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之一

辽宁博物馆原为奉系军阀热河都统汤玉麟官邸,1931年后,满洲国政府在此设立国立博物馆奉天分馆。于1949年7月7日开放,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东北博物馆,于1949年7月7日开放,1959年改名为辽宁省博物馆。2004年辽宁博物馆新馆开馆。


博物馆平面图。

一层。


二层

三层

古代辽宁

前言

天辽地宁,地处中国东北的辽宁是一片写满传奇的土地。这里既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距今28万年前,人类开始在辽宁大地繁衍生息,逐渐从蒙昧迈入文明。距今五千年前,红山先民创造的文化预示着辽河流域文明的曙光,青铜时代的方国文明,奠定了华夏民族统一的基础。秦汉以来,匈奴、鲜卑、高句丽、契丹、女真等族此消彼长,先后建国,在与汉文化的碰撞交汇中走向融合,创造出丰富的历史与多彩的文化。本展览旨在以丰富的文物资料,为广大观众展示古代辽宁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

第一展厅 史前时期(距今约28万年——约4000年)

第一单元  开拓洪荒 洞穴岁月

考古学一般将人类起源至农业出现以前的这一漫长时期称作“旧石器时代”, 这个时代以打制石器作为标志之一。辽宁是远古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包括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较完整的序列,其文化特征与华北的旧石器文化相近。其中金牛山人和小孤山人创造的物质文化水平,均居于人类进化史的前列,成为辽河文明的先导。

第一组  金牛山遗址

金牛山遗址位于营口大石桥市永安乡西田村一孤立的山丘,地处渤海湾东北岸,距今约28万年,是中国东北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人类洞穴遗址。金牛山人以洞穴为居所,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已懂得以通风取火,能用劣质的石英岩制造个体较小的工具。

橱窗左侧图片为“火发现与应用示意图”。橱窗右侧图片为“金牛山遗址'原始灶’发掘现场”。金牛山遗址发现灰堆9个,有的灰堆底部有多个大石块,应是用来通风助燃,同时石块也有“封火”的作用,已具类似“灶”的功能。这种“原始灶”的出现,表现金牛山人已知控制火源,生存手段包括对生熟食物的掌控有了很大的改善。

出土的同一个体的成年女性重要部位的骨骼化石中,头骨和肢骨特征比同时期“北京人”进步,表明金牛山人不仅已能直立行走,而且已跨进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进化的过渡阶段,是人类进化的罕见标本,被评为1986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金牛山人骨骼、头骨复原展示。

第二组  庙后山遗址

庙后山遗址位于本溪县小市镇山城子村汤河东岸,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在中国分布最北的洞穴遗址之一,以打制大型石片为特色,具有华北地区匼河——丁村系大石器文化传统,同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文化也有着密切关系。所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经测定距今约25万年。

第三组  鸽子洞遗址

喀左鸽子洞遗址位于喀左县甘昭乡的大凌河西岸,距今约7万年。鸽子洞人主要用石英岩石制作石器,形体趋于小型化。通过洞内灰层中出土的动物烧骨可知,羚羊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狩猎对象。洞内还发现了人工生火的遗迹,这是人类控制自然的一大进步。

橱窗上左图为鸽子洞遗址外景,中为鸽子洞出土最后鬛狗头骨,右图为最后鬣狗复原图。下面展示的是各种出土石器或动物骨骼。右上角说明上的文字是:烧灰、烧骨。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巨大飞跃。鸽子洞的中心有厚半米灰堆及大量烧骨,表明鸽子洞人已具有人工取火能力。火可以熟食、取暖、驱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

第四组  小孤山遗址

小孤山遗址位于海城小孤山镇,距今约4万年,发现刮削器和用于狩猎的石球等石器多达万件,骨鱼镖、骨矛头、骨针及利用动物牙齿、贝壳做成的装饰品为国内同时期遗址所罕见,说明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也显示出辽宁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进步。

穿孔项链、骨矛头、骨鱼鳔、骨针。

第二单元  走出蒙昧 文明曙光

距今一万年前后,以磨制石器的使用、原始农业的产生、陶器的发明为标志,古人类跨入了新石器时代。辽河流域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300余处,已遍布辽宁大地。其中8000年前后查海遗址出现的礼玉和龙崇拜观念,使辽宁地区率先进入“文明起步”阶段;5000年前牛河梁规模宏大的“坛庙冢”祭祀遗址群,是中华大地较早升起的文明曙光。

第一组 氏族聚落

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走出蛮荒,来到河边坡地,营建房屋,规划环壕聚落,开始了定居的氏族社会生活。

在阜新查海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的环壕聚落遗址。

筒形罐、陶罐。筒形罐是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最典型的陶器,一般用于炊煮食物,器形较大者也可以作为储藏食物之用。橱窗右上角的图片为查海遗址总平面图。

左:蛇衔蟾蜍陶罐、中上:鼓腹陶罐 、中下:筒形罐、陶罐、陶杯、右:蛇衔蟾蜍陶罐。蛇衔蟾蜍陶罐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蛇的图像。这件夹砂黄褐陶敞口筒形罐,其一面浮雕单只蟾蜍,另一面浮雕蛇衔蟾蜍,蟾蜍作四肢张开惊恐逃跑状,蛇张口衔住蟾蜍右下肢,作用力摆动尾部状。

石器。石磨盘、磨棒(左一)、石铲(左二后)、石饼(左二前)、石斧(右二后)、细石器(右二前)、石锄(右一)。

玉玦。

沈阳新乐原始氏族聚落遗址。

陶器。斜口陶器、筒形陶罐、弦纹筒形罐、陶钵、高足陶钵。


石器和煤业精制品。

后排:玉凿、玉斧、玉刻刀。前排:陶网坠、石斧

炭化榛子壳(右上一)、炭化谷物(右上二),下排左至右:煤精泡形器、煤精耳铛形器、煤精球形器。和占卜有关。新石器时代,原料产自抚顺煤田西部的本层煤,煤精是一种露头的烛煤,乌黑发亮,具有神秘感,新乐遗址煤精饰品是中国最早的煤雕工艺品。

“新乐遗址”代表性文物:木雕鸟纹权杖(复制品)。沈阳市府广场太阳鸟就是以她为原型。真品已经碳化,不能展出。真品残为三段,女氏族长插头发上,7000年。

丹东后洼原始氏族聚落遗址。

大连小珠山原始氏族聚落遗址。

陶器和石器。

第二组 古国文明

距今5000年前,中华文明起源以“多元并进”的格局加快步伐。辽宁西部山区牛河梁红山文化规模宏大的“坛庙冢”祭祀礼仪性建筑,成组的女神像和以龙、凤、人等为题材的成套玉礼器,形成一处史前宗教圣地和政治中心,表明红山文化在距今5000年前已产生稳定、独立的政治实体,率先跨入古国时代。

辽宁省红山文化重要遗址分布图。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前,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

牛河梁遗址发现距今约5000多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证明5000年前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并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

建筑构件、陶塑耳、壁画残块、陶塑臂。

后排:陶熏炉器盖、彩陶座器,前排:陶塑乳房、陶塑手。

彩陶筒形器。

牛河梁遗址出土彩陶盖罐。

彩陶罐(左一、二)、彩陶筒形器(右一、二、三)

女神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史前神殿遗址。女神庙全长约22米,宽约2~9米,主体建筑长18.4米。庙由多室组成,主室为圆形,左右各有一圆形侧室。主室北部为一近方形室,南部似有三室相连,成一横长室;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布局严谨而又有所变化。这种建筑格局,作为中国建筑的传统延续了几千年,已可追溯到此。所以这座女神庙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庙,亦可称为东方建筑之祖。

庙内出土了中华民族共祖的女神头像。头高22.5厘米,面宽16.5厘米,形体与真人相当。女神头部两眼都用圆形玉石镶嵌,更显生动。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山嘴遗址”出土文物。

三足陶杯(左一)、彩陶盆(左二)、镂空塔式陶瓶(右二)、双龙首玉璜、鸮形石饰件(右一后排)、彩陶人坐像残件(右一前排)。

图片展示:陶塑孕妇像。

辽宁省博物馆是我国红山文化玉器最主要的国家级博物馆,其藏品之精美在红山文化玉器馆藏中乃首屈一指。

辽博镇馆之宝文物:白玉猪龙。高15厘米,宽10.2厘米,厚3.8厘米。辽宁省建平县采集。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这件是已知红山文化玉猪龙中形体较大,形制最规整的一件。白色蛇纹叶岩,肥首大耳,圆睛、吻部前突,口微张,獠牙外露,体蜷曲如环,扁圆厚重,背部有一穿孔。玉猪龙明确出土于墓葬中,而且成对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社会地位、等级、权力的象征,是按照一定规格制成的原始“礼器”。

勾云形玉佩。长22.5厘米,宽11.5厘米,厚0.5厘米。勾云形玉佩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器物之一,这件出土于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中心大墓。青绿色玉,中心透雕,呈卷云纹,四边卷角,佩的正面磨出与纹饰相应走向的线沟槽,背面钻有四鼻孔。勾云形玉佩造型各异,抽象、幻化而神秘,其形状似鸟非兽,令人产生无限暇想.勾云形玉佩的基本形态源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简化玫瑰花卉纹的卷勾。 

玉巫人。为红山文化代表玉器之一。在红山文化中,玉器是原始宗教的祀神器,巫师是玉器的持有者,玉器不是当今人们普遍认识中的礼器,而是神器,是以玉祀神的时代产物,由此表明红山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以玉祀神的阶段。一个男性巫师,头很大,眼凹陷,脚尖踮起,闭眼抱胸,与天神沟通呢!母系氏族向男性氏族过渡。

玉凤。此玉凤造型简洁生动,线条优美,出土时枕于墓主人的头下,其对墓主人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辽宁省阜新市“胡头沟遗址”积石冢出土文物。

后排:鱼兽首、斜口筒形玉器。前排:绿松石鱼形坠饰。

后排:黄玉铲。前排:玉臂饰、兽面纹丫形玉器、玉环、玉璧。

三联玉壁、玉勾形器、玉璧、玉龟、玉鸮

玉龟出土于牛河梁第五地点中心大墓,年代距今5500—5000年。两龟呈黄绿色,龟颈微缩,并雕出口、目、四肢和龟足。龟背微弧凸,光素无纹,做工精致。由于形体大小略有差别,故有人认为是雌、雄各一,或有人认为非龟是鳖。

牛河梁第二地点出土文物。

左一:见下图,中上:玉璧、中下:玉环、双联玉璧,右:玉璧。

前排:面型玉牌饰、斜口筒形玉器、后排:勾云形玉佩、玉龟壳、玉珠、斜口管状石饰。

牛河梁第二地点出土文物。

后排:斜口筒形玉器,前排:玉饰、玉环、斜口管状玉器。

碧玉猪龙(上)、勾云形玉佩(下)。

后排:双鸮玉佩,前排:玉环。

双人首三孔玉梳背饰、绿松石坠饰。

玉器陪葬的位置。

陶塑人像面部。

左:红陶盆、陶钵。中上:“之”字纹陶罐。中下:骨椎、石钻、石球、石叶、石镞、石犁。右:斜口陶器

第二展厅 夏商周时期(距今约4000年——约2500年)

第一单元 与夏为伍 北土方国

距今约四千年以后,经过古国时代各地部族的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进入夏商王朝与周围方国并存时代。辽宁地区既有“与夏为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又有多类型的其他青铜文化,构成商周北土的不同部族方国。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与中原夏商王朝保持着密切联系,是后来东北不同系统民族文化的源头。

第一组  夏家店下层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约4100年至3500年,相当于中原夏到早商时期,分布范围北以西拉木伦河为界,南抵永定河,中心范围在燕山北侧。该文化拥有呈立体分布的城堡群、彩绘陶器、仿铜陶礼器及成组玉器,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礼制已经形成,该文化雄踞燕山南北,盛极一时,是能与夏为伍的北方强大方国,可能与文献所记商代北土“燕亳”有关。

辽宁朝阳市北票“康家屯石城址”出土文物。

陶尊、陶鼎、折腹陶罐、陶鬲、陶甗、夹砂红褐陶壶、陶豆。

水泉遗址位于建平县硃碌科镇水泉村东的一台地上,面积约2万平方米。其下层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城址。1976年经抢救性发掘,家居住址150座,出土大量文物。水泉遗址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和战国燕文化三迭层堆积,为中国首次明确发现的三种文化的层位关系。

青铜连柄戈。这件青铜戈出土于渤海湾北岸,我国唯一的一支青铜连柄戈权杖,不仅具有夏到早商时期铜戈的特征,该戈形制特殊,而且为戈头与铜柄连铸,极为罕见。全长80.2厘米;戈头直援直内无胡无阑,援长20、宽4、厚0.6厘米,柄铸菱格连珠纹,援中有脊,柄端有球形镦,,据说挖出来时戈头上还镶嵌着小绿玩意,不过当时就掉了。专家称应该是装饰用的绿松石。此戈规整精细,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已经掌握了一次用上千克溶液铸造的技术。

石磬。

1.骨削、2.骨簪、3.骨镞、4.骨针、5.骨鱼钩、6.卜骨、7.骨管饰、8.陶纺轮、9.铜镞、10.铜环、11.青铜刀、12.石范

石杯(上)、陶网坠(下)。

后排:石刀、石斧、带孔石钺、石钺。前排:石铲、带孔石钺、石盘状器。

城子山山城全景。城址位于赤峰敖汉旗萨力巴乡城子山主峰顶部,南北长440米,东西宽340米,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周围石砌围墙,墙基宽约15米,墙体外侧附设半圆形“马面式”建筑。在城址周围有10余个山头均分布有遗址,众星拱月式环绕山城。遗址分布范围达6.6平方公里。这处遗址的发现可作为夏家店下层文化进入早期国家的重要的重要标志之一。

敖汉旗大甸子墓地。墓地位于敖汉旗大甸子村忙牛河上源的台地上。墓地南北长150米,东西宽70米,密集排列着方向大致相同、规模大小不一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804座,出土了大批精美文物。具有社会组织严密、文化特征明显、高度发展的社群概貌,为研究夏家店下层文化国家形态及社会组织提供了完整资料。

左:彩绘陶鼎。中上:彩绘陶鬲。中下:彩绘陶罐。右:彩绘双腹罐。

彩绘陶器是夏家店下层文化最精彩的内涵之一,器类有罐、罍、尊、鼎、鬲等。纹饰以兽面纹、龙纹、云纹等为主体,迂回曲折,线条极为流畅,对比强烈的色彩和变化无穷的图案具有特殊的神秘感,它们既是等级身份的标志,也是工艺精鬶的艺术品。鬹、爵、盉等仿铜酒器与彩绘陶器共出,反映了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中原夏和早商文化的密切关系。

第二组  高台山文化

高台山文化分布于下辽河平原,距今约3300年,有稳定的聚落址和独立的墓区,以随葬陶钵覆于陶壶上、皆素面施红衣为特征。这支青铜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东西相邻并频繁交流,同时对辽东以至东北其它青铜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高台山文化的勿欢池遗址。勿欢池遗址位于阜新县勿欢池镇东约1公里,属于高台山文化遗存。遗址中揭示出的17段沟的宽窄深浅布局上,可能是一种水渠性质,明显可分为干、支、毛渠,并在其交汇处还发现有排水、泄水、分水等设施的遗迹现象。沟与沟纵横交错,相互贯通将土地分割成若干地块,初步认定为一处古代人工修筑的原始农田灌溉系统。可能与古代稻作有密切关系,它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农业史增添了新的第一手资料,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

陶鼎、镂孔圈足陶钵、陶壶、陶壶、圈足陶钵、陶碗。

赤峰市二道井子遗址全景。

二道井子聚落遗址是一处外围建有环壕和夯土城墙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坡岗型遗址,已揭露出百余座地面起建的房址,尚有灰坑、窖穴和埋葬遗迹。出土了陶、石、骨、蚌、铜等各类文物,为已发掘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处。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建筑技艺达到的水准,更可通过道路和院落等确认相关遗存的共时性,探索整个聚落的布局结钩,对当时社会组织做出准确判读,为深入研究提供认识起点。

马城子文化主要分布在辽东山地,距今约3300年前后。墓葬多见于太子河两岸的石灰岩洞穴中,以拣骨火葬为主,随葬品以壶、罐、钵组合为特色。系辽宁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重要一支,其影响远及中国东北和东北亚地区,可能与活动于辽东地区的古代“貊”族源头有关。

马城子洞穴墓地外景。

照片为张家堡A洞42号墓发掘现场    马城子文化居民死后埋葬在家族洞穴墓葬中,不挖穴,不封土,部分尸骨下铺有石板,个别墓以石块砌筑墓圹,随葬遗物主要为陶器和石器。偶见以猪、鹿、狗下颌骨随葬,火葬较为普遍。

左上:陶钵、陶壶、左下:陶罐。中上:陶碗、中下:陶钵。右:陶壶。

左上:石斧,左下:石刀、石楔、石锛。左二上:石串珠。左二下:骨椎、石镞、右二上:陶纺轮、石纺轮。右二下:陶网坠。右一上:石镞。右一下:坠饰。

第四组  双砣子文化       双砣子文化是辽东、辽南地区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文化,其年代在距今4000-3500年前后。该文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二期受到山东龙山文化及岳石文化的强烈影响,第三期则表现出浓郁的地域特点。双砣子文化沿黄、渤海沿岸向辽东腹地传播,对辽东青铜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大嘴子遗址出土彩绘陶。双砣子文化这种以红、白、黄颜料绘成几何形图案的彩绘陶,偶尔亦出现在刻划纹陶器上,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即不同于山东岳石文化的曲线勾连纹彩绘,也不同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云雷纹、兽面纹及卷云纹彩绘,当属青铜时代早期不同考古学文化的产物。

左:彩绘陶壶、中:陶罐、右:陶豆、舟形陶器。


左一:骨鱼卡、骨椎、骨铲、骨笄;左二:贝项链;右二上:石剑、石矛、石钺;右二下:石戈、石镞、陶网坠、石纺轮;右一:炭化稻米、炭化高粱。

“大嘴子遗址”石戈、炭化谷物的说明。

第二单元  华风北渐 商鼎周彝

商末周初,在辽西大凌河流域发现了多处窖藏商周青铜器,均为社稷重器,其中的燕侯器说明周初燕国势力已达辽西,箕(jī)侯、伯矩和圉(yǔ)族器,也见于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且有接受燕侯赏赐的纪录,说明这些器物的主人是周初活动于燕地的“殷遗民”,他们服事于燕侯,但仍保持着原氏族组织,且等级较高,是周初封燕后对当地殷遗民采取宽容统治方式的表现。

在辽西大凌河流域发现了多处窖藏商周青铜器,均为社稷重器,其中的燕侯器说明周初燕国势力已达辽西,箕侯、伯矩和圉族器,也见于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且有接受燕侯赏赐的记录,说明这些器物的主人是周初活动于燕地的“殷遗民”,他们服事于燕侯,但仍保持着原氏族组织,且等级较高,是周初封燕后对当地殷遗民采取宽容统治方式的表现。


马厂沟青铜器窖藏    马厂沟青铜器窖藏位于喀左县海岛营子村,1955年发现,出土铜器16件。由于遗址破坏严重,铜器埋藏状况已无法复原。经调查,埋藏地点应为一处青铜时代遗址。


拓片:【史伐乍(作)】、【父壬尊彝】图:“史伐”卣 


西周 兽首罍


西周 弦纹甗


商 蝉纹盘。喀左县海岛营子村马厂沟窖藏出土。该器形盘高13cm,口径33.5cm,呈圆形,侈口、浅腹、高圈足。盘身有四道棱脊,口沿下及圈足各饰一周横向蝉纹带,以云雷纹衬地。纹饰清晰,蝉纹跃跃欲动,庄重但不失生动,是典型商代盘,且具商代晚期特征。


西周 “史伐” 卣。喀左县海岛营子村马厂沟窖藏出土。器通高24.5cm,椭圆口、深腹、圈足、提梁两端饰牛首,盖上有矩形捉手及角状突起。盖与口沿下均饰纹饰一周,以雷纹衬地,上浅浮雕夔纹,上下各界以连珠纹,提梁上饰并列蝉纹。盖及器内腹部铸有相同铭文:“史伐佐父壬尊彝”,“史”为职,“伐”为名,“父壬”为“伐”父亲。


西周 宽带纹贯耳壶。  辽宁喀左县马厂沟出土。器身素面,唯肩、腹、底边各饰一道横宽带纹,贯穿腹部有两道竖宽带纹,肩部宽带纹上形成两道穿孔,有如衣纹褶皱,浑然天成。壶身线条流畅,虽无精美花纹,却给人以一种自然朴素之美。


商 饕餮纹大圆鼎。高86厘米、口径61厘米。辽宁省喀左县小波汰沟出土。此鼎直耳,深腹,柱足中空,胎壁微薄,口沿下及足上端分别饰单层兽面纹,足有扉棱,耳、腹、足皆有炱痕。重达百余斤,是国内出土最大的商代圆鼎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商王畿以外最大的铜鼎。


中国古代青铜兵器结构示意图


甲骨占卜示意图。由左至右分别是:壹:用铜钻在甲骨背面钻出深而圆的孔洞。贰: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弎: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孔处灼烧,甲骨就会爆裂,正面出现兆纹——“卜”型裂纹。肆: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纹附近。


上左:匽侯盂及相关文字与饰纹拓片。中:鸟纹附耳浅腹鼎及鸟纹拓片。右:鸭形尊    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包括以动物为造型的器类,均具有庄重、威严的特征和神秘感。这件嘎嘎欲鸣的鸭形器,一反常态,写实而又亲切。为庙堂典礼增加了生活气息。


西周  匽侯盂(复制品)。出土于辽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山嘴子镇海岛营子村,器身纹饰精美,器内有铭文五字,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与著名的“司母戊”、“四羊方尊”等青铜器一道被称为国家博物馆十大青铜国宝之一。盂高24.3厘米,口径33.8厘米,足径23.3厘米。侈口、深腹、平底、圈足,圈足下缘有宽边切地,两附耳上部有横梁与器身相连。盂体纹饰精美,通体以云雷纹为地,布满夔风纹,鸟头像龙首而凤冠逶迤下垂。匽侯盂所施的夔风纹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华丽的长冠凤纹,显示了器主身份和地位的尊贵。


西周 鸟纹附耳浅腹鼎 


西周 “鱼父癸”簋 


西周 “蔡”簋 


西周  鸭形尊(复制品)。鸭形尊为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高44厘米,器前双足,器尾下柱起稳定作用,胸饰方格纹,线刻两翼,造型独特,风格古朴


象形文字体现的刑罚举例


喀左北洞2号坑青铜器窖藏发掘现场复原。

北洞2号坑于1973年5月发掘。遗址位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大凌河东岸的孤山脚下。坑口长2.5米,宽约1.2米,出土青铜器6件,计有:方鼎1件,圆鼎2件,罍、簋、带嘴钵形器各一件。这些出土的青铜器对研究辽宁地区的青铜器时代文化及西周初期的燕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商周青铜容器分类简表

文字演变简表——从“鱼”字的演变可以窥见甲骨文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过程和规律。

商 带铃铜俎(复制品)。长33.5厘米 、宽17.8厘米、高14.2厘米,辽宁义县稍户营子镇花尔楼村出土,现藏锦州市博物馆。俎是切肉、盛肉的砧板,是古代祭祀中不可缺少的礼器。此俎面为长方形盘, 凹槽状。下面为4个相对的倒凹字形板足,板足面饰精致的饕餮纹,衬以云雷纹地,板足裆间两端各吊有扁圆形小铃一个,制作精美别致,为国内所仅见。

西周 卷体夔纹蟠龙盖罍。卷体夔纹蟠龙盖罍为西周早期文物。通高44.5厘米,口径15.5厘米,底径16.5厘米。辽宁省喀左县平房子乡北洞村出土此器造型玲珑,工艺精美,盖上有半浮雕龙纹,通体作蟠龙状,盖面及周沿以三个长尾夔龙纹盘绕,中心一蝉纹,龙身腹底对应于盖面中心处也饰一阴线简化蝉纹。器身上腹饰对相变形卷体夔纹,突目、利爪、尖齿;下腹饰兽面纹,近底及圈足饰夔纹,通体以雷纹衬地。

?方鼎。

?方鼎。

西周 “鱼”尊。辽宁喀左县山湾子出土,该物件形体近于觚,喇叭形口,瘦身,高圈足,口沿至足有四道扉棱向外探出,圈足上端两侧有十字形镂孔。口下饰蕉叶兽面纹,下为一对相向夔龙纹,腹部、圈足均饰兽面纹。圈足内有铭文:"鱼"。

西周 牛纹罍

山湾子青铜器窖藏位于喀左县平房子乡山湾子村大凌河东岸台地上,窖藏坑呈方圆形,长径约120厘米,出土铜器22件。这批铜器中有部分带有浓郁的北方民族风俗,如牛纹罍、窝纹罍、鱼尊等,推测有可能是当地铸造的。

西周 “?伯”簋、“父乙”簋、雷乳纹簋之一、雷乳纹簋之二、“倗丐”簋、“庚父戊”簋。

雷乳纹簋。喀左山山腕子青铜器窖藏出土,雷乳纹,青铜器上较简单的纹饰之一。纹为凸起的乳突,卅成单行或方阵(四方连续形式)。另有一种,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以雷纹作地纹,称为“斜方格乳钉纹”、“乳钉雷纹”。寓意百子千孙,多福多寿,大富大贵。盛行于商周时期,殷周之际,乳钉突出较高,周初有呈柱状形的。

喀左山湾子青铜器窖藏青铜器。

西周 “伯矩”甗

西周 饕餮纹甗

西周 双耳鬲、饕餮纹盂

西周 提梁卣

西周 “叔尹”方鼎

北洞青铜器窖藏位于喀左县北洞村南孤山西坡,大凌河东岸,共发现两个窖藏坑,各出土铜器6件。两坑铜器各有组合,1号坑为单一的贮酒器,2号坑烹饪器等,且摆放有序,应与当时祭祀山川等某种礼仪有关。

北洞窖藏铜器出土文物。

西周 夔龙纹簋、兽面纹鼎、“?父辛”鼎、商 勾连雷纹瓿、西周 兽耳衔环罍。

喀左小波汰沟青铜器窖藏文物。

西周  饕餮纹簋、  “圉”簋、“登屰”方罍、 双兽耳铜罍。

“登屰”方罍。辽宁喀左县小波汰沟出土,罍体呈近长方体,通高51.3cm,矮颈、有肩,圈足外撇,肩部一对兽首衔环耳,四阿斜坡形盖上为一四阿斜坡形钮,器身有六道棱脊,正面一对不连续棱脊把器盖和器腹部分的突目饕餮纹剖为两半,颈部和圈足饰相向夔龙纹,肩部饰凤鸟纹。盖内阴刻铭文“登屰”二字,当为作器者名,此族所做器商末多见。

第三单元  游牧民族 北方铜器       在商末周初,辽宁地区还存在着一种北方式青铜文化遗存。这类具有浓厚草原游牧文化特色的青铜器,以兵器、工具及马具为主,小巧玲珑,便于携带,适于游牧民族的马上生活。立雕的动物形象极为生动,富于个性。这类青铜器从黑海沿岸到蒙古高原均发现,是这一时期欧亚草原的主导性文化。大约在公元前二千纪末,一些游牧民族由今内蒙古中南部向东迁徙,直至辽宁及以东地区,形成一条以内蒙古长城沿线为时空范畴的文化传播带。

北方式青铜器是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分布于欧亚大陆广大的地理范围之内,在不同的地区因不同的历史传统和不同的外界影响,在共性之外均有一定的差异性。目前可知的是在中央亚细亚开阔的草原地带,是这一文化的漩涡所在,它把不同起源的成分在这里融合成相当一致而稳定的综合体,然后向四周徐徐传播出去。

①人骑马纹柄青铜短刀、⑤青铜铃首剑(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内蒙古宁城而地区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②环首铜刀(商,辽宁沈阳市法库县湾柳街出土,铁岭市博物馆藏)、③刀勺复合铜具(商,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榆树林子乡出土,建平县博物馆藏)、④曲柄铜刀(商,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榆树林子乡出土,建平县博物馆藏)


⑥鹿首铜刀(商,辽宁沈阳市法库县湾柳街出土,铁岭市博物馆藏)、⑦牛首铜削(商,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大平庄乡出土,建平县博物馆藏),⑧青铜工具盒、⑨有盒青铜椎、⑩青铜觹(xī)形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内蒙古宁城而地区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


?蛇纹銎内戈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内蒙古宁城而地区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青铜戚(商,辽宁沈阳市新民大红旗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青铜戚(商,辽宁沈阳市法库县湾柳街出土,铁岭市博物馆藏)、?青铜戚(商,辽宁葫芦岛市绥中县冯家村窖藏出土,绥中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藏)


商 环首铜刀


①镂空三角几何纹青铜刀削、③青铜管銎斧(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内蒙古宁城而地区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②青铜銎内戈(商,辽宁葫芦岛市绥中县冯家村窖藏出土,绥中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藏)


④青铜铃匕首(西周,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小波汰沟青铜器窖藏出土,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博物馆藏),⑤青铜素面长柄勺、⑥青铜素面长柄小汤匙、⑧青铜盒装石质磨石(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内蒙古宁城而地区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⑦铜镜(商,辽宁沈阳市法库县湾柳街出土,铁岭市博物馆藏),⑨青铜斧、⑩三齿青铜器(商,辽宁葫芦岛市绥中县冯家村窖藏出土,绥中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藏)


上:青铜鹰状小饰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内蒙古宁城而地区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下:青铜带铃饰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内蒙古宁城而地区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


第四单元 濊貊遗踪 曲刃短剑

从西周至战国时期,辽河流域流行以T形柄曲刃青铜短剑为特征的青铜文化,由于这类短剑以辽宁地区出土最多、且时代早晚连续,故被称为“辽宁式铜剑”。这种短剑多为墓葬随葬品,伴出有多钮铜镜、车马器等,其分布远及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列岛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或与东北古代“濊”、“貊”族的活动有关。

辽西曲刃青铜短剑文化。

装T型铜柄的短茎式曲刃青铜短剑(示意图)。曲刃青铜短剑是整体为T字型的手握短刺兵器,剑身做成曲刃呈琵琶形,中部起脊,脊两侧有血槽,柄与剑身一般不连铸,而互相插接,柄首横置枕状石质加重器,以增强杀伤力。

战车复原模型


东北地区出土曲刃青铜短剑分布示意图。


展柜壁:春秋 青铜短剑  朝阳十二台营子出土。

左一:上:三钮大铜镜、下左:多钮铜镜、下右:四鼻护心镜(春秋,辽宁朝阳市十二台营子出土)

左二:上:双虺纠结铜具、下左:长管形铜具、下右:觹形铜具(春秋,辽宁朝阳市十二台营子出土)

右二:后:游环长板状铜具、前左:铜斧、前右:铜鱼钩(春秋,辽宁朝阳市十二台营子出土)

右一:上:三角形铜具、下:十字形铜具(春秋,辽宁朝阳市十二台营子出土)


东北系铜剑剑身的型式与演进序列。


左:铜镞(春秋,辽宁朝阳市十二台营子出土)、青铜环首刀(春秋,辽宁朝阳市十二台营子出土)

中:人面铜牌(春秋,辽宁朝阳市十二台营子出土)

右:圆形铜扣(后)、圆形铜带具(春秋,辽宁朝阳市十二台营子出土)(前左)、铜斧石范(春秋,辽宁朝阳市十二台营子出土)(前右)


人面铜牌。该物件铜牌中间为一人面,凸额、长鼻、凸嘴、眼作圆圈形,外绕蛇形构成圈状,人面与蛇形之间有六个轴形连结,上下两轴形连结上面有三角形花纹,背面各有一穿鼻,形制独特。由此可见东胡族的手工业具有高超的制作技艺,而且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牌饰上的人面特别是长鼻扁平脸的特征明显,带有典型北方人种特征,是研究青铜短剑文化族属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喀左南洞沟青铜短剑墓出土。

展柜壁:青铜短剑(春秋,辽宁朝阳市喀左县南洞沟青铜短剑墓出土)

左一:后:夔纹铜车軎、前:铜马衔(春秋,辽宁朝阳市喀左县南洞沟青铜短剑墓出土);左二:绳纹夔纹铜??(春秋,辽宁朝阳市喀左县南洞沟青铜短剑墓出土)。

右二:上:鳐鱼形铜饰件、下左:鸟首铜带钩、下右:石斧(春秋,辽宁朝阳市喀左县南洞沟青铜短剑墓出土)

右一:上:竹节形铜器、下:三穿铜戈(春秋,辽宁朝阳市喀左县南洞沟青铜短剑墓出土)

鳐鱼形铜饰件,是中原战国时期的器物。该饰件正面为鳐鱼造型,宽嘴、大头、两鳍外张如翼,鳍边缘饰短粗斜线纹,三角形尾,尾骨延伸出三角形尾之外,呈锥形,背面有二桥状钮。此种饰件分大小两种,大的作为马当卢,小的作为节约。鳐鱼形状生动可人,用来作为车马饰可谓构思巧妙。这种海鱼至今还经常出没于渤海湾一带,而非凭空想象之物,反映了制造鳐鱼形饰件的族属与海洋有着不解之缘。

葫芦岛乌金塘青铜短剑墓出土。

左一:上:长方板状双钮铜铃、镳(biāo)形铜饰(春秋,辽宁葫芦岛市金塘青铜短剑墓出土);左二:铜铃(春秋,辽宁葫芦岛市金塘青铜短剑墓出土);右二:后:盾式铜镜、前:铜扣、铜带扣(春秋,辽宁葫芦岛市金塘青铜短剑墓出土);右一:青铜短剑(春秋,辽宁葫芦岛市金塘青铜短剑墓出土)。

金六剂示意图。“金六剂”又称“金六齐”,是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文献《考工记》中关于合金成分的叙述,也是先秦时期中国青铜器制造工艺的总结。“六齐”是指六种合金比例的剂量。

辽宁凌源市三官甸子青铜短剑墓出土。

左一:后:蛇衔蛙铜饰件(战国,辽宁凌源市三官甸子青铜短剑墓出土)、前左:虎衔兔铜饰件、铜虎饰件,前右:铜蛙饰件(战国,辽宁凌源市三官甸子青铜短剑墓出土)。

左二:后:小铜钟、前左:铜马镳、前中:铜马衔、前右:竹节形铜饰件(战国,辽宁凌源市三官甸子青铜短剑墓出土)。

左三:后左:红陶罐、后右:兽首形陶鼓风管、前:铜斧石范(战国,辽宁凌源市三官甸子青铜短剑墓出土)。

右二:青铜盖鼎(战国,辽宁凌源市三官甸子青铜短剑墓出土)。

右一:后:铜镞,前左至右:青铜戈、青铜斧、青铜凿(战国,辽宁凌源市三官甸子青铜短剑墓出土)。

壁:右一:青铜短剑(战国,辽宁凌源市三官甸子青铜短剑墓出土)、右二:环首铜刀(战国,辽宁凌源市三官甸子青铜短剑墓出土)

蟠虺纹铜盉(春秋,辽宁辽阳地区出土,朝阳县博物馆藏)

第二组  建昌东大杖子墓地       辽宁建昌东大杖子墓地系战国时期含青铜短剑文化遗存的大型墓群,也是战国时期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墓群。大型墓葬随葬的金套柄曲刃短剑也为分布于东北和东北亚地区的这类遗存所仅见。该墓地有部分墓葬较多保持了墓上封石、殉牲等土著习俗,但燕文化的棺椁制和成组铜、陶礼器已渐占主要地位,反映当地贵族已广泛接受中原礼制,从而为燕秦时期东北地区郡县制的建立奠定基础。

场景复原:辽宁葫芦岛市建昌县东大杖子战国墓。墙壁:东大杖子鸟瞰图

彩绘陶钫(战国,辽宁葫芦岛市建昌县东大杖子战国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建昌东大营子墓葬出土的各类文物。

自左至右:陶鼎(战国,辽宁葫芦岛市建昌县东大杖子战国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蟠虺纹铜盖壶(战国,辽宁葫芦岛市建昌县东大杖子战国墓出土,葫芦岛市博物馆藏) 、彩绘壶形豆(战国,辽宁葫芦岛市建昌县东大杖子战国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彩绘盖豆(战国,辽宁葫芦岛市建昌县东大杖子战国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彩绘盘豆(战国,辽宁葫芦岛市建昌县东大杖子战国墓出土,葫芦岛市博物馆藏)

建昌东大营子墓葬出土的各类文物。

壁:金柄青铜短剑(战国,辽宁葫芦岛市建昌县东大杖子战国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左:玉璧、圆形柿蒂纹滑石饰件、陶豆(战国,辽宁葫芦岛市建昌县东大杖子战国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中:青铜豆(战国,辽宁葫芦岛市建昌县东大杖子战国墓出土,葫芦岛市博物馆藏)。右:蟠虺纹铜盖壶(战国,辽宁葫芦岛市建昌县东大杖子战国墓出土,葫芦岛市博物馆藏)

动物头骨(图片)

在东大杖子墓地40号墓东侧二层台的中部放置大量动物头骨,种类有马、牛、羊、猪、狗,总计为74个个体。在古代中原地区,用牛祭祀称为“太牢”,一定是王侯级的人物方可配享。此墓居然用5头牛享祭,而且家畜种类如此之全,在此前的考古发现中难得一见。这座大墓胡汉葬俗兼杂、既有典型的燕文化特色,又保留塞外民族的葬俗特点,或为汉化的少数民族首领之墓葬。

第三组  辽东曲刃青铜短剑文化       辽东地区含曲刃青铜短剑的遗存普遍采用石棺墓、石盖墓,其中以新金县双房石棺墓为代表的约在西周初年遗存,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含曲刃青铜短剑的文化遗存。这类文化遗存沿千山山地及两侧河谷逐步向西北推进,成为辽东地区青铜时代晚期的主要遗存,其影响远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东北亚地区。是与古“貊”族有关的文化遗存。

左:陶罐(战国,辽宁大连市营城子双台沟青铜短剑墓出土,大连市文物考古所藏)、陶壶(战国,双房2号石棚出土,大连市文物考古所藏);

中:自左至右:青铜短剑(战国,辽宁大连市旅顺羊头洼渔港出土,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青铜短剑(战国,辽宁大连市旅顺双台沟出土,大连市文物考古所藏);

右:陶罐(战国,瓦房店驼山乡毛岚子石棺墓出土,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第四组  辽东半岛石棚       石棚是与曲刃青铜短剑有密切联系的遗存,主要分布在沿辽阳、海城、营口、盖县到辽东半岛南端一线,一般座落于山岗顶部,顶盖宽大厚重,最长者可达8米余,成为半岛一大奇观。其功能当与部族君长的社会地位和祭祀有关。

辽东半岛的巨石文化:石棚是与曲刃青铜短剑有密切联系的遗存,主要分布在沿辽阳、海城、营口、盖县到辽东半岛南端一线,一般座落于山岗顶部,顶盖宽大厚重,最长者可达8米余,成为半岛一大奇观,其功能当与部族君长的社会地位和祭祀有关。

海城析木城石棚复原模型    石棚位于海城市东南34公里,析木镇前姑嫂石村南山的一片台地上,原有两座,俗称“姑嫂石”,其中“嫂石”现已无存。“姑石”建于高约50余米的山岗上,原由六块巨大的花岗岩石板套合搭砌而成,整体高28米,盖石长6米,宽5.1米,属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存。    析木城石棚是辽宁省迄今发现的石棚中规模较大,建筑技术较高,保存较为完好的石棚之一。作为巨石文化的一种,它和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支石墓关系密切,石棚集祭祀、埋葬于一体,为研究东北亚地区青铜时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左一:后排左至右:青铜短剑(战国,辽宁辽阳市二道河子出土)、青铜短剑(战国,辽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哨子河出土)。前排左至右:铜斧二件、青铜凿(战国,辽宁辽阳市二道河子出土),石镞(春秋,辽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土口子公社门脸大队出土),铜剑柄(战国,辽宁大连市旅顺牧羊城出土)

左二:陶豆(战国,辽宁辽阳市二道河子出土)

右二:左:青铜异形戈(战国,辽宁锦州市葫芦岛伞金沟出土,锦州市博物馆藏)、右:青铜异形戈(战国,辽宁朝阳市喀左梁家营子出土,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博物馆藏)

右一:后排:左:三穿洞戈(战国,辽宁丹东市凤城三道河子出土),右:青铜短剑(春秋,辽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土口子公社门脸大队出土);前排左至右:铜扣、铜珠、管状玉珠、石纺轮(战国,辽宁大连市旅顺牧城驿青铜短剑墓出土)


青铜异形戈演变示意图。

请看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之二

(0)

相关推荐

  • 考古学观察下的古代辽宁

    内容提要:从旧石器时代直到明清时期新的考古发现特别是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明,古代辽宁的文化发展水平在中华文化与文明的起源与传承和中国统一多民族形成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远较过去所知更为重要.这同辽宁处于东 ...

  • 辽宁省考古文献整理目录

    东三省号称是共和国的长子,而辽宁便是长子中的嫡长子,别的不说,前些日子整天看奥运会,辽宁绝对是全国体育大省,别的不说,至少我知道足球和篮球国家队历届都是辽宁出产的多.回到考古,辽宁考古也是东三省最出彩 ...

  • 【奉天记忆:郑家洼子 & 青铜大墓】

    郑家洼子 沈阳地区远古居民在渡过新石器时代之后,进入了青铜时代.当时,沈阳地区生活着的少数民族肃慎族.扶余族东胡族,先发现的遗址和墓葬共有10余处,其中于洪区郑家洼子遗址最具有代表性,先后多次发掘出土 ...

  • 甘肃发现3000年古遗址,挖出一把24厘米长的剑,专家:外形真洋气

    真正的想要去了解古人的历史,单单通过查阅历史书籍是完全不够的,要知道史书也都是人写的,也有可能是胡诌的,就连历史学家奉为经典的司马迁的<史记>都有许多的错误,这一点在考古中已经多次证明了, ...

  • 内蒙古宝藏丨南山根遗址——点燃草原的青铜器

    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在强调祭祀与战争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青铜礼器即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 种类繁 ...

  • 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三)元明清时期

    第五展厅  元明清时期(公元1234年--1840年) 第一单元  划省而治 蒙元一统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为主体建立的大一统帝国.蒙古族以其特有的进取精神推进了中国历史疆域形成与中 ...

  • 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之二

    第三展厅  战国至隋唐时期(公元前五世纪--公元907年) 第一单元   开疆设郡 秦汉一统 战国晚期中华大地呈现出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的态势.随着燕国势力的东进,东北南部纳入燕的版图,辽宁地区逐渐成为 ...

  • 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一史前时期

    天辽地宁,地处中国东北的辽宁是一片写满传奇的土地,这里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作为辽宁人,你对辽 ...

  • 春江水暖鸦可知? -- 辽宁省博物馆的“瑞雪映丹青——中国古代冬景绘画特展”

    辽宁省博物馆的"瑞雪映丹青--中国古代冬景绘画特展"快结束了,应承了的<寒鸦图>导赏不能再拖了.先上图,把手机横过来,咱们也和古人一样,由右及左一段儿一段儿地将卷轴徐 ...

  • 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碑志展高清作品欣...

    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碑志展高清作品欣赏

  • 辽宁省博物馆-满族民俗展、历代玺印展、中国古代货币展

    满族民俗展 是辽宁博物馆的日常展馆之一,主要展示陈列满族在历史文化.衣食住行及成家立业等各方面的民俗风俗习惯. 前言 第一单元:浪漫满屋 旧时满族多居住于东北亚地区山林谷地,房屋以木.土.石等材料建造 ...

  • 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碑志展

    中国古代碑志展 碑志是指镌题文字的刻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先秦已出现刻石纪事的实例,两汉时期树碑立传的风气盛行,魏晋则开启了后世墓志之端,北魏以后,方形墓志渐成定制.碑志是集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 ...

  • 辽宁省博物馆-净月澄华—中国古代铜镜展

    净月澄华--中国古代铜镜展 前言 玉匣聊开镜,轻灰暂拭尘.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月生无有桂,花开不逐春.试挂淮南竹,堪能见四邻. 人类自从有了美的观念,对自身容貌举止就越发地重视.由最早的止水照容到 ...

  • 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缂丝刺绣展

    中国古代缂丝刺绣展 展厅局部. 前言 我国的织绣技艺源远流长,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缂丝和刺绣是其中特殊的工艺品种.这两种工艺不仅作为实用品弥足珍贵,以书画作品为蓝本制作的观赏性织绣画将传统的手工技艺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