不再是令人难堪的笑谈,自然,它更排不进脚步匆匆的外地游客的短暂行程,毕竟从视觉效果上,故宫、颐和园、八达岭等处更为美丽壮观。

自然,一个地方并不一定非要和知识分子联系在一起才算有名,才显得特别有意义,何况琉璃厂先前曾是个一个像天桥一样热闹的地方,留连于此的除一帮文人才士,更多的还是生于斯老于斯的布衣平民。

昔日的琉璃厂

不过,琉璃厂这个地方毕竟同天桥不一样,但凡稍了解近现代中国文化史者都知道,这个地方曾与中国的文化学术界结下过多么密切的亲缘,这个地方在传统文化薪火的传承中曾起过多么重要的作用,更不用说那些前辈学者笔下令人神往的购书豪举、书林佳话了。

毫不夸张地说,这里曾一度是读书人心目中的文化圣地,人们在这里得到的并不仅仅是渴望已久的珍本秘籍,还有那浸润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人文精神。

《琉璃厂小志》

但如今,我们还能在琉璃厂里找得到这些吗?

走在琉璃厂狭长而又拥挤的街道上,穿行于红墙飞檐的仿古建筑间,看着人流中比例显得过高的一群群老外,总有一种似曾相识但又十分隔膜、遥远的感觉。

俯瞰琉璃厂

这里古色古香的门面倒是不少,整条街都是,匾额上也绝对是文化名流的真迹,摆出的古玩字画远远多于古书,真假姑且不论,仅是那带有一连串零字的价格就足以令刚过了温饱关的国人望而却步。

这里每年一次的古旧书市和图书拍卖会照样开得热火朝天,但明眼人心里都明白,它已不复当年的盛况,如今的意义对不少读书人来说,已经可以用鸡肋一词来比拟,话虽说得不恭,却是实情,不来淘书,担心漏掉好书,但到了这里,又会在将价格提了数倍的旧书前长长叹息,不少人在一年又一年期待和失望的几番折磨中终于忍痛放弃。

中国书店拍卖会

作为北京古旧书业的唯一传人,总店设在这里的中国书店曾经具有一种保存文化薪火的象征意义。但如今一提起中国书店,人们脑海中联想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将旧书提价数倍的短见之举、营业员冷漠的神情、冷落萧条的店面等等。

先贤们笔下的琉璃厂访书趣闻已成为一种不可复制的文化神话,如果今天有那位读书人也想去体验一下,那肯定会像那位四处碰壁的唐吉可德一样悲壮和可笑。

中国书店琉璃厂店

前几年,看到多家报刊报道中国书店陷入困境、呼吁保护古旧书业的消息,还曾感慨世道的不公,不明白以北京之大,知识分子之多,文化氛围之浓厚,为什么竟养活不了一家古旧书店,可是后来当万圣书店、风入松书店、国林风书店等几家民营书店脱颖而出,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时,人们才明白,中国书店的日趋式微,并非是读书人的无情,否则便无法理解那些后起的民营书店为什么会如此快的崛起。

以中国书店在学术圈多年的声誉,以中国书店和知识分子之间的传统关系,以中国书店遍布市内的营业点,它更有资格和实力去经营学术书店,完全可以做得比这几家民营书店更好。

中国书店内景

但情况恰恰相反,当中国书店将旧书价格提高到比新书还贵很多,想乘机赚上一笔时,那些经营者可能没有想到,其举失去的远比将旧书提价得到的多,它不仅丢掉了生意,也失去了多年苦心经营赢得的名声。

于是,大批的读者离开中国书店而选择了风入松或国林风,同时中国书店的营业点越来越少,西单的两个点不见了,前门的点不见了,虎坊桥的点也不见了。

最重要的是,中国书店作为古旧书店的特色也逐渐消失,原先主要经营的古旧书不仅价格提到令人难以接受的程度,而且数量也大大减少,已经成了一种摆设,一种表示书店性质的摆设。

琉璃厂西街

但就新书而言,若要论规模之大、品种之全,它无法和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新华书店、三联韬奋图书中心相比;要论学术品位,它远比不上风入松和国林风。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准确的定位,自然吸引不到顾客,其经营状况也就可以想见,更不用说和知识分子之间的亲和关系了。

也许这就是时代的变迁吧,但时代的变迁一定要以老字号的衰微为代价吗?按说在市场经济时代,一家书店的兴衰本属常事,但作为老字号中国书店的式微却给人很多苦涩的感觉。

也正是笔者曾有十多年在中国书店淘书的经历,亲眼看到它的日渐没落,才会在这里小题大做。

毫无疑问,古旧书业的式微也是我们的损失:我们失去了购买旧书的机会,失去了淘书的乐趣,也失去了曾经拥有的那份美好回忆。

夜晚的中国书店

以前每次到琉璃厂买书,都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等提着一摞厚重的图书离开时,往往已经到了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撒在红砖绿瓦间,绚烂中透出一种沧桑之感,凄清别致的风景总是能给人很多联想。这难道就是当下琉璃厂的写照吗?“夕阳无限好”,笔者不由得想起了这句故诗,不过下句是无论如何念不出口的,毕竟自己在这里曾买到了不少好书。

附记:

这篇小文写于笔者1999年离开北京之后,十年京城求学,与琉璃厂、中国书店结下不解之缘。十几年后回头再看,小文似乎有些苛求、尖刻,但并无恶意,所谓爱之者深,责之者切吧,不过是当时心情的一份真实记录,因此文字不再改动,一仍其旧。

昔日的琉璃厂

如今旧书业真正到了需要保护的程度,作为旧书业的象征和标志,琉璃厂上的各家书店依旧开着,但在笔者看来,只是摆设而已,人们已将这里定义为古玩一条街,旧书业的生存境况也只能用黄昏一词来形容了。

(0)

相关推荐

  • 尔书:在北京北京豆瓣书店买了这些书

    其实自己压根就不知道北京有个豆瓣书店的.那年在鲁迅文学院混了几个月,也没听谁说过豆瓣书店. 生活中,只知道豆瓣酱. 网上,那个豆瓣评分的什么,也几乎是不关注的. 后来就在今日头条看到一个很长的关于豆瓣 ...

  • 朱航满:琉璃厂书事

    本文提及的<瓜豆集>扉页藏书印章 本文提及的<暮年上娱>扉页藏书印章 朋友在琉璃厂办画展.年初新冠疫情以来,蛰伏已久,正好出门走走.画展参观之后,便到旁边的中国书店去看书.特殊 ...

  • 书无新旧 受到启迪就是好书

    以前每次去书店,总有一种目不暇接的感觉,满眼都是喜欢的书,恨不得把整个书店都搬回家.如今出版业更加繁荣,进了书店却没有了原来的感觉,经常是淘书半天,最后一无所获.其实我对书的要求并不高,若是一本书能被 ...

  • 像尾小鱼“浅游”琉璃厂 | 李成

    文/ 李成 一 琉璃厂(也称"厂甸"),是明清以来北京城著名的图书.字画.古玩等集散地,是住在北京或往来北京的文人雅士的必去之地. 那里有一家家古籍书店,可谓缥缃满架.书画琳琅,更 ...

  • 不爱逛旧书店,不算真的爱书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ID:hardcorereadingclub),作者:刘江索 拐进北京城琉璃厂字画一条街,不消片刻便能寻到位于琉璃厂西街34号旁门的"古籍书店".抬 ...

  • 苗怀明:谁的眼泪在飞——说刘备的哭(《三国演义》新读之六)

    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这是句老话,笔者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这不是哪个人说的 ,而是祖祖辈辈都这么说,反映了几百年来读者对刘备这个人物形象的认知.因此要说道刘备这个人,首先得从他的哭讲起. 吴湖帆绘蜀主刘备 ...

  • 苗怀明:神医只应天上有,秘诀须从书中寻——话说天下第一神医孙悟空

    神话从来都是为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创造的,专门创造神话的神医也是如此.说白了,无论是神话还是神医,就是人们想睡觉时虚构出来的那个枕头. 当瘟疫到来,人们陷入恐惧和无助时,当权威专家一遍又一遍强调没有特 ...

  • 苗怀明:董康和他的东游日记《书舶庸谭》

    对一般公众而言,董康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字眼,远不如梁启超.王国维.胡适等名字来得响亮,即使是学有专攻的青年学子们,也未必人人都了解. 董康 不过,无论是站在中国近现代政治史还是学术文化史的角度看,这都是 ...

  • 苗怀明:印数少的书(淘书看世界之九)

    一本书印数的多少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内容和水准固然重要,书名之类的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珍本禁毁小说大观> 比如萧相恺先生的<稗海访书录>一书,记录其为编撰<中国通俗小说 ...

  • 苗怀明:结缘网络淘旧书(淘书看世界之八)

    四百多张汇款单,两万多元书款,上千册来自四面八方的图书,一批至今未曾谋面的书友以及围绕买书.读书所发生的一系列或庄或谐的故事--这是笔者两年多来网络淘书的一份真实记录,也是一段弥足珍贵的人生记忆. 笔 ...

  • 苗怀明:流落街头的签名本(淘书看世界之七)

    在笔者的藏书中,有不少有作者本人的签名.这些签名本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作者送给笔者本人的,一种则是作者送给别人,被笔者在旧书店里或旧书网上淘到的. 梅节先生题赠笔者<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 ...

  • 苗怀明:马来西亚淘书记(淘书看世界之五)

            到异国它乡去了近一个月,没带回什么土特产,倒背了一大堆中国旧书回来,我的马来西亚之行也因此算是有了一点特色. 比起前些年,如今出国可是容易多了,即使没有探亲.留学的机会,只要有钱,想到 ...

  • 苗怀明:旧书业的凄凉守望——想起老姚(淘书看世界之四)

    短平的头发,厚厚的镜片,身材高大,背微有些驼,六十来岁的年纪,温和.斯文,像个文弱书生,或坐在店里看书,或忙于整理书架.这大概是我对老姚的全部印象. 称老姚固然是出于礼貌,但也是无奈之举,因为直到目前 ...

  • 苗怀明:一生运命寄旧籍(淘书看世界之三)

    认识花猫(准确地说是花脚猫)是在2002年夏天,当时大家都在天涯社区的闲闲书话版玩,网络售书刚刚起步,花猫是第一批网上售书者. 那时候的花猫与其说是一只猫,不如说是一只鸟,整天唧唧喳喳的,灌水的热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