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杜聿明不去救援黄百韬,南下围歼中野,粟裕可就难办了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围剿黄百韬兵团时,杜聿明刚结束在东北组织撤退的任务,回到南京,经过张治中,顾祝同,何应钦等人说服,最终答应去徐州指挥,解救黄百韬兵团。在出发前,南京统帅部确定了一个方案,也就是已经撤退到徐州的邱清泉和孙元良两个兵团合力向东攻击,击破解放军阻击,解救黄百韬兵团。

在南京的时候,杜聿明对情况不太了解,到徐州后了解到的情况,却又非常矛盾,各方面的部队都声称自己遇到了解放军主力,正在激战中。邱清泉兵团正在中野的纠缠下边打边撤,孙元良在宿州也声称自己遭到解放军主力攻击,无法前进,徐州又出现了何基沣,张克侠起义,只有李弥兵团撤退到了徐州,正在担任徐州守备任务,黄维兵团也在半路上舞蹈解放军层层阻击。

杜聿明有一个基本的信念,不可能到处都是解放军主力,解放军打仗肯定是有重点的。现在既然黄百韬兵团已经被包围了,而且确实正在被围剿,那么解放军目前的主要任务当然是围歼黄百韬兵团,其它方面不可能都是解放军主力部队。而且,除了黄维兵团已经遭到解放军阻击,无力突破之外,邱清泉兵团和孙元良兵团都能继续向徐州撤退,那么解放军的主力应当就是在黄维兵团和黄百韬兵团周围。

在东北作战时,杜聿明曾经在四平街会战中,突然转用主力于抚顺方向,而在四平只取监视态势。这一招出乎东北解放军的意料,所以抚顺的解放军很快被主力部队组成的国军击退,然后再合力进攻四平,这一战迫使本打算再四平与国军死磕到底,将四平变成马德里的解放军最终不得不放弃了四平,而且又放弃了长春,直接退往松花江以北,整个长春到山海关一线的铁路线完全让给了国军。

因为有这个成功的经验,徐州周围国军部队合计数量又超过解放军,又有装备优势,所以杜聿明考虑之后,提出了两个方案,一个比较激进,一个比较稳妥。比较稳妥的方案是后来的方案,也就是以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齐头并进,向东攻击,解救黄百韬兵团。激进的方案则是用四平会战的经验,先将邱清泉兵团和孙元良两个兵团向西攻击,与黄维兵团合击中野,然后再回兵东进,救援黄百韬兵团。

这个比较激进的方案如果付诸实施,淮海战役可能就会泡汤,因为中野肯定顶不住黄维兵团,邱清泉兵团个孙元良三个兵团的合击,而且当时邱清泉是从北面压过来,孙元良兵团是从东向西攻击,黄维兵团在西边正在和中野对峙中,南边是淮河,又有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这就是非常危险的局面了。这样,国军就将被动变成了主动,改变了战场局面,华野就必须去解救中野了,不可能置中野于不顾,继续围歼黄百韬兵团了。

不过,杜聿明提出这个方案之后,刘峙并没有采纳,而是采纳了比较稳妥的方案,而杜聿明也没有坚持。杜聿明在回忆中说,一方面是他害怕部队调动之后中野主力不在黄维兵团方向,万一扑空了,就闹出笑话了。另一方面,这样置黄百韬兵团于不顾,万一又没有抓住中野主力,黄百韬兵团一旦被歼灭,他就成罪人了,他也担不起这个责任。所以,这个能够改变局势的方案就被废弃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