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和韩非,儒家的弟子,法家的代表
文/子非鱼
韩非是战国时期韩国人,
秦王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于是大兵压境,逼迫韩王交出韩非,
就这样,韩非到了秦国。
这时李斯也在秦国,他深知韩非之才远在自己之上,如果让韩非留在秦国,自己就没得玩了。
于是,李斯对秦王说:韩非是韩国人,一心只想着自己的祖国,是不可能全心为秦国服务的。
秦王听信了李斯的话,把韩非关了起来。最后韩非被毒杀在狱中。
秦王和李斯都忘了,李斯是楚国人,难道不会想只着自己的祖国?难道能为秦国尽全力吗?
李斯和韩非,其实是师兄弟,都师出荀子。
一般认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礼乐,他们都是儒家的大师。
是不是很奇怪?儒家的老师,教出了法家的学生。
我们来唠一唠,
孟子说,人性如水,水性向下,人性向善;
向善,正如水性,就不是“本下”,而是向下。也就是说,人的特性是趋向于善良的,这就是“人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有人作恶呢?环境使然。
荀子说,性有恶,伪有善,善能胜恶,
什么叫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什么叫伪?可学而能,可事而成,谓之伪。
天生如此就是性,事在人为就叫伪。
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和荀子从不同方面继承了儒家的仁义礼乐,
孟子,人性有善,所以需要积极引导,故,孟子重仁义;
荀子,人性有恶,所以需要严加防范,故,荀子重礼乐;
什么是仁义呢?简单说就是仁爱和正义;
礼乐呢?礼指行为准则,乐就是音乐。礼负责规范人的行为,乐则负责调和人的性情。
礼乐的目的在于教化,诱导人向善。
可以看出,荀子的思想已经很接近法家了,甚至有人觉得荀子就是法家的。
李斯和韩非是荀子的学生,他们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韩非继承了荀子,并发展了荀子,他认为人性本恶,只能通过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
李斯构陷韩非,说明孔子的仁义礼乐,在战国后期是完全没有市场的,
只有顺应天下大势的法家,才能引领时代,指导秦国一统天下。
上一篇:诸子百家,谁与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