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遗体被遗失,机密封存30年,30年后老兵深夜乔装越境寻找遗骸
01
2010年4月初的一天,广西省宁明县爱店镇的一家小旅馆里迎来了一位来自中国北方的男性客人。
这位客人的身份证上显示,他是1959年出生,河南许昌人,他在前台订了一间最便宜的客房,每天只要8块钱。
与其他客人不同的是,这位客人每天都早出晚归,平日里几乎不和他人说话,而每到夜深人静之时,他都会躲在房间里低声哭泣。
深夜里的哭声引起了旅馆老板的注意,而更让他感到奇怪的是,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并非独自一人,一些陌生的面孔时常出现在他的左右。
一个月以后,在一个漆黑的深夜,所有人都在熟睡的时候,这位神秘的客人化装成越南边民的模样,沿着一条极少数人知道的小路越过了边界线。
不过,两个小时之后,这位客人又原路返回到了旅馆,而让人理解不了的是,冒着如此巨大的风险,他并不是为了走亲访友,也不是为了探听消息,更不是为了走私贩运,而是为了履行30多年前曾经许下的那份生死诺言。
02
2010年4月5日,清明节,100多位老兵应召在河南省许昌市集结。虽然他们不辞劳顿,分别从全国十几个城市远道而来,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抱着一个共同的目的。
从各地而来的老兵
面对着一捧黄土,老兵们肃然敬礼,默哀许久,他们默默地低着头,每一个人都难以抑制住内心的那份伤感而久久无法平静。
哀悼仪式之后,老兵们将黄土撒入了黄河之中,而这捧让他们黯然伤心的黄土却来自异国他乡,是一个叫郭益民的老兵历经万难从越南带回来的。
以局外人的眼光来看,或许很少人能理解,为什么一捧看似极其普通的黄土,会让众多老兵不远千里、兴师动众地前来,更无法体会到老兵们在面对黄土时那份黯然落泪的伤感。
这100多位老兵是曾经一起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友,对于他们而言,这一捧黄土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勾起了老兵们曾经在战场上的那段难忘回忆,更是对30年前一个年轻生命的哀悼和追忆。
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友合影
殊不知,在30年前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老兵们保家卫国,奋勇作战,他们也曾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功勋显赫,其所在的连队也因作战英勇被誉为“英雄连队”。
尽管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但在战后论功表彰的时候,他们的功绩却因一个事件而被部队首长大打折扣,原因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名战友牺牲在了战场之上,而那位战友的遗体也被遗失在了越南境内。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30年匆匆而过,此时老兵们都已年过半百,他们之中不少人已是两鬓斑白,昔日的风华正茂也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褪去光泽,而那段峥嵘的芳华岁月也一去不返。
尽管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尽,老兵们都开始了新的生活,但在他们心中埋藏多年的那份共同的遗憾却始终都挥之不去,而这份充斥着难言伤感的遗憾,久而久之成了他们难以释怀的心结。
对于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而言,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有战友的遗体被遗失在国外的事件发生。
直到2009年4月,老兵郭益民开始寻找战友遗骸的事迹被媒体报道之后,那段封存了30年的往事才被提及和关注。
03
郭益民
郭益民,1959年出生,河南许昌人,18岁时回到老家济源市轵城乡当了一名知青,1979年1月在济源市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和郭益民一起入伍的还有一名老乡,名叫李保良,比郭益民小一岁,两人被分到同一个连队。
同是新兵,且又是老乡,郭益民和李保良在训练的日子里产生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彼此鼓励,互相照顾,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战友。
当时,越南政权屡次在中国边境发起挑衅,刻意恶化中越两国关系,其猖狂的行径严重侵扰了我国边境的生产和生活,中国政府屡次警告,但越南政权却置若罔闻,一意孤行。
在忍无可忍的态势下,中国政府出于无奈,被迫打响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其目的就是遏制越军的嚣张气焰,同时也对正在受越南侵略的柬埔寨予以支援。
1979年2月17日凌晨5点,至少30个师的解放军集结在中越边境,他们迅速投入战斗,与越军展开激战。
解放军与越军展开激战
在中越两国绵延500多公里的边界线上,一时间万炮齐发,硝烟弥漫,而郭益民和李保良也参与到这一场保卫边疆的战争之中。
郭益民和李保良所在的部队是128师383团3营机枪连,郭益民在2排6班,李保良在1排1班,两个人都是重机枪副射手。
04
2月28日,一场战斗刚刚打响,我军一名连长却不幸中弹倒地,正当战士们要去抢救的时候,一发炮弹袭来,连长当场阵亡。
冒着枪林弹雨,战士们抢回了连长的遗体,这一幕让郭益民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殊不知,这名连长牺牲的当天,他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也就在同一天,郭益民所在的部队向540高地发起冲锋,战斗中惨烈的一幕让所有战友都悲痛不已,也正是这次战斗给郭益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伤痛记忆。
解放军战士手持手榴弹向越军阵地匍匐前进
在激战中,为了摧毁敌人的暗堡,一名战士手持手榴弹匍匐前进,突然“嗖”的一声,一发步枪子弹射来,这名战士当场中弹,原地不动。
仅仅不到50米的距离,郭益民眼睁睁地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趴在血泊之中,他又气又恼,恨不得手持机枪冲向敌人的阵地。
可是,战场上一切要听从指挥,不能意气用事,郭益民只能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随时听候着再次发起冲锋的命令。
为了抢救这名中弹的战友,300多名战士分批进行掩护,不幸的是,两批上前抢救的战士也都中弹,纷纷倒在血泊之中,前后共牺牲6名战友。
眼前惨烈的一幕,让所有人都义愤填膺,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抢回战友的遗体,只见数名战士冒着越军机枪扫射的危险冲了过去。
尽管战友的遗体被抢了回来,但战场上激烈的战斗和战友们的惨重伤亡,让刚入伍不久的郭益民第一次感到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05
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郭益民所在部队终于占领了540高地,但伤亡也非常惨重,不断有伤员从前线抬回。
就在各路部队重新集结的时候,郭益民和李保良再次相遇,他们彼此跑向对方,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战场上的意外重逢让两个老乡战友喜极而泣,他们不敢想象,如此激烈的战斗和惨烈的牺牲,还能让彼此活着见到对方。
在异国他乡的断壁残垣之上,两个人诉说着各自的战斗经历,战斗中惨烈的牺牲让郭益民心有余悸,忐忑不安,他表情凝重,言语中肯地说道:“保良兄弟,假如我不幸牺牲,请你一定要把我的遗体带回祖国,送回老家!”
李保良
听到郭益民的一番话,李保良激动不已,他紧紧地握住郭益民的双手,语气低沉地说:“益民哥,你交待给我的事情,我一定办到,要是牺牲的是我,你也千万别把我扔在这里,把我送回家乡!”
从这一刻起,两个人互相许诺了“如果谁能活下来,就把对方的遗体带回家乡”的生死约定,这是一份深厚的友情,更是一份真挚的信任。
集合的哨声再次吹响,郭益民和李保良互道保重,依依惜别,他们或许不知,这次短暂的相聚竟然是两个人最后的诀别。
06
1979年3月初,为了取得战斗的主动权,中国军队发起总攻并很快攻克谅山。不久,解放军又接到了掩护撤退的命令。
解放军大部队能否迅速安全地撤离战场,取决于612高地能否坚守到最后的关键因素,而坚守612高地的任务则分配到了郭益民和李保良所在的连队。
坚守612高地的解放军战士
郭益民和李保良再次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之中,他们各自坚守自己的阵地,二人之间的距离仅仅只有几百米。
为了阻击解放军的撤退,越军向612高地发起了强攻。3月10日晚上8点,一场恶战再次打响,612高地上枪声不断,炮火轰鸣。
坚守阵地且蓄势待发的郭益民朝着主阵地上一眼望去,他突然意识到,此时李保良正在和越军交火,他望着不远处的炮火,心里默默为李保良祈祷。
当612高地上的战斗渐渐平息的时候已是破晓时分,解放军宁死顽强地坚守,让越军停止了对612高地的进攻。
此时,坚守612高地的我军部队也接到了撤退的命令。就这样,郭益民也就随机枪连撤回到了中国境内。
07
机枪连成功阻击了敌军的进攻,功不可没,可就在战友们准备庆祝胜利的时候,一个让郭益民难以置信的噩耗传来:李保良在战斗中不幸牺牲。
听到李保良牺牲的消息,郭益民犹如五雷轰顶、晴天霹雳,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更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自己的好兄弟战死沙场,让郭益民深深地陷入到万分悲痛之中。可接下来,一个让他更加难以接受的现实摆在了他的面前:李保良的遗体竟然被遗失在越南境内。
这个事实,让郭益民伤痛的心犹如刀割,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他和李保良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耳边也不时传来李保良曾经对自己的嘱托:“别把我扔在这里,把我送回家乡!”
不管谁最终活下来,请把对方的遗体送回家乡,这一份战友之间的生死承诺让郭益民久久不能平静,他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一定要设法抢回李保良的遗体,并把他带回家乡。
可是,此时单凭郭益民一己之力重返战场并抢回战友遗体已不现实,况且在当时,李保良的遗体被遗失在境外的事实被列为了军事机密。
按照相关规定,一旦有战士遗体被遗失,应被列为军事机密严格封存,且保密封存期为30年。
由此,直到郭益民退伍,他都不知道李保良的遗体到底为什么会被遗失,更不清楚遗体被遗失的具体位置,再加之当年战斗的地方一直烽火弥漫,寻找李保良遗体的计划就被耽搁下来。
1981年,复员后的老兵郭益民被安排在许昌市第一橡胶厂工作,不久后结婚生子。
虽然日子过得平静而幸福,但当初对战友李保良许下的那份未能履行的承诺始终像一块巨石一样重重地压在他的心头,使他每天忧心忡忡,黯然伤感。
08
炮弹轰鸣,子弹嗖嗖飞过,冲锋号响起,战友们一起冲向敌人阵地……
“哥哥,请你带我回家!”一张面轻的面孔若隐若现,轻轻地说道。
转瞬间,面孔渐行渐远,郭益民从梦中惊醒,他猛然从床上坐起,一边擦拭着额头流下的汗水,一边按下床头灯的开关。
凌晨3点,郭益民已无睡意,他靠在床头,点燃一支香烟,表情凝重,泪流满面,陷入回忆之中。
梦中的面孔正是李保良,而郭益民也时常在梦中见到这位昔日最要好的战友。
背负着曾经许下的承诺,郭益民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愧疚感,只要一天不找到李保良的遗骸,他就终日寝食不安。
直到2009年,刚好30年,50岁的郭益民决定找回李保良遗失在境外的遗骸,他心中许下誓言,不管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一定要兑现曾经对战友许下的那份承诺。
可是,30年风雨沧桑,当初的人和事早已天涯海角,风尽云散,郭益民又该如何寻找呢?
09
在老兵郭益民的家里始终摆放着一张放大的黑白照片,照片前摆放着香炉和祭品。
每次出门前,郭益民都要在李保良的遗像前站立许久
每次出门前,郭益民都要走到照片前,点燃几支香插到香炉中,默默站立许久:“兄弟,你到底在哪里啊?哥哥一定会找到你,把你送回家。”
30年来,无论是出门打工,还是回老家过年,郭益民总是将照片带在身边,他始终没有忘记和战友在战场上立下的那份生死约定:不管谁牺牲,活着的一定要把对方的遗体送回家乡。
30年来,郭益民无时不刻都在回忆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往事,曾经的那张面孔仍然历历在目,曾经的那份嘱托始终萦绕心头。
要想找到李保良的遗骸,首先就要找到和李保良一起参加战斗的战友,可是几十年过去了,战友们都已各奔东西,大部分人都失去了联系,要想找到知情人谈何容易。
只要一天没找到李保良的遗骸,郭益民就不会停止寻找的步伐,尽管年过半百,但他还是毅然背起行囊,踏上了寻找之路,他誓言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履行自己的承诺。
一边打工,一边寻找线索,郭益民途径河南、河北、湖北、浙江、湖南等地,他向老战友打听消息,又来到老部队求证线索,往往为了一条不确切的信息,他在多地来回奔波。
郭益民和战友们在街头挂出“寻找烈士遗骸”的条幅
时间一天天过去,郭益民仍然没有搜集到有价值的线索。直到有一天,郭益民在一位好心人的提议下,在街头挂出了“寻找烈士遗骸”的条幅,以此方式来寻求社会人士的帮助。
功夫不负有心人,庆幸的是,此方法果真见效,很多新的线索蜂拥而至,其中最有价值的一条线索就是:李保良牺牲时,一名叫许平的战友在场,而许平当下就在湖北武汉。
武汉乃湖北最大的城市,常住人口近千万,要想在这座城市里寻找一个人绝非易事,郭益民只能一边打工,一边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许平。
幸运的是,郭益民寻找战友遗骸的事迹被一名《长江商报》的记者得知,并为此专门采写了一篇帮助老兵寻人的文章刊发在报纸之上。
《长江商报》刊发寻找许平的报道
文章刊发后,立刻引起很多媒体和市民的关注,他们无不为之感动,纷纷向郭益民伸出援手,尽全力帮助他寻找许平。
10
2009年11月,寻找许平的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郭益民在武昌一家派出所的帮助下,在黄陂区的一个工地上找到了在此打工的许平。
其实,30年来,许平也一直为战友李保良牺牲在境外的事情心绪难平,他时常和家人谈及此事,也时常为此黯然伤感。
老兵许平
据许平回忆,李保良牺牲后,由一名叫陈建国的战友把他的遗体背出了阵地,而看到这一幕的是一个叫龙利国的战友。
事实上,由于当时部队正在与越军交战,所有战士都全力投入到战斗之中,而陈建国到底背着李保良的遗体去了哪里,龙利国也并不清楚。
战斗结束后,陈建国独自回到军营,他并没有背回李保良的遗体,只是将李保良的帽徽和领章带了回来,并向部队领导做了将李保良的遗体遗失在越南的汇报。
在那时,凡是战士的遗体被遗失在国外的事件都被纳为军事机密,且被严密封存。由此,其他战友们也不再谈及此事,而陈建国也和他人一样始终保持着沉默。
一晃30年匆匆而过,没有一个战友知道陈建国的联系方式,更没有人知道他到底身居何方,而在战场上,背着遗体撤退的陈建国到底经历了什么、他为何会将战友遗体遗失而独自返回营地呢、遗体到底被遗失在什么位置,这些更是无从而知。
带着这些疑问,郭益民暗下决心,一定要搞清楚事情的真相。
11
告别了许平,老兵郭益民又再次踏上了寻找陈建国的路途。2009年11月底,在湖南战友龙利国的帮助下,郭益民终于在长沙见到了陈建国。
30年前,由于将战友的遗体遗失,在部队庆功的表彰名单上没有陈建国的名字。1981年,复员的陈建国回到了长沙,在郊外的一家水泥厂当了一名锅炉工。
由于平日里很少和别人说话,工友们都以异样的眼光来看陈建国,甚至还以嘲笑的口吻称他为“哑巴”,而陈建国却始终对此淡然置之。
尽管平日里沉默寡言而被他人嘲笑,但30年前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和战友李保良的名字,陈建国又怎能忘记,而对于曾经的那段往事始终都是他挥之不去的伤痛记忆。
因为将战友的遗体遗失,陈建国始终陷在深深的自责之中,这份愧疚犹如一把尖刀,无时不刻地刺痛着他的内心,此外又涉及到军事机密,陈建国只能缄默其口,只字不谈。
几十年间,陈建国都会以自己的方式纪念战友。每逢过年,他都会准备几个好菜、一瓶白酒、两个酒杯,一杯留给自己,另一杯留给李保良,而当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的时候,眼眶里总是饱含着泪水。
李保良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陈建国的心里,尽管30年过去了,在战场上发生的一切仍然让陈建国记忆犹新。
李保良负责扛机枪,陈建国负责扛弹药,两个人始终在一起战斗。无论在战场,还是在军营,两个人都是最要好的战友,而李保良正是躺在陈建国的怀里咽下最后一口气的。
若不是郭益民的到来,这段被纳为军事机密的往事和那段不堪回首的伤痛可能就会永远地埋藏在陈建国的心底。
12
1979年3月,解放军向谅山发起总攻
1979年3月初,解放军发起总攻并攻克谅山,紧接着,我军大部队又接到了交替掩护撤退的命令。
在撤退的过程中,越军不断向我军发起进攻,而612高地就是我军阻止越军追击的一道重要防线,而李保良所在的部队就接到了掩护我军撤退的命令。
3月11日,在612高地的主阵地上,李保良所在部队与敌军展开激战,突然,“砰”的一声,敌军的一枚火箭弹击中了机枪连阵地,李保良右颈被弹片划开,血流不止。
等到陈建国爬起来的时候,李保良的鲜血已经染红了他的衣服,班长下令将李保良背出阵地并紧急抢救,陈建国立刻背起李保良撤出了阵地。
由于伤势太重,流血过多,经过紧急抢救后,李保良最终牺牲在了陈建国的怀里。紧接着,坚守612高地、阻击越军进攻的我军部队也接到了撤退的命令。
我军部队交替掩护撤退,敌军在后面穷追不舍,而陈建国背着李保良的遗体在撤退途中与大部队走散,而他身后的枪声也离他越来越近。
敌军近在咫尺,此时陈建国的处境十分危险,他咬紧牙关,背着李保良的遗体一路狂奔,并做好了随时和敌人最后一战的准备。
即使是战死,也绝不会当俘虏,陈建国将最后两颗手榴弹绑在腰间,一旦遭遇越军,他就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紧接着,陈建国遇到了一位撤退下来的连长。由于敌人在后面步步紧逼,而背着战友遗体撤退极有可能置陈建国于险境,到那时不但保不住战友的遗体,就连他的性命也会白白搭上。
当下的情形十分危急,于是,这位连长命令陈建国放下李保良的遗体,等以后再找机会将遗体抢回。
服从命令乃军人天职,尽管不忍心将李保良抛下,但在战场纪律面前,陈建国只能选择服从,他轻轻地将李保良放下,并摘下了他的帽徽和领章,然后就地掩埋,并记下了掩埋的具体位置。
据陈建国后来回忆,李保良的遗体就埋在了距离当时阵地不远处的100多米的马路边,也就是现在广西省爱店镇边境的附近。为了便于寻找,陈建国还专门绘制出一份掩埋李保良遗体的位置草图。
为寻找李保良遗骸绘制的位置草图
13
几年来,为了找到战友的遗骸,老兵郭益民是散尽家财,四海为家。尽管吃了很多苦,但他从来没有产生过就此退缩的想法。
郭益民手捧战友李保良的遗像
长久以来,郭益民寻找烈士遗骸的事迹感动国人,有人将他的故事写进网络,号召网友们帮他寻找线索;还有人在他生活困难的时候解囊相助,而其中最让郭益民难忘的就是一位战友的遗孀特意上门,含泪要捐钱给郭益民。
这些素不相识的朋友能在郭益民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郭益民深为感动,他每每铭记于心,从不忘记。
此外,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全国各大媒体也在积极报道郭益民的事迹,并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知情人。
郭益民寻找战友遗骸的事迹刊登在报纸上
老兵郭益民寻找战友遗骸的执着让人为之感动,他每到一处,都有好心人和当地媒体给予帮助,中央电视台12套还专门制作了专题片《老兵,跟我回家》。此外,一些当地的民政部门和公安部门也都极力配合,给予郭益民最大的帮助。
面对媒体的记者和国家机构的工作人员,郭益民表示,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他都会义无反顾地在有生之年找到战友的遗骸并带回家乡,安葬在烈士陵园内,让为国捐躯的李保良有一个安身之处。
也正是因为有好心人的帮助,媒体的关注,国家机关的协助,郭益民的寻找之路才能有了如此大的进展。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郭益民的寻找之路依然困难重重……
14
2010年1月,一条好消息从广西传来,消息称,李保良烈士已经被安葬在广西宁明烈士陵园,位置在3区3排9号。得到消息后,郭益民激动不已,他和几个战友立即赶往广西。
宁明烈士陵园位于广西省宁明县境内的那拉山上,一共有675位烈士在此长眠,而当郭益民来到陵园内李保良的墓碑前时,积压在内心多年的情感再也无法抑制,他紧紧地抱住墓碑失声痛苦:“保良兄弟,对不起,哥哥来晚了……”
面对李保良的衣冠冢,郭益民再也控制不住感情,伏在地上失声痛哭。
那一天,郭益民一直守在墓碑前,直到第二天凌晨,他都没有离开半步,尽管此时他已知道这只是李保良的衣冠冢,而李保良遗骸仍然遗留在国界线的那一边。
为了继续寻找战友的遗骸,郭益民再一次踏上了寻找之路,而他此时的积蓄几乎已经全部耗尽,眼下手里所剩不多的钱不仅让他寸步难行,就连他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障。
为了省下费用,郭益民在路边买了一个最便宜的粽子当作午餐
因为执着寻找烈士遗骸,不仅消耗了家里为数不多的积蓄,而且郭益民也长年在外,家里的所有事务都无暇顾及。由此,他和家人的关系也产生了“间隙”,唯有将近80岁高龄的母亲却一直默默地支持着他。
儿行千里母担忧,即使身在异乡,郭益民也时刻惦记着家里的母亲。
为了国家,郭益民尽了忠心;为了战友,郭益民讲了忠义。让人感动的是,深明大义的老母亲却在需要儿子膝前尽孝的时候毅然支持郭益民去履行曾经许下的诺言,每想到这里,郭益民都是黯然泪下。
15
郭益民和陈建国
2010年3月,郭益民和陈建国终于来到中越边境,可是当再次面对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时,两个人感到莫名的孤独和无助。
要想到越南境内寻找遗骸,首先需要办理护照(或通行证),如果没有护照(或通行证),郭益民和陈建国可谓寸步难行。面对如此情形,两个人只能委托边民去越南搜集线索。
郭益民和陈建国在边境转悠了好几天也依然没有任何收获,而当年他们浴血奋战的地方尽管青山依旧,但也早已物是人非。
历史的天空弥漫着无尽的沧桑,那场中越边境上的战争中,有6000多名战士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几十年后当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曾经的硝烟弥漫已经不复存在。
中越边境贸易红似火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越关系也明显改善,而如今的中越边境,硝烟早已散尽,如火如荼的贸易往来彰显出一片繁荣景象,再也不是30年前草木皆兵的对峙局面。
尽管此时边境口岸的交通便利,但要想跨越到异国之地寻找战友遗骸,对郭益民和陈建国两人来说,几乎是很难完成的任务。于是,郭益民建议陈建国先回长沙,然后他自己留下来继续寻找机会。
为了能继续寻找战友遗骸,郭益民没有离开广西宁明,而是在爱店镇的一家小旅馆租住了一间最便宜(每天8元)的房间住了下来。
为了生存,郭益民在当地寻找工作,然而由于他的年纪偏大,再加上言语不通,对当地环境又不熟悉,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接连碰壁。
不得已,郭益民买来了工具,他早出晚归,一边在街头修理自行车赚取生活费,一边熟悉当地的情况,并向当地边民打听有关境外的消息,等到晚上回到房间后,他就开始筹划如何能到越南境内去寻找李保良的遗骸。
郭益民一边等待着边民的消息,一边在边境寻找线索,他常常天不亮就起床,走向那块曾经让他们挥洒热血的土地。
只要沿着脚下的这条小路再走几十米就是越南境内,但由于各种原因,郭益民只能止步遥望
在清晨日光的映衬下,那个疲惫的背影让人感到无限心酸和温暖。也许,郭益民正在无限接近答案。
值得庆幸的是,郭益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当地一位同样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边民,经过这位边民的多方打探和协调,已经帮助郭益民制定出到越南寻找李保良遗骸的周密方案。
2010年4月的一天深夜,老兵郭益民乔装成越南边民的模样,在当地一位好心边民的指引下沿着一条小路越过了中越边境,进入到越南境内,而当郭益民步行了两公里后,他停下了脚步。
通过陈建国绘制的地图,郭益民确认了李保良遗骸被遗失的具体位置——距离612高地100多米的山坡下方的公路旁。
确认位置后,郭益民开始挖掘,此时他的心情是又激动又紧张,他恨不得马上挖到李保良的遗骸。可是,单凭郭益民一人之力要想在短时间内挖到遗骸谈何容易呢!
“兄弟,我终于找到你了,哥哥带你回家。”郭益民一边铲着泥土,一边泪流满面地说。
然而,郭益民挖了一个多小时,还是没有找到李保良的遗骸。无奈下,郭益民决定先取回一捧黄土带回祖国。
郭益民手捧黄土
郭益民将黄土小心翼翼地包了起来,心情格外沉重,让他遗憾的是,历经万难好不容易走到的这一步,却要以这样的方式告一段落。
尽管手持陈建国绘制的地图,但是时隔几十年,受客观条件和时间因素的限制,单凭郭益民一个人要在短时间内挖掘到李保良的遗骸,其难度相当之大。
16
5年后的一天,一场新雨之后,宁明烈士陵园内满目流翠,四周一片空悠静谧。
陵园里,一位年近花甲且头发微白的老人缓缓地走到3区3排9号墓地。
老人从包里掏出一壶酒,两个酒杯,三个水果,四根香烛,用微弱而嘶哑的声音说道:“保良兄弟,哥哥来陪你说说话……”
老人就是郭益民,墓地正是李保良的衣冠冢,跟以前一样,郭益民倚靠着墓碑,一边又一边地擦拭着,而在他身后,一条长长的黄色泥脚印伸向远方,犹如他35年来的艰难足迹。
直到后来,每逢清明节,郭益民都会像往常一样来到宁明烈士陵园,祭奠这位曾经和他许过生死承诺的战友,而他继续寻找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止。
郭益民寻找战友遗骸的记事本
17
后来,在河南济源市轵城乡西留养村,郭益民终于见到了李保良的家人。
李保良的父母早已过世,家里还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弟弟,而在父亲临终前,他还一直呼唤着儿子李保良的名字,并在遗言中嘱托二儿子李有良,无论如何都要找到李保良的遗骸。
尽管是第一次见面,但双方犹如久别的亲人一般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眼泪情不自禁流淌下来,郭益民愧疚地说道:“老姐姐,我没有把保良带回来,我对不起保良,对不起你们!”
虽然没能找到李保良的遗骸,但李家人并没有埋怨郭益民,而是被他的信义所深深地感动。
二弟李有良紧紧握着郭益民的手,声泪俱下地说:“从今天起,您就是我的亲哥哥!”
从这一刻起,积压在郭益民心底几十年的情感瞬间爆发,他紧紧地抱住了李有良,泪流不止。
据李家人介绍,李保良在离家之前曾说过:“不当英雄不回家”,而在他当年的遗物中,李保良曾在日记中写下“宁愿往前一步死,不会退后一步生”的豪言壮语。
结语:
寻找战友李保良的遗骸是郭益民未了的心愿
1979年的那场中越边境上的战争,使一对生死之交的兄弟阴阳相隔。几十年来,老兵郭益民日夜思念着李保良,他从未忘记自己曾经对战友许下的那份生死承诺。
郭益民倾尽家财,四处漂泊,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去找寻曾经遗失在越南的战友遗骸,而一直支撑他寻找的信念正是他那份对战友的忠义和赤诚。
一诺千金,义无反顾,郭益民寻找战友遗骸的故事感动着国人,他那质朴纯粹、信守承诺的做人品质值得我们每个人尊崇和学习,而他也将继续用他的行动去书写那篇令逝者安息、生者欣慰的感人诗章。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我们在被战争震撼的同时,应该去表达我们对英烈的崇敬和追忆。
让烈士的遗骨重回故里,得以安息,这是对烈士及家人最好的慰藉,也是对烈士的尊重和善待,慈悲与道义。
尽管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尽,在战火中幸存的老兵们也早已脱去了那身曾经让他们英姿焕发的军装,回归到了普通人的生活之中,但是无论时隔多少年,人生有何种改变,他们那份曾在战争中凝结的生死之谊也从未减退。
老兵郭益民就是电影《集结号》里现实版的谷子地,试想,如果我们能在有生之年像郭益民、谷子地那样做一件无愧于天地的忠义之事,我们的人生还有什么遗憾可言呢?
郭益民在宁明烈士陵园悼念战友
一场远去的战争,一个生死的约定;
几十年的等待,几十年的寻找。
“兄弟,我在边境线上等你!”
感谢曾经帮助郭益民的老兵战友、社会爱心人士、新闻媒体及国家机构的工作人员……同时也感谢阅读此文的读者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