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杂谈』说诗论词

说诗论词   文  天涯孤客
唐诗宋词的辉煌为什么不能延续?这个问题多年来争论不休:有人说是社会的问题、有人说是因为科举、也有人说元曲明清小说的成就掩盖了唐诗宋词的光辉,等等。

唐诗宋词的败落有历史原因、人文因素,不一而足。诗词自到达唐宋之顶峰之后,风光不再、每况愈下,这是实情。

我以为,旧事物要被新事物所代替这是潮流所致,就如同诗代替赋,词代替诗,曲代替词,小说代替曲,接着是白话文的出现,到如今网络小说一统天下,由散懒代替形式是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

刘禹锡写道:“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一语道破天机,新旧代替,无可逆转。

所以,再去争论唐诗宋词的辉煌为什么不能延续已经没有必要。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那就是:唐诗宋词为什么辉煌?

首先我们要从诗歌的本性去考虑:什么是诗歌?

《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说到底诗歌就是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虽有争论,大体如此说。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起落沉浮,尽显辉煌。

诗歌从产生的那一天就是为了传唱的。远古时候的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进行传递。诗歌因社会生活而生产,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便于传唱。

回到唐诗宋词为什么辉煌这个问题上来同样如此。

唐诗宋词为什么辉煌?因为唐诗宋词感情充沛、想象丰富、语言凝练、节奏明快、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即易于记忆,更利于传唱,雅俗共赏。

诗词在唐宋就如同现在的流行歌曲,是每个人都能懂的,是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的。

我们现在读“床前明月光”跟唐朝人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我们现在读“明月几时有”跟宋朝人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那些能够被世世代代吟诵的诗句,大多是最朴素的语言。从牙牙学语就会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到老眼昏花时也无法忘记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哪一句不是明明白白的大实话?那些非“引经据典”不能成诗、不“咬文嚼字”不能填词的东西,有几首被人记住?自以为“字字珠玑”,到头来都扔在垃圾堆里。

后来诗词辉煌不再,除了历史原因,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恐怕就是被文人玩死的!

那些自命为文人的人,常常作出一副高不可攀模样,为了显示自己文化人身份划地为牢和固步自封。他们常常关在屋里,用一些深而晦的语句,凑成长短句式以显得自己多么有学问,多么地与众不同。诗词不再是大众的文化,而是成为了所谓文化阶层的一个标签。

即使是“文人”堆里,也彼此蔑视。

古人云:“文人相轻,武人相重;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意思是:武功虽然有很多的门派之争,但是到底谁第一,出来打一下就知道了。武林高手之间过招,一般点到即止。然后相互都非常佩服,成为了好朋友!而文人之间的口舌之争却难分伯仲,由于各个门派各执一词,我说我高澹婉约,你说你艳丽苍莽,各分门户、谁都不服谁!

我很欣赏:深而晦,不如浅而明也。惟有浅处,乃见深处之妙。所以,用意须出人意外,出句如在人口头,便是佳作。拼命追求“高雅”,结果钻到了象牙塔尖,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没有了群众基础

所有的写作技巧都应该为让人明白作者的真实情感服务,写出的东西如果离开“度娘”就无法读懂又有什么意义呢?有的人喜欢将一些连自己也不知道读音的字拼命往诗词里塞,以显得自己博学,有意思吗?

许多热爱诗词的人不停地呼吁大家要传承诗词,如今诗词市场表面看来无比繁荣,刊物不但千帆竞发,诗集也万舸争流,接近泛滥,诗歌网站层出不穷,为什么费力不讨好?

再看看那些网络文学,为什么人家郭敬明做得风生水起?因为有广大的读者群!
   如今没有读过诗词或不会写诗填词不足为奇,如果说没有读过几篇网络文学或看过几部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那就是大大的“out”啦。

所以,我劝那些高高在上的“文人”放下架子,从象牙塔尖下来,重新学会“说人话”!
   就拿“文人”最不屑的“口语入诗”来说吧。其实“诗家语”并不是写近体诗的唯一语言,自古口语入诗也是很常见的,从《诗经》到现代诗,口语就曾大行其事,与“诗家语”各领风骚。

元人房灏赞扬杜甫:“欲知子美高人处,只把寻常话入诗。”寻常话即口语也。

其实,在唐诗三百首中,几乎是首首明白如话的。如李白的《静夜思》、《赠汪伦》、孟浩然的《春晓》、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清明》、孟郊的《游子吟》、杜甫的《喜雨》、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等等,许多传世之作,也都不是深奥晦涩而是明白晓畅的语言。

唐诗里写明白如话的诗首推元稹和白居易,特别是白居易,就是以时语、口语入诗著称,所作诗文求老媪能读被传为佳话。今如看白居易诗集,没有一首是艰涩费解的。李清照词作的语言,自然清新,明白如话,与她善于熔炼家常语入词是分不开的。

毛泽东更是在诗词创作中运用口语入诗的典范。如“不到长城非好汉”、“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等等,或气势磅礴,或幽默风趣,明白如话,意味深长。

试举朱元璋的一首诗为例:“鸡叫一声蹶一蹶,鸡叫两声蹶两蹶。三声呼出扶桑日,扫尽残云和晓月。”一二句全是口头语,但与三四句组合起来,却是雅俗相融,浑然一体,就成了一首响遏行云、声振古今的好诗。如此口头语与诗家语相关相应,文采飞扬,也不失典雅。
   只是作诗之人要记住:典雅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质感,不能因为口语入诗就把诗词写成顺口溜或打油诗。

可是,现在有些诗友,为显示自己所谓的博学或过人的才思,故意在诗词创作上卖弄文才,追求奇巧险怪,在诗词写作上选韵觅险,用字生僻,遣辞别扭,造句深奥,引典法古,故意炫耀学问和作诗的本领,使人不得其解,读之乏味。

也有些吟友,在诗词创作中,误认为语言越“陈”越典雅,于是费尽心思复古,在故纸堆里找出处,把陈词滥调当时髦。一首诗每字每句都是古人牙缝里抠出来的。虽然出处是有了,可诗人自己的话却还有了。一首没有自己独特语言的诗词能有作者自己多少真实情感?没有作者真实情感的诗词怎么感动读者?没有读者的诗词写得再好又有什么意义?

应当积极撷取当代词语甚至流行口语入诗。这样,诗才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色彩,更容易进入读者的心扉。口语,是诗词的“活化剂”。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诗词语汇系统已不能完全承载时代的新事物、新思想、新境界,写诗也要与时俱进。

口语入诗在新文化运动及以后就已盛行,那时是以新诗、朦胧诗等面目出现的,今天我们要将口语置于律诗中,这也是社会发展之必然。怎样将口语炼成至美、至善、至高、至雅,那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淉题。我们要学习以不着痕迹地将口语溶入诗词文化之中,丰富我们的诗词语言,并奉献出优质的“产品”——新格律诗!

唐诗取代乐府、宋词取代唐诗、元曲取代宋词、明清小说取代元曲,等等,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后来者写得更贴心贴肝,更适合人们各种情愫的寄托与表现。没有什么东西是永垂不朽的,要延长一种文学体裁的生命力,就必须将它扎根在时代的土壤,吸取时代的养分,才能保持它的枝繁叶茂!

一昧地抱残守阙,诗词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迎合大众不是媚俗!诗词必须胜唐宋的论调只是外行人的观点,每一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最杰出的东西!
                                                 2017年2月2日 

【 作者简介】
邓毅,大家文学艺术论坛常委兼巡查部部长,网名天涯孤客,自号潇湘钓叟,生于1960年。祖籍湖南郴县,现居湖南省湘潭大学教师公寓,自由撰稿人。爱好:古体诗词、喝酒、钓鱼、戏曲、写字画画。 
投稿通告
大家文学论坛
微信公众号
dajiawenxuewang
期待您的订阅
期待您投稿
A、投稿方式:
将自己的作品整理好后,发到这里“微信投稿”版块
微信投稿版块网址:http://www.dajiawenxue.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22&page=1
B、投稿要求:
个人简介+若干作品+作者相片(随意)或者与作品相关的图片。   
C、投稿准则:
内容健康。不合时宜的文字,本微信平台拒绝发布。
感谢大家加入文学艺术__大家论坛 。
大家文学网
遥祝您创作笔丰!
期待您更多的精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