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成就优秀的自我,就要拥有直面孤独的勇气
图片发自简书App01林语堂说: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蝶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人生而孤独,孤独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有直面孤独,我们才能真正的掌握幸福。一位同事向我讲述了曾经的故事:她说,她和她的丈夫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分配到同一个单位,刚开始两个人出双入对,在同事们的眼里真是比翼双飞的样本。后来,丈夫由于工作表现出色,被提拔为领导干部,他几乎把全部的经历都放在了工作上,每次回家了匆匆忙忙扒拉几口饭,就去加班了。她觉得那段时间真是难熬,尽管看似是两个人的生活,其实她的心里却塞满了孤独和委屈,以至于婚姻都是那种哑巴式的婚姻。这种情况一直没有改善,反而随着丈夫不断升迁,说话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形单影只的她一直徘徊在抑郁的边缘,孤独灵魂无处安放,度日如年,好寂寞,好无助。有时,她甚至觉得在医院输液室打吊针也是一种快乐。因为那里有孩子的哭闹声,有护士的叫号声,有病人求助护士拔针的呼唤声,还有许多人和人之间好奇或善意的目光对视……那种人气热闹的气氛,让你不再觉得孤单落寞。虽然生病令人难受,但医院的人声喧哗,总比一个人呆在家里鸦雀无声强多了……图片发自简书App02周国平在《敢于孤独的勇气》中写道:只有直面孤独,才能真正的拥有幸福。看过一个叫“沉默的螺旋”的理论。当一个人想要表达时,如果发现自己的观点不受大众欢迎或无人理会。即使他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也会保持沉默或趋于附和。当一个人正在做一件事时,如果发现其他人都在做另外一件事。即使他很热爱目前的事物,也会迫于环境压力而选择放弃,甚至还会加入其他人的队伍。这个理论告诉我们:沉默的螺旋之所以会形成,就是因为人们太惧怕孤独,更不愿承受孤军奋战的寂寞。可是,一味地压抑自己的真情实感去融入人群,也注定会在人海茫茫中蹉跎了心智,最终走向庸俗。记得上大学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同学,每次大家谈论明星、综艺等话题时,他却常常抱着几本书细细品读;等到同宿舍的人结帮打游戏时,他却又浸泡在图书馆里。那时候,每每看到他形单影只的身影,总感觉他孤独得仿佛身处于另外一个世界,总感觉他生活得很可怜。直到大学毕业时,唯独他考考上了重点大学的研究生,而其他人却徘徊在分岔路口迷茫焦虑时,才慢慢意识到:或许正是因为他始终坚守着这份不太合群的孤独,才避免落入了那些庸俗的陷阱。正如作家王开岭所说:“人群,往往是人的坟墓。”图片发自简书App03米勒从偏僻的农村来到繁华的巴黎,为了换钱吃饭,他只能画最畅销的裸体画。一天晚上,他孤独地踯躅于巴黎街头,在一个明亮的橱窗前,他听到两位青年在议论着陈列在这里的一幅少女裸体画:“这幅画糟糕透了,简直令人厌恶。”“是啊,米勒画的吆。他是个除了裸体女人,什么也画不出来的人!”他回到家中,痛苦地对妻子说:“我决定今后不再画裸体画了,即使生活将会变得更苦,又有什么办法呢?我已经厌恶巴黎,我想回到农村去,住到农民中间去!”米勒很快移居到巴黎附近的巴比松。在这里,他用自己烧的木炭画素描,靠朋友的接济度过最困难的日子,还要经常对付资产阶级文人学士在艺术上对他的诋毁和攻击。但是,大学生励志,他始终没有动摇,坚持表现农民题材,他画的《播种》《拾穗者》《扶锄的人》等都是世界美术史上十分著名的作品。巴比松风景优美,附近就是枫丹白露森林,后来一群画家聚集到这里,形成了著名的巴比松画派,米勒是这个画派的代表。这位享有“农民画家”之誉的法国现实主义艺术大师说过:“我生来是一个农民,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我要描绘我所感受到的东西。”我们生活的世界太过喧嚣嘈杂,越急于合群的人,越容易走向迷失。唯有在孤独中寻找到真正的渴望与热爱,才能理清人生,让生命变得丰富而精彩。图片发自简书App04美学家蒋勋年轻时,曾背着包,带着两件衬衫,一个人去旅行。有些人会害怕一个人呆着,更何况是一个人出门。但蒋勋却觉得,那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因为在那些孤独的旅行中,他得以见过凌晨五点的火车站,看见流浪的人是如何生活;他看过家徒四壁的人,却能一开心就脱了衣服在水里唱歌跳舞。因为一个人唯有见过生活的万重模样,方知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也只有一个人在这些路上行进,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才能真切地扎进那些异国他乡里,才能不断地与自己对话。蒋勋说:“孤独,是思考的开始。”深以为然。倘若无法在孤独里成就自我,达到生命的饱满,又怎能挣脱灵魂的枷锁。所以,与其在声色犬马的狂欢里麻痹自己,倒不如勇敢些,在空无一人的旅行中重塑人生。